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9 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本科)推 荐 单 位 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所 属 学 校 中南大学 (教育部直属)课 程 名 称 大学生安全文化 课程类型 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践(验) 课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工学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环境与安全类课 程 负 责 人 吴超申 报 日 期 2009 年 5 月 25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二九年三月1填 写 要 求一、 以 word 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二、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三、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四、 除
2、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 14 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五、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21. 课程负责人情况姓 名 吴 超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57.8最终学历 博士研究生 职 称 教授/博导 电 话 13974870456学 位 博士 职 务 教学副院长 传 真 0731-8879612所在院系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E-mail 通信地址(邮编) 长沙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410083)1-1基本信息研究方向 安全与环保应用技术1-2 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 ;承担的实
3、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 (不超过五项)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 (不超过十项)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1讲授主要课程2主要实践教学已培养毕业的博士生 6 人,毕业的硕士生 41 人;现在正在指导的博士生 12 人,硕士生 14 人;指导本科生课外科研小组 3 人。近五年承担本科生的实践教学情况如下:1)人机工程学课程设计 30 人 2 届 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2)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 12 人 2 届 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3主持教学研究课
4、题1)安全工程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国家教育部(TS2318) ,2008-20112)大学生安全文化建设和大安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湖南省高校 2003 教改项目(200398-6B) ,2003-20053) “安全科学与工程” 涵盖的二级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07-346) ,2007-20084) 大学生安全文化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建设,国家教育部,2006-20075) 大学生安全文化精品课程建设,中南大学本科教学精品课程建设立项课题(中大教字200587 号) ,2004-2006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
5、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大学生安全文化 公共课(全校各专业) 4 3 450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 专业课(采矿专业本科生) 6 3 185人机工程学 专业课(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生) 6 5 80安全科学前沿 专业课(安全工程专业博士生) 6 4 80职业安全管理与工程 专业课(安全工程专业博士生) 8 5 5431-2 教学情况续44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1)吴 超,杨 殿,左治兴. Establishing professional degree of master of safety administration (MSA) and raising safety status. Proceedings
6、 of 2004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42)吴 超。关于设立“ 安全科学技术 ”一级学科的思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 (5):34-363)吴 超。关于设立 MSA 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思考。大学教育科学,2004, (4):76-784)吴 超。论“ 安全管理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点的设置。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22(4):711-7155)吴 超。大学安全文化教育及教材编写实践。第 17 届安全工程年会论文集,北
7、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6)吴 超。中国高校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统计及其人才市场分析。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57)吴 超等。在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设立“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论证。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58)吴 超。从自主增设的安全类二级学科统计看安全学科的发展及其学科点设置。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59)吴 超论建立我国安全管理硕士教育制度工业安全与环保,2002,28(9):41-4510)10)古德生,吴 超。采矿与岩土工程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培养模式实践。现代大学教育,2004, (3):102-1045教学表彰/奖励1)采矿与岩土工程学科的交融及其复合人才的培养,
8、湖南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 年,排名 22) 大学生安全文化 (教材) ,湖南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三等奖,2009 年,排名 13)湖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0044) 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20055)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20071-3 学术研究5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 (不超过五项)1近五年承担的主要学术研究课题1 含硫矿石自燃倾向性鉴定与检测预报关键技术研
9、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课题编号:2006BAK04B03,2006-2009,负责人2 化学抑尘剂与粉尘微颗粒界面耦合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50474050,2005-2007,负责人3 岩矿化学抑尘剂的分子设计理论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20040533011,2005-2007,负责人4 盘区复杂角联风网风量调控技术研究,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专题项目,项目批准号:2004BA615A-04-04-02,2004-2006,负责人5 深部多相多场耦合作用及其灾害发生机理与防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项目批准号:50490274,2004-200
