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行政案例分析.pptx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4647308 上传时间:2019-01-06 格式:PPTX 页数:114 大小:1.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案例分析.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行政案例分析.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行政案例分析.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行政案例分析.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行政案例分析.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行政案例分析,行政管理课程研讨资料,主要内容,多目标决策的利弊权衡圆明园“防渗工程”听证及听证制度的分析与思考高等教育的“钱”“才”抉择资助高校贫困生的政策措施与实施效果,圆明园“防渗工程”,专家评圆明园防渗工程是一个“外耻内愚”的典型,圆明园的追问,“一布一膜”防渗材料,一处河道的防渗处理场面:挖土机在前面整地,施工人员跟在后面铺防渗膜。,圆明园“防渗工程”,圆明园“防渗工程”,铺上防渗膜后,施工人员在衬砌驳岸,即所谓的防侧渗处理,2005年3月22日,“世界水日”,张正春走进圆明园。这位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专门从事生态学和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的学者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到处是白花花的塑料,简直惨

2、不忍睹!”他事后向记者描述所见情景,痛心疾首。张正春看到的景象,已经持续了几个月。到圆明园遗址公园参观的游客陆续见证了这项规模浩大的整治工程:几乎所有的湖面都被排干,湖底铺上了防渗塑料膜。不解的游客向施工人员打听,听到的解释是:“这样水就不往地下渗了,节约水啊。”在张正春眼里,这项防渗工程是圆明园的一场灾难。在已被平整过等待铺防渗膜的湖底,他看见一些芦苇的残根,这让他想到“连根铲除”。几乎不用多想,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张正春就意识到:这是一次毁灭性的生态灾难和文物破坏。生态灾难是指这项工程将彻底改变圆明园固有的水系结构,把与地下水系相通的“活水”变成“死水”,导致水环境的急剧恶化,甚至产生大量

3、甲烷类有毒气体,并连带破坏由水生微生物、动植物和岸上园林植物构成的相互依存的完整生态系统。文物破坏是指这样的举措将摧毁圆明园的美学景观,使“宛若天成”的古典园林神韵变成“假山假水”的匠人败笔,使圆明园的历史文化价值消退。,圆明园“防渗工程”,民间环保组织“地球纵观”负责人、环境工程学博士李皓在接到张正春的告知后,很快也去了一趟圆明园。她在工地上碰到一个看样子是工头的人,背着手,正在环顾自己队伍的“战绩”。李皓上前请教湖底铺膜的根据,那人反问她:“北京缺水你不知道啊!”随后夸耀道:“你五一来看吧,景观全出来了。有水、有船、有荷花。不铺这个,都漏掉了,到时候怎么走船?”李皓告诉记者:“我当时就明白

4、了,他们是为了保持行船水位。”她说,几年前北京市整治一些河道,在河底做了水泥防渗,目的就是为了行船。一些职能单位在游船业务中占有股份。当时,包括李皓在内的一批环保人士呼吁,警惕河道硬化带来的危害,但他们的主张未被采纳。整治工程完工后,很快就出现了问题,尤其是水体发臭。“尽管事后水利部门在沿岸搞了一些生态设计,但总不能把河底铺好的水泥再挖开吧。”说起此事,李皓依然心存遗憾。调查中,李皓向那个工头询问了一些技术细节。得知,为了种植水生植物,铺好的防渗膜上要填50厘米的土。在她看来,这样的设计是不现实的,由于水压的作用,这层泥土将大打折扣,“最多只有20厘米,显然是不够的”。 她问工头:“你们这样施

5、工,经过鉴定了吗?”工头回答:“没有。北京植物园就是这么做的,也挺好。”从生态设计的角度,北京植物园的水系和圆明园的原生态水系并没有可比性。,圆明园“防渗工程”,考察中,李皓发现圆明园的整治工程并非只是在湖底铺防渗膜这么简单,而是整体性的改造。这种改造完全没有遵循生态规律,不仅如此,还彻底毁掉了圆明园原有的生态优势。她指着自己在现场拍摄的照片说:“古人设计的这种乱石参差的岸体,其实是很精彩的,不仅美观,还扩大了岸体的面积,提供了很多缝隙,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鱼类的产卵、水生植物根系的生长。现在倒好,全给填平了,缝隙全封上了,还封得滴水不漏。”一路走过,李皓看见不少古树根部的卵石被什么东西胶结起

6、来、某些路段铺设了地灯、绿地种植的是以费水而出名的进口草皮这些现象让这位专攻环境工程的女士感到震惊。回来后,她马上上网查询,却没有找到任何相关信息的公布,于是她的震惊转化成了愤怒:“原来他们一直在悄悄地干!” 圆明园管理处隶属于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宣传资料上写着:自圆明园管理处成立以来,在市、区政府的领导下,在专家的关心指导下,修桥铺路、挖湖堆山,如今圆明园遗址公园开放区内遗址已基本得到清整保护在21世纪伊始,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并开始实施,圆明园的大规模遗址保护建设正在进行”“建设”和“保护”常常不是一回事。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博士告诉记者,早在两年前圆明

