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漳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限时练记念刘和珍君限时练(一)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浸渍(z) 拖沓(t) 油脂(zh) 锲(q)而不舍B、睚眦(z ) 里弄(l ng) 泥淖(no) 长歌当( dng)哭C、夯(h ng)筑 匹(p )配 请贴(ti) 力能扛( kng)鼎D、璞(p )玉 囹圄(y ) 漱(sh)口 殒(yn)身不恤(x)2、选择加黑的字注音和解释都对的一组。A.寥落( 稀疏) 黯然( 昏黑)攒射( 聚,凑集) 喋血( 血流出来的样子)B.浸渍( 浸) 噩耗( 惊人的) 不惮( 怕) 立仆( 倒下)C.菲薄( 微、薄)踌躇( 犹豫)血痕(痕迹
2、)赁屋( 买)D.长歌当哭(当作)殒身不恤( 畏惧)桀骜( 性情暴烈)屠戮( 合力)3、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廖落 桎梏 玷辱 桀骜锋利 B.愠色 鼓泄 惨淡 陨身不恤C.黯然 苍桑 尸骸 鄙陋没世 D.罗网 屠戮 绯红 长歌当哭4、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即便在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里,这儿的粮产量却扶摇直上,岁岁增产。B在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爱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 4.4 环,中国选手邱健功败垂成,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C回到家乡,家乡已是破败不堪,只有当年的老门楼依然兀立,与河边的老柳树形影相吊。D领导干部应该把握工作方向,制定符合整体
3、利益的政策方针,切不可目无全牛,只看到眼前的、局部的利益。5、 下面这段话,依次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败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A对比、反问、反复、对偶 B对比、设问、反复、对偶C对偶、反问、反复、对比 D对偶、设问、反复、对比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代代艺术家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艺术传统的继承、提高、升华,才有了艺术新形式、审美新形态的诞生和发展。B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内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我国公众的专利意识和研究开
4、发水平不断提高。C苏通大桥建造的初衷是,拉近苏北、苏南的距离,进一步推动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D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无论幅度大小,都为减缓地球温度的不断上升和海平面的持续上涨提供了可能。7为了使下面的语句简洁、顺畅,并保持原意,需要删除和修改其中的一些词语。哪些词语需要删除?哪些词语需要修改?将序号填在横线上。由于中国是一个悠久历史的国家,因此人们往往在列举别的国家和新鲜事物时,我们经常会搬出一套古已有之的说法。(1)需要修改的词语是_,修改为_。(2)需要删除的词语是_。二、课内阅读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
5、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1.文段中处的“此”分别指的是什么? 2.文中的“中国人” 、 “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分别指代的是什么人?3 分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
6、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一话有什么含义?4 分4.下面对“以最坏的恶意”和“出于我的意外”这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是( )A、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的程度令人发指,出人意外。B、中国女性如此之临危不惧真是出人意外。C、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和中国女性临危不惧的精神均出人意外。D、作者是向来从坏处看“中国人 “的,但对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还没有料到,中国女性的临危不惧的精神也出人意料。5.“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这里的“此”指的是( )A、通过女师大事件,作者看到了中国女子办事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B、 “三一八”惨案中,作
7、者认清了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中国女性临难之从容。C、 “三一八”惨案中,三个女子临难从容、殒身不恤的行为证明了人民是压不倒的,人们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希望。D、 “三一八”惨案使苟活者看见了微茫的希望,使真的猛士更奋然前行。6.对“我说不出话”的主要原因分析最恰当的是( )3 分A、因痛失优秀青年而伤心得说不出话来。 B、因“出离愤怒”而说不出话来。C、跟段祺瑞反动政府无理可说。 D、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此时并不想说。三、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在正确的后面划“” ,错误的后边划“” 。1.复杂记叙文常常要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感情。 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