10、7 ,主要研究人员2近五年发表的代表性学术论文1 吴超等. A simple method for predicting th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potential of sulfide ores at ambient. Transaction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 Institute, Section A, 2005, (2): 125-128(EI 收录)2 吴超等. Coupling of anionic wetting agents to dust of sulfide ores by a dropping liquid met
11、hod.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of Technology, 2005, 12(6): 737-741(SCI、EI 收录)3 吴超等. Test of chlorides mixed with CaO, MgO and sodium silicate for dust control and soil stabilization. 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 2007, 19(1): 10-13(SCI 、EI 收录)4 吴超等. Wetting agent investigation for contro
12、lling dust of lead-zinc ores. Transactions of China Nonferrous Metals, 2007, 17(1): 159-167(EI、 SCI 收录)5 吴超等. Coincidence on relevant substances of sulfide ores in the oxidation process at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a new method for predicting fire.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
13、004, 14(1): 33-37(SCI 收录)3近五年获得的主要学术研究表彰/奖励1 化学抑尘 ,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独著,2004 2 深部难采矿床安全高效开采综合技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排名 43 化学抑尘剂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全国安全生产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排名 14 金属矿深井开采关键技术研究,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排名 45 金属矿矿井通风优化技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排名 262. 主讲教师情况(1)姓 名 胡汉华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57.10最终学历 博士研究生 职 称 教授 电 话 0731-8879612
14、学 位 博士 职 务 传 真 0731-8879612所在院系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E-mail 通信地址(邮编) 长沙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410083)2(1)-1基本信息研究方向 工业通风与安全2(1)-2 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 (不超过五项)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 (不超过十项)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1.近五
15、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矿井通风与安全 专业课(采矿专业本科) 2 4 280安全人机工程学 专业课(安全专业本科) 6 3 270安全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 专业课(安全专业博士生) 2 4 40安全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 专业课(安全专业硕士生) 2 4 802.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指导硕士生 15 名,协助指导博士生 4 名。承担的本科生实践教学工作如下:1)人机工程学课程设计 30 人 2 届 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2)通风工程课程设计 15 人 3 届 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3)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 30 人 5 届 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3参加的教学研究课题1)大
16、学生安全文化建设和大安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湖南省高校2003 教改项目(200398-6B) ,2003-20052) 地下工程通风与空调教材建设,中南大学本科教学教材建设立项课题(中大教字200395 号) ,2003-20053) 大学生安全文化精品课程建设,中南大学本科教学精品课程建设立项课题(中大教字200587 号) ,2005-20064教学论著胡汉华等编著。地下工程通风与空调,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72(1)-3 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
17、与时间) (不超过五项)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 (不超过五项)1近五年承担的主要学术研究课题1 深井通风优化技术,国家科技攻关专题项目,2002BA615A-19-04-04,2002-2004,负责人2 河北峪耳崖金矿通风系统优化,企业合作项目,2003-2005 ,负责人3 化学抑尘剂与粉尘微颗粒界面耦合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50474050,2005-2007,主要研究人员4 岩矿化学抑尘剂的分子设计理论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20040533011,2005-2007,主要研究人员5 盘区复杂角联风网风量
18、调控技术研究,国家“ 十五”科技攻关专题项目,项目批准号:2004BA615A-04-04-02,2004-2006,主要研究人员2近五年发表的代表性学术论文1 胡汉华,谢正文。改进 GM(1, 1)模型在路基沉降预测中的应用。岩土力学,2005,26:227-2302 胡汉华。复杂高温矿井通风网络数字化技术。矿业开发与研究,2003, 6:23-263 胡汉华。深井环境管理程序设计。矿业研究与开发,2002, (2):14-174 胡汉华。掘进工作面排热通风简析。有色金属,2002, (1):92-945 胡汉华。铜山铜矿采场防灭火试验研究。金属矿山,2001, (5):48-513近五年获
19、得的主要学术研究表彰/奖励1 深井开采关键技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排名 82 冬瓜山高温矿床通风技术与降温技术研究,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3,排名 13 洛阳栾川钼业公司露天矿台阶中深孔爆破新技术试验研究,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2003,排名 84 新城金矿复杂条件矿床采矿方法研究,黄金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01,排名1082. 主讲教师情况(2)姓 名 陈沅江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69.11最终学历 博士研究生 职 称 副教授 电 话 0731-8879612学 位 博士 职 务 传真 0731-8879612所在院系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20、E-mail C通信地址(邮编) 长沙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410083)2(2)-1基本信息研究方向 安全技术及工程2(2)-2 教学情况9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 (不超过五项)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 (不超过十项)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1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2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学生认识实习 1 次 学
