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1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ppt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4606976 上传时间:2019-01-04 格式:PPT 页数:110 大小: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第1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第1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第1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第1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篇:基础理论篇,概要:本篇主要介绍财政学的基础理论,其中主要包括财政的概念及职能、公共商品理论、资源配置及其效率理论、政府与市场理论。 重点:掌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财政作为一种以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所具有的职能。,第一章 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第一节 政府和市场 第二节 财政概念 第三节 财政职能,第一节 政府和市场,一、市场:市场与市场效率(market: market efficiency and market failures) 二、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 (government: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government fail

2、ures) 三、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 (public goods and public needs ),一、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 (一)市场与市场效率 市场:是指在无数个买者与卖者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商品交易机制。完整市场系统的组成:家庭、企业和政府。市场是一种结构精巧且具有高效率的商品交易机制,即有效率的经济运行机制。帕累托效率标准:即帕累托最优状态指这样一种状态:任何一种改变都不可能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又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二)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能够引起某种经济运动或发挥某种经济功能的市场装置或市场系统。市场机制主要是通过市场价格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市场均衡,来解决以下的基本经济问题:

3、 生产什么?生产的内容将最终决定于两大因素:“消费者和技术”。 如何生产?取决于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为谁生产?取决于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市场机制实际上是供给与需求双方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商品交易机制。其基本规律就是供求规律。供求 :价格下跌,库存增加,生产萎缩,产量减少;供求:价格上涨,库存减少,生产扩张,产量增加。供求规律即“看不见的手”、价值规律:就是通过价格与产量之间关系的不断调整,达到供需平衡的。,(三)完全竞争与价格,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有两种,一个是政府,一个是市场,二者共同构成社会的资源配置体系,财政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行为活动。 市

4、场机制在资源的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市场竞争以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商品价格。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1、有足够多的卖者和买者。2、产品是同质的。3、能自由进入和退出该行业。4、生产和消费者具有完全信息。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一种商品的价格取决于该行业所有厂商的生产总量以及对该产品所有消费者的需求总量。,“经济人”假说,是指这样一个命题,即:每个人都是利已的,其行为动机都是为了谋取自身利益。“经济人”的行为虽然是利己的,但对社会财富的增加具有积极作用。,(四)“经济人”假说,(五)市场失灵:市场缺陷、市场失败市场配置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假设条件的,而现实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一旦前提不

5、能充分满足,就会出现 “市场失灵”“价格信号失真”,价格不能反映市场中供求双方力量对比的真实运动。所谓市场失灵,就是说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无法达到社会福利的最佳状态。即:市场没有能够发挥高效率地配置资源的作用。经济学界称之为市场机制自身固有的缺陷或市场失败。包括两重涵义:1.单靠市场机制不能达到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目的2.对那些以社会目标为主的活动市场无能为力。,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自然垄断:是当某一行业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所出现的规模收益递减和成本递减问题形成的,它是竞争失效的重要表现之一。在自然垄断行业(如电信、供水、供电等)中,存在规模经济要求与保持合理的价格、利润水平的矛盾,市

6、场无法解决,需要政府干预。政府应对垄断,可以实行公共管制,或在垄断部门建立公共生产,并从效率和社会福利角度规定价格。,2.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即外在性(Externality) ,是指私人费用与社会费用或私人得益与社会得益之间的非一致性。典型是公共物品。产生的主要原因:某人或某企业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却没有为之承担相应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相应的报酬。外在性有正外在性和负外在性之分。,正外在性是指个别企业或个人带给社会的收益大于其个别收益,即“收益外溢”。或者说,如果某种外在性给他人或社会带来一种“搭便车”利益,获利者不需要支付成本。 如:防洪工程、“搭便车”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供

