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中考电学实验分类复习 (二) 探究 欧姆定律 1、 如图所示是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电路图。 ( 1)由于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探究某一因素变化对 电流的影响时,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即采用了 法。 ( 2) 实验探究分两步进行: a.保持 _不变,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b.保持 _不变,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 3)某步骤的实验中, 第一次是把 15的电阻接入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使电压表的示数为 2.5V ,读取电流表示数 ;再把 15的电阻换成 10的电阻,继续进行实验 a)请你在下图中连接第一次实验所需的电路; b)当把 15的电阻换成 1
2、0的电阻后,闭合开关,电压表的示数将 _;按照你连接的电路,详细叙述你接下来的操作过程: _。 ( 4)在探究过程中,滑动变阻器所起的作用有: a) _; b) _。 ( 5)右上图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其中正确表示电阻不变,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像是 _图(选填“甲”或“乙”)。 ( 6)综合甲、乙丙图像可得到的结论是 _ _。 2、 如图所示: 电源电压为 6V, 甲图为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 图;乙图为连接不完整的实物图。 - 0.6 3 - 3 15 15 10 5 C P D B A S 2 (1)对照电路图 甲 ,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乙图中未连接部分连接起来。 (2)实验操作中有可能出现
3、 下列 A、 B、 C、 D 四种错误, 如果出现: 电流表示数较大,电压表示数为 0的现象。其 错误 属于( ) A电流表 的 正负接线柱接反 B电压表的量程选小了 C电阻 Rx发生 了 短路 D 把滑动 变阻器 下端两接线柱 连入电路 ( 3)电路 连接 正确后,闭合开关,将滑片 P 向右移动,电压表示数 (填“变大”、 “变小”或“不变” )。 ( 4)实验过程中,某次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测得的 Rx= 。 ( 5)此实验要多次测量电阻值,最后求电阻值的平均值,其目的是 。 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 3、 做测定电阻 Rx阻值的实验。 ( 1) 小明根据图甲所示的电路图, 将图
4、乙中的实验器材连接成 实验电路。同小组的小亮在检 查时认为,从实验目的来看,实 验电路上有一根导线连接错 了,建议小明改接。 请你在接 错的那根线上打“”,并另画 一根导线,使电路连接正确; 如果不改接这根 导线,对实验 的影响是: _ (具体说明是什么影响) . ( 2) 小明将电路改接正确后,合上开关,调节变阻器的滑片到某位置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指示如图丙所示,则电压表的读数是 V,电流表的读数是 A,被测电阻 Rx的阻值是 。 ( 3) 小亮为他俩在全班首先获得测量结果而高兴,准备整理实验器材结束实验 . 你认 为他们的实验真的结束了吗?你会给他们提出什么建议呢? 写出你的建议: _;
5、你提出这个建议的目的是 _。 4、 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可以测量一个未知电阻的阻值,其中 Rx为待测电阻, R 为电阻箱, s 为单刀双掷开关, R0为定值电阻某同学用该电路进行实验,主要步骤有: 丙 0 1 10 3 V 15 2 5 0 + 3 15 0.6 0 0.2 2 A 3 0.4 1 0 + 0.6 3 Rx 甲 乙 3 A把开关 S接 b点,调节电阻箱,使电流表的示数为 I; B读出电阻箱的示数 R; C把开关 S接 a点,读出电流表的示数为 I; D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将电阻 箱的阻 值调至最大; ( 1)上述步骤的合理顺序是 _。 ( 2)步骤 A中电阻箱调节好后示数如图乙
6、所示,则它的示数为 _若已知 R0的阻值为 1O,则待测电阻的阻值为 ( 3)本实验所采用的物理思想方法可称为 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 甲 乙 4 中考电学实验分类复习 答案 1.答案: ( 1)控制变量法 ( 2)电阻;电压 ( 3) a.图略; b.变大、眼睛看着电压表,移动滑动变阻器,直到电压表示数为 2.5V; ( 4) a.改变电流电压,测量多组数据; b.控制电压不变 ( 5)乙; ( 6)在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连入电路的电阻成反比;在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 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答案 : ( 1)如图所示: ( 2) C; ( 3)变小; ( 4) 5; ( 5)减小误差(测定值电阻阻值要多次测量求平均,为了减小误差;测小灯泡的阻值,也多次 测量,不能求平均值,是为了找到钨丝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规律) 3.答案 : ( 1)修改如图所示;使待测电阻的阻值偏大 ; ( 2) 1.8; 0.24; 7.5; ( 3)应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多测几组电压与电流的实验数据, 求电阻的平均值;受仪器的限制,数据会存在误差,多测几组数据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4.答案: (1)DCAB (2)47 47 (3)等效替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