21、生人数 35 人指导安全工程本科生 c 语言课程设计 2 次 学生人数 59 人指导采矿工程本科生通风课程设计 1 次 学生人数 20 人指导安全工程专业安全人机工程课程设计 2 次 学生人数 29 人指导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 2 届 学生人数 13 人指导硕士生 学生人数 3 人3参加的教学研究课题1)大学生安全文化建设和大安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湖南省高校2003 教改项目(200398-6B) ,2003-20052) 大学生安全文化精品课程建设,中南大学本科教学精品课程建设立项课题(中大教字200587 号) ,2005-20064发表的教学论著陈沅江等。职业卫生
22、与防护。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陈沅江等。职业卫生知识问答。中国社会劳动保障出版社,2005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大学生安全文化 公共课(全校本科生) 4 4 600职业卫生与工程 专业课(安全工程本科生) 4 1 90C 语言程序设计 基础课(安全工程本科生) 4 3 240职业卫生与毒理学 专业课(安全专业硕士生) 6 3 25安全系统工程 专业课(硕士生必修) 4 3 322(2)-3 学术研究10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 (不超过五
23、项)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 (不超过五项)1近五年承担的主要学术研究课题1 岩矿化学抑尘剂的分子设计理论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20040533011,2005-2007,主要研究人员2 盘区复杂角联风网风量调控技术研究,国家“ 十五”科技攻关专题项目,项目批准号:2004BA615A-04-04-02,2004-2006,主要研究人员3 深部多相多场耦合作用及其灾害发生机理与防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项目批准号:50490274,2004-2007 ,主要研究人员4 常张高速公路风化岩边坡稳定性评判和工程防护技术研究,湖
24、南省交通厅科技发展项目(2003-5-2435 ) ,20032006,主要研究人员5 新疆阿舍勒铜矿矿石自燃倾向性综合判定的研究,企业合作项目,2002-2004,主要研究人员2近五年发表的代表性学术论文1 陈沅江等。软岩流变的一种新力学模型。岩土力学,2003,24(2):2092142 陈沅江等。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岩土流变本构模型辨识。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2,12(5):102710303 陈沅江等。基于内时理论的软岩流变本构模型研究。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3,13(3):7357424 陈沅江等。软岩流变的一种新的试验研究方法。力学与实践,2002,24(4):42455 陈沅江
25、等。矿山运输道路就地固土抑尘复合外渗剂的试验研究。中国矿业,2001,10(3):61-653近五年获得的主要学术研究表彰/奖励1 化学抑尘剂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全国安全生产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排名 52. 主讲教师情况(3)11姓 名 李孜军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67.9最终学历 博士研究生 职 称 副教授 电 话 0731-8879612学 位 博士 职 务 所长 传 真 0731-8879612所在院系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E-mail 通信地址(邮编) 长沙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410083)2(3)-1基本信息研究方向 安全与环保应用技术2(3)-2 教学情况近五年来
26、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 (不超过五项)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 (不超过十项)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1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2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指导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 2 届 65 人指导采矿工程专业生产实习 3 届 93 人指导矿井通风课程设计 4 届 93 人指导地下工程通风与空调实验 1 届 60 人指导数据库技术上机实验 5 届
27、 600 人3教学研究课题1)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考评方法的改革研究与实践,中南大学新世纪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第一批立项项目(编号 201BY004) ,2001-2004,主持2)大学生安全文化建设和大安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湖南省高校2003 教改项目(200398-6B) ,2003-2005 ,主要研究人员3) 大学生安全文化精品课程建设,中南大学本科教学精品课程建设立项课题(中大教字200587 号) ,2005-2006 ,主要研究人员4发表的教学论著李孜军等。企业安全管理知识问答。中国社会劳动保障出版社,2004李孜军等。机械安全知识问答。中国社会劳动保障出版社,
28、2004李孜军等。社区公共设施安全管理。中国社会劳动保障出版社,20055四次获中南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环境工程概论 专业基础课(3 个本科专业) 4 5 1450数据库技术 基础课(2 个本科专业) 4 5 600地下工程通风与空调 专业课(地下工程本科专业) 4 5 300粉尘控制技术 专业课(安全工程硕士研究生) 6 5 36122(3)-3 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 (不超过五项)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
29、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 (不超过五项)1近五年承担的主要学术研究课题1 盘区复杂角联风网风量调控技术研究,国家“ 十五”科技攻关专题项目,项目批准号:2004BA615A-04-04-02,2004-2006,现场负责人2 化学抑尘剂与粉尘微颗粒界面耦合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50474050,2005-2007,主要研究人员3 岩矿化学抑尘剂的分子设计理论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20040533011,2005-2007,主要研究人员4 深井通风优化技术,国家科技攻关专题项目,2002BA615A-19-04-04,2002-2004,
30、主要研究人员2近五年发表的代表性学术论文1 李孜军,吴 超,周 勃独头工作面降温新方法及效果分析J金属矿山,2002, (1):51-532 李孜军,古德生,吴 超。高温高硫矿床矿石自燃危险性的评价。金属矿山,2004, (5):57-593 李孜军,古德生,吴 超高温高硫矿床开采中炸药自爆危险性的评价中国矿业,2002,11(2):15-184 李孜军。1992-2001 年我国灰色系统理论应用研究进展系统工程,2003,21(5):8-125 吴 超,李孜军 . A simple method for predicting th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potent
