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7 页 2.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下)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2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3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与厌恶;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教学重点、难点:1. 通过朗读,感受作者以景物描写、动作描写为主所流露的情感。2. 学习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如:修辞手法,感官体验等增强语句的表现力,使文章生动富有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学情分析:本文虽然是写童年生活的,但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许只停留在表面
2、。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利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探究中领悟,学会使用准确、生动传神的语言写景状无物的方法。教学课时:3 课时【课前自学】一、 收集几条鲁迅的名言或童年时期的故事。二、 收集作者基本信息,了解作者童年时期的家世。三、 了解朝花夕拾的作品性质和书名含义。四、 熟读全文,词语正音、解释。五、 解读本文标题蕴含的信息,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归纳段意。六、 作者在描写百草园景物时,抓住什么特征写了哪些景物,涉及哪些季节、运用何种顺序。七、 百草园是个怎样的“园” ,作者在百草园有哪些活动,为什么是“我的乐园”?八、 三味书屋是个怎样的“屋” ,何谓“三味”?作者在此遇
3、见了怎样的人,做了哪些事?你怎么评价他在此的生活?九、 概括本文主题、揭示主要写法。十、 完成导学练 “知识准备与积累”部分。A 组:完成上述所有问题。B 组:完成一五和十题。C 组:完成上述带“”的问题。第 一 课 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2学习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如:修辞手法,感官体验等增强语句的表现力,使文章生动富有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教学步骤:【导入】童年的生活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人们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在小说社第 2 页 共 7 页 戏中,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童年生活的影子,而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将更真切的触
4、摸到鲁迅孩稚时代的生活。【学生活动一】各抒己见,课前检测 1. 鲁迅简介、主要作品 你所知道的鲁迅(学生回答,组织齐读投影)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文学巨匠。著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为了人民革命事业耗尽了自己的生命,于 1936 年 10 月在上海病逝。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了鲁迅的历史功绩,他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的革命家。 ”小说集:呐喊 狂人日记 彷徨杂文集:二心集坟散文集:朝花夕拾 野草 2.收集几条鲁迅的名言 学生回答,组织齐读投影。 时
5、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3. 鲁迅童年时期的故事鲁迅一生都在寻求救国救民的理想,而在他童年时期的故事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他的不同寻常。请交流你收集到的鲁迅童年时期的故事,故事交流务必简洁,三言两语即可。 4. 鲁迅家世鲁迅为何自小就上当铺干家务呢?那是因为怎样的家世?谁知道? 5.关于朝花夕拾 虽然家庭贫困,但书香门第的传统还是得延续下去,因此,鲁迅还得读书,本文
6、就是叙写了自己幼时读书前后的往事。它选自于那本著作?书名何意?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 10 篇文章,大部分作品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本篇文章时鲁迅已经 40 多岁了。这部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 ,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比喻青少年时代的往事,到了老年时才写成文章。 6.词语 注音 齐读好,让我们进入课文吧,词语上都扫清障碍了吗?检查一下。请读准下列红色字的字音。 【学生活动二】课题解析,理清文章结构 1. 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A “百草园” 、 “三味书屋”点明全文记叙的是作者儿时在两个地方的生活片段。B “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照
7、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C 表明文章写作内容是作者由幼时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 D 全文应该大致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1-9) ;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10-24) 。 2. 请对段落层次作具体划分并归纳段意、层意A、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1-9) B、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10-24)1.总说百草园是乐园。 ( 1 ) 2.百草园的美景与乐事。 ( 2 ) 第 3 页 共 7 页 3.美女蛇故事。 (3-6) 4.冬天雪地捕鸟。 (7-8)5.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9 )【学生活动三】快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思考:我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各有怎样的评价?(百草