7、园管理处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他就“不客气”地指出即将上马的整治工程是有问题的,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善待圆明园遗址”。遗憾的是,那次会议上包括国家文物局领导、建筑大师梁思成之子梁从诫以及俞孔坚本人在内的众多专家的“关心指导”并未真正引起管理处的重视。,圆明园“防渗工程”,俞孔坚认为,善待圆明园是基于对圆明园价值的正确认识。一是圆明园的价值在于遗址的价值,大肆砍伐灌木、修葺山水重新造园,从方向上就错了。“你一动,遗址的价值就没有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的整治,实际上是对圆明园的第二次毁坏!”俞孔坚的话掷地有声。二是圆明园的价值在于生态的价值,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群落,从空间格局上说,是从西山到北

8、京市区的生态走廊。俞孔坚表示:“圆明园作为皇家园林的价值被八国联军毁掉了,但它依然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一百多年来,它保存了大量的乡土物种。”“现在的工程很能蒙蔽公众,大家还以为是在再造圆明园,功德一件。其实,北京的气候、水系格局已经全变了,你不可能再造山水。只能用非生态方法造园,简直荒唐!这样的事情反映出行为者的无知,也反映出我们决策体系有问题。至于在这个显然违背生态原则的事情背后,有没有其他利益,我就不知道了。”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说得更加一针见血:这是一个“外耻内愚”的典型!八国联军毁掉了圆明园的人文生态,这是结构性的破坏;现在的整治工程

9、将毁掉圆明园的自然生态,这是功能性的破坏。从中需要反思我们的生态意识、生态技术和管理体制,圆明园“防渗工程”,李皓认为,这次工程改造针对的“渗漏”现象,不仅不是问题,恰恰是圆明园环境价值的一部分。她告诉记者,北京市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已导致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城市漏斗效应凸显,某些地区甚至有下陷的危险;但另一方面,渗透性铺设方法被建设部门忽视,大量的地面被水泥硬化,导致雨水无法渗入地下补水,而是被排入河道,迅速地经由天津入海。在这种情况下,圆明园区域的大片湖泊湿地就显得弥足珍贵。作为北京市重要水源涵养区域的圆明园一旦被做了防渗处理,和地下水的连接即被切断,那将是一件非常“不安全”的事。经梁从诫先生考

10、证,“海淀”二字,就是沼泽之意,也就是说,海淀区原本是一大片湿地。李皓说:“我一直以为,因为还有圆明园,受国家保护的几千亩湿地总不能动吧。”但这一次,她彻底失望了。记者致电国家文物局,询问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圆明园遗址,其整治工程是否报批。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2003年、2004年前后,确实批过一个圆明园西部环境整治项目,但具体的情况他并不了解。他说:“防渗?我个人认为这对遗址本身是有好处的,毕竟圆明园原来是有水的嘛,现在它渗漏这么厉害,是得防渗啊,要不怎么能保持水景。生态?对整个北京的影响?你要说大的问题,我们就不清楚了”记者又致电北京市环保局。负责海淀区环评的一位工作人员听到圆明

11、园防渗工程,第一反应是:“你从哪儿知道的?我们不知道这事儿啊。”,圆明园“防渗工程”,记者又致电北京市环保局。负责海淀区环评的一位工作人员听到圆明园防渗工程,第一反应是:“你从哪儿知道的?我们不知道这事儿啊。”3月28日,记者来到圆明园管理处,就防渗工程问题提出采访。管理处办公室张主任告诉记者,这件事必须找主管领导,但主管领导目前正在外进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学习。“你也知道,这是很重要的事情嘛。”张主任说。对记者提出向相关的其他人员进行采访时,张主任表示,圆明园管理处正在申请质量和环境的国际认证,大家都很忙。“另外,圆明园五一准备搞游园会”。就在记者即将完成本次采访时,获知圆明园管理处主任李

12、景奇向人民网记者出示了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海淀区水利局和圆明园管理处2003年10月共同编定的圆明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规划认为,圆明园“年渗水量250多万立方米,因此必须有选择地对湖底进行防渗处理,目前圆明园除福海外全部在做防渗处理,对于现有水域也必须进行防渗处理”李主任同时透露,防渗工程每平方米的预算是28元。这样看来,圆明园防渗工程造价不菲。这笔钱从何而来?工程的决策又是如何进行的呢?(作者:中国青年报记者徐百柯;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5年3月29日),圆明园“防渗工程”,圆明园防渗工程走到十字路口,“如果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认为这样做是错的,不是没有拆除的可能。”4月1日,在圆