7、给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因而相应的物品市场不能充分提供,会造成供给不足和效率损失。,负外在性是指个别企业或个人带给社会的成本或损害大于其直接成本,即“成本外溢”。如:污染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供给者的成本小于收益,不完全承担自己受益的代价,因而会导致相应的物品供给过度,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损害他人利益。总之,当出现外部效应时也要求政府干预,以实现对经济主体外溢的补偿和外部成本的内在化。,3.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市场的所提供的信息往往不足,特别是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信息越来越分散、复杂,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充分掌握必要信息,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很多非理性决策,影响到竞争的充分性,因此

8、也会影响到市场机制的效率,这就需要政府来提供信息。政府提供充分的信息,是一种社会性服务,也属于一种公共物品。如在保险方面,很多重要的风险保险及由政府行为引起的风险的保险(如失业会受到政府宏观政策的影响),市场不能提供或不能充分提供。有些投资巨大、获益周期长及高风险的产业,私人部门不敢贸然经营(如:钢铁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等)。这些领域也是需要政府介入的。,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和市场竞争的目标是实现效率,这就决定了收入的初始分配首先是按要素索赋分配。由于每个人的索赋或挣钱的能力不同,参与竞争的条件、实力、能力不同,而且这些不同往往受家庭出身、家庭结构、性别、遗产继承等许多个人不能左右的因素的

9、影响,这样就会产生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公平,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甚至失去基本的生活保障。收入分配不公平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和凝聚力,也不符合社会的道德观念,因而也需要政府的干预,以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5.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具有盲目性,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另外,市场主体为实现利润最大化而追求技术进步和节约劳动力成本的行为也可能导致失业现象。既然市场存在失灵状况,经济的运行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客观上就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调控,即通过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来弥补市场缺陷,克服市场失灵,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运行。这样,政府的介入和干预就有了其必要性

10、和合理性。而财政正是政府干预和调控的主要工具。,6.偏好不合理:优值品、劣值品,个人偏好的合理性是市场竞争结果合理性的前提条件。但在现实市场中,并不是每个人的要求、愿望都是合理的。可能某种物品给个人带来的利益较大,但消费者本人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只是给予它较低的评价,即只有在低廉的价格下才愿购买;或者相反,某种物品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并不大,甚至有害无利,但消费者却给予较高的评价,愿意以高价购买。把消费者的评价低于合理评价的物品称为优值品(如义务教育,有人不愿为子女上学付出代价,导致学龄儿童弃学经商等);将消费者评价高于合理评价的物品称为劣值品(如吸烟、购买毒品等)。,二、政府:政府干预和政府干预失

11、效,(一)政府的基本特征政府机构与私人机构或其他公共机构相 比,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1.政府拥有强制性权利。2.政府部门的主要决策者是民选的。3.政府追求的不是利润。4.政府有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的义务。,(二)政府与国家,国家(state)从广义上讲,是指拥有法律强制手段的一套机构。国家在其领土之内享有制定法规的垄断权,通过有组织的政府来实现。政府(government)这一术语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它可以指管理的过程,指权力的行使;也可以指该过程的存在,指“有秩序的法规”的状况;还可能指机构的结构和安排及其如何与被管理者发生联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将国家和政府这两个概念交替使用。,政府

12、的权力与权威,政府,首先是一套机构。政府机构与私人机构或其他公共机构相比,主要有两个重要特征:首先,政府拥有(被赋予)某种私人机构 所没有的政治权力。第二,在民主社会,政府领导人是由选举 产生的或经过政治程序任命的,从而使其合法 性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公共选择过程。,(三)政府的类型,按照政府的结构性特征划分可分为: 机体性政府、机械性政府和折衷性政府三类。 1.“机体论”政府观点:社会就像自然界的一个生命有机体,每个人就是这个有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政府可以认为是这个有机体的大脑或心脏。核心:否认个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所具有的利益和价值。“机体论”者认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应该由政府确定,并由

