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3《我的老师》每课一练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7).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680357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2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我的老师》每课一练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3《我的老师》每课一练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3《我的老师》每课一练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3《我的老师》每课一练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3《我的老师》每课一练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我的老师一、字音辨读二、字形辨识1.Error! 2.Error!3.Error! 4.Error!三、词语辨析1应付敷衍Error!辨析例句Error!2有板有眼抑扬顿挫Error!辨析例句Error!四、熟语释义1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2神游八表:神游,在想象中游历。八表,八方之外,指遥远的地方。3按捺不住:心里急躁,克制不住。4掷地作金石声:金石,钟磬之类的乐器。后以“掷地金声”形容辞章优美。5眉飞色舞:形容喜悦或得意的神态。6迎刃而解:比喻主要的问题解决了,其他有关问题就可以很容易得到解决。一、走近作者梁实秋(19021987),现代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翻译家

2、。原名治华,笔名秋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1915 年考入清华学校,后与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社,开始写批评2文章和新诗。1923 年留学美国。1926 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1928 年与叶公超、徐志摩等人成立新月社,先后与鲁迅等就人性描写诸问题展开论战。1949 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院长。1987 年 11 月 3 日病逝于台北。 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 1949 年起 20 多年共出 4 辑。1970 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晚年用 7 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40 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梁实秋散

3、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高雅,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二、相关背景我的国文老师当中,举人进士不乏其人,他们满腹诗书自不待言,不过传授多少给学生则是另一问题。清华不重国文,课都排在下午,毕业时成绩不计,教师全住在古月堂自成一个区域。我怀念徐锦澄先生,他教我作文莫说废话,少用虚字,句句要挺拔,这是我永远奉为圭臬的至理名言。我曾经写过一篇记徐先生的文章,兹不赘。陈敬侯先生是天津人,具有天津人特有的幽默,除了风趣的言谈之外还逼我们默写过好多篇古文。背诵之不足,继之以默写,要把古文的格调声韵砸到脑子里去。汪鸾翔先生以他的贵州的口音结结巴巴

4、的说:“有人说,国国文没没趣味,国国文怎能没没有趣味,趣味就在其中啦!”当时听了当做笑话,现在体会到国文的趣味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真是只好说是“在其中”了。(选自梁实秋忆清华)三、主旨把握文章回忆了徐锦澄先生的外貌特征及行为习惯等,用风趣幽默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调刻画了一个貌丑性凶但却敬业爱生的独特的老师形象,同时表达了对先生出众的才华和高尚的人品的敬仰和深深怀念之情。四、结构图示31请用一些词语概括出国文老师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明确:(1)丑、不修边幅:他的相貌很古怪是狞笑,样子更凶。 (2)书呆气: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

5、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3)爱喝酒: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4)糊涂: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5)真性率直、平等对人: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6)有趣: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7)有才气:眼界宽,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对作品领会深入 、朗诵水平高,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

6、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修改文章老辣,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2作者说从先生那里“受益最多”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列出。用简洁的词语概述我对先生的感情有何变化。明确:(1)编教材兴趣培养;读课文习惯养成;改作文方法指导。(2)我对先生的感情变化:可笑有兴趣佩服真心佩服感恩怀念。1欲扬先抑,似贬实褒从文章的开头,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要褒扬自己的国文老师,可从文章的第二小节开始,作者不惜笔墨,连用四个小节,写老师可怕的绰号、怪异的相貌、狰狞的凶笑、不良的习惯但这些看似贬损的描写并无恶 意,作者实际上是想

7、通过这些富有个性特征的描写来突出国文老师的有趣和可爱,同时也与下文写老师的认真、敬业、爱生形成了表和里的反向衬托,外在的丑正衬托了内在的美。2善抓特征,描画细腻作者不愧为散文大家,在他的笔下,人物栩栩如生。究其因,是作者善抓特征所致。那有棱有角的脑袋轮廓,那秃秃亮亮的尖头,那方方扁扁的脸形,那总是耸得高高的肩头,那常吸溜鼻涕的酒糟鼻子,那油渍斑斑的长袍都是我们在古今人物画廊中从未见到过的。也许作者本身就是漫画高手,寥寥几笔,人物就形神兼备了。 43语言幽默,谐趣横生诙谐幽默本就是梁实秋散文的语言风格,本文依然体现了这种风格。本来回忆自己恩师的文章应该严肃庄重些,但作者偏偏不肯。你看他写老师的鼻