13、明园生态与遗址保护研讨会上,国家环保总局环评管理司司长牟广丰对未经环境影响评价,擅自开工的圆明园塑料衬垫防渗工程未来命运作了如上估计。连日来,圆明园防渗工程算是犯了众怒。4月1日的研讨会,也因圆明园和北京市海淀区有关部门放弃话语权而变成了声讨会。但讨伐之余,这项耗资1亿多元、接近尾声的工程如何处置,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拆吧,这1亿多元就毫无疑问地损失了;不拆吧,专家说了,将来的损失会更大,而且生态损失和文化破坏是无法用金钱计算的。今天,记者意外地接到了兰州大学张正春教授主动打来的电话,而要不是他把这件事“捅”出来,恐怕厚厚的塑料布就要“悄然”铺在圆明园湖底了。他主动致电科技日报,是为了通过

14、本报呼吁政府部门、环保人士以及社会公众,更多地把目光集中到如何对此事进行科学决策上来。张正春认为,最近有些人的情绪过于激动,言辞也有过激之处,现在当务之急是要心平气和地、更理性地研究解决之道。,圆明园“防渗工程”,如今,圆明园面临十字路口。作为皇家园林,圆明园的水究竟该怎么保护?现在铺设的防渗膜垫底对于自然湖是否最佳选择?怎样才能做到在保护遗址和湖底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科学防止湖水渗漏?科学决策该如何进行?拆与不拆到底谁说了算?很多专家认为,科学决策首先必须保证程序上的正义。牟广丰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及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第一步是先停下来,之后由有资质的环评部门做环境影响报

15、告书。为了防止环评“只是走程序,变成补手续”,国家环保总局将按照规定对进行环境评价的单位的资质进行审查,并在环评报告书提交之后,举办专门的听证会对报告进行听证。至于怎样处理要看评估的结论。而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会长、全国政协委员梁从诫关注的是,圆明园不仅是圆明园管理处的圆明园,也不仅是海淀区的圆明园,它是全北京的圆明园,全中国的圆明园。这样重大的一个举措,要不要事先让公众知道、公众有没有知情权,公众有没有表明意见的权利。他认为,如果圆明园工程的决策过程能够让公众知情,并发表意见,将为以后的大型项目的科学决策起到示范作用。来自北京工商大学人文学院的胡星斗教授也分析说:“环境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存在

16、着公共性质。有可能对公共物品存在着滥用、不珍惜的状况,所以对环境这样公共物品的决策我认为应该更多地听取民间和公众的意见。”,圆明园“防渗工程”,据知情者介绍,此次圆明园工程的起因是水价的上涨,而水价上涨对像圆明园这样的用水景区会产生什么影响,在当初的决策时被忽略掉了。于是,有专家认为,科学决策必须从整体上考虑。问题的关键还在于,除了圆明园,还有些项目甚至是重点项目正在或者准备做类似的防渗处理。这些工程又该怎么办呢?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的高武教授说,圆明园在防渗衬底之前,北京有些河道已经作了防渗漏处理,规模比较大的是玉渊潭到颐和园一段。根据他们所作的生物试验,防渗前后不管是生物的多样性还是生态环境

17、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圆明园这件事涉及哪些学术问题,什么才是判断对错的科学标准,如何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这些问题应该在科技日报上展开讨论。”张正春恳切地说。(记者 罗晖 实习生 李卫卫)科技日报2005年4月4日,圆明园“防渗工程”,圆明园“防渗工程”折射了什么?,圆明园湖底大面积铺设防渗膜的消息,经本报率先披露后,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许多媒体都作了详细的跟踪报道。目前,“防渗工程”已停工。国家环保总局定于本月13日举行公众听证会,听取各方面意见。围绕“防渗工程”,一个挥之不去的疑问就是:为什么这个在圆明园遗址上大兴土木的工程,直到快要完工才被一名教授“偶然发现”?为什么环保主管部门的叫

18、停、文物主管部门的表态,其来也晚、其到也迟?有关方面说,这个工程当初是“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组深入研究论证”过的。然而,这些专家,除了来自其上级的水利部门,就是北京的一家水利科学研究所。有人说,对这项工程的论证,无论其科学性、权威性、代表性,都很值得研究。这也就是为什么“防渗工程”曝光后,会引来众多环保专家、生态专家、水利专家、文物专家的质疑。在圆明园这样一个世人瞩目的遗址上铺设湖底防渗膜,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维护工程,而是一个需要慎重决策的重大事项,不仅专业性、技术性较强,而且关乎公共利益。对这样的重大事项,我们本应广泛联系专家学者,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同时也要进行公示、听证等

