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 密度 力 压强 浮力第 6 课时 质量与密度知能优化训练中考回顾1.(2017山东泰安中考)有甲、乙两个溢水杯 ,甲溢水杯盛满酒精,乙溢水杯盛满某种液体。将一不吸水的小球轻轻放入甲溢水杯中,小球下沉到杯底,溢出酒精的质量是 40 g;将小球从甲溢杯中取出擦干,轻轻放入乙溢水杯中,小球漂浮且有 的体积露出液面,溢出液体的质量是50 g,已知 酒精 =0.8103 kg/m3。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小球的质量是 40 g 小球的体积是 50 cm3 液体的密度是 1.1103 kg/m3 小球的密度是 0.9103 kg/m3A.只有 正确 B.只有 正确C.只有 正确 D.只有 正确
2、答案:B2.(2017四川自贡中考)甲、乙两种物质的 m-V 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 )A.若甲、乙的质量相等,则甲的体积较大B.若甲、乙的体积相等,则甲的质量较小C.两物质的密度之比为 4 1D.两物质的密度之比为 1 4答案:C3.(2017重庆中考)喜欢书法的小明同学用压纸石块设计了如下测量与探究活动。小明在学校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压纸石块的密度:(1)将托盘天平置于水平桌面上,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 ,他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直至横梁平衡; (2)将石块放在天平的 (选填“ 左”或“右”)盘,在另一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再次平衡,此
3、时砝码和游码如图甲所示,则石块的质量 m= g。 (3)他在量筒中装入 40 mL 的水,将石块缓慢浸没在水中,如图乙所示,则石块的体积 V= cm3。由密度公式 = 可算出它的密度。 答案:(1)左 (2)左 53.4 (3)204.(2017山东泰安中考)图甲为压力式托盘秤 ,当把物体放在压力式托盘秤的秤盘上时,指针的示数就是物体的质量。(1)某次测量时压力式托盘秤的指针如图乙所示,示数是 kg。 (2)现在要利用压力式托盘秤、水、烧杯和细线来测量一个不规则小矿石块的密度。请你设计实验方案,写出实验步骤及测量的物理量,物理量要用规定的符号表示,实验过程烧杯中的水不能溢出。 实验步骤和测量的
4、物理量: 。 用已知量和测得的物理量表示出小矿石块的密度 = 。 答案:(1)1.4(2) 把小矿石块放在压力式托盘秤的秤盘上,记下秤的示数 m1;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把烧杯放在压力式托盘秤的秤盘上,记下秤的示数 m2;保持烧杯不动,用细线拴住小矿石块,轻轻将小矿石块完全浸入烧杯的水中,小矿石块不与杯底接触,记下秤的示数 m3。 (其他方案合理即可)5.(2017福建福州中考)小丽利用天平、玻璃杯、体积为 20 cm3 的金属块、细线等器材测量蜂蜜的密度。(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放到标尺左端的 刻度线上,调节横梁平衡。 (2)向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蜂蜜如图甲所示,用天平称出蜂蜜和玻璃杯
5、的总质量 m0,其示数如图乙所示,m 0= g。 (3)将金属块浸没在蜂蜜中,金属块不接触玻璃杯并保持静止 ,且蜂蜜无溢出,如图丙所示。天平平衡后,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对应的刻度值为 m=150.4 g,则蜂蜜密度 = g/cm3。 (4)小明用天平测出同种蜂蜜和玻璃杯的总质量后,将浓稠黏滞的蜂蜜沿量筒壁缓缓倒入量筒内测量体积,再用天平测出剩余蜂蜜和玻璃杯总质量。对比小丽的测量方法,小明所测得的密度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1)零 (2)122.4 (3)1.4 (4)偏大6.(2017湖南长沙中考)为了帮助家人用盐水选种 ,小天从实验室借来了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的密度,
6、他进行了三次测量,以下是其中的一次测量过程:(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零刻线处,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 ,要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移动。 (2)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记录下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 g。 (3)再将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量筒中盐水的体积如图丙所示 ;接下来小天称得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 25.6 g,则小天在这次实验中测得盐水的密度为 g/cm3。 答案:(1)右 (2)69.6 (3)1.1模拟预测1.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初中生平均体重约为 80 kgB.农村房檐上的水滴落到地面上的时间约为 10 sC.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