13、政府领导公众去实现。,2. “机械论”政府,观点:政府并不是社会机体的一个器官,而是众多的个人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而制造的一个机械装置。 国家或社会的发展目标应该由众多的个人决定。由于在国家目标内容上的分歧,机械论者又有两种观点,即自由意志论者和社会民主论者。,3. “折衷性”政府,观点: (1)无视个人利益的“机体论”实际上是无视和背离了人的本性,导致了低下的资源配置效率,损害了集体或国家利益;(2)“机械论”过分强调个人利益,使国家利益或集体利益得不到保障,结果又反过来损害了个人利益。因此,出现了介于“机体论”和“机械论”之间的折衷观点:应当承认相对独立的个人利益,但在有些场合,个人利益

14、应当服从国家利益。,(四)政府的经济作用,1.不同经济体制比较(1)市场经济或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依靠市场机制组织和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的一种经济制度。核心是价格机制。主要通过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形成的价格来决定资源配置问题。即:市场 市场价格实现资源配置显著特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最主要优点:资源的高效配置。,(2)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有规划、计划地发展经济。从而避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不确定性等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如: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危机等问题。计划经济又称指令型经济,在这种体系下,国

15、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显著特征: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即:政府(财政) 财政收支实现资源配置,(3)混合经济,混合经济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综合经济模式。目前,几乎不存在纯粹的市场经济模式或计划经济模式,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都是带有市场和计划色彩的“混合经济”。,2.政府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西方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mixed economy),混合经济主要依靠市场体系中的私人部门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资源配置,同时也存在多种形式的政府干预来抵消市场失灵,实现市场的稳定与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模式。1.维护市场在资

16、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具有外部性的公共物品。2.针对市场机制产生的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通过宏观调控协调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图11 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图,政府的经济作用,(五)政府微观经济活动的类型,1.管制:政府通过立法以调节支配商品和服务交换的产权制度。 2.规定价格:政府通过征税或补贴改变交换的价格,以减少产生负外部性的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增加产生正外部性的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消费。 3.生产:政府通过自身生产产品和服务来直接配置资源。 因此,政府在经济中的干预程度,不能仅用税收比率和支出比率来估价,还需要用很多管制政策来衡量。,(六)政府干预

17、程度和干预手段,1.政府干预程度政府干预程度是和政府规模相联系的,而政府规模一般是以财政支出(或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表示。一般而言,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政府规模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达到一定阶段则会相对稳定。,2. 政府干预模式:四种(1)“新自由主义”市场模式:政府集中的 GDP达50%以上,政府仍支配钢铁、煤炭、铁路等垄断行业,以英国为代表。GDP达30%以上,经济运行的自由度较大,以美国为代表。(2)“社会市场经济” 模式:政府集中的GDP相对较低,但高于美国,将自由竞争机制和一套完整的社会政策相结合,以德国为代表。 (3)“高福利国家” 模式:政府集中的GDP达60%以上,

18、政府承担大量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福利负担,以北欧国家为代表。,(4)“亚洲模式” :政府集中的GDP为20%左右,一 方面主张充分的自由竞争,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计划、发 展战略、产业政策引导和控制市场的运行,以日本为代 表。3.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制定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 为、实行公共管制、命令造成污染的厂商停产或限期 治理等。 (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运用财税杠杆干预是为了活着:市场失灵为政府的介入或干预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依据。,(六)政府干预失效:干预失败市场需要政府干预,但政府干预并非总是有效的,也存在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

19、。1.政府失灵:指政府的行政活动或对宏观经济的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作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政策。即指政府活动过程的低效性和活动结果的非理想性,或者是指现实中的政府与理想的政府的差距。也可以说,政府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对市场运行的调节作用失灵或产生负作用。,政府决策失败原因及其对策,2. 政府干预失效的具体表现:,(1)未达到预期目标 (2)虽然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成本较高,造 成了资源的浪费或者产生了未预料到的副作用。 3.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 政府的运行总是以政治权力为基础和前提,而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权力不能创造财富,却可以支配财富,甚至凌驾于经济之上支配经济