19、,保障群众的知情权,扩大群众的参与度。这方面做得够不够呢?值得反思。,圆明园“防渗工程”,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我们才能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遗憾的是,不仅是圆明园工程,在其他许多地方,一些重大事项的决策,都没能做到这一点。有的领导干部和管理部门,对重大事项如何进行,其实早有主意。搞的专家论证仅仅是在走过场,找来的专家不是意见相同或相近,就是受其主管或制约,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特别是有不同意见的人被排除在外,更不想让公众周知。一些人之所以有“主意”,听不得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关键也许还是受利益的驱使。许多媒体在采访中发现,圆明园铺设防渗膜还有一个目的

20、,就是想蓄水后,通过行船供人游玩增加收入。一位知情人士说出了底细:“圆明园有职工1700人,门票收入只有2100万,不增加收入,就无法把圆明园管理好。”拓展圆明园的游玩娱乐功能而获利,以弥补管护资金的不足,可以理解,但这样做显然与圆明园作为近代中国“耻辱地”的肃穆气氛不相称,也削弱了圆明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圆明园“防渗工程”,圆明园的真正价值在于“遗址”,而不是“公园”。像圆明园这样的文化遗产、历史遗迹,是国家乃至世界的宝贵财富。尊重文物的历史属性,在保护的前提下永续利用,应是有关管理部门第一位的职责。即使出于保护目的搞一些维护工程,也要真正做到科学民主决策。从当年全国震惊的“

21、水洗三孔”,到对文化遗产、风景名胜等造“天梯”、铺索道、建别墅,一些地方已吞下关门决策、盲目决策的苦果。我们应该从这样一些事情中汲取教训,在管理方法、监督程序、决策机制上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陈家兴文,人民日报 2005年04月08日 第四版),圆明园“防渗工程”,“圆明园防渗工程”的象征意义,承载着一段悲怆耻辱的历史,圆明园是我们这个民族挥之不去的心中之痛。那“残山剩水”中蕴藏的象征意义,超过了任何墨书纸写的典籍文献。这就是今天我们难以释怀的情结:一个如此重要的文化遗产,为什么要到如此地步才有这样的关注和讨论?事情发展到今天,圆明园工程已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在这件个案中,集

22、中了我们这个时代经常面对的各种主题:公众知情权、科学民主决策、生态保护、文物保护,涉及体制、法制、社会等各种问题。从专家与公众的诸多陈述中,我们似可以得出这样的看法:圆明园环境整治工程作为一个重大决策事项,从管理和决策权的归属,到决策所必须履行的程序,再到决策实施的监督等等,都有深入思考的必要。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圆明园理应得到国家级的管理和保护。日常管理和维护是一回事,重大事项决策是另一回事。像“防渗工程”这样的重大事项,圆明园管理处及其上一级政府不能直接做出决策。这个决策权应该归属国家文物、环保等有关部门,上报的决策方案应当十分清楚细致,不能语焉不详。对“防渗工程”,国家文物、环保等

23、部门此前并不知晓,就说明了这一点。在一些地方,长期以来,文物的归属管理问题一直是一种条块交叉状态。文物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地方政府掌管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权和财权,对其实施直管。,圆明园“防渗工程”,这种管理格局常常会出现一些矛盾,甚至会出现决策的错位。看来,这个问题需要很好解决。圆明园不是一般的遗址,更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公园。有关重大事项的决策,影响大,专业性强,涉及文物、环保、生态、园林、水利等多个学科领域。为确保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关人士似应当认真履行这样几个方面的程序:圆明园首先是文物,这就要严格依据文物法,有关决策要经过文物部门的同意或会签;圆明园的整体环境生态,应受到有关环境方面法律法

24、规的保护,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防渗工程”的专业性、技术性较强,应广泛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圆明园世所瞩目,体现公共利益,应及时进行公示、听证。“防渗工程”从披露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到听证会上的热烈反应,人们从中看到,它的决策与实施没有很好地履行这些程序。重大事项决策的程序缺失,决策就不可能真正做到科学、民主。“防渗工程”动工日久,但直到几近完工才被一位专家“偶然发现”。这不仅反映出决策信息的不够透明,也反映出监督缺位。如果文物、环保部门发现得早,圆明园湖底就不会在被挖得底朝天后,才被叫停。在现代社会,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虽然不能保证所有单位和部门的决策不出现失误,不会为了私利而干出

