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考点定位】(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突出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土地制度、水利灌溉,同时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等)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着重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管理制度(工官、匠户) ,同时考查古代中国纺织业、冶铸业、制陶业的主要成就。(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突出考查古代中国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空间、时间) ,同时考查古代中国主要的市场管理制度。(4)了解“重农抑商” 、 “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2、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考查“重农抑商” 、 “海禁”的成因及影响。【名师点击】世界领先、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历史悠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代中国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知识网络】(一)农业:1、耕作方式2、土地制度(二)手工业:1、发展历程 2、工业部门3、经营方式4、特点(三)商业:1、发展历程2、特点 3、
3、表现 4、阻碍因素(四)资本主义萌芽:1、发展历程2、特点3、阻碍因素【考点详解】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一万年前刀耕火种(1)组织方式:集体劳动2、商周时期石器锄耕(1)技术:除草、施肥、灭虫(2)组织方式:集体劳动3、春秋战国铁犁牛耕(1)技术:水利灌溉(2)组织方式:小农经济(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原始的土地公有制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2)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许多私田
4、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1)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2)形式:国有:土地所有制:国家经营,主要用于封赏和授田(如均田制、屯田制)私有:(包括君主土地私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私有土地的将公田强占为私田政府将公田赏赐给功臣土地买卖土地兼并的危害: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也称小农经济
5、、自然经济)1、形成:春秋战国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3、评价:(1)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2)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即明清时期,小农经济日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规模小,阻碍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阴碍近代社会发展;非常脆弱,很难保证税收;容易引发生态矛盾。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
6、要原因。高考例题:(2018 年北京卷文综历史 2)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 B. C. D. 【答案】B【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常见方法之一是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但是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如本题,如果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的知识掌握扎实,
7、判断出存在史实错误,即可迎刃而解。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一)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2、夏商周三朝:手工业由官府垄断:3、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出现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二)主要手工业部门及成就1、冶金业(1)冶铜技术:新石器时代出现铜器: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先进;(2)冶铁技术:春秋出现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2、制瓷业 地位:瓷器是中国发明的,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3、纺织业(中华文明的象征)(1) 丝织业:最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丝国” ;丝绸之路;(2)棉纺业:明代:棉取代丝麻毛,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三)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官营、私营、家
8、庭)(1)官营手工业:官府统一管理;规模大,分工细,水平最高;资金雄厚;明前期一直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2)私营手工业:春秋战国:私营工商业兴起.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并产生雇佣劳动关系高考例题:(2018 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 3)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 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 ,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 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 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 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答案】A点睛: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及特点经营形态 管
9、理方式 产品及流通方式 劳动力 地 位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工官”制度、大作坊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不在市场流通无偿调用各类匠户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私营手工 民间私人自主经 民间消费的产品; 私营主雇工 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业 营 在市场流通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农民自身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三、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一)商业发展历程1、商朝时期:“商人”出现,货币为贝壳;特点:商业由官府控制;2、春秋战国: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特点: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3、秦汉时期:秦统一货帛、度量衡,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10、表现: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4、隋唐时期:城市繁荣,城市中“市” “坊”分开,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5、宋朝:彻底打破高、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海外贸易发达原因:从分裂走向局部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 ;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纸币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6、明清:城镇经济繁荣,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一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各地(二)古代商业发展特点(1)商业产生后不
11、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2)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3)政府逐渐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但长期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长足发展;(4)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三)商业发展的表现1、经营主体的发展:官商(周朝)私商(春秋战国)-商人数量增加2、货币发展:铜铁金银纸币(北宋交子元朝广泛用纸币)3、商品种类的增加:手工业品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明清)4、商业资本的增多:明清区域性大商帮的形成5、城市商业的发展(城市是商品交换的主要场所,它的的繁荣是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1)城市发展的原因:政治军事的需要经济发展的需要(2)城市发展的表现:周唐的城市:城市的职能以政治只能
