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泌尿系统疾病PPT.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565626 上传时间:2019-01-02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15.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泌尿系统疾病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泌尿系统疾病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泌尿系统疾病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泌尿系统疾病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泌尿系统疾病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病理学,泌尿系统疾病 Disease of Urinary System,吴 珊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病理学系,提要,肾小球疾病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肾和膀胱常见肿瘤,肾小球疾病,肾小球疾病(Glomerular Disease),又称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是一组疾病 , 包括:,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原发于肾脏的独立性疾病,肾为唯一或主要受累的脏器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由免疫性、血管性或代谢性全身疾病引起的肾小球病变遗传性疾病:一组以肾小球改变为主的遗传性家族性肾脏疾病,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病因和发病机理:免疫机制,抗原,内源性,外源性,肾小球

2、性抗原,生物性病原体成分,药物、异种血清,非肾小球性抗原,肾小球肾炎,发病机理:免疫机制,循环免疫复合物性肾炎原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细胞免疫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损伤的介质,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肾小球肾炎,肉眼: 光镜 : 苏木素伊红染色(HE)过碘酸-Schiff染色 (PAS) 过碘酸六胺银 (PASM)MASSON 荧光: IgA 、IgG、IgM、C3、C1q、C4 电镜:,肾小球疾病观察和技术:,IgG沿毛细血管壁颗粒状沉积,HE染色显示肾小球细胞数增多光镜,肾小球肾炎,肾小球肾炎基本病变:,肾小球,肾小球细胞增多基膜增厚和断裂炎性渗出和坏死玻璃样变和硬化,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肾小管

3、内管型、肾小管萎缩消失间质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纤维化,肾小管和肾间质,肾小球肾炎,肾小球内细胞增多, PASM染色,肾小球内细胞增多, HE染色,肾小球肾炎基本病变:,肾小球肾炎,肾小球肾炎基本病变:,在肾小管和肾间质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肾小管内管型、肾小管萎缩消失,间质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纤维化,肾小管内管型、间质炎细胞浸润,HE染色,临床表现:,肾小球肾炎,尿改变,尿质,尿量,多尿、夜尿,少尿、无尿,血尿,蛋白尿,管型尿,水肿 高血压,氮质血症 尿毒症,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临床分型):,急性肾炎综合征: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严重者氮质血症 急进性肾炎综合征:水肿、血尿和

4、蛋白尿,迅速发生少尿或无尿,伴氮质血症 ,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明显水肿、高脂血症和脂低蛋白血症 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 慢性肾炎综合征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高血压、贫血氮质血症和尿毒症,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原发),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急进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病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gA 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疾病的病理诊断应反映病变的分布状况,病变肾小球的数量和比例,病变累及全部或大多数肾小球(50以上) 病变仅累及部分肾小球(50以下),弥漫性:,局灶性:,病变肾小球受累毛

5、细血管袢的范围,病变累及整个肾小球的全部或大部分毛细血管绊,球 性:,病变仅累及肾小球的部分毛细血管袢(不超过肾小球切面的50%),节段性:,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Acute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发病机制: A族乙型溶血型链球菌感染,发病前1-4 周链球菌感染史感染后性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内免疫复合物沉积 临床表现:急性肾炎综合征 病变特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 伴嗜中 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又称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理变化:,肉眼:双侧肾脏轻到中度肿大,被膜紧张。肾脏表面充血,切面见肾皮质增厚

6、,有的肾脏表面有散在粟粒大小的出血点,故有大红肾或蚤咬肾之称,肾脏肿大,表面充血称为大红肾,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肾小球增大,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肿胀增生可见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病变严重处血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出血、血栓,PAS染色显示肾小球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肿胀,中性粒细胞浸润,光镜:,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内有IgG、 IgM和C3沿毛细血管壁粗颗粒状沉积,电子密度较高的沉积物,通常呈驼峰状位于脏层上皮细胞和基膜之间,也可位于内皮细胞下、基膜内或系膜区,荧光:,电镜:,IgG毛细血管壁粗颗粒状沉积,上皮细胞和基膜间驼峰状电子密度物,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

