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5.1风筝 教案12(新人教版七年级上) .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651221 上传时间:2019-01-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1风筝 教案12(新人教版七年级上)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5.1风筝 教案12(新人教版七年级上)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5.1风筝 教案12(新人教版七年级上)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5.1风筝 教案12(新人教版七年级上)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5.1风筝 教案12(新人教版七年级上)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风 筝鲁 迅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全文,领会文章主旨。2、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文中富有深味的语言,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浓浓兄弟之情。3、 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教学重点:整体感知全文,领会文章主旨。教学难点:联系语境,探究疑难语句。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构思:按“诵读赏读悟读”的层次设计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确立为初步感知课文,把握文章大意。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初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深化对课文的理解,重点定位在对文章的“赏读”和“悟读” 。“赏读”重点是在组织引导学生揣摩优美语句或精要语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主旨;并进行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悟读”

2、重点是在引导学生对文章隐含的人生哲理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同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考虑这篇文章对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有什么积极意义。第一课时一、 导入1、 导语: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围绕着风筝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情景导入)2、 作家作品简介。 (PPT 课件)二、 检查预习情况(PPT 课件)1、 给加点字注音。丫杈 蟹 蜈蚣 憔悴 点缀 缠绕瑟缩 虐杀 堕 宽恕 苦心孤诣2、 理解下列词语的词义。 (PPT 课件)憔悴 肃杀 点缀 诀别瑟缩 笑柄 虐杀 苦心孤诣三、 初步感知课文,把握文意。1、 老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朗读课件)生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

3、这篇文章?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听完后用一句话回答。明确:要表达鲁迅先生内心深处的悔意。表现了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2、 生默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意思考:本文回忆了童年生活中一件什么事情?鲁迅先生对这件事有什么感受?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课文怎样划分?记叙顺序?明确:文章主要写鲁迅小时候不让小兄弟放风筝,并进行粗暴干预的过程,以及成人后鲁迅先生明白了游戏之于儿童的重要意义之后的自我反省。文章以“风筝”为线索,可以分成三大部分:(12 自然段) “我”看到风筝,触发我的感概,惊异与悲哀。(38 自然段) “我”回忆风筝,反映出我的后悔与自责及内心沉沉的悲哀。(12 自然段) “我”由风筝

4、触发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四、 赏读第一部分1、 齐读第一部分,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从文中找出能表达“我”思想感情的语句。明确;此部分描写了北京的春天放风筝的情况,也描写了自己家乡放风筝的情景。看到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2、 探究:为什么看到风筝浮动, “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 “惊异”的是什么?“我” “悲哀”的又是什么?明确:故乡放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 “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 ”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 “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一幕,

5、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从结构上看,用这句话引出下文。“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为什么说“春天”是“久经诀别的久经逝去的”?为什么又说“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作者离开了故乡多年,依然怀念着小时后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温和的春天,而北京此时却是肃杀的严冬,竟然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略说人物:PPT 展示五、 小结六、 作业1、课后继续阅读,理解课文的人物和主题。2、以“童年”为题,写一件童年趣事。要求:叙述清楚,描写生动

6、,写出童趣。板书设计课文划分一、 (12 自然段) “我”看到风筝,触发我的感概,惊异与悲哀。二、 (38 自然段) “我”回忆风筝,反映出我的后悔与自责及内心沉沉的悲哀。三、 (12 自然段) “我”由风筝触发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人物分析:童年事件中,我和弟弟对待风筝的态度弟弟的态度 “我”的态度对待风筝的态度 张着小嘴呆看、惊呼跳跃笑柄、可鄙发现弟弟偷做风筝时 惊惶、失色、瑟缩着 愤怒、折断、掷、踏结果 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傲然走出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全文,学习了文章第一部分,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风筝 。二、赏读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人物1、 此部分的事情并不是发生在一个时间,前

