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物理 新课程标准简介,第一部分 前言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一、课程总目标 二、课程具体目标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一、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 二、共同必修模块 三、选修模块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附录1 物理实验专题 附录2 物理专题研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培养目标 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生发展需求,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课程结构:注重共同基础,体现选择性课程内容: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课程实施: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法的
2、多样性课程评价:更新评价观念,促进学生发展,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设计思路,内容标准(课程模块) 1.必修模块: 物理1 物理2 2.选修模块:选修1-1 选修1-2选修2-1 选修2-2 选修2-3选修3-1 选修3-2 选修3-3 选修3-4 选修3-5,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高中物理课程结构,选修,共同必修物理1、物理2:全体高中学生共同学习内容。核心内容有:运动、运动规律、机械能、曲线运动等。经历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为下一步选学模
3、块做准备,选修系列1选修1-1、选修1-2: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作用。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融合。,选修系列2选修2-1、选修2-2、选修2-3 :侧重从技术应用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与技术的结合,这种体现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选修系列3选修3-1、选修3-2、选修3-3、选修3-4、选修3-5 :侧重让学生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课程总目标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
4、势。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课程具体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2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 3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
5、历程,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4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知道一些与物理学相关的应用领域,能尝试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2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4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
6、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5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3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 4. 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5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6. 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实施建议之教学建议 1、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过程 2、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关注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达成 3、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4、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实施建议之评价建议 1、评价目的 2、评价内容 3、评价形式 4、关于学分管理、学习等级评定及高考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