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班级:九 ( ) 学号: 姓名: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学习过程:一、 熟读课文,积累词语。1、注音并指出其意思:夫环而攻之:“夫”读 ,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米粟非不多也:“粟”读 ,谷子。 攻亲戚之所畔:“畔”读 ,背叛。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 3、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委而弃之 ( ) 亲戚畔之( ) 池非不深也 ( ) 4、一词多义; 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以天下之所顺( )之 三里之城 封疆之界( )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 寡助之至( )利
2、地利不如人和( ) 兵革非不坚利也( )5、找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及释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 6、词语解释 道: 米粟: 天时: 地利: 人和: 君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 威天下:兵革: 委而去之: 天下顺之: 故君子有不战: 7、句子的翻译;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二、探究问题:1、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 “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 ”是什么关系? 3、文章第 3 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4、文章第 4 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6、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7、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段? 8、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9、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 ”的主张? 10、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 “威天下”不能靠“天时” “地利” ,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