25、一些错误甚至违法的事情,但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使之消弭在萌芽状态。监督缺位,往往会导致错误的行为得不到及时遏止。,圆明园“防渗工程”,尽管4月13日的听证会来得有些晚,也不论最终结果怎样,但听证这种形式,毕竟让更多的相关利益群体通过一个开放的平台直抒胸臆,也让更多的公众能由此看清、因此思考圆明园工程的象征意义。希望能通过这样的个案反思各种缺失,更好地前行,真如听证会上一位专家所言:“这是一个新的开始”。(陈家兴,人民网社会社会观察,2005年4月14日),圆明园“防渗工程”,反思圆明园防渗工程五大问题,“停止施工,补办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并尽快召开专家论证会,以决定塑料防渗膜的去留。”随着北京市

26、海淀区政府日前的上述表态,由人民网于3月28日率先报道的圆明园湖底防渗事件,终于有了一个暂时的说法。“此前许多河湖防渗工程的弊害已为许多专家诟病,有关部门追悔莫及,为什么错误还会在圆明园这样一个异常敏感的地方重犯?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专家和公众的诘问,发人深思,令人警醒。,圆明园“防渗工程”,问题之一:缺乏民主、公开、科学的决策机制,问责制势在必行“民主、公开、科学的决策机制的缺失,是圆明园防渗工程仓促上马的重要原因。”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院俞孔坚博士认为,之所以要对大型、敏感和有争议的工程搞专家论证,就是要广泛听取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的不同意见,以权衡利弊、决定取舍。“因此,论证会决不能关起门

27、来,在一个小圈子里关起门来搞所谓的专家论证这样做无异于走形式,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如何确保决策过程民主、科学、公开,达到决策发挥应有的作用?北京地球纵观环境科普研究中心负责人李皓博士指出,关键是要对参与论证的专家、最终的决策者和经费的审批者实行问责制,哪个环节、哪个人出了问题,就要毫不客气地追究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有关各方切实负起责任,才能促使参与论证的专家说真话、说实话,决策者才不敢轻易拍脑门儿,审批者才能不敢胡乱画圈儿。”,圆明园“防渗工程”,问题之二:“一条龙”体制助长“工程热”,利益纠葛“剪不断理还乱”根据圆明园管理处提供的资料,防渗工程的预算为3000万元,而包括防渗在内的圆明

28、园环境整治工程的总投资是2亿元。而在防渗的前后过程中,圆明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的编制单位中两个属于北京市水务系统;防渗工程的施工单位中,还有北京市水务系统的公司这不能不引发人们对这一工程的管理、施工体制的疑问。“目前许多政府主管部门都下设科研、规划单位,甚至还有施工公司,家族过于庞大,权力过于集中。”李皓博士分析说,目前许多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管等,都是由一个主管部门“一条龙”承揽,难免会滋生弊害。如何才能防范“一条龙”体制可能滋生的问题?李皓博士说,国外的政府部门只管制订规则、监督管理,相关的科研、规划、设计、施工单位都是完全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的,与部门全无瓜葛;而且,一个项目的

29、规划、设计都是至少由两个互不相干的单位方来做,最后选择最佳方案;项目施工更是在多个公司间进行竞标,竞标过程透明、公开,不容独有半点儿“猫腻”;施工的过程不仅要接受业主的监督,更要由第三方进行全程监理;施工完成后,不仅要接受上级部门检查,更要由第三方进行严格评估,以及全社会的监督、质询。而我们的一些工程,完工后只要上级领导满意就行了,社会的质疑、批评声音非常微弱,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圆明园“防渗工程”,问题之三:业务知识欠缺,管理者素养亟待提高关于在湖底铺设塑料防渗膜的利弊,社会各界已基本达成共识,无须赘言。李皓博士在对圆明园多次实地考察的过程中,还发现了许多违背生态常识的做法圆明园的石头堤岸

30、的侧面之所以凹凸不平,并保留大小、宽窄不一的石头缝,是大有深意的:这些缝隙不但承担着河湖与山体的水体交换功能,还是许多水生植物、微生物、无脊椎动物和鱼虫生长、栖息和产卵场所,对河湖生态系统维护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岸体透水而稳固。而现在用水泥把堤岸侧面全部衬砌、抹平,完全破坏了岸体的生态功能,这对维护水域和岸体上的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和稳定岸体都不利;圆明园山上原来的植被,是“上乔下灌”,地面还有许多属于乡土物种的野花野草,这样的植被群落不仅耐旱程度高,而且原生态状况好,能充分利用雨水,减少人工浇灌并防止水土流失。而目前圆明园内的许多灌木、野花野草不见了,代之以国外进口的冷季型草坪,以求视觉