20、。(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经济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可归结为两个。1. 政府“能力”的有限性。主要表现: 有限的信息。 对私人市场反应控制的有限性。 对官僚主义控制的有限性。 政策决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2. 政府行为的越位、缺位,“缺位”,即该由政府来办的事情政府没有办。“越位”,即政府代替了市场职能。 表现:本该选择市场交易方式,却选择使用了政治交易方式上。产生的深层原因:在于缺少一种能使决策者把私人成本和效益与整个社会的成本和效益进行有效协调的非市场机制。,三、公共物品与公共需要,(一)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1.概

21、念:人类社会所需的商品和服务,按照需求主体和供给渠道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私人物品:是指由市场供给用以满足个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公共物品:是指由国家机构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供给用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1)私人物品 即对于私人物品而言,商品和服务的总量等于每一个消费者所拥有或消费的该物品数的总和,这意味着私人物品具有可加性和可分割性。 (2)公共物品pure public goods即对于任何一个消费者来说,任何一个消费者消费的公共物品的数量就是该公共物品的总量,这意味着公共物品在一组消费者中是不可分割。,2.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区分标准,A排他性和非排他性B

2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1)私人物品的特征排他性。是指个人被排斥在消费某种商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为私人物品付费购买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 可分割性。是指某种物品和服务可以分割开来,分别提供给不同的消费者。如电视机厂家批量生产,消费者选择性消费。特点:个人拥有所有权、必须购买消费权、竞价高者享有优先消费权。,(2)公共物品的特征,非排他性。无法排斥他人对同一个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是公共物品区别于私人物品的重要特征。即在消费过程中,很难将不为公共物品付费的消费者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

23、三重含义: a.非独占性:任何人都不可能不让别人消费他。如:广播、灯塔 b.非拒绝性:任何人都不得不消费他。如:国防c.任何人都可以消费相同的数量。如果在某人消费以后,别人的消费数量减少了,那也就等于部分排他了。如:公安、司法具体表现:a.公共物品在技术上不易排斥众多的受益者b.没有必要排斥他人消费公共物品。c.排他成本却过于昂贵,经济上不可行。,非竞争性。指当增加一个公共物品的消费者时,不会减少其他消费者对该物品的消费水平,或者是指消费者在消费某产品时并不妨碍其他消费者对该产品的享用,也不影响其他消费者从该产品中获得的利益,不影响整个社会的利益。原因在于产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二重含义

24、:a.边际消费成本为零。当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来说没有增加一点生产成本。因为供给没有增加,所以消费者增加,生产成本不变b.边际拥挤成本为零。即每个消费者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消费的数量和质量,消费者之间不存在利益上的冲突。,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的生产与提供,无论你是否愿意,要么向所有人提供,要么不向任何人提供。如果提供,它所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开地散布在整个社会里。特点:由于公共物品不存在交换行为,所以,个人不拥有所有权,也不必购买消费权。如:公路、义务教育其他特性a.规模效益较大。b.初始投资大。c.具有自然垄断性。当然,上述几方面可能存在相互交叉或因果关系。,(3)混合物品(准公共物品mix

25、ed goods ):是指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某些性质的产品。即介于纯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可分为三类:a.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增加消费者不会影响其他消费者的利益,但要排斥某些消费者消费这一产品是可行的。如:铁路、桥梁付费通行b.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公用草地、有线电视 c.具有外部效益的物品。有些物品兼有内部效益和外部效益。就内部效益而言,它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但就外部效益而言,它又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如:高等教育既具有“公共性”,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是一种公共物品。又具有“私人性”,有利于受教育者提高社会地位和增加收入,

