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重庆近 3 年中考真题展示(20142016)二、(2016 重庆 B 卷 1317 题 20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 题。孤独的老乡夏阳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没干吗呀。 ”“老实点,我注
2、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我我在找人。 ”“找谁?”“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 ”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 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
3、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 ”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
4、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 ”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 ”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
5、。 ”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选自 2015 中国年度小小说 ,漓江出版社,有删改。)1. 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表格。(4 分)情节 主要事件开端 小吴找老乡被盘问。发展 (1)小吴找到了邻县人,但不认为是老乡。高潮 (2)小吴找到了同县老乡,却遭到对方的拒绝和辱骂。结局 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 “我”也主动加入。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解析】解答此题,首先结合题目中表格的内容“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知是概括小说的情节,然后细读文章内容,弄清文章的情节结构。开端部分小吴找老乡被盘问,在文章第
6、段。结局部分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 “我”也主动加入,在第段。因此可确定答题范围在第段,第段是情节的发展部分,小吴找到了一个邻县人,但却说不在同一个县就不算老乡。第 段是情节的高潮部分,小吴终于找到了老乡,但对方却不承认。按照“人物事件”的形式进行提炼概括即可,表述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和条理性。2.文中的“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4 分)怀疑(理解) (关心(或关爱、挂念 )认同【解析】解答此题,首先结合题中的“我 对小吴的态度”“逐步变化”可知考查的是“我”的情感变化,然后熟读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情节并分析情感变化。文章中, “我”开始
7、看到小吴的样子觉得“形迹可疑” ;在了解情况后, “我鼻子一酸” ,叮嘱小吴注意形象,不要妨碍别人,这是对小吴的理解;知道小吴的身世后,尤其是在小吴找到了老乡,对方拒绝承认,之后好久不见小吴, “我心里有点挂念” ;最后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 “我”也加入其中,可以看出“我”对小吴的认同,最后用简洁的词语表达态度变化即可。3. 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 分)(1)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1)(2 分) “汪”极言小吴眼中蓄满了泪水,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小吴因“我”的理解而深受感动的情态。(2)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2)(2
8、分) “黯然”写出小吴情绪低落的神情,表现出他没找到老乡时的极度失望。4. 第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 分)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运用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表现了小吴惊愕、尴尬、痛苦、绝望等心理。(答出两点心理即可)来源:gkstk.Com5.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4 分)收到出人意料、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深化了主题:以小吴为代表的孤独者们面对孤独、不甘孤独的积极人生态度(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全文描述了小吴寻找同县老乡却遭到一位老乡的嫌弃,最终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 “我”也主动加入。从中可以体会到外出务工人员的情感孤独。最后结合结尾段的
9、“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可以看出孤独的不止小吴,巧妙地点明了文章题目“孤独的老乡” ,升华主旨。从文章主旨看,小吴遭到老乡拒绝后,并没有失去信心,最终同一对聋哑老人做了老乡,之后“我”也加入,可见他们面对孤独,却又不甘孤独。这样结尾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引人思考,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四、(2015 重庆 B 卷 1317 题 20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 题。炸豆 1阿慧天上是金黄的太阳,地上是金黄的豆田。数千亩黄豆在豫东平原成熟,没有遮拦的那种黄,每一片豆叶都似纯金的。露水一夜间打落金片似的豆叶,豆叶就在豆棵 2下打了卷、褪了色。那叶面的金色被太阳光收了,凝固在豆荚里,黄
10、豆就黄得耀眼了。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掉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从头坠到根,蓄意沉甸甸地炸裂。镰刀反射太阳的光芒,豆棵在农人的脚边齐齐倒下。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割掉豆棵的田地,灰秃秃一片平坦。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有了色彩和灵动。姐妹俩一进豆地就低头寻找,找到一粒黄豆就放进搪瓷茶缸,叮当响了一声,叮当又响一声,小姐俩在豆的音乐里喜悦。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小姐妹爱惜地把它们捡起,粒粒裹带女娃的牵挂。奶奶患了严重的眼疾,眼睛红肿成一条