31、ial of sulfide ores at ambient. Transaction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 Institute, Section A, 2005, (2): 125-128(英国世界知名刊物)3近五年获得的科研奖励1)化学抑尘剂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4,排名 42)高硫矿床开采中爆堆自燃和炸药自爆的机理及防治方法,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三等奖,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3,排名 43)深井开采关键技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排名 154)金属矿山通风优化技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
32、步二等奖,2005,排名7132. 主讲教师情况(4)姓 名 黄 锐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75.11最终学历 博士研究生 职 称 副教授 电 话 0731-8879612学 位 博士后 职 务 传真 0731-8879612所在院系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E-mail huangruiustc.edu通信地址(邮编) 长沙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410083)2(4)-1基本信息研究方向 工业有害烟气治理与安全评价2(4)-2 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
33、人数)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 (不超过五项)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 (不超过十项)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1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2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协助指导博士生 1 人协助指导硕士生 4 人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 2 人指导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 30 人3参加教学研究课题大学生安全文化精品课程建设,中南大学本科教学精品课程建设立项课题(中大教字200587 号) ,2005-20064发表的教学论著黄锐主编。 工业通风与空调 ,中南大学教材科,2006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
34、生总人数环境科学导论 专业基础课(安全等专业本科生) 4 2 180大学生安全文化 公共素质课(全校各专业本科生) 4 2 200工业通风与空调 专业基础课(安全工程本科生) 4 1 90142(4)-3 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 (不超过五项)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 (不超过五项)1近五年承担的主要学术研究课题1 SEFAE 爆炸燃烧规律的一维数值模拟,兵科院“九五”科技攻关课题,2000-2003,主要研
35、究人员2 安徽滁州煤气柜爆炸影响范围评估,横向课题,2001-2002 ,主要研究人员3 火灾烟气危害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3-2005 ,主要研究人员4 工业有害烟气治理技术研究,自选项目,2004-2005 ,主要研究人员2近五年发表的代表性学术论文1 黄锐等. Research on combustion temperature and decontamination of asphalt smoke. Soh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dvanced Processing of Metals and Materials: Principle
36、s, Technologies and Industrial Practice, 20062 黄锐等. Dust removal by granule stream and reuse of low concentration SO2 in smelting smoke.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ast Asian Resource Recycling Technology(ISTP ), 20053 黄锐等. Theoretical computing model of combustion process of
37、asphalt smok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4 黄锐等。小尺寸实验烟气浓度分布的影响因素。中国工程科学, 20035 黄锐等. Evaluation of the power of the distributed blast type explosive. 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 2002153. 教学队伍情况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吴 超 男 1957.08 教
38、授 安 全 工 程组织指导教学及教学改革培养青年教师,主讲胡汉华 男 1957.10 教授 安 全 工 程组织指导教学及教学改革培养青年教师,主讲陈沅江 男 1969.11 副 教 授 安 全 工 程 主讲,多媒体制作李孜军 男 1967.09 副 教 授 安 全 工 程 主讲,多媒体制作黄 锐 男 1975.11 副 教 授 安 全 工 程 主讲,课程网站维护韩立华 男 1977.10 讲师 安 全 工 程 安全案例教学孙 胜 男 1972.11 讲师 安 全 工 程 辅导答疑和主讲李 明 男 1977.10 助教 安 全 工 程 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潘伟等博士生和硕士生 10 名参加课程多媒
39、体制作和网站维护等。3-1人 员构成(含外 聘教师)163-2教学队伍整体情 况概述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1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职称结构教授(2 人)25.0%副教授(4 人)50.0%讲师(1 人)12.5 %助教( 1 人)12.5%学历结构博士(5 人)62.5%硕士(2 人)25.0 %本科(1 人)12.5%年龄结构50(0 人)0%45-49(2 人)25.0%35-45(3 人)37.5%35( 3 人)37.5%学缘结构本校毕业(5 人)62.5%其他院校(3 人)37.5%2教师与学
40、生比例目前中南大学每学期开两轮素质教育课程,全校选修大学生安全文化课程的学生每年约为 900 名,配备 6 名中青年主讲教师和 2 名辅导教师,完全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3课程负责人简介吴 超 ,男,1957 年 8 月出生,博士。现任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安全技术及工程和安全管理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安全学科带头人,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兼任教育部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安全工程学科建设分委会副主任、全国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培养协助组副组长、安全工程类专业工程认证专家、全国安全技术标准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安全生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南省金属学会理事、中国煤炭学会矿井通风安全学术委员会
41、委员、金属学会冶金安全与环保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有色学会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 金属矿山杂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安全与环境工程杂志编委、 工业安全与环保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21 世纪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等。1991 年 12 月开始任原中南工业大学教授,一直从事安全与环保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20 多年。已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出 18 门不同的课程。已获国家、省部级教学与科研奖励和国家发明专利 20 多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 250 余篇,其中 50 多篇被 EI、SCI 收录;出版了大学生安全文化 、 公共安全知识读本 、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 、 地下工程通风与空调 、 资源