26、是一种私人物品。3.免费搭车问题(free-rider problem)“搭便车”。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表1-1,商品和服务的一般判别步骤,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和混合物品的判定,人类社会的需求总体上可以分为私人需求和公共需求。 1.私人需求是指由单个人内在产生的、不依赖于他人而独立存在并得以满足的个人需要。 (1)私人需求的分类捷克斯洛伐克经济学家奥塔锡克分为四种:物质需要、运动和活动的需要、与别人关系的需要、文化需要。恩格斯分为:生存资料需要、发展资料需要、享受资料需要。斯大林归纳为两大类:物质需要、文化需要。美国心理学家A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按照发生的顺序,由低级到高级呈梯

27、状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成就需要(自我实现)。,(二)公共需求和私人需求,需求层次论,需求层次理论表明:a.一般呈阶梯性向上的倾向。b.只有在低层次需要获得相对满足后,才 能发展到较高层次的需要。c.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需要仍然 继续存在。,(2)私人需求的特点受益的内在性。a.一个人需求的满足不会使他人从中受益;b.当用于满足需求的物品有限时,一个人需求的满足则同时排斥其他人需求的满足。需求的分散性。 即需求的主体不具整体性,即使多个主体都具有某种需求,但其中一个主体需求的满足并不意味着其他主体也能得到满足。 私人需求主要是依据个人偏好,通过市场购买 来

28、实现。,2.公共需求 (1)公共需求的定义公共需求是指当众多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时所产生的需求。 三层含义:公共需求并非是一种抽象的需求,也是一种个人 需要;公共需求并非是单个人的需求或少数人需求,而 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多数人的需求;公共需求不仅是多数人的需求,同时也是一种整 体需求。要么区域内所有人的这种需求都能得以满足, 要么都得不到满足。如:环境保护、污染治理,(2)公共需求的特点,与私人需求的相比,公共需求主要有四大特点:受益外在性。即在一个人或少数人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其 他人也可从中受益。共同受益、共同享受无差别。如国防、治安需求整体性。即这种需求不可能分散或单独得到满足。如: 警察

29、保安社会成员享用公共需要是要付出代价的。如交费或纳税,但这 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一般是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消费者无须为满足需求而直接付 费。这一特点实际上是决定于公共需求的其他两个特点:既然一个人 的受益将使其他人也从中受益,既然一个人的需求不能独立地得到满 足,那么单个人就不会为满足这种需求而直接购买。,第二节 财政概念,一、财政产生的条件 二、财政的基本含义 三、财政的基本特征 四、关于财政与“公共财政” 五、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一、财政产生的条件,财政的产生,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即:存在财政分配的对象、财政分配的主体和财政分配的目的。 (一)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经济基础没

30、有剩余产品的产生和存在就不会有财政的产生。这是因为:1.如果没有剩余产品就不可能有独立于直 接生产过程的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2.如果没有剩余产品,就没有可供财政分 配的对象。,依据:社会产品的价值由三部分构成,即 C+V+M,生产资料耗费的补偿价值C不能成为财政分配的对象。劳动力再生产价值V也不能成为财政分配的对象。近代普遍采用的个人所得税等个人收入为对象的财政收入形式,其收入来源也是剩余产品价值:(1)如果其收入是来自于V,已没有影响劳动 力的再生产,就说明劳动力价格高于劳动力再生产 价值,而高出部分即为剩余产品价值的转移。,(2)各国对收入低于起征点的劳动者免 征所得税这一事实说明,高于劳

31、动力再生产 价值的部分是从剩余产品价值中分得的份额(3)如果一个社会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 创造的价值直接由国家进行扣除,就不需要 征收所得税。这说明国家征收的所得税不过 是分配给个人的剩余产品价值的一部分。综上所述,财政分配的对象只能是剩余产品价值。,(二)国家的存在是财政产生的政治前提,财政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条件和政治前提是国家的产生和存在。如果没有国家,就没有财政分配的主体,也就没有财政。由此产生的问题是:若先有国家后有财政,但在国家产生时的需求是如何得到满足的?如果在国家产生前已存在财政,财政的分配主体是什么?,实际上,从社会发展的历史看:1.在国家产生初期由于政府的规模较小。2.财力上主要

