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 液 (BLOOD),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刘 国 艺,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55%,45%,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男:40% 50% 女:37% 48%,血细胞比容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浓度。,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血细胞比容升高 贫血血细胞比容降低,血量:指全身血液的总量。约占体重的7-8%。循环血量储存血量 失血: 10% 无明显症状20% 血压、心率、四肢厥冷、口渴、恶心、乏力30% 危及生命,二、血量(blood volume),血量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正常血压和各组织、器官正常血液供
2、应的必要条件。,1. 血液的比重(specific gravity)血液:1.0501.060, 主要决定于红细胞数目。血浆:1.0251.030,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红细胞:1.0901.092,主要决定于血红蛋白。,三、血液的理化特性,2、血液的粘度(viscosity) 血液:4 - 5;血浆:1.6 - 2.4 (相对于水),粘度大小和红细胞数目/血浆蛋白含量有关。,贫血粘度降低 大面积烧伤粘度增高 微循环障碍血流减慢,红细胞叠连聚集,粘滞性增大,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形成物质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所占比重 大 小(300mmo
3、l/L或770KPa) (1.3mmol/L或3.3KPa) 意义 保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保持细胞的正常体积 的平衡,维持血浆容量,3、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高渗溶液: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低渗溶液: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 等张溶液:使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溶液。,0.9%NaCl 等渗、等张 1.9%尿素 等渗,不等张,正常红细胞,红细胞皱缩,红细胞膨胀破裂,等渗,低渗,高渗,0.9%NaCl 5%葡萄糖,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 胶渗压 水向组织间隙转移 组织液 水肿。,胶体渗透压与水肿的关系
4、,4、血浆pH值,正常值:pH值为7.357.45 pH 值 6.9或 7.8,将危及生命,维持血浆pH值相对稳定的因素:(1) 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主:NaHCO3/H2CO3次:Na2HPO4/NaH2PO4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等(2) 通过肺和肾的调节,pH7.35=酸中毒;pH7.45=碱中毒,第二节 血 细 胞 生 理,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血细胞生成部位的迁移,胚胎发育早期,由卵黄囊造血; 胚胎第二个月开始,由肝、脾造血; 胚胎发育到第四个月以后,肝、脾的造血活动逐渐减少,骨髓开始造血并逐渐增强; 到婴儿出生时,几乎完全依靠骨髓造血 ; 儿童到4岁以后,骨髓腔被脂肪细胞填充
5、; 到18岁左右,虽然只有不规则骨和长骨近端骨骺有造血功能,但造血组织的总量已很充裕; 成年人如果出现骨髓外造血,已无代偿的意义,而是造血功能紊乱的表现。,血细胞生存模式图,血细胞生存模式图,二、红细胞生理,(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男性:4.05.51012/L;Hb:120160g/L 女性:3.55.01012/L;Hb:110150g/L,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贫血,(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和功能,1.红细胞的生理特征可塑变形性(plastic deformation of erythrocyte)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 of RBC)渗透脆
6、性(osmotic fragility of RBC),(1)可塑变形性:,指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影响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因素: 红细胞表面积和体积比 红细胞内的粘度 红细胞膜的弹性,(2)悬浮稳定性:,指红细胞较稳定的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抗凝血静置后红细胞在在第一小时末下降的距离。 正常值:男子为0-15mmh,女子为0-20mm/h.,许多红细胞彼此以凹面相贴,重叠在一 起。,叠连:,意义: 血沉快慢与悬浮稳定性成反比。 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 特征: 血沉快慢与红细
7、胞无关,与血浆成分变化关。,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等,血沉可明显加快。,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3)渗透脆性:,正常,全部溶血,部分溶血,抗低渗液的能力大 = 脆性小 = 不易破 抗低渗液的能力小 = 脆性大 = 容易破,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脆性大,运输O2和CO2缓冲作用,2.红细胞的功能,(三)红细胞生成的调节,1.红细胞生成所需的物质,铁,叶酸,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 长期慢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1)铁,幼RBC,细胞分裂增殖,DNA,Vit. B12,叶酸,辅酶,成熟RBC,内因子,(2)叶酸和维生素B12,VitB12 、叶酸和内因子缺乏 巨
