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小儿辩日课堂实录片断一:潜心会文本,入境始与亲师:读古文有读古文的语气,谁来读第一自然段?生:(读)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师:同学们,我们这样读,只是在念字,这还不够,老师想和你们一起研究怎样读。你们听我读。 (师有韵味地示范朗读)孔子到东边干什么去了?生:游玩、游历。师:古时候讲究从这里到那里去学习,从那里到这里来学习,现在出国学习叫留学,那时叫什么你们知道吗?生:游学。师:对,孔子到东边干什么去了?生:游学。师:在路上看见俩生:(齐)小孩儿。师:在那儿生:(齐)辩斗。师:他就问他们生:(齐)为什么。师:对,问他们为什么争论。这些意思弄通了,你们读起来就有底气了,齐读一遍
2、。(全班齐读)师:好,懂了意思再读就不一样了。谁愿自己读?(生读)师:“其”是什么意思?生:就是“他们俩” 。师:问他们俩生:(齐)原因。师:对, “故”就是生:(齐)原因。师:谁能再读?(生读)师:读得很好。就这样读。再读一遍。(生齐读)师:全体起立,不看书,背下来。(全班齐背)师:就要这样读书。潜心会文本!把语气、把意思结合起来,熟读成诵;把自悟、自得结合起来就这样读古文。知道吗?下面我们来读第二自然段,你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和同桌互读,要读通、读懂,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同学、问老师、看注释,开始研究吧。简评 这一教学环节,看似平淡,却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教师围绕一个“读”字,使学生从“念字”到
3、“韵读”到“成诵” ,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学习方法,感受了文言文的韵味,积淀了语感,积累了语言。片断二:互动质疑,熟读成诵师:同学们,读书如同品茶,茶沏好后第一遍别喝,把水滗掉,第二次再沏它,泡出味儿来以后,小小地呷上一口,品味里面的清香,里面的苦涩,人生百味,都在其中了,这叫品茶。读书也如此,要品读。哪位愿意读第二自然段?(生读)师:读得不错,会读不行还要懂。请你们问她问题,像大学生的论文答辩一样。生:我想问你,你能理解“日始”的意思吗?生:就是“太阳刚开始出来的时候” 。师:那是“日始” ,还是“日始出”呀?生:那就应是“太阳刚开始”师:(对生)你请起立。你提的这个问题有点儿毛病。你问人家“日
4、始”是什么意思,你觉得是什么意思?生:就是太阳刚开始出来。师:那你应该抓“出”字,应该问生:“日始出”是什么意思?师:对呀!(对生)请你告诉她。生:“日始出”就是“太阳刚开始出来”的意思。师:(对生)你还问人家呢,人家反过来教你了。这叫互相生:帮助。师:(对生)互相生:学习。师:(对生)你还问她吗?(指生)生:不问了。师:别不问了!(众笑)还得再接再厉!请你准备问题,一会儿还让你问!生:我想问你,你刚才读的时候,为什么在“日始初时”后面停顿一下?生:因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是一个意思, “去人近”是另一个意思,是“离人近”的意思。师:(对生)她这样读有道理吗?生:有。师:你要读,怎么读?生:我
5、会在“我以”后面停顿一下,在“日始初时”也停顿一下。师:请你读一遍。生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师:为什么这样读?生:“我以”是一个意思,意思是“我以为” 。 “日始初时”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 ,“去人近”就是“离我们近” 。师:哪个字相当于“离”?生:“去” 。师:对了,古汉语的“去”有“距离”的意思。还有要问的吗?生:“近也”是什么意思?生:就是“近” 。师:那为什么不说“近” ,要说“近也”呢?(生答不出)生:古文句子后面一般都有个“也”字。师:这个“也”是什么词?生:“也”就和“了” “啊”似的。师:对, “也”是个语气词,相当于“了” “啊” “呢” , “近也”就是“近啊”的意思。读一读。(教师分别指名几位学生读“而日中时近也”一句)师:能背了吗?生:(齐)能。(全班齐背)师:真好,就要这样读书,这就叫熟读成诵。简评 教师巧设“答辩”情境,鼓励学生互动学习。在互动中,教师顺学而导,不留痕迹地让学生自己教会自己,学会研究,学会提问,学会与同伴合作、互助、取长补短,在反复品读之中,学生已不知不觉熟读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