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 水,庄子,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泾流之大 两涘渚崖之间 少仲尼之闻 则殆矣,Jng 同径,s,Zh,sho,di,2、文学常识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唐代以后又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
2、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简介,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 杂篇十一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子的门徒所著。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简介,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子同时期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庄子思想,1、主张“天道无为”的思想
3、,2、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3、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老子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庄子的中心,则是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在作者看来,最理想的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态,一切人为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违逆人的天性,因而毫无价值。,“知鱼乐”之辩,本文以故事为载体,以庄子与惠子辩论的方式讨论了一个命题,由庄子提出这一论题:,按你的逻辑,你不是我,怎 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对啊,我不是你,所以不知你怎 么知道鱼快乐,那么你也不是鱼,所 以你也不知道鱼快乐,这不全了?,你怎那么糊涂?你不是问我 “安知鱼乐”吗?说明你已知道我 是知鱼快乐的,你不是明知故问 吗?不过,
4、我还是告诉你吧,我 是在濠河岸上知道鱼快乐的。,秋水在庄子外篇,取篇首二字为题,主旨是阐述认知与价值判断的相对性。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章共七节为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七问七答,为全篇之主体。第二章为其余六节,文意不相连属,疑为庄子后学仿作或散段而羼入者。本文选取第一章的前两节,通过河伯与北海若的两段问答,形象地阐述了小大之辨及其不确定性,得出人类认知与价值判断具有相对性的认识论判断,进而引申出对得失、生死泰然处之的生存哲学。,【层次结构】,第一段:黄河壮阔,河伯骄傲自满。 第二段: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1、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2、进一步说明世间万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道理。,1、
5、秋水:秋天的雨水 2、时至:应时而来 3、百川灌河:很多河流的水都流入黄河。 4、泾流:流畅的水流 5、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两岸和河中沙洲之间,分辨不清对岸的牛和马。 6、河伯:传说中的黄河之神。 7、尽在己:都汇聚到这里来了。 8、北海:北方的大海,今渤海。 9、东面:面向东;脸朝东。 10、旋其面目:改变先前洋洋得意的面容。,11、望洋向若:望着海神;面对着海神。(望洋:抬头向上看,仰视的样子。) 12、野语:俗语。 13、闻道百:听到过很多道理。 14、莫己若:没人能比得上自己。(宾语前置:莫若己) 15、少仲尼之闻:小看孔子的学识。 16、轻伯夷之义:轻视伯夷的高义。 17、今我睹
6、子之难穷也:现在我目睹了大海您的无穷无尽。 18、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 修养高的内行人笑话。,通假字,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古今异义词,1。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2。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于是河伯欣然自喜(在这种情况下 )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专家、学者),词类活用,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
7、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 用“者,也”表示判断)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闻道百,特殊句式,)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之谓也,)以为莫己若,(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宾语前置),(被动句),(用在动词前,表被动,相当于“被”),固定句式,)吾非至于子之门,则
8、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句式,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出自本文的成语,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也比喻做事时因为不胜任或没有条件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仰视的样子。也作“望洋而叹”。贻笑大方:留
9、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笑,见笑。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1、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2、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狂妄自大,自愧不如,理文脉,3、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第一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批评自己的狂妄自大; 第二层: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目光的短浅; 第三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庆幸自己遇到了若,否则将贻笑大方。,结构分析,“不辩 牛马”,对 比,黄河 开阔,“欣然 自喜”,扬 抑,骄傲 自满,“美尽 在己”,踌躇 满志,“不见 水端”,北海 壮阔,“望洋 兴叹”,自叹 不如,“贻笑 大方”,狂妄 盲目,自大,自叹,主题探究,学生甲:秋水一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 学生乙:学习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识到, 人要有自知之明。 学生丙:学习了这篇文章,我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你同意以上的说法吗?为什么?,寓意: 1、人贵有自知之明 2、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 3、谦受益,满遭损 4、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 5、自大源于无知 6、知耻近乎勇 7、有比较才有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