31、上的美观,殊不知这些草坪不仅与圆明园的古中国园林风貌相悖,使园中原本独特的景观消失,而且由于冷季型草坪巨大的需水量,加剧了园中缺水的矛盾,这既耗水又费钱;圆明园原来的路面,都是用石板铺成、留有缝隙的透水地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雨水、透水透气,而现在许多地方都换成了不透水的硬化地,就连许多乔木的根部四周,也用水泥砌成了一个个高出地面的方圈,里面铺上的石子用胶泥粘得严严实实,既不能很好地利用雨水,还不利于树木根部的呼吸,实在是费力不讨好,圆明园“防渗工程”,专家们指出,不光是圆明园,许多城市在景观设计和市政建设中,都热衷于铺大草坪和硬化路面,甚至到了无处不硬、草坪成风的程度。对此,俞孔坚博士指出,

32、这些都是西方国家在工业化初期的做法,现在他们都已改弦更张,充分考虑生态学原理,利用自然的力量维护生态系统。因此,我们要深入学习西方现在的科学做法,而不是跟在后面“捡垃圾”。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孟兆祯教授告诉记者,我们在向国外学习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古人的智慧。“就拿圆明园的设计来说,不仅充分考虑了生态学常识,还凝结了中国传统哲学、绘画、文学等方面的精髓。比如,在造园过程中师法自然,因地制宜地造山理水,做到填挖平衡、宛若天成;充分考虑视觉、美学原理,在卷(同拳)山勺水间产生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艺术效果,与绘画的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徊有异曲同工之妙。任何文化成果都是

33、在继承前人遗产的基础上取得的,千万不能厚今薄古,自以为是。”,圆明园“防渗工程”,问题之四:法律意识淡薄,应增强依法办事观念专家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至少违犯了两部法律:文物保护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著名文物学家郑孝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圆明园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都对文物遗址的整修、整治做出了明确详细的法律规定,如项目审批、“修旧如旧”等。规模如此之大的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显然是违背了相关法律、法规,体现出管理者法律知识的欠缺。中科院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王如松在最初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提出疑问:防渗工程投资巨大,又是在环境敏感程度高、社会各界

34、关注的圆明园内进行,有没有做过环境影响法评估,有没有举行过听证会?后来,国家环保总局经过调查,认定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违反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而就在环保总局表态之后,圆明园管理处还一再坚持:防渗工程本身就是环境整治项目,不需要做什么环境影响评价。,圆明园“防渗工程”,“文物保护法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条例都已经实行了一、二十年,环境影响评价法出台也有两年之久,管理者的法律意识为何如此淡薄?”李皓博士指出,原因至少有两个:一是法律的宣传普及工作流于形式,不能入脑入心;二是违法不究,许多违反法律的事“大事化小”,最后不了了之,相关责任人逍遥法外,毫发无损。,圆明园“防渗工

35、程”,问题之五:观光旅游观念趋同,审美情趣需要更新圆明园管理处对湖底铺设塑料膜,除了防止水渗漏,还有一个初衷,就是更好地开展划船旅游业务,以“满足游客”的需求。“这无异于把圆明园等同于一般的公园,贬低了她作为文化遗址和中国园林之集大成者的价值。”王如松、张正春等许多学者指出,圆明园既是中华民族遭西方列强侵略、西方文明践踏东方文明的历史见证,是供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追忆、反思的难得场所;又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珍稀标本,圆明园管理处应该下大力气引导中外游客学习、汲取中国古人的智慧,而不是热衷于搞划船旅游、造新的人工景点。李皓博士和俞孔坚博士则认为,圆明园虽然是在湿地上建造的人工山水,但经过二、

36、三百年的自然演化,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原生生态系统,其中汇集了丰富多样的北京本土的生物物种和自然群落,是北京市内独一无二的供市民亲近自然、学习自然的宝地。在“人与自然和谐”、“回归自然”成为流行时尚的今天,圆明园内的乡土物种、野花野草是非常宝贵的景观资源,“野趣”的价值和意义,远胜过人造景点。,圆明园“防渗工程”,这两位博士指出,与圆明园最初建造的时候相比,目前的自然环境已经发生了相当的改变,当初的“遍地涌泉”已经演变为严重缺水,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烟波浩淼的壮观景象,只要补给一定的外来水,能够维护目前的生态现状就可以了。“圆明园从丰水到缺水的演变过程,既是大自然本身沧海桑田的生动写照,也是城市发

37、展过程中没有以水定发展、盲目扩张导致的必然后果,是一面促人猛醒、思往谏来的镜子。”李皓博士说,“让游人从圆明园的残山剩水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从而领悟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深刻内涵,增强节水意识和忧患意识,激发节水行动,使北京的地下水位得以回升这与让游客在划船观光中乐而忘忧相比,哪一个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专家们指出,如果我们能从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中深刻反思,牢记教训,吃一堑长一智,不再让类似的错误重犯,那将真正能使“坏事变好事”,善莫大焉! (赵永新,人民网2005年4月5日),圆明园“防渗工程”,专家称圆明园防渗工程是创新之举呼吁早日恢复,圆明园再起波澜!昨天,在