11、细缝。夜夜枕边有炸豆的声响,奶奶似闻到黄豆的醇香。奶奶说:“有碗豆芽汤喝,该多好啊!”可是,豆还没有脱粒归仓。小姐俩就端起茶缸来到豆地,眼见各自茶缸里的豆粒,像太阳一样越升越高。突然,小妹锐利地一声尖叫,茶缸咚地掉在地上,豆粒惊恐地蹦跳,纷纷逃入草叶。一条蛇盘成腐败豆叶的颜色,小妹懵懂地扒醒它幽暗的梦。那蛇迅速伸展阴冷的身子,曲曲弯弯去追红衣小妹。小妹惊梦般逃向地头,那里有棵高大的苦楝树。小姐姐扭头发现小妹的危险,她大叫着追蛇。蛇昂起尖脑袋,麻花着身子,追逐妹妹,小妹惊叫得不成样子,田野的空气忍不住战栗。小姐姐举起茶缸砸向蛇头,蛇疼得一抽,辨不清方向,冲向路边水沟。小姐妹背靠苦楝树,小脸儿如苦
12、楝果般白白黄黄。镰刀割去粗硬的豆棵,留下钉子似的斜尖儿。斜尖穿透小姐妹单薄的布鞋底,扎破她们白嫩的脚板。麻麻扎扎的细小伤口渗着丝丝鲜红的血。小姐姐把树下的尘土,拢起一个温软的小丘,姐妹俩的伤脚埋进面粉似的细土。带有太阳温度的细土暖洋洋地抚慰了伤痛,小妹的泪水,在柔嫩的小脸上,渐渐干成两道白印。小姐姐蹒跚地找到搪瓷茶缸,沿着蛇追赶的布满豆茬的路,她把散落的黄豆重新拾进茶缸。姐妹俩回家的脚步歪歪扭扭。拾来的豆粒,被小姐俩放进黑瓦盆,倒上清水,蒙上毛巾,她们像大人一样端坐,等待豆的长大。夜晚,姐俩坐在眼疾奶奶的床边,更像两个大人了,她们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来源:学优高考网瓦盆里的豆发了芽,一根根
13、白嫩嫩的豆芽,顶着黄澄澄的大脑袋,咧嘴朝小姐俩憨笑。那天,奶奶喝了三碗乳白、滚烫的豆芽汤,舒坦坦地睡了一天又一夜。醒来时,奶奶红肿的双眼消了不少肿,模糊的血丝消退了。眼清目明的奶奶,掀开盖着白毛巾的瓦盆,豆芽又长胖长高了。只是有些奇怪,有些豆芽,头上顶着透明的小白帽,有些呢,却戴着油亮亮的小绿帽。小妹在黄豆芽瓦盆里,悄悄撒了一小把绿豆,那豆芽就黄黄绿绿的了。(选自 2014 年 8 月 23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注:1炸豆:指豆类作物成熟时,豆荚自行爆裂。2豆棵:指豆类作物的秸秆。1. 阅读全文,填写下面表格。(4 分)小姐妹在拾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解决困难的方法小妹被蛇追赶 (1)小姐姐用茶
14、缸砸跑蛇(2)姐妹俩被豆茬扎破脚板 用细土抚慰伤痛【解析】首先分析题干,题干要求填写表格,表格分为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困难的方法两列,我们只需要找到对应的困难或者解决的方法即可。然后,找到文中相关内容进行概括, “小妹被蛇追赶”出现在第段, “小姐姐举起茶缸砸向蛇头,蛇疼得一抽,辨不清方向,冲向路边水沟”交代了解决困难的方法,对这句话进行压缩、提取,填写在表格(1)处;“用细土抚慰伤痛”出现在第段,这段话中的“斜尖穿透小姐妹单薄的布鞋底,扎破她们白嫩的脚板”交代了伤痛的原因,对这句话进行压缩、提取,填写在表格(2)处。2. 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 分)(1)农人们在豆地南头
15、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农人对丰收的期盼。(2)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有了色彩和灵动。割掉豆棵的田地闲置、没有生机的状态。【解析】第(1)句中, “梦”有期盼、愿望的意思,根据前文农人们来到地里做好了收割庄稼的准备可知, “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表达的是农人们对丰收的期盼,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镰刀也酝酿着梦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可感;第(2)句中, “慵懒”原指懒洋洋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土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联系这句话前面的“割掉豆棵的田地,灰秃秃一片平坦”来看,这里的“慵懒”写出了土地闲置
16、、没有生机的状态。3. 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4 分)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黄豆的颗粒饱满和圆润可爱,表达了小姐妹的喜悦之情。(比喻和拟人各 1 分,颗粒饱满和圆润可爱 1 分,表达的情感 1 分)4. 小姐妹“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 ,联系全文,说说她们的“长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4 分)懂得照顾生病的奶奶;遇到困难能想办法解决;姐姐照顾妹妹。(答出两点即得4 分)【解析】题干中的“长大”加了引号,提示我们这里显然不仅仅是指身体上的成长,还指心灵的成长。联系文章看,小姐妹在黄豆成熟的季节,为满足奶
17、奶想喝豆芽汤的愿望而去拾豆粒,这是一种成长;在遇到被蛇追、脚被扎伤的困难时,积极地想办法解决,这是一种成长;姐姐照顾妹妹,姐妹俩一块儿生豆芽, “更像两个大人了” ,这些都体现了小姐妹的成长,由此概括作答即可。5. 本文为什么以“炸豆”为标题?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 分)(1)“炸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2)“炸豆”意味着豆子的成熟,也暗示了文中小姐妹的成长;(3)“炸豆”一词富有冲击力,让文字有了声音和动感,易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答出两点即得 4 分)【解析】 “炸豆”在文中有具体的解释:“掉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从头坠到根,蓄意沉甸甸地炸裂” ,即意味着豆子的成熟。可见, “炸豆”是一个季节的代名词黄豆成熟的季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文章讲述的故事是围绕一对小姐妹来写的,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小姐妹“像大人一样”“更像两个大人了” ,因此“炸豆”还暗示了小姐妹的成长。此外,以“炸豆”为题,充满了动感,具有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来源:学优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