7、肾炎,临床病理联系:,临床上最常见肾炎类型多为5-14岁儿童通常与咽部感染后10天左右出现症状急性肾炎综合征血尿、蛋白尿、少尿水肿高血压,转归:儿童预后好,成人较差,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Rapidly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临床表现:急进性肾炎综合征。如不及时治疗,病人常用在数周或数月内死于急性肾功能不全 病变特点:肾小球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新月体,又称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病理变化 :,双肾体积增大,色苍白,表面可有出血点, 切面皮质增厚,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多数肾小球见新月体形成 新月体是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和渗出的单核细胞构成,可有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8、 早期细胞性新月体,随之为纤维细胞性新月体,最终为纤维性新月体 新月体可使肾小球球囊腔变窄或闭塞 有时可出现肾小球节段性坏死、弥漫或局灶性内皮细胞增生或系膜细胞增生等,肉眼:,光镜:,急进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形成细胞性新月体,PAS染色,纤维性新月体,PAS染色,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根据免疫荧光提示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 I 型:抗肾小球基膜肾炎 原发性,肾小球基底膜内IgG和C3的线性沉积 肺出血-肾炎综合症(Goodpasture syndrome)II型:免疫复合物性肾炎,肾小球基底膜颗粒状荧光, 原发性、感染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免疫复合物沉积及大量新月体形成III型:

9、免疫反应缺乏型,免疫荧光阴性,电镜:见有新月体,型病例出现电子致密沉积物,几乎所有病例均可见肾小球基膜的缺损和断裂,急进性肾小球肾炎,血尿,伴红细胞管型、中度蛋白尿,并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和水肿Goodpasture综合征的病人可有反复发作的咯血,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病人迅速出现少尿、无尿和氮质血症等症状,最终发生肾功能衰竭,临床病理联系:,预后:,预后较差,病人的预后与出现新月体的肾小球的比例相关。具有新月体的肾小球比例低于80%的病人预后略好于比例更高者,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原发),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急进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病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

10、化 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gA 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相关的肾炎类型,膜性肾小球病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 明显水肿 低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和脂尿,膜性肾小球病(膜性肾病),Membranous Glomerulopathy,病因和发病机制:,慢性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疾病 原发性膜性肾小球病被认为是与Heymann肾炎 自身抗体与肾小球上皮细胞膜抗原反应,在上皮细胞与基膜之间形成免疫复合物,有补体出现 实验研究提示,病变的发生与由补体C5bC9组成的膜攻击复合体的作用有关,膜性肾

11、小球病(膜性肾病),病理变化:,肉眼: 双肾肿大,颜色苍白,有“大白肾”之称,光镜:早期肾小球基本正常,之弥漫性增厚,PASM显示增厚的基膜及与之垂直的钉突,形如梳齿。钉突向沉积物表面延伸并将其覆盖,使基膜明显增厚,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增厚,钉突结构,PASM染色,膜性肾小球病,荧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表现为典型的颗粒状荧光,病理变化:,IgG 沿毛线血管壁颗粒状,电镜:上皮细胞肿胀,足突消失,基膜与上皮之间有大量电子致密沉积物,上皮细胞足突消失,基膜与上皮间电子致密沉积物,膜性肾小球病,临床病理联系:,是成人肾病综合征常见原因,常为慢性进行性少部分病人为非肾病综合征性蛋白尿、血尿或轻度高血

12、压 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效不明显 病人病情可缓解或得到控制,多数病人蛋白尿等症状持续存在 约有40%的病人最终发展为肾功不全,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Minimal Change Glomerulopathy,又称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或微小病变性肾病,是引起儿童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病因和发病机制:肾小球内无免疫复合物沉积,但很多证据表明本病与免疫机制有关病变特点:弥漫性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有脂质沉积,故有脂性肾病之称,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病理改变:,肉眼: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脂质沉积而出现黄白色条纹 光镜: 肾小球结构基本正常,近曲小管上皮 细胞内出现大量脂滴和蛋白小滴 荧光:阴

13、性 电镜:弥漫性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肾小球结构基本正常,PAS染色,脏层上皮细胞足突弥漫消失,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多见于儿童,可发生于呼吸道感染或免疫接种之后 临床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 水肿常为最早出现, 蛋白尿多为选择性。通常不出现高血压或血尿皮质类固醇治疗对90以上的儿童患者有明显疗效,部分病人病情复发,有的甚至出现皮质类固醇依赖或抵抗现象,但远期预后较好,患儿至青春期病情常可缓解 成人患者对皮质类固醇治疗反应缓慢或疗效不明显,临床病理联系:,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原发性的FSGS病因不明 主要由脏层上

