1、 你一定会听见的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1、根据拼音写汉字。 (16 分)qng( )刻 面 ji( ) 喷 t( ) co( )杂过 l( ) sh( )纸 p( )公英 lng( )听2、形近字注音组词。 (16 分)梳( ) 颊( ) 拨( ) 滤( )流( ) 狭( ) 拔( ) 虑( )3、解释加点字,并用该词语造句。 (9 分)充耳不闻 充: 造句:无动于衷 衷: 造句:潜意识 潜: 造句:4、说说下面这段文字有什么特点?(6 分)你总听过动物的声音吧?当小狗忙着啃骨头,小金鱼用尾巴拨水,金丝雀在窗沿唱歌,当两只老猫在墙头吵架,三只芦花鸡在啄米吃,你总听到些什么吧?请在“三只芦花
2、鸡在啄米吃”后面再续上一句体现动物声音的句子。二、阅读理解。(一)阅读语段,完成 58题人有耳朵,听八方,加上眼睛,观四方。用心听,用心看,也用心想,构成了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可是,说也奇怪,当一个人长期习惯了一种声音或者潜意识里抗拒某种声音的时候,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例如马路上急驰而过的汽车声,隔壁工厂轰隆隆的马达声,老奶奶唠唠叨叨的抱怨声,久而久之,左耳进右耳出,人,开始了声音的“过滤” 。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这是因为他在“听”的成长过程里,学会了选择和思考,他听进心里的声音,不仅“好听” ,也是“有益的”这些声音,充实了他的生活,使他得到很多乐趣。可是对一
3、个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来说呢?久而久之,就成了“没有感觉”的人,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地跟着鼓掌,大家批评的时候,他也跟着摇头。鸟啼虫鸣,只是一种“声音” ,即使美妙的音乐,也只不过是几种乐器的组合。想想看,如果一个“充耳不闻”的人,对外界的一切已经无动于衷,必然也是一个“视而不见”的人了。当一个人丧失了接收“世界声音”的能力,不也正意味着这个人内心世界的封闭和退缩,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吗?5、第一、二两段有什么联系?(6 分)6、选文第三段中“声音”和“世界声音”为什么要加上引号?起什么作用?(5 分)7、选文二、三两段之间在内容上有什么关系?(6 分)8、选文第三段中的“没有
4、感觉”的人到底是指怎么样的人?(6 分)9、你一定也有“过滤”声音的体会,请简要说说你的一个经历。 (6 分)10、你听到了哪些有益的能充实生活并得到许多乐趣的声音?(6 分)11、下列语句简洁、得体、无歧义的是( ) (4 分)A、这些随时在你身边发出的响声,你怎么不会听不见呢?B、鸟啼虫鸣,只是一种“声音” ,既然有美妙的音乐,也只不过是几种乐器的组合。D、可是,说也奇怪,当一个人长期习惯了一种声音或者潜意识里抗拒某种声音的时候,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12、下文横线上应填入的恰当的诗句是( ) (4 分)自然美有两种,一种是刚性美,一咱是柔性美。古人的“ , ”两句诗,可以说分别体现
5、了这两种自然美。A、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C、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D、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题你听过蒲公英梳头的声音吗?蒲以英有一蓬金黄色的头发,当起风的时候,头发互相轻触着,像磨砂纸那样沙沙地一阵细响,转眼间,她发头发,全被风儿梳掉了!你听过 80只蚂蚁小跑步的声音吗?那一天,蚂蚁们排列在红红的枫叶上准备做体操, “噗!”一粒小酸果从头顶落下,“不好,炸弹来啦!”顷刻间,它们全逃散了!你听过雪花飘落的声音吗?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微
6、微地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融化了如果你问,这都是想像的声音吧?我怎么听不出来呢?那么我再说清楚一点:你总听过风吹的声音吧?当微风吹过柳梢,当清风拂过明月,当狂风扑过巨浪,当台风横越山岭,你总听到些什么吧!说得明白一些,只要你不是聋子,只要你两只耳朵好好地贴在脸侧,打从你出生那一刻哇哇大哭起,你就在听,就不得不听;你学着听奶奶摇摇篮的声音,妈妈冲奶粉的声音,爸爸打喷嚏的声音;学着听开门、关灯、上楼梯、电话铃的响声。这些随时在你身边发出的响声,你怎么会听不见呢?13、文中采用了第几人称写法,这样写有何好处?4 分14、前三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4 分15、写声音为什么要从“无
7、声”写起?古代诗歌中常用以无声衬有声的手法,请举出两例。8 分一、1、倾 颊 嚏 嘈 滤 砂 蒲 聆2、梳理,流淌;面颊,狭窄;拨弄,拔河;过滤,考虑。3、充:塞住。 衷:内心 潜:隐藏在内不显露。 造句略。4、总体上构成排比句式,增强了表达效果。语言活泼风趣,生动形象。续写句子略。二、 (一)5、两段运用对比写出了假如用心听会得到很多乐趣,不用心会成为“木头人” 。6、表示特定含义7、总体构成对比关系。8、指对外界无动于衷的人,内心世界封闭的人。9、略 10、略 11、C 12、A(二)13、本文采用第二人称“你”的写法,这样写好像作者在和我们谈心,亲切随和,娓娓道来。读者容易获得认同感。14、运用了排比手法,形象地铺陈出那些富有诗意但又细微得难以觉察的声音。15、本文描写“蒲公英梳头” “80只蚂蚁小跑步” “雪花飘落”的“声音” ,而这些所谓的声音一般情况下我们是听不见的。但若承认“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这个定义是正确的,那么也就应该承认这些细小的声音都是声响。从这样细小的声音平常所谓“无声”入笔,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声响也就不在话下了。例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万籁此俱绝,但余钟磬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