8、幼红细胞性贫血,如:胃大部切除、胃壁细胞损伤、内因子缺乏、抗内因子抗体,成熟因子:维生素B12(vitamin B12),B12,食物摄取,内因子,+,B12 吸收,回肠上皮细胞粘膜特异性受体,正常情况下,VB12 10003000g ,红细胞合成需13 g /day,故发生贫血在34年后。,根据体外培养红系祖细胞生长形式不同分为: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burst forming unit-erythroid, BFU-E)早期红系祖细胞 *体外培养形成大的细胞集落,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colony forming unit-erythroid, CFU-E)晚期红系祖细胞 * 体外培养形成
9、较小集落,爆式促进活性(激活物) (burst promoting activity, BPA) MW:25000-40000 促进BFU-E从G0-S期,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ntin, EPO) MW:34000 热稳定糖蛋白,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造血干细胞 早期红系祖细胞 晚期红系祖细胞 原红细胞 幼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肾管周间质细胞(主)肝细胞(次) EPO,骨 髓,BPA,雄激素-刺激EPO生成雌激素- 降低红系祖细胞对EPO的反应 甲状腺激素 生长激素,缺氧、RBC或Hb,红细胞生成数量增多,EPO促进骨髓晚期红系祖细胞增殖,缺氧刺激肾脏产生更多EP
10、O,血液携氧与组织需氧不平衡,供需实现平衡,PO2 RBC Hb,肾管周细胞(主),肝细胞(次),雄激素T3 生长素,Fe和氨基酸运至红骨髓,重新合成Hb或至肝内贮存,胆红素经肝至胆汁,再排出体外,将Hb分解成胆红素、氨基酸、Fe,排入血循环,RBC破坏,衰老RBC被巨噬细胞所吞噬,RBC无分裂能力,平均寿命120天。,3.红细胞的破坏 - 在肝、脾和骨髓被破坏,红细胞的破坏,EPO,红细胞生成,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铁被重新吸收入血,血红素,氨基酸,珠蛋白,被肝脾吞噬,缺氧,三、白细胞生理,粒 细 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正常成人白细胞数量(4.0-10.0)109/L,(一)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
11、,四、血小板生理,数量:(100-300)109 /L,功能: 维持血管壁完整性 参与生理止血,正常人血小板计数可有610的变化通常午后较清晨时多; 冬季较春季多;静脉血较毛细血管血多;剧烈运动后及妊娠中、晚期增多,(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血小板粘附(platelet adhesion):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所需成分:,血小板膜糖蛋白(Gp),内皮下成分(胶原纤维),vWF因子,血小板,Gp,血小板的粘附过程: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2.血小板释放(platelet release): 血小板受刺激后将储存在致密体、-颗粒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致密
12、体:ADP、ATP、5-HT、Ca2+ -颗粒:-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因子4(PF4)、vWF纤维蛋白原PF5凝血酶敏感蛋白PDGF 血栓烷(TXA2),3.血小板聚集(platelet aggregation): 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粘着。,纤维蛋白原 Ca2+ 血小板膜GP,第一聚集时相:破损组织释放的ADP引起。 快,可逆 第二聚集时相:血小板聚集后释放的ADP引起。 慢,不可逆,生理性致聚剂:ADP、肾上腺素、5-HT、组胺、 胶原、凝血酶、TXA2,病理性致聚剂: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中前列腺素的代谢,4.收缩 收缩蛋白可使形成的血凝块回缩,5.吸附 血小板表
13、面吸附血浆中的多种凝血因子(、XIII 等)。,(三)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血小板生成素(TPO)血小板生成最重要的生理性调节因子,(四)血小板的破坏,平均寿命714天 衰老的血小板主要在脾、肝和肺组织中被吞噬,第三节 生 理 性 止 血,生理性止血 (hemostasis),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伤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后就会自然停止。,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临床上用小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自然流出,然后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这段时间称为出血时间。,1.血管收缩:血管受损局部小血管收缩 2.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初步止血。粘附: 少量血小板粘附在胶原上松软血栓聚集: 血小板彼此