8、索是作者悲愤的情感。 ( )2、 纪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反复描写了刘和珍的外貌,用来突出她对敌人“总该有些桀骜锋利”的性格特点。 ( )3.本文将记叙、议论、抒情极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叙述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憎,议论的观点又极为鲜明。 ( )4.文章开头的“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只是用来点明开追悼会的时间。 ( )5.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她与杨德群等爱国青年在“三一八”惨案中被国民党政府屠杀。 ( )6.程君“正告”鲁迅先生:“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所以鲁迅才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一文。 ( )7.作品痛斥了反动政府的屠杀罪行,揭露了所谓学者文人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死难烈
9、士的崇高敬意。 ( )8.“三一八”惨案后,那些害怕反动势力,苟且偷生的人,将会被血的事实惊醒,逐渐看到革命的希望,而那些真正的革命者,将更加勇敢地投入到斗争中去。 ( )四、选出对红字句子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A.这是个一般疑问句,作者用提问的方式,启发读者思考。B.这是一个设问句,答案在前一个句中,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就是“哀痛者”和“幸福者” 。C.“怎样的”意思是“多么沉痛的” ,于是本句句意为:这是多么沉痛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D.这是一个反问句,其中饱含了作者对“真的猛士”的
10、赞叹,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这是多么伟大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 2.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A.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红字句子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他们甚至对鲁迅先生的痛苦都要表示快乐!B.这是一段心理剖白,红字句子表明鲁迅先生沉痛悼念死难烈士,要与黑暗的社会斗争下去的决心。C.这是一段记叙性文字,叙述了鲁迅先生的内心活动,红字句子表明鲁迅先生无以纪念死难烈士的惭愧心情。D.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红字句子痛斥了黑暗的社会,表明鲁迅先生以“苦痛”来纪念死难烈士的心迹。 五、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人
11、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1.本段文字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A.举例论证 B.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 D.类比论证 2.“其”指代的是( ) 。A.煤的形成 B.大量木材 C.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D.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3.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的态度是( ) 。A.赞成 B.不赞成 C.认为有可取之处 D.指出其消极的方面六、 纪念刘和珍君将记叙、议论、抒情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为下列语段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A.叙述 B.议论 C.直接抒情 D.间接抒情1.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
12、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 ( )2.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 )3.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逝,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 )4.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在伦敦的中等街道上常常有面容憔悴,蓬发粗手的工人来往徘徊,或是顺街疾走。到处想找点小机会可以弄到这一天买面包的便士。我遇到的不止一
13、次了。他们搭讪着同你说话,给你引路,末后要讨几个。其实比起那些站在小饭馆门外手托火柴等着施舍的乞人尤为难过。因为这些徘徊或疾走的失业者,有很好的体力,也有工作的经验与技能,他们还不肯作一个社会上的废人,向人前乞求,也不同残废者只望着别人的同情,然而他们拿什么去吃饭呢?他们有精力,有技能,有历练的头脑与两手,却不能凭空去拿面包。1.如果把这段文字分成两个自然段,较合理的分法应是( ) 。A. B.C. D.2.对上文主旨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失业者的悲惨境遇。B.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受压迫、受剥削者的痛苦生活。C.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对劳动者的欺压和盘剥。D.通过
14、对失业者悲惨遭遇的介绍,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限时练一答案一、1.B 2、B 3.D4. A(B 项中“功败垂成”意为事情在快要成功的时忽遭失败 C 项中“形影相吊”形容孤独,不适用句中“老门楼”和“老柳树” 。D 项中“目无全牛” 是指技艺极其精湛纯熟。 )5.C6. D7、 答案:(1) 历史悠久 (2);或;或 二、1.指学生请愿是受人利用指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虽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 指写这篇文章2.“中国人”泛指所有的中国人,尤指统治者;“苟活者”指有一定是非观念但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们;“真的猛士”指“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3.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 “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 “真的猛士”将更加勇敢地去斗争。4.D 5.C 6.B三、1.()2.()3.()4.()5.()6.()7. ()8.()四、1.D 2.B五、1.C 2.B 3.B六、1.A 2.A、D 3.B 4.B七、1.D 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