7、38.6 D.一张百元人民币的长度约为 15 cm答案:D解析:初中生的平均体重约为 50 kg,A 不符合实际;农村房檐上的水滴落到地上的时间约为 1 s,B 不符合实际; 人的正常体温约为 37 ,C 不符合实际;一百元人民币的长度约为 15 cm,D符合实际。2.下列情况,铁块的质量发生变化的是( )A.铁块磨掉一个角 B.铁块熔化成铁水C.铁块轧成薄铁片 D.铁块从地球运到月球答案:A解析:把铁块切割掉一部分,铁块的质量会变小 ,故 A 正确;铁块熔化成铁水是改变了铁的状态,铁块的质量不会变化,故 B 错误 ;铁块轧成薄铁片是改变了铁的形状 ,铁块的质量不会变化,故C 错误; 铁块从地
8、球运到月球是改变了铁块的位置,铁块的质量不会变化 ,故 D 错误; 故选 A。3.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前,调节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这时应该( )A.将游码向左移动B.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左旋进一些C.将游码向右移动D.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右旋出一些答案:D解析: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应先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若指针在分度盘的左侧,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旋出一些,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不能移动游码。故正确的选项是 D。4.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的是( )答案:B解析: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密度 ,同种物质的密度相同,所以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成正比关系
9、,四个选项中只有 B 坐标图象是正比例函数图象 ,所以正确的选项是 B。5.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他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的图象如图所示。则量杯的质量与液体的密度分别是( )液体与量杯的质量 m/g 40 60 80 100液体的体积 V/cm3 20 40 60 80A.20 g 0.8103 kg/m3 B.60 g 0.810 3 kg/mgC.60 g 1.0103 kg/m3 D.20 g 1.0103 kg/m3答案:D解析:观察题图可知,当体积为 0 时质量是 20 g,所以烧杯质量为 20 g;当体积为 60 cm3 时质量为 80 g,液体质量为
10、 80 g-20 g=60 g,则 = =1 g/cm3=1.0103 kg/m3。6.小明在一次郊游时拾到一块疑似玉石的小物件,小明想知道“玉石”的质量,于是带回学校,用天平进行测量。当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如果将该“玉石”通过宇航员带到月球上,它的质量为 g。 答案:16.4解析:此时标尺一个大格是 1 g,又分了 5 份,所以一个小格是 0.2 g,此时砝码的质量是 15 g,游码所对的数值是 1.4 g,故此时物体的质量是 16.4 g;由于质量是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是无关的,所以如果将该“玉石”通过宇航员带到月球上,它的质量仍为 16
11、.4 g。7.装满水的玻璃瓶中的水结冰后会使玻璃瓶破裂,由水变成冰的过程中质量 ,密度 。(均选填“变大”“变小”或“ 不变”) 答案:不变 变小解析: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与物体的形状、物态及所处的空间位置无关,故水结冰质量不变;水变成冰后,体积变大,由 = 可知,密度变小。8.某同学分别测量了三块橡皮泥的质量和体积,并根据测量数据画出如图所示的图象,橡皮泥的密度是 g/cm3。若另一块同种橡皮泥的体积为 20 cm3,其质量是 g。 答案:2 40解析:由题图可知,当橡皮泥的体积 V1=30 cm3,其质量 m1=60 g则橡皮泥的密度 = =2 g/cm3当橡皮泥的体积 V2=20 c
12、m3 时,其质量m=V2=2 g/cm320 cm3=40 g。9.夏天,用橡皮膜封闭一锥形瓶的瓶口,把锥形瓶放在冰水中后,瓶口的橡皮膜会向下凹,由此可知:该瓶内气体温度降低,密度 (选填“变大”“不变 ”或“变小”)。根据气体密度的这种变化规律,发生火灾时为了避免吸入燃烧后产生的有毒气体,人应尽量贴近地面爬行的理由是 。 答案:变大 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温度较高 ,密度较小而上浮,会分布在房间上方,所以应该贴近地面爬行解析:封闭在锥形瓶内气体的质量是不变的 ,当把锥形瓶放在冰水中后,橡皮膜下凹,表明气体温度降低时,瓶内气体的体积变小,根据密度公式 = 可知,气体的密度变大,根据气体温度高、密度