32、是基于一个或少数贵族家庭的支持,那时的财政实际上就是国王或皇帝的家庭财务。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财政与家庭财务相分离,才使财政部门的机构和职能逐步完善。,(三)财政产生的根源是公共需求,人类社会有两大需求,即私人需求和公共需求。私人需求主要由私人部门提供的私人物品予以满足;公共需求则由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予以满足。财政产生的根源在于私人部门不能有效提供公共物品以满足公共需求。,私人部门无法有效提供公共物品的原因:,a.能力所限。由于公共物品的生产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投入,私人组织一般难以承担;b.权力所限。许多公共物品(如国防、环保、司法和公共安全等)的生产和提供

33、需要有政治权力作后盾,而私人组织不具有政治权力;c.利益所限。私人组织的产品提供不仅要求其成本得到足额补偿,而且要求能够为其带来更大的利益。,(四)财政分配的目的: 提供公共物品,满足公共需求,在国家产生后,公共需求的决定和实现方式存在着巨大差异。1.在君主统治或独裁统治的社会,国家就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国家的职能取决于统治者的需要和愿望,财政分配的目的就表现为满足统治者的阶级统治需要。2.在现代民主社会,国家统治者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公共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众的偏好和需求,国家职能取决于公众的需要。这时,财政分配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公共物品、满足公共需求。,二、财政的基本含义,(一)“财政

34、”一词的来源1.财政活动自古有之。从人类发展史来看,财政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所以财政活动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经济现象。 西方:起源于1315世纪拉丁语Finis(货币支付);16世纪法国政治家布丹在共和国六讲中译为法语Finances(专指财政收入和公共理财);18世纪又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将法语译为英语Pubic Finance(公共财政)。,日本:日本在1868年的“明治维新”以后, 采用了法国的Finances 这个词,在翻译和使用时,吸收了我国汉字所固有的“财”与“政”这两个字,并将它们合并起来创建了“财政”术语.并在1882年官方文件财政议中,第一次

35、使用了“财政”这个术语。,中国:古代没有“财政”这个词,却有属于财政范畴或接近于财政范畴的术语,文献中说“乘其财用之出入”,在这里“乘”是计算的意思,“财用”是指货物和货币,“出入”实际上就是指财政收入与支出。除此之外,诸如“国用”、“国计”、“邦计”、“理财”、“度支”、“计政”等。现代“财政”由日本引入,最早使用时间是1898年(光绪24年),在戊戌变法“明定国是”诏书中有“改革财政,实行国家预算”的条文,是官方使用 “财政”一词的开始。20世纪40年代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对于“财政”的解释是“理财之政”。,(二)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收支分配

36、活动。简单地说,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从事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一种公共经济(或分配)活动。财政的这一定义包含有三大要素: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这是财政分配区别于其他分配形式的根本标志。2.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公共需求。这决定于国 家和财政产生的根源。3.财政分配的对象是剩余产品的价值。,三、财政的特征,(一)财政分配三大特征:与一般性分配相比1.强制性。财政分配不遵循自愿性原则,它是依据国家政治权力进行的强制性分配;政府行为一旦发生,参加者都要接受,无法选择。如:义务教育、社会治安、道路2.无偿性。财政分配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无偿性是由政府为提供公共物品而进行的经济活动的性质决定的

37、: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使每个人受益。那么,政府进行这些活动所需要的“费用”就应由全体受益者社会成员负担。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全体社会成员可以无偿消费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国家可以无偿地占有其他主体的收入。3.国家主体性。一般性分配的主体可以不是国家,但不以国家为主体参与的分配不是财政分配。,(二)财政的基本特征1.公共性与阶级性(国家主体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或间接偿还性) 以国家为主体,依据法律(公共权力或政治权 利)来实施。3.收入与支出的平衡性(或对称性) 四、关于财政与“公共财政”(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生产性财政”或“建 设性财政”(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五、我国财政

