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3.5 最后一课 学案(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678723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5 最后一课 学案(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3.5 最后一课 学案(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3.5 最后一课 学案(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3.5 最后一课 学案(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3.5 最后一课 学案(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9 页 最后一课目标导航 名师引领目标导航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名师引领【背景介绍】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 年)。普法战争是 18701871 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 年 7 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 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

2、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 19 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 12 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 4 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阅读点拨】本文作者把故事安排在沦陷区里的一个小镇上,写的是

3、一个学校的一堂课,主人公是一个平平常常的老师和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他们最能代表法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情感是全体法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的人民的共同情感。因此文章所反映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得更加真实和深厚,文章也更富有感染力,以致成为不朽的世界名著。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地爱国主义精神。【思路分析】(1)内容结构: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共分为四个大部分。第一部分:(1-

4、6)故事的开端。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2)写作特点:第 2 页 共 9 页 第一.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使读者倍感亲切、逼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在运笔行文上,全文 20 多个自然段中以“我”为起始展示叙述的共有 9 段,文字占将近全篇的一半。第二.采用白描手法,文章的思想感情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没有丝毫的夸张和矫揉造作的痕迹。文中的肖像描写(如韩麦尔先生的穿戴、郝叟老人的面容) 、景物描写(如开篇的天

5、气、鸟鸣等) 、场面描写(看布告牌、拼音练习、习字等)都使用白描的手法,不作浓墨渲染。第三.心理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主题。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本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人物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作者准确的抓住了一个小学生的年龄特这和性格特点,成功地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了小弗朗士这个艺术形象。从他贪玩不爱学习到为没有学好法语而感到难过懊悔,到专心认真学习的心理变化,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3)拓展提示:【学习机要】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朗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

6、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思考。师生互动 共解难题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渊博 开恳 声名狼藉 B、辩论 悲恸 穿流不息C、蹊跷 和谐 雍容典雅 D、缄默 佳肴 甜言密语【考点】:字形【分析】:答案为 C 项。A 项中“开恳”的“恳”应写为“垦” , “开垦”是“开辟荒地”的意思,故为“土”字底。B 项中“川流不息”的含义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所以应写为“川” , “河流”的意思。D 项中“甜言密语”应写为“甜言蜜语” 。2、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小说最后一课的作者是德国作家都德。B、 敕勒歌和木兰诗都选自乐府诗集 。C、 藤野先

7、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 。D、 背影的作者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考点】:文学常识【分析】:答案为 A 项。小说最后一课是以普法战争为背景,作者都德不是德国作家,而是法国作家。3、下面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杜甫被称为“诗仙” ,李白被称为“诗圣” ,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之一。B、 陋室铭的“铭” , 捕蛇者说的“说” , 出师表的“表”都是我国古代的文体。C、 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写的一篇白话小说,后来收在小说集彷徨中。D、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的都德,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美国的莫泊桑。第 3 页 共 9 页 【考点】:文学常识【分析】:答案

8、为 B 项。A 项表述有误,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之一,被称为“诗仙”的是李白,被称为“诗圣”的是杜甫;C 项的说法不正确, 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写的一篇白话小说,后来收在小说集呐喊中,而不是彷徨 ;D 项的说法有误,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的都德,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也是法国的作家。4、 “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写完之后, “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课文结尾这段话,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心情?答:_【考点】:考查分析人物行动与心理描写的作用。【分析】:答案: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

9、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解答本题,最容易出现的思维障碍是不会由现象看本质。所以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仔细推敲语言所含的哲理,注意联系上下文内容和人物行动把职业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 ,由行动看到人物的思想感情。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马市长吃罢午饭,在客厅中悠闲的品着茶。女儿笑盈盈的走过来:“爸,我想跟你请教个问题。 ”“什么问题?说吧。 ”“我们单位有个刚分配来的女大学生,放着清闲的工作不干,偏要到农村搞什么乡镇企业,您说她是不是太傻了?”马市长放下手中的茶杯,望着自己的女儿说道:“现在农村条件的确挺差,有些人只顾自己的利益和前途,不愿到农村去,而这个女大学生敢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舍

