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的:1、学习这五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五首诗歌的意境;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来源: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略)二、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个别读。三、品读诗歌(一) 观沧海1、作家作品简介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 ,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 207 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乐府 体 四言 诗
2、,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感怀写景诗。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2、赏析: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 “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 ”):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
3、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属于想象)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小结:本诗以 观字统领全篇,先写 实 景,然后写 虚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4、学生当堂背诵。(二) 次北固山下1、作家作品简介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 ,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2、题解: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
4、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写乡愁的。3、朗读这首诗4、指导学生评析诗句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 ,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 ,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5、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 ,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首联两句点题。 “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 “客路”
6、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是近景。 “平” “阔” “正” “悬”四字炼得好:“潮平” ,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 ,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是这首诗中的佳句:夜还没尽,就看到一轮红日从东边江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尾联由感受写到思乡。虽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观赏,却无法抑制涌动的思乡之情。诗人离家日久,见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