42、开发环境重金属污染与控制 、 化学抑尘等 17 种教材和专著,其中独著的化学抑尘 一书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174主讲教师情况简介胡汉华,男,1957 年 10 月生,1984 年于原中南工业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2008 年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讲矿井通风与安全 、安全心理学 、 大学生安全文化 、 安全行为科学等 10 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承担国家“九五” 攻关、 “十五”攻关重大项目 4 项,发表论文 61 篇,其中被 SCI、EI 收录 12 篇,被引用 147 篇次, 主编专著教材 2 本。获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黄金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43、、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等 4 项奖励。陈沅江,1969 年出生,男,工学博士,博士后,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安全与环保研究所副教授,兼任全国高等学校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材开发分委员会委员、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员。从事职业安全卫生工程及岩土与环境安全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职业卫生与工程 、 大学生安全文化 、 安全系统工程 、 行为科学与安全管理等本科、研究生课程。参与完成了 10 多项科研课题。发表论文 30 余篇,出版职业卫生与防护 、 职业卫生知识问答和社区保安等著作,获省部级安全生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李孜军,男,1967 年 9 月出生,1993 年获硕士学
44、位,2006 年获博士学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一直在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任安全与环保研究所所长,兼湖南省冶金安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等职。主持或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15 项,其中 6 项或省部级奖励;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 40 余篇,其中多篇被 EI 等收录;主编教材 3 本;主讲本科及研究生课程 9 门,每学年均承担指导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实验等教学任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主持完成校级教改项目一项,多次获教学质量优秀奖。黄 锐,男,1975 年出生。2004 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南大学资源与安
45、全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和博士后期间主要从事建筑火灾燃烧烟气物理化学规律、颗粒流技术为基础研究陶瓷颗粒滤料吸附 SO2 以及沥青烟燃烧净化处理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理论成果。目前共发表论文 18 篇,第一作者文章 9 篇,其中 SCI、EI 收录 6 篇,ISTP 收录 1 篇。主讲课程 3 门。孙 胜 ,男, 1972 年出生。1996 年获学士学位,1999 年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讲师,在职博士生。主要从事安全管理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目前共发表论文 8 篇,参编专著 1 部。主讲大学生安全文化等课程3 门。183-3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综述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
46、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1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1) “大学生安全文化建设和大安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湖南省教育厅立项课题,通过该课题研究,建立了大学生安全文化网站,出版大学生安全文化教材,该教材被评为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已在全国二十多所高校推广应用;编制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管理工程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培养方案,并在全国推广应用。(2) “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论证”为全国高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立项课题,该课题已经完成了论证报告的撰写工作,论证报告和结论于2005 年 12 月在第二次全国安全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上得到全国 67 所院校 117名专家的
47、认可。(3) “大学生安全文化精品课程建设”得到中南大学的立项资助, 大学生安全文化课程 2006 年被评为中南大学精品课程。2教研活动领域及解决的问题(1)提出安全素质教育新观念:大学生安全文化不仅仅是一门素质课程,而且是一门其他课无法取代的安全素质教育和安全专业教育交融的课程的新观念。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始终坚持“安全素质教育与安全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并重和交融” 的原则。(2)教学内容现代化:遵循安全素质教育与安全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并重和交融的原则,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具体措施有:将教学内容向最新的大安全科学观延伸;既重视基础安全文化的教学,又注重专业安全文化的传授。(3)教学手段现代化:把
48、Flash、3D Max、课件大师等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中,如安全动漫、事故案例录像等的应用,使安全文化教学达到寓教于乐、轻松学习的目的,使课程完全实现了多媒体教学。(4)建立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了大学生安全文化教学平台,能在网上实现教学全过程。开发了较为丰富的网络资源:电子教材; 电子教案;教师辅导与答疑系统;电子作业;演示动漫;等等。(5)大力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实现,使得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特别是需要探索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提出了多媒体仅是教师先进教学思想实现的工具,教师仍要充分发挥原有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优势,要扬长避短,逐渐形成重点难点讲授法、问题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6)开展双语教学:为了提高本科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从 2002 年起就开始在部分班级开展部分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的教师都在国外高校接受过 1 年以上的专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