38、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1、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并具体落实到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上来。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限和范围。3、按照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完善财政预算体制。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水平。,第三节 财政的职能,一. 财政职能概述 二. 资源配置职能 三. 收入分配职能 四. 经济稳定职能 五. 公平与效率的权衡,一.财政职能概述,(一)财政职能的含义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政 府经济职能的手段,因此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 职能。财政职能,是指财政

39、在一定经济模式下所固有 的职责和功能。财政职能有两个方面的含义:1.财政职能是客观存在的,也是财政所固有的。2.财政的职能只是表明政府会对经济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利,也可能是不利的。,西方政府职能的历史演变,西方对于政府职能的研究,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 “最小化”的政府职能理论这是由亚当斯密等人提出的反映自由市场经济要求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政府主要履行三项职能:一是保卫国家的安全;二是保证本国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三是组织和建设最基本的公共设施。,2. 政府的经济干预理论,进入20世纪30年代之后,市场失灵理论以及以此为依据的政府干预理论成为主流理论。该理论认为,除了亚当斯密

40、界定的三项职能外,政府还应有:维护公平竞争、实现社会收入公平分配、有效提供公共物品、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增长等职能。,我国财政职能的历史演变,1.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仅概括为两种职能,即分配职能和监督职能。2.经济体制改革以后,财政职能理论发生重大变化。主流的观点:借鉴西方国家的财政职能理论,主要以弥补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即从解决市场失灵出发来界定财政的职能。由此将财政职能界定为三大方面,即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稳定和发展职能。这意味着凡是市场能够做好的事情,政府(财政)都不再插手。,(二)财政职能的界定,财政作为一种政府分配行为,重点是克服市场失灵:1.财政应该致力于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其核

41、 心是提供市场机制难以有效供应的公共物品。2.财政应该致力于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缩小 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3.财政应该致力于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及社会稳 定,以促进经济增长。因此,财政职能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二.资源配置职能,财政资源配置职能依据:市场缺陷(不能充分提供公共物品;不能有效解决外部性问题;市场机制的不完全性残缺;市场无法解决非竞争性行业投资问题)。 产生根源:政府干预(政府是资源配置的主体,财政职能是政府职能的经济体现,处于主导地位)。特点和作用通过政府财政收支活动提供公共物品,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失灵。目标: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

42、优效率状态。 效率判断标准:帕累托最优。,(一)资源配置,1.资源配置的原因:社会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的消费需求以及满足这些需求的欲望是无限性。而地球上的资源却有限的,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资源条件下,人们只能够生产出有限的产品。,资源配置,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而对资源的使用进行的组合或选择。广义资源配置,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资源配置,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资源配置有两层含义:静态的资源配置。动态的资源配置。静态资源配置的意义在于更有效地利用业已开发的经济资源;动态资源配置的意义在于开发潜在的可利用资源。经济学总是以资源的有限性和既定性为其研究的前提。因此,资源配置一般是指静态的资源

43、配置。,2.资源配置的内涵,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的特点,1.资源配置决策权是分散的、自主的、平等的,分别由独立的经济主体自主决策,各决策主体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等价交换原则。2.信息是按照市场来传输和反馈的,信息的主要内容是价格;生产者和消费者根据价格来决策。3.当事人彼此之间的交换由物质利益的刺激来推动: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以及生产者与生产者之间在追求各自的利益中存在着竞争。4.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和行为主要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来协调。,亚当斯密对市场经济优点的描述,1.当每个人在追求他自私自利的目标时,他好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实现公共的

44、最好福利。2.在这个所有可能世界中最美好的世界里,资源在物品的生产上可以达到有效的配置;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公平的报酬;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可以被自动熨平。3.政府对经济生活的任何干预都不会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而只能使这个世界变坏。,(二)资源配置机制,1.资源配置过程资源的配置同时存在于两个过程:从技术角度考察,是一个由资源的自然特性决定的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运动过程,即生产过程。从社会角度考察,则是一个以生产过程为基础但却决定于生产方式的经济运动过程,即配置过程。配置过程主要是通过资源配置机制来完成,并主要体现资源配置的社会经济性特征。资源配置过程是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和重点。,2.资源配置机制构成