7、半截是童年的事情,后半截是成年的事情。若将该段分为两层,如何划分?明确:34 自然段写童年的事情;511 自然段写成年的事情。2、学习第一层思考:童年时两兄弟发生了什么矛盾?矛盾冲突的过程是什么?结果如何?为什么小兄弟最喜欢风筝的神态动作,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你认为作者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我”扯坏了小兄弟的风筝,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讨论后明确:童年时两兄弟因风筝而发生矛盾。鲁迅小时候坚决反对放风筝,弟弟却非常喜欢放风筝,背着哥哥偷偷地做了一个风筝,却被哥哥发现并折断了。弟弟“绝望”而哥哥似乎“大获全胜” 。因为“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是极其幼稚可笑的,令人鄙视的。作

8、者这种想法做法都是不对的。 (原因学生言之有理即可)2、 学习第二层童年时的鲁迅这样专横、冷酷无情,成年后的他是怎样看待此事的呢?速看此部分后思考: 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什么?鲁迅把这件事说成是“精神虐杀”是不是说严重了,是夸大其辞?这反映了鲁迅的什么思想境界?明确:“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把风筝抓断踏扁一事。 “虐杀”一词本来是虐待人而致死,作者用这个感情色彩非常强烈的词语,是想表达自己强烈的自责。这反映出鲁迅先生严格要求自己,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此事既然已过了二十年,而鲁迅先生又有一种负疚感,觉得对不起弟弟,他想什么办法来弥

9、补?结果呢?明确:他想了两个办法:一是劝弟弟与他一起去放风筝;二是旧事重提,希望得到弟弟原谅。结果弟弟早已忘了这件事,我也因此而无法得到弟弟的宽恕。“我”的心情怎样?明确:“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作者想弥补却又无法弥补的痛苦而遗憾的心情。三、学习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主题1、齐读2、再次体会作者那种无可把握的悲哀。四、悟读课文鲁迅其实也可以原谅自己,因为小时候并不知道玩具对于儿童的重要意义,不知者无罪,如果他要原谅自己也能找到理由,但他却没有原谅自己,而是对自己进行一种精神拷问,这是最令人感动的。鲁迅的这种“自省”精神,你读后有什么体会呢?最好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五、拓展阅读结合课后练习三

10、,让学生把课文与风筝进行比较阅读,思考此文与课文在内容与情感上有什么异同?板书设计:风 筝鲁迅写景抒情 见风筝: 惊异 悲哀叙事 忆风筝: 后悔 自责 自省写景抒情 见风筝: 无可把握的悲哀(前后呼应)人物分析当年“我”是个什么样的哥哥?弟弟是个怎样的孩子?文中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人物?体弱多病(瘦弱) 可鄙(老成持重)惊呼、跳跃(痴迷风筝、天真活泼) 伸手抓、折断、踏扁 惊惶、失了色瑟缩着(软弱、胆小) 傲然走出做出蝴蝶风筝(心灵手巧、聪明) (粗暴专横)描写人物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文中运用了动 作描写、神 态描写、外 貌描写。风筝阅读题阅读风筝(课文节

11、选),完成 813 题(常德市 2006 年中招题)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

12、,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以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

13、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有过这样的事吗?”他

14、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怨,说谎罢了。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8文学常识填空。本文作者鲁迅,原名_,浙江_人。他是中国现代伟大的_、_和革命家。选入我们课本的鲁迅作品别有四篇,它们是_、_、鲁迅自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9在第一、二段中找出直接描写“小兄弟”的语句,并在原文中用横线标出。10就选文第一、二段的叙述与描写,简要分析“小兄弟”的人物形象。_11注意文中划线的句子,按要求简明回答。(1)“这一节”是指哪一件事件?_(2)“胡涂”在这里是指不明哪一事理?_12在第三、四段中,文章反复强调“我

15、”的心情很沉重:“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你对“我”此时心情的“沉重”是怎样理解的? _13文章后面又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你对“我”此时心情的“沉重”又作怎样的理解?(3 分)_读风筝有感 今天老师教了风筝这一课。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 “我”的沉重的心只

16、得一直沉重下去。 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多学习鲁迅先生的优点,从中得到启发,这样人才会有进步。更加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方法,本文以一分一总的形式来写这篇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