38、主题为“水资源、环保与圆明园防渗工程的再思考”的“中国经济名家讲坛”上,7位水利、生态研究、水资源研究专家一致提出:反对停止圆明园防渗工程,支持防渗工程早日恢复。在现场发言的一位专家说:“如果说4月13日圆明园听证会上是停止圆明园防渗工程的呼声一边倒的话,我们今天的发言也是一边倒。但是,我们真切地希望圆明园防渗工程能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结局。”,圆明园“防渗工程”,铺设防渗膜是创新之举历史证明圆明园的水景要靠外源水供给才能得以保证,今天北京水严重紧缺,而且要靠高价北调南水维持情况下,绝不可能无限制向圆明园供水,保证这里的湖光风景,前几年的圆明园湖水干涸鱼死草枯的悲惨场面足以证明要保住这一重点文

39、物遗址的水景特色,必须把引入的外源水最大限度地保存起来。在湖底铺设防渗膜,并辅以一米土层的做法,是与时俱进的创新之举,应该支持和提倡。这样做既可以节省圆明园的引水开支,减轻北京对圆明园的供水负担,而且可以使最有限的水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以保持园中以水为特色的风景,已经做出的尝试证明这一条路是最有效的,也是最符合实际的。任何反对防渗做法和主张拆掉防渗层并要求维持圆明园历史面貌的人,是忘记了今日北京水情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和面临危机的现实的,强调拆除防渗层,保存历史面貌的结果,只能是湖面干涸,鱼死草枯,一片凄惨,这样哪还有历史面貌可谈,哪还有水景特色供游人观赏。,圆明园“防渗工程”,防渗工程非做不可目前

40、对于防渗工程是不是影响北京的生态,到现在那些号称说生态灾难的人也不敢说这句话。从历史园林来看这样一个情况,这次搞的防渗工程没有什么太多值得指责的,如果有好的办法,比这个办法更好可以拿出来,反正要做防渗,也许有更好的防渗材料,但是这种防渗工程是非做不可的。做了这个防渗膜以后才能把那一点点水留住,不做防渗膜水都流下去了,讲生态的人不调研,他就想当然说圆明园是湿地有很好生态,铺膜都隔了,植物都不好了,动物也没地栖息了,完全是想当然,不了解历史情况,也不了解现状。如何保证水体的存在,探讨圆明园怎么节水,已经做的一些规划,比如节水灌溉,雨洪利用,湖底防渗都是迫不得已,如果没有湖底防渗整个圆明园就枯了,完

41、全变成干枯的园子了,还有做防渗以后可以利用人为的措施使其流动,避免水体变质。,圆明园“防渗工程”,防渗膜对地下水影响有限7位水利、生态研究、水资源研究专家一致反对停止铺设防渗膜。铺防渗膜对地下水的影响是很有限的。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特别重视尺度问题,生态系统与景观系统的性质随尺度不同而发生变化,而且大尺度的系统控制着小尺度系统,而小尺度系统对大系统的影响是较小的。比如在一片大森林中砍掉一小片,形成一小片草地、灌木林地,它的性质跟大林地是不一样的,但是对大森林的影响不大,而大森林却控制了小空地的森林更新。就圆明园来说总面积5250亩,铺膜面积1050亩,只占总面积的20,而且这1050亩是由多个小

42、湖构成的,这些小系统是不能直接往下渗水的,对整个下水系统影响是非常小的,因为都是隔离的,因为地下水是连通的,水往低处流,四周可以来补充。何况各个铺膜的湖之驳岸没有铺膜,还可与外界土壤水分沟通,加之圆明园地势低,容易汇水,福海地势最低,更易汇水,因此铺膜的湖泊不会成为缺地下水的孤岛。只是较大的湖如福海在铺膜后,恢复正常地下水位与土壤湿度时花的时间长一些而已。,圆明园“防渗工程”,出席会议的专家还有4位作了发言,经济学家、水资源研究专家、中国管理科学院研究员李开发,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委员李其军,水边景观与生态修复专家、中国水利学会理事、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

43、究院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刘树坤,著名水利防渗专家、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高级工程师武补元等表达了相似的观点。认为防渗膜的铺设应该说是很积极的行为。现在我们所做的土工防渗膜,是新型的防渗材料,在国外用得很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标准和规范,我们国家从前几年开始大力推广,包括农田灌溉的渠道漏的太多,没有水要铺设,水库地质不好的也铺,包括一些水池、园林景观的湖泊都推广用这个材料,用不着担心。现在不知道为什么这次舆论上有各种各样说法,说有毒,它是无毒无害的;一般推荐寿命50年,但是埋到地下可以达到100年,甚至更长,这是经过大量工程实验证明的。(文章来源:华夏时报2005年04月21日),圆明园