8、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作者更喜欢哪一个?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为什么?)明确: 百草园“乐园” 三味书屋全城最严厉的书塾【学生活动四】合作探究,整体感知1. “百草园”是个什么园? 2第一小节写了什么,在文章内容、结构上起何作用?3.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中的“似乎” 、 “确凿”各表什么语气,矛盾吗?4. 既然如此,为何说“但在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但”字有何作用?5这一部分就是紧扣“乐”字来写百草园的无穷乐趣的百草园“乐“在何处?对百草园的念念不忘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活动五】朗读第二段,并讨论:1 概括段意:百草园的美景与乐事。2写了哪些景物,哪些乐事?景物图片,学生指认,增
9、强情趣。(1 )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何首乌、水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等。(2)乐事:翻砖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3作者是怎样写这些景物的?写景顺序如何?(1 )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人。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棋,写的是春季;鸣蝉,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写的是夏季;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的是秋季。这样写了春、夏、积三季的百草园,而且还写了那么多、那么生动、形象的动、植物,错综交织,而又井井有条,描写出了百草园的可人。 (从时间顺序上看,本段写了春夏秋,那有没有写到百草园的冬天啊?写的是什么内容?在
10、哪些段落?(7-8 小节)我们先把它放一放,继续第二段的问题。 )(2 )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 )追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 ”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终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 , “蟋蟋们在这里弹琴” ,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4 你从作者的写景手法上学到了什么?(1)要仔细观察,抓住形声色态,从视
11、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多角度描写,准确勾画出景物的特征。(2)多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将景物特征形象化、生动化、情味化。(3)精选贴切词语,语言简洁传神。(4)合理安排顺序,过渡讲求严谨,使景物多而不乱。(5)借景传情,在描写中倾注了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第 4 页 共 7 页 5作者描写了百草园这么多景物,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他们连接起来?这个句式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不必说也不必说 单是”先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泥墙根一带就已经趣味无穷,那整个园子里的趣味就更是比比皆是了。这是“以一概全”的写法。总结:第二
12、段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分层作业: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第二段3完成导学练语段阅读(一) 4复习本课所学知识A 组完成所有作业,B 组完成 1-3 题,C 组完成 1-2 题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作者以景物描写、动作描写为主所流露的情感。2理解课文写法,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圆生活的热爱留恋。【学生活动一】合作探究,精段精品(百草园)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 3 至 6 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文章的第 3 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
13、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插叙这一故事,有什么作用?其一,故事的内容符合儿童好奇、爱探险的心理。这也是儿时一种乐趣。其二,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乐园”的情趣。2.学生齐读 7、8 段,引导学生分析。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雪地捕鸟捕鸟之前先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先略写因无人鉴赏而使人扫兴的拍雪人、塑雪罗汉;从而衬托了捕鸟的乐趣。具体是怎么写捕鸟的?先写捕鸟时间、条件、方法、收获、经验。找出动作细节,分析其作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生动准确地表现了捕鸟的全过程,及捕鸟时的喜悦兴奋之情。第 8 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 的乐
14、园有什么关系?第 8 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 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那么实在,那么具体。捕鸟已经是三十年前的事了,为什么作者在三十年后还记得得失的缘由?【学生活动二】合作探究,体会感情指定学生朗读第 9 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1第 9 自然段有何作用? “不知道”三 个字,表明什么?“我” 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 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过渡作用。 “不知道” 三 个字表明去三味书
15、屋是被迫的。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第 5 页 共 7 页 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2. 三个“也许是” 流露了“我”怎样的心理?能否删掉这三个“也许是” ?三个“ 也许 ”反映了作者告别百草园时的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心理,表现了“我” 离开百草园时的无奈和对百草园的依恋之情,暗含了对“三味书屋 ”的反感。“也许 ”不可删,否则由猜测变成肯定,不符合文章原意。 3.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拟人。两个“Ade” 、两个“ 我的”,表达了无比亲密、依恋之情