14、粘连聚集血小板止血栓 3.血液凝固:永久止血。启动凝血系统坚固血栓(二期止血),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生理性止血过程,凝血酶,磷脂表面 凝血因子 释放纤维蛋白原,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实质: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不溶性的纤维蛋白,二、血液凝固,(一)凝血因子凝血因子: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凝的物质。,凝血因子的特点,因子存在于血管外组织 因子外,其余为蛋白质 因子、前激肽释放酶 蛋白酶 因子、酶原 因子、在肝脏合成,需维生素K 因子、辅助因子,(二)凝血的过程,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内源性凝血途径(intrin
15、sic pathway):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 外源性凝血途径(extrinsic pathway) :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又称为组织因子途径。,胶原,血友病A 缺乏 血友病B 缺乏,III、V 辅因子,外源性凝血途径在体内生理性凝血反应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组织因子是凝血的启动者,它“锚定”在细胞膜上,使凝血限于局部。 外源性凝血途径生成的凝血酶可以激活多种凝血因子,促进凝血正反馈 组织因子与 a复合物能直接激活 , 加强内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关系,(三)体内生理性凝血机制,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比较,凝血酶(a )的作用:,2
16、.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 催化因子(纤维蛋白原)转为a 激活因子转为a(促进纤维蛋白 单体变为纤维蛋白多聚体。 正反馈 激活、和。,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将静脉血放入玻璃试管中,自采血开始到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412分钟反映被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时间,(四)血液凝固的调控,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屏障抗凝血抗血小板,2.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3.生理性抗凝物质,(1)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肝素辅因子C1抑制物、1抗胰蛋白酶 2-抗纤溶酶、 2-巨球蛋白抗凝血酶封闭凝血因子的活性中心抗凝血酶的直接作用慢而弱抗凝血酶 + 肝素抗凝作用增强
17、2000倍,3.生理性抗凝物质,(2)蛋白质 C系统蛋白质C(protein C,PC)、凝血酶调节蛋白、 蛋白质S、蛋白质C的抑制物 PC 的作用:在磷脂和Ca2+的情况下,灭活a和 a抑制 Xa和凝血酶原的激活作用促进纤维蛋白溶解,(3)肝素 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间接抗凝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FPI,(4)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TFPI与a和a- 复合物结合TFPI特异抑制外源性凝血途径,加速或延缓血液凝固的方法,三、纤维蛋白的溶解(fibrinolysis),纤溶: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纤溶酶原,纤溶酶抑制物
18、,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 2-抗纤溶酶),(tPA, uPA, 激肽释放酶),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血型(blood group):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红细胞凝集: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人的血滴放在玻片上混合,其中的红细胞即凝集成簇,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 凝集原:指镶嵌于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和糖脂。 凝集素: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一)ABO血型系统,RBC凝集原 血型 血浆凝集素 A A型 B B B型 A A、B AB型 无 无 O型 A、B,二、红细胞血型,红细胞的抗原,血浆中的凝集素,ABO天然抗体,
19、IgM,分子量大,不能透过胎盘,ABO血型的遗传,血型鉴定,(二)Rh血型系统,Rhesus Monkey RBC,抗Rhesus Monkey 红细胞抗体,抗体血清+人红细胞,凝集Rh阳性,不凝集 Rh阴性,分型:国人多数为Rh阳性血型;少数人为Rh阴性血型。抗体:不含抗Rh的天然抗体。后天获得,IgG,可通过胎盘。,反复输血,Rh阴性的人接受阳性人的血液,产生Rh抗体,不发生输血反应,输血,第二次输Rh阳性人的血液,发生输血反应,溶血,新生儿溶血 Rh阴性血型的母亲第一胎为Rh阳性时,如果该抗原通过胎盘进入母体,使母亲产生Rh抗体,在第二胎仍为Rh阳性胎儿时,抗体进入胎儿体内引起新生儿溶血。,(三)输血原则,正常情况下 同型输血 特殊情况下 O型血的人也可给非O型血的人输血,但必须缓慢、少量(小于400 mL)。随时观察输液反应,有异常马上停止。,输血原则,输血原则,Words,Hematocrit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Blood group Hemostasis Blood volume Blood coagulation Bleeding time Erythropoietin, EPO Clotting time,CT Cross-match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