44、“防渗工程”,听证及听证制度,分析与思考,一、听证及听证制度,听证及听证制度的分析与思考,2. 听证制度类型,立法听证(2000),价格听证 (1997),行政处罚听证 (1996),听证及听证制度的分析与思考,“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建立听证会制度,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1996年,我国行政处罚法首次将听证引入司法领域,以法的形式明确规定政府是否采用某个特定行为必须通过听证来决定,2000年立法法正式明确了立法听证会的法律地位。至此,立法听证会开始纳入各级立法机关的议事日程。,行政处罚 听证,价格

45、听证,司法听证,听证及听证制度的分析与思考,3 .公共决策听证制度,政府(广义政府)在那些与民众利益相关的公共产品的供给的公共决策问题上,邀请各 方面的公众代表和有关专家学者参与,通过运用辩论的方法,直接听取公众和专家的意见,以使政府的各项公共决策更加符合实际,并能真正代表公众的意愿和利益。,听证及听证制度的分析与思考,1.听证充满着民主的价值内涵和精神意蕴(政治民主化),2.公共决策听证是科学决策的重要方式(公共权力),3.公共决策听证实现公共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听证及听证制度的分析与思考,二、公共决策听证制度重要性,孟德斯鸠提出了“以权力制约权力”,听证及听证制度的分析与思考,问题一:决策听

46、证适用范围较窄、决策缺乏透明度,听证及听证制度的分析与思考,三、我国听证制度存在的问题,听证及听证制度的分析与思考,听证及听证制度的分析与思考,问题二:公众的意见影响力有限,听证流于形式,听证及听证制度的分析与思考,问题三:听证代表的构成不合理,扩大听证的适用范围我国的听证会主要集中在价格听证上。因此,我国政府应该走出价格听证的圈子,借鉴国外(加拿大)的做法,适当扩大听证的适用范围,将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政府决策,如住房改革、医疗改革、教育改革、三农问题、社会保障等重大决策纳入听证范围。,提高听证会的透明度 听证会应当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场听证会 除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外,应该及时公开需要解

47、决的社会问题,使公众可以查阅涉及自己利益的信息,也可以从听证会上获取公开的信息,思考一,思考二,听证及听证制度的分析与思考,四、完善我国公共决策听证制度的若干思考,增强公众意见的影响力应该制定法规明确规定:社会公众的意见不超过半数或不超过三分之二,政府就不能实施听证方案。若听证方案调整后也应重新进行听证,优化听证代表的构成结构让公共决策影响的各种利益主体尽可能参与听证会,减少民意机构官员代表的比重,扩大与公众有切身利益相关的普通代表的比重,特别是考虑社会弱势群体代表的比重.,思考三,思考四,听证及听证制度的分析与思考,厦门鼓浪屿票改听证会,2004年5月,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区管委会拿出了票务制度

48、改革方案初稿,提出收取 鼓浪屿大门票80元,或者将大门票与所有景点门票“打包”为统一的190元“套票”。,听证及听证制度的分析与思考,随后,厦门市举行了鼓浪屿景区收费标准听证会,市人大常委会也举行了“鼓浪屿票改征求意见会”。,2005年9月21日,厦门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鼓浪屿票改方案试行期间进入鼓浪屿需购买每人50元的门票,时机成熟时提高到每人80元,景区内一些特定景点另外购票。,听证及听证制度的分析与思考,市民的呼声,新的票改方案出台后,对不少游客而言,这种8元旅游的“幸福生活”就要结束了。这一消息发布后,出现了不少批评的声音。随后政府召开厦门选民听证会讨论鼓浪屿票价问题.最终结果决

49、定:鼓浪屿票改方案暂不执行,这意味着游客还可像往常一样花8元轮渡费进出鼓浪屿。,听证及听证制度的分析与思考,高等教育的“钱”“才”抉择,资助高校贫困生的政策措施与实施效果,一、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政策和措施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和推进高校收费改革的过程中,为解决好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教育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一种比较完善的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奖、贷、助、补、减”五个方面。奖,是指在学校设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习优秀的学生和学习农林、师范、体育、航海、民族等特殊专业的学生;贷,是指由金融机构针对高校学生开展的各种助学贷款。助,是指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及校园环境维护等方面,为经济困难学生设立一些勤工助学岗位,让他们通过从事一定时间的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贴补其在学习期间的一些开支;补,是指困难补助。每年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拨出一定的专款,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补助。国家还规定高校每年都要从所收取的学费中提取10%左右的资金,用于对困难学生的补助;减,是指减收或免收学费。国家已经作出规定,对学习农林、师范、体育、航海、民族等特殊专业的学生,减免学费。同时还要求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区别情况减收或免收学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法学 > 理论/案例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