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2翻译文言句子,体会人物说辞的语言艺术。3背诵课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识记文言现象,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说辞的语言艺术,新课导入,俗话说,“有理还得有礼”。一番入情入理的话,不仅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而且巧妙地离间了敌人,保全了自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烛之武退秦师,感受一下春秋时期那刀光剑影,欣赏那惊心动魄的唇枪舌剑吧。,检查预习,1.本文选自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作,与 合称为“春秋三传”。,2.本文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是: ; ; ; 。,左传,编年,谷梁传,公羊传,秦
2、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而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作品简介,时代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
3、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结构梳理,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亡郑利晋阙秦,存郑利秦,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三点理由,形象分析,挽狂澜于既倒的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长期得不到重用,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能深明大义,这使他的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烛
4、之武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他不卑不亢,胸有成竹,对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打算。说辞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说服力。终于凭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郑 伯,临事的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以“是寡人之过也”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 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身赴敌营。,佚之狐,慧眼识英才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
5、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也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合作探究,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及特点。,可使学生认识到烛之武说理艺术的高妙。一是有理有据,有历史的回顾,有现实的分析。二是善于攻心,以退为进,从反面强调亡郑对秦带来的严重后果;从正面指出保郑对秦的益处;三是语言得体。本是求人,但不卑不亢,从容不迫,高屋建瓴,语重心长,诱使对方就范。可谓有理有利有节。从而化解了一场亡国危机。,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 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
6、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过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
7、。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烛之武的游说艺术,讲究语言艺术,善于分析利弊,善于揣摩心理,善于利用矛盾,机智善辩的外交家,以“利”巧攻心理,以“害”巧析形势,以“史”巧施离间,特色分析,行文的伏笔照应,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多处有伏笔与照应。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说明秦、郑间并无矛盾冲突,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致“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必
8、要的条件。,曲折的故事情节,“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则故事充满了波澜。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佚之狐推荐烛之武,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烛之武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郑国的希望趋于渺茫;郑伯自责,故事的情节又得以推进。又,秦国退兵,晋国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便平息了一场虚惊。文章跌宕曲折,很有艺术的感染力。,归纳总结, 结构线索:单线,时间为序。 写法:详略分明,详写说辞, 略写情节。 表达:语言(对话)描写为主。 手法:行文伏笔照应 故事情节曲折,方法指导,释词译词要诀: 译法要诀:实词看上下文 直译为主,虚词看语法 意译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