8、子,一会儿说他“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 ,一会儿说他“鼻孔里常川的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 ,一会儿又说他“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 ,真是竭尽调侃之能事,文中这样风趣幽默的描写比比皆是,但又毫无做作之感,真正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阅读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选段,完成 14 题。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

9、。 林琴南致蔡孑民书是他讲得最为眉飞色舞的一篇。此外如吴敬恒的上下古今谈 ,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 ,以及张东荪的时事新报社论,他也选了不少。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得很亲切,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这样的话是相当的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吃惊的是,我们的国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吧,否则怎样会能够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

10、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 、 “尚可” 、 “气盛言宜” ,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

11、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 ”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工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5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他告诉我:“作文忌用过多的虚字。 ”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文章便显着扑拙而有力。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语。他又告诉我,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

12、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经济,何等手腕!诸如此类的心得,他传授我不少,我至今受用。1作者在谈到徐老师的教学特点时,说起徐老师介绍作者的方式, “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 ”这种介绍方式是不是在学生面前炫耀自己?答:_答案:不是。徐老师这样介绍主要是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使学生对所学的课文更感兴趣。2 “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 ”这里“虚泡囊肿的地方”指的是什么?“筋骨”又是指什么?答:_答案:“虚泡囊肿的地方”指的是文中可有可无甚至是毫无用处的废话;“筋骨”指的是文章的精要

13、之言、精辟之语。3作者说“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这一句中的“一点点”和“一点”能不能删去?为什么?答:_答案:不能删。因为这句话是在评价作者自己的文章,用“一点 点”和“一点”是作者的一种谦虚的表现。4综观全文,徐老师是一位教学有方的好老师,他的教学有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点概括说明。答:_6_答案:(1)选辑教材新旧兼收。(2)介绍作者亲切自然。(3)朗读课文抑扬顿挫。(4)批改作文大刀阔斧。(5)传授写作技巧点石成金。(时间:40 分钟 分值:45 分)一、基础积累(每小题 3 分,共 15

1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A 玉箸(zh) 鼾声(hn) 突兀(w)B 油渍(z) 踱着(du) 矫健(jio)C 斑斓(ln) 蕴藏(yn) 怅惘(wn)D 淘汰(ti) 宣泄(xi) 愕然()解析:渍 z。答案:B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愕然 破天荒 早归道山 有棱有脚B揣摩 水笼头 按捺不住 甘败下风C扑拙 里程碑 惟妙惟肖 依马可待D敷衍 缉私队 眉飞色舞 硬朗挺拔解析:A 项,脚角;B 项,笼龙,败拜;C 项,依倚。答案:D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_地集中在脸上很 小的一块区域里。我这一个“一眼

15、望到底”的学生,_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_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A过分 竟然 或许B过度 居然 或 许C过分 居然 也许D过度 竟然 也许解析:“过分”体现一种幽默诙谐, “居然”这里强调出乎意料之外, “也许”强调不很肯定。答案:C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7A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错落有致,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B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 、 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C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

16、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语。D他又告诉我,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经济,何等手腕!解析:A 项,错落有致:交错纷杂而有情趣。应当用“抑扬顿挫” 。抑扬顿挫:形容音乐、舞姿和文章气势等高低停折,和谐而有节奏。B 项,神游八表:神游,在想象中游历,八表,八方之外,指遥远的地方。C 项,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文章等)。D 项,迎刃而解:比喻主要的问题解决了,其他有关问题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解决。答案:A5(2012天津高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有学者提议,应倡导全民重温中华

17、经典,对弘扬民族文化更具积极意义。B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已经达到 20 万元,这笔善款将全部用于这个孩子的生理以及心理康复的治疗费用。C天津市“五大道首届文化创意节”日前开幕,主办方推出的新颖、独特的系列活动,受到市民和四方游客的热捧。D工作压力、环境污染、睡眠不足、缺乏运动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同样不容忽视。解析:本题从成分残缺、句式杂糅和不合逻辑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A 项,最后一句缺少主语,应在 “对” 前加指示代词“这” 。B 项, “用于的治疗”和“作为的治疗费用”两种句式杂糅,选用其中一种句式即可。D 项, “生活习惯”包含着“饮食习惯” ,将“