14、皮细胞的损伤和改变引起导致通透性增高的循环因子可能和本病的发生有关局部通透性明显增高,导致节段性的玻璃样变和硬化其体内可能有损伤内皮细胞的循环性因子的存在,病因和发病机制:,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病理变化 :,光镜: 病变呈局灶性,节段性分布,病变肾小球累计部分小叶和毛细血管袢内系膜基质增多、血管塌陷、玻璃样物沉积,节段性纤维化,可见有球性硬化 荧光: IgM沉积或阴性 电镜: 上皮细胞足突消失,上皮细胞从基底膜剥脱,肾小球节段性硬化, PAS染色,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大部分病人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少数仅表现为蛋白尿本病的特点为 出现血尿、高血压的比例较高 蛋白尿多为非选择性 皮质类固

15、醇治疗效果不佳 免疫荧光检查显示硬化的血管球节段内有IgM和C3沉积,临床病理联系:,转归: 多发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50的病人在发病后十年内发展为终末期肾小球肾炎,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Membran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病因和发病机制:,可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根据超微结构和免疫荧光的特点为两个主要类型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由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并有补体的激活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人常出现补体替代途径的异常激活,5060%病人的血清C3水平明显降低,病人出现低补体血症,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理变化:,肾小球体积增大系膜细胞和内皮细

16、胞增生增生系膜细胞和基质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下插入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增厚呈双线或双轨状 血管球呈分叶状,血管球小叶呈分叶状,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增厚双轨征, PASM染色,光镜:,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荧光:C3, IgG, C1q和C4沉积 电镜:内皮细胞下电子致密沉积物 发病机制: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荧光:C3 电镜:高密度沉积物在基底膜致密层 发病机制:补体替代途径的异常激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I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年,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常伴有血尿,也可仅表现为蛋白尿本病常为慢性进展性,预后较差伴有大量新月体形成的病人可出现急进性肾炎的临床表现

17、约 50的病人在10年内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效果常不明显,肾移植后常复发,临床病理联系和转归:,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sangi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存在多种致病途径,如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或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等。免疫反应通过介质的作用刺激系膜细胞,导致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多,发病机制:,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理变化:,光镜: 弥漫性系膜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增多 荧光: 常显示不同的结果,我国最常见IgG及C3沉积,在其他国家则多表现为IgM和C3沉积(又称IgM肾病

18、),有的 病例仅出现C3沉积,或免疫荧光为阴性 电镜: 部分病例系膜区见有电子致密物沉积,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于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起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也可表现为无症状蛋白尿和/或血尿可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治疗,病变轻者疗效好,病变严重者可伴有节段性硬化,甚至出现肾功能障碍与衰竭,预后较差,临床病理联系和转归:,IgA 肾病(IgA nephropathy),由Berger于1968年最先描述,又称Berger病特点是免疫荧光显示系膜区有IgA沉积临床通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镜下或肉眼血尿最常见的肾炎类型,在不同地区的发病率差别很大,在亚洲和

19、太平洋地区的发病率很高可为原发、独立的疾病。过敏性紫癜、肝脏和肠道疾病可引起继发性的IgA肾病,IgA 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血清中聚合IgA增高或出现含有IgA的免疫复合物与某些HLA表型有关,提示遗传因素具有重要作用IgA肾病的发生与先天或获得性免疫调节异常有关病毒、细菌等刺激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IgA合成增多IgA或IgA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系膜区,激活补体替代途径,IgA 肾病,系膜区IgA沉积,肾小球节段性硬化 PAS 染色,病理变化:,光镜:组织学改变差异很大,系膜增生性病变最常见,也可为局灶性节段性增生或硬化等,少数病例可有较多新月 荧光:系膜区IgA沉积,常伴有C3,也可出现少量

20、IgG和IgM 电镜:系膜区电子致密沉积物,IgA 肾病,可见于不同年龄的个体,儿童和青年多发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3040%的病人仅有镜下血尿,可伴轻度蛋白尿510%的病人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血尿通常持续数天,以后消失,但每隔数月复发,临床病理联系:,差异很大,许多病人肾功能可长期维持正常,1540%的病人病情缓慢进展,在20年内发生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病年龄大、出现大量蛋白尿、高血压或肾活检时发现血管硬化或新月体形成者预后较差。肾移植后可重新出现IgA沉积,并引起相应的临床改变,预后:,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慢性肾小球肾炎由不同类型的肾炎发展