16、。4. 标点亦可表情达意,请揣摩语段中两个省略号、一个冒号和一个感叹号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省略号一:省略,表猜测很多,却一种也不能确定。隐含了害怕、担忧、懊丧等复杂心情。省略号二:省略,表依恋的对象极多。无限依恋之情溢于言表。冒 号:表总结,无可奈何,无比失落。感 叹 号:默默大声呼唤,表情强烈,无比伤感。小结: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
17、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分层作业:l。背诵默写课文第 2 自然段。 2完成课后练习题三。3完成导学练语段阅读(二) 4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A 组全部完成 B 完成 1-3 C 组完成 1-2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与厌恶;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学生活动一】当堂检测,复习旧知问题-答案 我来当导游,增添情趣、拓宽视野(图片) 【学生活动二】合作探究,精段精品(三味书屋) 1. “三味书屋”是个什
18、么屋? 2. “古树”和“梅花鹿”有什么象征意义?3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3. “我”对三味书屋的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我”对三味书屋的主人寿镜吾先生是很尊敬的,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图片-介绍-性格形象-鲁迅的态度(补充资料,全面认识人物,同时激发情趣,拓展视野) 第 6 页 共 7 页 4.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问“怪哉”虫这是不可以的;单调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去被先生批评;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课上的意外收
19、获画的成绩却不少了。5在这五个方面中最使作者反感的是什么?教师小结:第一个是问“怪哉”是怎么回事。先生说“不知道” ,而且脸上有些怒色了。“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他)决不至于不知道乃是不愿意说。 ”这是对压制学生求知欲的十分不满。进了三味书屋就要非礼勿言、非礼勿视,要一心只读圣贤书。可是少年鲁迅却问了读经以外的“怪哉虫” ,这在老师的眼里简直是左道旁门,所以不予回答,而且有怒色了。第二个是读书的内容和形式。老师“大声道。 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 ,是些令人难懂而又无用的书,读不成句,读错了也没有人纠正,只有死记硬背。学生怎能感兴趣呢?这和百草园中的生动活泼的生活真是大相径
20、庭!(补充资料,在激发情趣,拓展视野的同时理解所学内容的晦涩、陈旧、枯燥、无味)6.你怎么看待作者逃课去后园玩、上课画画等贪玩情节的? 游戏是孩子的本性,但在课堂上贪玩甚至逃学,一般来说是不允许的。但课文旨在从侧面表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陈旧,学生对此不感兴趣。 7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讨论,回答。寿镜吾老先生秉性慈祥,酷爱读书,鲁迅先生是尊敬的。可是他不自觉地为旧制度效劳,是旧教育制度的忠实执行者。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他没有象长妈妈那样能够抓住儿童的心,也没有象闰土的父亲那样耐心诚恳地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而是不看教育对
21、象的心理特点,拒绝学生的提问,泯灭他们的求知欲,这些都是错误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尽管如此,他在塾师中是比较好的,对学生还“和蔼” ,不常用戒尺与罚规,也正因为他是比较慈祥的。他尚且如此严格遵守封建教育制度,更何况其他人了!所以鲁迅先生在“恭敬”他的同时,也给予了恰如其分的批判与否定,以此来否定三味书屋的生活,否定旧教育的制度,寓意是十分深刻的。【学生活动二】深入探究,揭示主题1三味书屋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教师小结:结论是肯定的,三味书屋的教育是失败的。首先学生不喜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再有“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从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还有“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
22、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自己也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地位了”从同学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它培养出来的人,正是这种逐利趋势之徒,旧制度的维护者与社会基础。这样的批判是很深刻有力的。2 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什么特点?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什么关系?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枯燥无味,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3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园和枯燥无味的三昧书屋对比着写,表达了什么祥的中心意思?教师小结;作者通过对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儿童的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索各种知识的广泛兴趣,揭露、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第 7 页 共 7 页 建教育。【学生活动三】思辨创新,灵感碰撞1. 对于古代私塾教育,你有什么评价?现代社会,复古式私塾教育有兴起之势(如图) ,对此你如何评价?2.相比私塾教育,你对现代教育方式有何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