18、饮食习惯”去掉。答案:C二、阅读鉴赏(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雅 舍梁实秋这“雅舍” ,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 “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8就可爱。“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株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

19、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未觉有大不便处。“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掉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 。 “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

20、,以为这话最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陷忍的态度。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 “雅舍”的蚊虱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 “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住在“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

21、,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 “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素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

22、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讥笔妇人喜欢变更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诬告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旁一把靠椅,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最忌排偶。 “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具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9“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万物之逆旅” ,人生本来如寄,我往“雅舍”一日, “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

23、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家里似家家似寄” 。我此时此刻占居“雅舍”, “雅舍”即似我家。其家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1940 年 11 月 15 日星期评论第一期,有删改) 6 “雅舍”虽以“雅”为名,实乃是一栋典型的“陋室” ,文章第二、三自然段极力描绘“雅舍”之“陋” 、缺点之多有什么作用?(4 分)答:_答案:体现作者对待困境释然、达观、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作者闲适、散淡的心态与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情怀;淡泊、豁达、安贫乐道的乐观精神。)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为后文写雅舍之“雅”和自己对“雅舍”的喜爱蓄势。(每条 2 分,意思对即可)7文章末尾“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

24、不清”一句应该如何理解?(4 分)答:_答案:“雅舍”并非作者所有,作者只是寄居于此,但作者“住了两个多月” “好感油然而生” ;并且作者从“雅舍”尝到了“苦辣酸甜”之味,领悟到如何对待困境的人生态度,所以作者“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答出对“雅舍有了好感” “喜爱”给 2 分;答出“尝到了苦辣酸甜之味”或“领悟到了如何对待困境的人生态度”给 2 分)8文中说:“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作者认为“雅舍”有哪些“个性”让人觉得可爱?(6 分)答:_答案:位置虽偏,但好友来访足见情谊;地势较高,得月较先,便于欣赏自然美景;陈设简朴,易于安排,最能彰显主人个性。(每条 2 分。

25、)109有人说,本文表现了作者这样一种人生态度:“对于那些与自己相依为命,须臾不可相离的伙伴和朋友,不论他是一种无生命物体还是一个有生命的人,我们都必须能够容纳其缺点和不足。 ”你如何看待这种人生态度?(6 分)答:_答案:表面看来,这是一种消极妥协的人生观,实际上它却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唯有能够宽容对待某事物或某人的缺点或不足我们才能更加充分地感受它的优长并与之和谐相处,相扶相助。正如梁实秋之于雅舍,如果仅仅看到它的简陋和破败,仅仅为它的不便而愁苦,又怎能像作者这样享受它的良辰美景、月夜风光呢?(言之成理即可)三、语言运用(10 分)10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

26、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5 分)从读大学到当老师,我跟随郭先生十几年了。这十几年间,每每有不懂的问题,就去先生家,_有问,必有答。先生偶有记不清楚的,_亲自去图书馆查来,抄得整整齐齐地给我。这些年来,问的问题不计其数,_也不乏幼稚之处。_张开嘴后自己都悔之不已,但是先生却认认真真地为我解答;有时先生才说两句我就表示懂了,先生_要我说出来,看我想得对不对。答:_解析:与后面“必有答”暗含条件关系,可照应“必” ,填“凡” 。与前面“偶有”形成照应,应填“必定” ,以突出先生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是对“不计其数”问题的补充交代,用“其中” 。可联系前后文,填入“有时” 。有点难,结合上句看,用

27、“则”较合语义。答案:凡;必定;其中;有时;则。(每答对一处给 1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能正确表达逻辑语义关系,即可给分。)11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5 分)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 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一场绵绵的细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谅解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上的阴云。答:11_解析:使用修辞,采用整句,是语言表达能力成熟的一种标志。其诀窍在于长期的锤炼与仿写训练,而且要展开想象,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这才能形成倚马可待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是三句话,使用修辞,句式与示例 相同。问题是审题时,有的学生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从字数到细部句式,都考虑到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这道题中的句式只要做到“是,能”就行了。参考答案:友情是一把雨伞,能为朋友遮挡人生路上的风雨;友情 是一缕阳光,能为朋友 送去严冬季节的温暖;友情是一汪湖水,能为朋友滋润荒漠一般的心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