10、弃自己的利益,她这种精神很值得表扬,我们一定要大力支持。 ”女儿诡秘地笑了笑:“不过,我认为应该表扬的是她爸爸,因为她爸爸十分支持她。 ”“哦,那么她爸爸是谁?”马市长问道。“是您老人家呀!”“什么?”马市长顿时收敛了笑容, “你怎么能这样?这绝对不行!”5、小说刻画人物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A、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B、神态描写 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C、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D、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通过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小说的主题。要正确解答描写人物的方法,必须清楚描写人物的方法指的是什么,否则便会有答成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的

11、可能。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 。6、小说刻画的主要人物是_。 (“马市长”和“马市长的女儿”中选择填空)答案:马市长解析:一般说来,谁最能体现小说的主题思想,谁就是小说的主人公。从马市长身上最能体现小说的主题,所以马市长是小说的主人公。积累运用 学会创新第 4 页 共 9 页 一、基础知识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哺( )育 澎湃( ) 狂澜( ) 山巅( ) 2词语解释。 宛转:_ 屏障:_ 气魄:_ 3三个“啊!朋友!”将歌词分为三层,三层意分别是: 第一层:_ 第二层:_ 第三层:_ 4下列各项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12、A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 。 B “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像。 C该诗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 “黄河滚滚” 、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D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语法课上完了,我们又上习学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学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 , “阿尔萨斯” , “法兰西” , “阿尔萨斯”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

13、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 ,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1上文的中心是什么? 2字帖上用美丽的圆体字写上“法兰西” , “阿尔萨斯”是为了表示学生的什么感情? 3 “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 ”作者这样写,目的是什么? 4用划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说出这个句子的意思。 5段中哪个句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这句话包含的深意是什么? 三、课内语段阅读题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

14、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了起来,脸色甲,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 ”他说( ) “我我” 但是他乙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作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 1文中方框甲、乙两处最恰当的词语依次是() A雪白停住 B苍白顿住 C惨白哽住 D灰白站住 2文中标、三处破折号,其意思依次是() A表解释表停顿表转折 B表解释表声音延续表递进 C表递进表声音延续表解释 D表递进表停顿表递进 第 5 页 共

15、 9 页 3给括号中填上标点: “我的朋友们啊, ”他说() “我我” A: B , C ; D 。 4 “我的朋友们啊” ,这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对学生们用“朋友们”的称呼,是因为() A今天听课的不只是学生们,还有镇上的大人。 B这是最后一课,他不想用老师的身份同学生讲话。 C这是最后一课,今天学生个个“那么专心” ,显得特别可爱,因而韩麦尔先生激动地说“我的朋友们” D韩麦尔先生用充满感情的口吻称呼孩子们,让他们意识到目前的严重局势、处境。 5韩麦尔先生只写“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却“使出全身力量” ,这是因为() A这两个字太难写了。 B今天听课的还有镇上的大人,韩麦尔先生太紧张了。 C

16、韩麦尔先生倾注了所有的情感来写这两个大字。 D只是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要表现他的文化教养,因而特别认真地写字。 6这一段对韩麦尔先生主要采用了() A外貌、动作描写 B动作、语言描写 C动作、心理描写 D神态、动作、语言描写 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最后一课郑振铎12 月 8 日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 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 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 英国军舰被

17、轰沉,官兵们免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地死在水里。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的,立刻议决了: “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 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的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异样。 我们依旧地摇铃上课。 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 ”我说道, “你们都已经知道了罢, ”学生们都点点头。 “我们已经议

18、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 ”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我这一门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 第 6 页 共 9 页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 ) ,格外的( ) ,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的上了刺刀, “引满待发”。 然而( ) ( ) ,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