12、为主,经济职能为辅,对市场有严格的限制,县以上可以设市。北宋后的城市:经济功能加强,商业限制少,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草市出现、(四)阻碍商业发展的因素: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重农抑商1、产生: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中,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2、原因:(1) “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2)巩固封建统治(根本原因)3、目的:(1)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2)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4、主要内容:把农业作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倍回重视和保护;对商业活动是进行抑制。5、特点:(1)贬低商人地位;(2)限制经营范围
13、;(3)衙税;(4)禁止对外贸易。6、评价(1)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初期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2)消极作用: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发展,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使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海禁”与“闭关锁国”1、原因:(1)防范西方殖民入侵和反清斗争 (2)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3)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是该政策产生的根源。2、内容:严禁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3、危害:(1)阻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高考例题:(2018 年江苏卷文综历史
14、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 “以左右望” ,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A.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 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 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答案】D点睛:本题考查古代商业这一长效热点,落实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涉及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变化类”的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关注材料中变化后的结果。由本题中“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的信息可判定答案。四、资本主义萌芽(一)含义:雇佣关系+商品生
15、产(二)出现的原因:1、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2、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直接原因)3、封建社会土地经营方式的变更(三)过程:农业、家庭手工业发展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劳动力成为商品推动工场手工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四)发展历程:1、产生:明朝(1)产生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必要条件,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出现部门:私营手工业中的纺织业、陶瓷业等(3)出现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即当时“机房”的出现)(4)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机户和机工之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5)目的:是为了增殖利润、扩大再生产2、
16、发展:清朝:到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表现在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更细,部门和地区增多。(五)特点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2、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六)表现:在沿海,尤其是江浙地区出现雇佣关系,在手工业行业率先出现。如江都苏州的丝织业,松江纺织业。(七)阻碍因素:1、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 2、具体表现在:国家政策(重农抑商、禁海与闭关政策) ;国内市场狭小;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高考例题:01(2018江苏高考1)被孟子称为“贱
17、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答案】D【考点延伸】(一)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二)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耕作技术:精耕细作(三)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生产方式:小农经济(四)中国古代传统农耕经济的特点:1、 经营范围: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 耕作方式:铁犁牛耕3、 生产组织方式:小农经济4、 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五)
18、封建社会的土地经营方式1、 自耕农经营:有一定的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 田庄式经营:自耕农将土地寄于地主,或无地种租土地,人身依附强。3、 租佃式经营:地主将土地租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农民的人身自由增大。(六)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 历史悠久,愿与流长2、 技术先进3、 生产部门不断增强,分工越来越细4、 多种经济模式长期并存5、 官营长期占据统治地位6、 与农业发展紧密几何7、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分布地点的也南移8、 明中叶后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注意萌芽,出现工场手工业。(七)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1、 农业:(1)生产技术、经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2)优良品
19、种的引进与推广,从边疆引进棉花,推广双季稻,玉米、番薯的引进(明朝)(3)耕地增多,农业人口增长2、手工业发展:私营手工业逐渐取代官营,占据主导地位3、商业:(1)货币经济的发展(大量白银的使用)(2)弃农经商者增多(受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3)商业资本活跃(4)城市发展(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八)近代前夜中国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背后隐藏的危机1、经济:中国落后小农经济占主导西方完成了工业革命2、 政治:中国固守落后的封建专制,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西方纷纷建立资本主义制度3、 思想文化:中国专制,保守,愚昧自大,固步自封,陈古不化西方提倡民主、自由、博爱4、 外交:中国闭关锁国西方殖民扩张5、 军事
20、:中国设备落后西方坚船利炮,战斗力强。(九)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给我们的发展启示1、国家在政策上必须面向世界,博众所长,实行对外开放2、在政治上必须与时俱进,紧跟世界潮流,不能固步自封。3、在思想上必须具有开放意识和包容性,积极吸收外国的长处。(十)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1、经济思想:以农为本;2、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3、认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十一)关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一般了解)两宋时期,南方全面超过北方,正式成为经济重心(十二)部分历史概念:1、生产力:指生产能力,影响它的因素主要有生产工具,生产管理,技术水平,生产关系等2、生产关系:指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如何分配等。3、精耕细作:是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等,以提高农业产量。4、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