21、形成 链球菌感染后性肾炎的儿童患者约12%发展慢性肾炎, 成人患者转为慢性肾炎的比例较高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度过急性期后绝大部分转为慢性肾炎 有相当数量的慢性肾炎病人发病隐匿,没有明确的急性或其他类型肾炎的病史,发现时已进入慢性阶段,病因和发病机制:,慢性肾小球肾炎,病理变化:,肉眼:双肾体积缩小,表面呈弥漫性细颗粒状,切面皮质变薄,皮髓质界限不清,又称为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颗粒性固缩肾,慢性肾小球肾炎,光镜:,大部分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硬化,所属肾小管萎缩或消失;呈“集中趋势” 少部分肾单位代偿,表现为肾小球代偿性肥大,所属肾小管扩张,管内各种管型 肾内细小动脉壁洋葱皮样增厚、玻璃样变

22、和管腔狭窄 间质纤维化,伴炎细胞浸润,部分肾小球纤维化,所属肾小管萎缩或消失, 间质纤维化伴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HE染色,病理变化:,慢性肾小球肾炎,部分病人有肾炎,部分患者起病隐匿早期食欲差、贫血、呕吐、乏力和疲倦等,有的表现为蛋白尿、高血压或氮质血症,亦有表现为水肿者晚期为慢性肾炎综合征,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高血压、贫血、氮质血症和尿毒症,临床病理联系:,结 局: 病程数年至数十年早期可控制病情晚期肾功能衰竭,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肾小管间质性疾病:可为肾小球病变、血管性病变、多囊肾和代谢性疾病进展的结果

23、肾小管间质性肾炎:为一组疾病累计肾小管和间质的炎症,分为肾盂肾炎和药物和中毒引起的肾小管-间质性炎症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有炎症的共同特点,间质水肿 间质和肾小管炎细胞浸润 局灶性肾小管坏死 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肾盂肾炎 Pyelonephritis,肾盂肾炎是肾盂、肾间质和肾小管的炎性疾病是肾脏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急性肾盂肾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多与尿路感染有关细菌感染在慢性肾盂肾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膀胱输尿管反流和尿路阻塞等因素也和发病有关,细菌感染途径,血源性(下行性)感染,上行性感染(主要感染途径),肾盂肾炎,诱发因素:,尿道阻塞,泌尿道结石 前列腺肥大、妊娠子宫和肿瘤压迫 尿道炎症、

24、泌尿道瘢痕狭窄 肾盂输尿管畸形或发育不全等,器械操作: 导尿和膀胱镜检查等,膀胱输尿管返流、肾内返流,急性肾盂肾炎 (Acute pyelonephritis),肾盂、肾间质和肾小管的化脓性炎症,肉眼:肾体积大,表面可充血,散在黄白色脓肿,也可是局限于某一区域脓肿。切面可有脓肿形成;肾盂粘膜充血水肿,表面有脓性渗出物 光镜:病变呈灶状间质性化脓性炎或脓肿形成、肾小管腔内中性粒细胞集聚和肾小管坏死,病理变化:,急性肾盂肾炎 中性粒细胞浸润,HE染色,急性肾盂肾炎,上行性感染:首先累及肾盂,粘膜充血, 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早期中性粒细胞局限于肾间质,随后累及肾小管,导致肾小管结构破坏,脓肿形成。管

25、腔内可出现中性粒细胞管型血源性感染: 常先累及肾皮质,病变发生于肾小球及其周围的间质,逐渐扩展,破坏邻近组织,并向肾盂蔓延,病理变化:,急性肾盂肾炎并发症:,-肾乳头坏死:镜下为凝固性坏死 -肾盂积脓 -肾周围脓肿,急性肾盂肾炎,起病急,发热、寒战和白细胞增多等常有腰部酸痛和肾区叩痛有尿频、尿急和尿痛即膀胱和尿道的刺激症状,临床病理联系:,大多数治疗后症状于数天内消失,但尿中细菌可持续存在,病情常复发,转归:,慢性肾盂肾炎 (Chronic Pyelonephritis),肾盂、肾间质和肾小管的慢性炎症,根据发生机制可分为两种类型:反流性肾盂肾炎-常见,先天性膀胱输尿管反流或肾内反流病人常反复