19、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按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堂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眷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1)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鲜,上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

20、地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我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辗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 10 时 30 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立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一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吸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个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

21、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 从来没有那天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的,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义。 (1)凫水( ) (2)眷恋( ) (3)抽泣( ) 2在下列词语中选择合适的填入文中的括号中去。 亲近 亲密 亲切 清朗 明白 明晰 镇静 平静 镇定 安稳 安详 坦然 3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默默无声( ) 心无旁用( ) 熙来攘往( ) 4简要概述事情发生的社会背景。 第 7 页 共 9 页 答: 512 月 8 日这一天,暨大作出了一个什

22、么决定?(用原话内容)? 答: 6划线句是什么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7划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 8这最后一课,同学们有什么表现?课堂上弥漫着一种什么气氛? 答: 9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 一、1b png pi ln din 2宛转:(说话)温和而曲折;(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气魄:魄力;气势 3第一层: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 第二层: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地理优势 第三层: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4

23、B(“望”字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二、1、我们上习字课的情景。 2、表示“阿尔萨斯”是“法兰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衬托孩子们学习的专注。 4、最后一句,写出了小弗郎士嘲笑侵略者强迫他们学德语的愚蠢。 5、比喻句略,由于韩麦尔先生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国旗已经飘扬于学生心中,表现了学生充分认识到祖国文字的重要性。 三、1C 2B 3B 4D 5C 6D 四、1 (l)f 浮(2)jun 深切地留念(3)chu 抽噎 2亲切 清朗 镇定 安详 3悄无声息 专心致志 人来人往 4日本侵略者侵占上海租界,上海国民党军撤退沦陷之时。 5 “看见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

24、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 6环境描写,起反衬作用。 7排比,学生们都很坚定,目标明确,准备着对付来犯的敌人。 8学生: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脸上呈现着坚毅的神色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沙沙地不停在抄记着,心无旁用;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磨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上课气氛:一切记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9对日本强盗的无比仇恨,对暨大师生无声抗日行动的歌颂,从而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感第 8 页 共 9 页 情。 最后一课阅读测试题 比较下面(甲) (乙)两段文字,回答段后问题。 甲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

25、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 “阿尔萨斯” “法兰西” “阿尔萨斯”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专心画“杠子” ,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乙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进了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他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好在数

26、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虑地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智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 “当我告诉你们我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 、甲段选自课文最后一课 ,作者是 _ 。 2 、甲乙两段都以 _ 为背景,

27、甲段的主题是 _ ,乙段的主题是 _ 。 3 、甲段写韩麦尔先生发给学生的新字帖都是“法兰西” “阿尔萨斯”的圆体字,其目的是要从侧面表现 _ 。 乙段写妇人多次重复“一、二、三”其含意是指老妇人对 _ 的痛苦诉说,也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 _ 4 、甲段画“杠子”和乙“一、二、三”的双引用用法一样吗?为什么? _ 5 、甲段将心理与 _ 描写相结合,表现了小弗朗士 _ 6 、乙段对老妇人身体状况的描写用了一个短语,它是 _ ,这样描写揭示了 _ 7 、乙段结尾是“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结合上下文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答: _。 参考答案: 1都德 2. 战争 (甲)表现了小弗朗士等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爱,对普鲁士军队的恨 (乙)对战争的痛恨和谴责 3.(甲)在法兰西人民心中,阿尔萨斯永远属于法兰西,绝不属于普鲁士。 (乙)失去儿子不幸 谴责 4.不一样, “杠子”属于特定称谓, “一、二、三”属于引用原话。 5. 景物描写 对普鲁士军队的仇恨 6. 瘦弱而多病 并列短语 战争给老妇人身心上的摧残 反战情绪 7. 说明战争不仅仅是给老妇人一家带来不幸,而是给整个社会的人们或多或少地都留下了创伤和悲痛。 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