45、,资源配置机制主要由四个主要“部件”组成:决策机制:即资源配置决策权在经济主 体之间进行分配的制度和机制。信息机制:即资源配置信息的收集、分 析、传输、反馈的渠道和机制。动力机制:即诱导经济主体作出资源配 置决策的动力源、动力传递以及动能释放的系 统,主要包括利益激励机制和目标约束机 制。协调机制:即对各种不同资源配置决策 进行协调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机制。,3.现代社会的两种资源配置机制,在现代社会,可供选择的资源配置机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市场机制,其核心是价格机制与竞争机制。另一种是非市场机制,主要是以政府计划为核心的政府经济运行机制。市场机制是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所发现的能够产生最高资源配

46、置效率的配置机制; 非市场机制的功能主要在于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4.社会经济模式,以两种资源配置机制为基础,可以构成两种最基本的社会经济模式: 市场经济模式:即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 计划经济模式:即以政府机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在同一个社会里,可能同时存在两种资源配置机制,这样就可能出现第三种经济模式,即“混合经济”模式。但无论是哪一种资源配置机制,也无论是哪一种社会经济模式都需要对以下三个基本经济问题做出选择:生产什么? 如何生产? 为谁生产?,(三)资源配置效率,1、效率的概念 效率是一个综合的概念。通常是指资源配置效率或帕累托效率。,2、资源配置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是指这样一

47、种资源配置状态,即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福利的改善必然使另一个人的福利受损。对资源配置效率状态的描述,最早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edo Pareto)提出的,因此,资源配置效率又被称之为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效率实际上只是一种效率状态的理想模型。在大多数情况下,资源配置的状态并非都具有帕累托效率,但往往存在着这样的变动,即在一部分人福利得以改善的同时并没有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状况变坏,这种变动被称之为帕累托改善。 帕累托效率的实现要求同时满足两个基本条件, 即:生产效率、交换效率。,(1)生产效率,生产效率是指在既定技术和资源条件下,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产出。生产效率的严格定义是:若存

48、在一种生产组合,使在既定生产技术和资源条件下,不可能不减少一种产品产出而增加另一种产品的产出,那么这种生产组合便实现了生产效率。生产效率的实现要求:不能有任何资源浪费。,(2)交换效率,生产效率的实现只是意味着运用现有资源生产的产品达到了最大产量,并不能保证所生产的产品恰好符合人们的需要。配置效率要求:在实现最大产量的同时,要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即在实现生产效率的同时还要实现交换效率。交换效率的严格定义是:若所进行的交换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新增加的交换都不可能在一方获益的同时而不使交换的另一方受损,则这种交换实现了交换效率。,(3)X-无效率,X-无效率(X-inefficie

49、ncy)是X-效率(X-efficiency)对称。X-效率是指实际产量达到了既定投入应有的最大产量。X无效率是指既定投入应有的最大产量与实际产量之间的差额。当存在生产效率时,所有的X无效率都应被完全剔除,如果存在X无效率就不会出现生产效率,也就不可能实现帕累托效率。,(四)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1.促进要素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2.调节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以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资结构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进行直接投资。 利用财政税收和投资政策引导企业投资方向。改变现有企业的生产方向 通过市场竞争,实行兼并、重组和横向经济联合。 采取有利于竞争和对不同产业区别对待的税收政策。3.提供公共物品,(五)财政的资源配置措施-税收和支出等,1. 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重点确定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各自支配资源的规模和范围,以及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供给能力 。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通过安排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确定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状态和财政资源内部的配置比例。 3.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方向和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率。 4.通过安排中央与各地方财政之间的分配比例,确定部门与地区间的资源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财会 > 财政/国家财政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