26、感染,多于儿童期发病,病变可为单侧或双侧慢性阻塞性肾盂肾炎-尿路阻塞导致尿液潴留,感染反复发作,并有大量疤痕形成,可呈双侧或单侧性,慢性肾盂肾炎,肉眼:双肾病变不对称,体积变小、质地变硬、表面变形,不规则凹陷性疤痕,切面皮髓分界不清,肾乳头萎缩,肾盏、肾盂变形,肾盂粘膜粗糙,病理变化:,不规则凹陷性疤痕,慢性肾盂肾炎,光镜:病变呈不规则片状夹杂在正常组织之间病变区:早期肾小球无明显变化,球囊周围纤维化 后期肾小球纤维化、玻变,所属肾小管萎缩,消失;部分肾小管扩张,管腔内见均质红染的胶样管型, 似甲状腺滤泡;间质淋巴细胞浸润,纤维化;细小动脉硬化非病变区:肾小球代偿性增大,肾小管扩张,病理变化:

27、,慢性肾盂肾炎 管腔内见均质红染的胶样管型 HE染色,慢性肾盂肾炎,临床病理联系:,常缓慢起病或急性肾盂肾炎反复发作腰背痛、发热,频发的脓尿和菌尿 双肾不对称性缩小肾盂造影见 肾盂肾盏变形, 多尿和夜尿,高血压晚期出现氮质血症和尿毒症,结局:病程长,反复发作。如消除诱因、时治疗可控制病情。严重时可发生尿毒症,危及生命,肾和膀胱的常见肿瘤,肾和膀胱的常见肿瘤,肾脏 肾细胞癌肾母细胞瘤(Wilms 瘤),尿路与膀胱 上皮肿瘤 (移行上皮肿瘤 ),肾细胞癌 (肾癌)Renal Cell Carcinoma,肾细胞癌又称肾腺癌,是肾小管上皮细胞起源的肿瘤,多发生于40岁以后,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病因和发

28、病机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吸烟者肾癌的发生率是非吸烟者的两倍其他危险因素包括肥胖、高血压、接触石棉、石油产品和重金属等 肾癌有散发性和遗传性两种类型,肾细胞癌,散发性绝大多数,发病年龄大、多发生于一侧肾脏,遗传性家族性肾细胞癌:发病年龄小,肿瘤多为双侧多灶性,遗传性肾细胞癌分三类:Von Hippel-Lindau 综合征遗传性透明细胞癌遗传性乳头状癌,肾细胞癌,病理变化:,肉眼:,多发于肾上下两极,实质性圆形肿物,直径3-15cm;切面呈多彩性外观;压迫周围组织形成假包膜,肾下极实质性圆形肿物,压迫周围组织形成假包膜,肾细胞癌,镜下:分三个组织学类型透明细胞型:约占肾细胞癌的70%-80%

29、肿瘤细胞体积较大,圆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透明或颗粒状,间质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血窦,病理变化:,肿瘤细胞圆形或多角形,胞浆透明或颗粒状, 瘤细胞呈片状、梁状或管状排列,肾细胞癌,乳头状癌:约占10%-15%)占肾细胞癌的1015。肿瘤细胞呈立方或矮柱状,乳头状排列。乳头中轴间质内常见砂粒体和泡沫细胞,并可发生水肿嫌色细胞癌:在肾细胞癌中约占5。显微镜下细胞大小不一,细胞膜较明显,胞质淡染或略嗜酸性,核周常有空晕。病人预后较好。细胞遗传学检查常显示多个染色体缺失和亚二倍体此外,少见的集合管癌和未分化癌,病理变化:,肾细胞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发现时肿瘤体积已较大腰痛、肾区肿块和血尿为三个典型症状