13、小的规律,在发生火灾时,燃烧后的有毒气体由于温度高、密度小而分布在房间上方,所以人应尽量贴近地面爬行。10.小明在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到液体密度为 ,容器的质量为 。 实验次数 1 2 3 4液体体积/cm 3 5.8 7.9 16.7 35.1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g 10.7 12.8 21.6 40.0答案:1 g/cm 3 4.9 g解析: m 液 =12.8 g-10.7 g=2.1 g,V 液 =7.9 cm3-5.8 cm3=2.1 cm3,= =1 g/cm3;m1=V1=1 g/cm35.8 cm3=5.8 g,m 容器 =m 总 -m1=10
14、.7 g-5.8 g=4.9 g。11.科技实践小组的同学们通过观察和实践,发现如图汽车空调使用时吹风的风向选择有学问:开冷气时将出风口向上,开暖气时将出风口向下,这样才利于发挥空调的最佳效果。请你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这样做的好处 。 答案:(1)开冷气时将出风口向上,吹出的空气温度比较低,空气密度比较大,快速下沉流向下方,使整个车厢温度很快均匀降低;(2)开暖气时将出风口向下,吹出的空气温度比较高,空气密度比较小,快速上升到车厢的上部,使整个车厢的温度很快均匀升高12.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一小块大理石密度的实验过程中。(1)使用托盘天平前要对天平进行调节,步骤如下: 组装好天平,把天平放在
15、工作台面上; 把游码置于标尺左端的 处; 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水平平衡。(2)实验过程:用调好的天平测大理石的质量,当右盘中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时,天平平衡,则此大理石的质量是 g。在量筒内装有一定量的水,该大理石放入前、后的情况如图乙所示,则大理石的体积是 cm3,此大理石的密度是 kg/m3。 (3)大理石放在水中时会吸水,由此判断,用此测量方法测得的密度值与它的真实值相比 (选填“偏大 ”“偏小”或“ 一样大”)。 答案:(1) 水平 零刻度线(或“0”点) (2)43.2 15 2.88103 (3)偏大解析:(1) 组装好天平,把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面上; 把游码置于
16、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2)由题图甲知,标尺的分度值为 0.2 g,大理石的质量 m=20 g+20 g+3.2 g=43.2 g;由题图乙知,水的体积为 30 mL,水和大理石的总体积为 45 mL,则大理石的体积 V=45 mL-30 mL=15 mL=15 cm3;大理石的密度 = =2.88 g/cm3=2.88103 kg/m3。(3)大理石放在水中时会吸水,这样会使得所测大理石的体积偏小,测量大理石的密度偏大。13.在测酸奶密度的实验中,(1)小明的实验方案: 用天平和量筒测密度。 他用已调节好的天平测得空烧杯的质量 m0 为 37.4 g;接着把酸奶倒入烧杯中,测得烧杯和酸奶的总
17、质量 m1,如图甲所示 ,m1= g;然后把烧杯中的酸奶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V 奶= cm3;则酸奶的密度 = g/cm3。 在交流讨论中,小雨同学认为小明测得的酸奶密度值偏大。其原因是 。 (2)小雨的实验方案: 巧妙地利用天平、小玻璃瓶(有盖) 和水测酸奶密度。请你简要写出小雨的实验过程和酸奶密度的计算表达式(用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答案:(1) 81.4 40 1.1 将酸奶倒入量筒中时会有部分残留在烧杯中,使测量的体积偏小 (2)实验过程: 用天平测出小玻璃瓶(含盖) 的质量 m0; 在瓶内装满水,盖上盖子,用天平测出瓶和水的总质量 m1; 倒干净水,再往瓶内装满酸奶,盖上盖子
18、,用天平测出瓶和酸奶的总质量 m2。酸奶密度的表达式为 奶 = 水 。解析:(1) 由题图可知,天平标尺的分度值为 0.2 g,所以烧杯和酸奶的总质量为 50 g+20 g+10 g+1.4 g=81.4 g;量筒的分度值是 1 mL,所以量筒中酸奶的体积为 40 cm3;酸奶的质量为m=81.4 g-37.4 g=44 g,酸奶的密度 = =1.1 g/cm3。 由题意知,当将酸奶倒入量筒时,不能倒干净,所以所测酸奶的体积偏小,根据公式 = 可知,所测酸奶的密度偏大。(2)先测出小玻璃瓶的质量,再在小瓶中倒满水,测出瓶和水的总质量 ,计算出水的质量,从而可以计算出水的体积,然后倒出水装满酸奶
19、,同样测出酸奶的质量,酸奶的体积与水的体积相等。根据密度公式及测出的数据计算出酸奶的密度。14.今年小明家种植柑橘获得了丰收。小明想:柑橘的密度是多少呢?于是,他将柑橘带到学校实验室,用天平、溢水杯来测量柑橘的密度。他用天平测出一个柑橘的质量是 114 g,测得装满水的溢水杯的总质量是 360 g;然后借助牙签使这个柑橘浸没在溢水杯中,当溢水杯停止排水后再取出柑橘,接着测得溢水杯的总质量是 240 g。请根据上述实验过程解答下列问题:(1)溢水杯中排出水的质量是多大?(2)这个柑橘的体积和密度各是多大?(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这个柑橘的密度与它的实际密度比较,是偏大还是偏小?答案:(1)120 g (2)120 cm3 0.95 g/cm3 (3)偏小解析:(1)柑橘排水质量m 排 =m 总 -m 剩 =360 g-240 g=120 g。(2)由 = 可得柑橘的体积 V 橘 =V 排 = =120 cm3柑橘的密度 橘 = =0.95 g/cm3。(3)当溢水杯停止排水后再取出柑橘,柑橘会带有部分水,则测出的排开水的质量 m 排 偏大,柑橘的体积 V 橘 =V 排 偏大,所以测出柑橘的密度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