30、,具有诊断意义无痛性血尿是主要症状,常间歇性 可产生异位激素和激素样物质,出现多种副肿瘤综合征 容易转移,最常见于肺和骨,也可见于局部淋巴结、肝、肾上腺和脑 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约为45,侵及肾静脉和肾周组织5年生存率可降至1520,临床病理联系:,肾母细胞瘤(Wilms瘤)Nephroblastoma,肿瘤起源于后肾胚基组织为儿童期肾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儿童,偶见于成人多数为散发性,但也有家族性病例的报道(占12.4%)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伴不完全外显性部分病人伴有不同的先天畸形,肾母细胞瘤,病理改变:,肉眼: 多为单个实性肿物,体积常较大,边界清楚,可有假包膜形成。肿瘤质软,切

31、面鱼肉状,灰白或灰红色。可有灶状出血、坏死或囊性变,有的可见少量骨或软骨 镜下:可见 三种细胞成分:间叶样细胞纤维性或粘液性,细胞较小,梭形或星状,可出现横纹肌、软骨、骨或脂肪等 上皮样细胞体积小,圆形、多边或立方形,可形成不同发育小管或小球样结构,并可出现鳞状上皮分化幼稚细胞小圆形或卵圆形原始细胞,胞质少,肾母细胞瘤,具有儿童肿瘤的特点发生与先天性畸形有一定的关系组织结构与起源组织胚胎期结构有相似之处腹部肿块,可出现血尿、腹痛、肠梗阻和高血压 可出现肺等脏器的转移,有的病例在诊断时已发生肺转移手术切除和化疗的综合应用具有良好的效果,临床病理联系:,尿路上皮肿瘤可发生于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32、绝大多数上皮性肿瘤成分为尿路上皮,称尿路上皮肿瘤或移行上皮肿瘤以膀胱最为常见, 约95%的膀胱肿瘤起源于上皮组织膀胱也可发生鳞状细胞癌,腺癌和间叶起源肿瘤,但少见膀胱癌男女之比约为3:1,大多数病人发病在50岁以后,膀胱与尿路上皮肿瘤,病因和发病机制:,膀胱癌的发生与吸烟、接触芳香胺埃及血吸虫感染、辐射膀胱粘膜的慢性刺激吸烟可明显增加膀胱癌发病的危险性,尿路与膀胱上皮肿瘤,尿路与膀胱上皮肿瘤,病理改变:,好发膀胱三角区近输尿管开 口处和侧壁单个或多发性分化好呈乳头状、息肉状有蒂分化差呈扁平状突起,切面灰白色,坏死,肉眼:,镜下:,根据WHO和国际泌尿病理学会分类分为: 尿路上皮乳头状瘤 低度恶

33、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 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 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尿路与膀胱上皮肿瘤,病理变化:,尿路上皮乳头状瘤: 肿瘤呈乳头状,细胞分化好 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 乳头状瘤相似,区别是上皮增厚,乳头粗大或细胞核普遍增大 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 结构较规则, 细胞排列紧密,维持极性,小灶状核异型性,少量核分裂像和轻度核多形性 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 细胞排列紊乱,极性消失,部分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较多,可有病理性核分裂像,尿路与膀胱上皮肿瘤,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 细胞排列紧密,维持极性,小灶状核异型性和轻度核多形性,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 细胞排列紊乱,极

34、性消失, 部分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较多,尿路与膀胱上皮肿瘤,临床病理联系:,最常见的症状是无痛性血尿。肿瘤乳头的断裂、肿瘤表面坏死和溃疡均可引起血尿部分病例因肿瘤侵犯膀胱壁,刺激膀胱黏膜或并发感染,出现尿频、尿急和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肿瘤阻塞输尿管开口时可引起肾盂积水、肾盂肾炎甚至肾盂积脓膀胱移行细胞起源的肿瘤手术后容易复发,部分复发肿瘤的分化可能变差,尿路与膀胱上皮肿瘤,预后与肿瘤的分级和浸润与否有较密切的关系乳头状瘤、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和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病人的10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少数病人(小于10%)进展为高级别肿瘤而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病人的10年生存率仅为40%左右,预后:,小结,肾小球疾病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急进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病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gA 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肾盂肾炎,肾和膀胱常见肿瘤:肾细胞癌、肾母细胞瘤、尿路与膀胱 上皮肿瘤,小结,掌握肾小球肾炎的基本病变,各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癌的病理变化注意区分慢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病变的异同熟悉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的发病机制了解原发性神小球肾炎和肾盂肾炎的临床病理联系了解肾母细胞瘤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基础医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