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cw 模拟考试卷三 第 1 页 共 8 页 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统计学模拟试题三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15 分)1.性别、年龄这样的概念,可以用来( ) 。A.表示个体的特征 B.作为指标来使用C.表示总体的特征 D.作为变量来使用2.下列各项指标中,属于强度相对数的是( ) 。A.商品流转次数 B.产品合格率C.发展速度 D.工人劳动生产率3.在抽样单位数相同的情况下,整群抽样和其他抽样方法比较抽样误差( )。A.较大 B.较小 C.相等 D.相反4.已知一时期数列有 30 年的数据,采用移动平均法测定原时间数列的长期趋势,若采用 5 年移动平均,修匀后的时
2、间数列有多少年的数据( )。A. 30 B. 28 C. 26 D. 255.某镇 1997 年社会商品零售额为 12000 万元,2001 年增至 15600 万元,这四年中物价上涨了 4%,则商品零售量指数为( )。A.130% B.104% C.80% D.125% 6.假设你在做一个总体比率的区间估计,总体资料未知,比率的总体方差没有以往的数据,也不能根据样本资料计算出来,这时,此方差应取( ) 。A.30% B.25% C.40% D.50%7.下列直线回归方程中,肯定错误的是( )。A. r=0.88xy32B. r=0.5554C. r=0.9010D. r=-0.839.8.估
3、计标准误差是反映了( )。A.平均数代表性的指标 B.相关关系的指标C.回归直线的代表性指标 D.序时平均数的代表性指标9.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 ) 。A.做好统计资料的整理工作B.正确地选择分组标志与划分各组界限C.注意统计资料的准确性与科学性D.应抓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10.按地理区域划片进行的区域抽样,其抽样方法属于( )。A.纯随机抽样 B.等距抽样C.类型抽样 D.整群抽样1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产生于 20 世纪( )年代。A.20 B.30 C.40 D.5012.移动平均法可以用来测定时间数列的长期趋势,有时时间数列水平可能会呈现一定程度的周期波动。通常移动的项数为( ) 。A.三
4、项 B.是周期的整数倍 C.五项 D.四项13.商品流转次数指数和商品流转天数指数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两者相乘之积( ) 。A.大于 1 B.小于 1 C.等于 1 D.等于 014.小样本情况下,查 t 分布表概率表必须依下式确定相应的自由度:( ) 。dcw 模拟考试卷三 第 2 页 共 8 页 A.n-1 B.n-2 C.n-3 D.n-预测方程中参数的个数15.使用指数平滑法进行预测时,若原数列波动不大,则平滑常数的取值可为:( ) 。A.0.5 B.大于 0.1 小于等于 0.3C.大于等于 0.6 小于等于 0.8 D.1二、多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5 分)注:题中正确的选项不确
5、定,多选少选均不得分1.应用平均指标应注意的问题是( )。A.社会现象的同质性 B.用组平均数补充总平均数 C.用变量数列补充说明平均数 D.极端值的影响E.把平均数与典型事例结合起来2.加权算术平均数是一种( )。A.综合指数 B.总指数 C.个体指数加权的平均数D.质量指标指数 E.平均数指数3.抽样调查的特点是( )。A.以部分推断总体 B.按随机原则抽取抽样单位 C.抽样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和控制 D.抽查调查的目的在于推断有关总体指标E.抽样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总体的基本情况4.要增加抽样推断的概率可靠程度,可采用的办法有( )。A.增加样本数目 B.缩小抽样误差范围 C.缩小概率度 D.
6、增大抽样误差范围E. 增大概率度5.确定直线回归方程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A.现象之间存在着直接因果关系 B.现象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直接相关关系 C.相关系数必须等于 1 D.两变量必须均属于随机变量E.相关数列的项数必须足够多三、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5 分)1.算术平均数的基本形式是:算术平均数( ) 。2.分析的测定季节变动最常用最简便的方法是( ) 。3.若时间数列的逐期增长量大致相等,可拟合( )方程。4.总指数的编制方法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综合指数,一是( ) 。5.在研究总体分布时,如要确切反映各组频数的实际分布状况,可计算( )或标准组距频数。6.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
7、为 500 以上,又知其邻近组的组中值为 480,则末组的组中值为( ) 。7.按季平均法测定季节比率时,各季比率之和应等于( ) 。8.总体单位是( )的承担者。9.“统计”常有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统计工作、一是( )、一是统计学。10.在研究复杂总体数量总变动时,常用到“同度量因素”作为媒介。它能解决不同属性变量不能直接相加总的问题,起同度量作用和( )作用。11.有些标志在总体每个单位上的表现形式都是相同的,这些标志通常称为( )标志。12 社会经济统计中,几何平均法用于计算( )和平均比率。13.平均数为 50,标准差系数为 20%,各指标值对数( )的标准差为 60。14.统计学研究
8、的主要方法有( )、综合归纳法和统计推断法。15.职工实际工资指数=职工平均工资指数( )。四、判断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dcw 模拟考试卷三 第 3 页 共 8 页 请在正确的命题后打,在错误的命题后打1.统计调查中的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是一致的。 ( )2.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最多的次数。 ( )3.单位成本指标是数量指标。 ( )4.派氏指数的同度量因素是固定在报告期的水平上的。 ( )5.投资额按利润大小分布,一般呈 J 型分布。 ( )6.对总体而言,无论是否存在变异都有必要进行统计。 ( )7.“政治算术学派”在统计史上被称为是有实无名的学派。 ( )8.算术平均数的权数,即可
9、用相对数表示,也可用绝对数表示,其结果相同。 ( )9.在抽样推断中,准确度同概率保证程度是同方向变动的。 ( )10.直线回归方程中,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大小取决于变量所用的计量单位大小。 ( )五、简答题(每题 5 分,共 10 分)1.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有什么不同?2.MPS 与 SNA 的区别有哪些?六、计算题(共 45 分)1.假设某企业规定 19972001 年 5 年内,劳动生产率应提高 50%。1997 年该企业提高了10%,1998 年又提高了 10%。要求:(1)19972001 年后 3 年中平均每劳动生产率应提高百分之几,方能完成这 5 年确定的目标?(2)如果按每年提高
10、10%计算,则 2005 年劳动生产率应提高多少?(5 分)2.有某企业职工人数及工资资料如下:人数 平均工资(元)基期 报告期 基期 报告期技工辅工3002004006003600080005200066000用因素分析法说明总平均工资变动的原因。(8 分)3.某商店有关零售额、库存额资料如下: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零售额(万元) 11.07 11.06 11.50 11.70 12.00 月初库存额(万元) 6.80 6.74 6.70 6.50 6.90要求:(1)计算第一季度各月商品流转次数和该季度平均每月商品流转次数;(2)分析说明第一季度中哪个月的经营状况最好,说
11、明理由。(5 分)4.某罐头厂生产一种净重 340 克的罐头。随机取样 100 罐,查得实际平均净重为 338 克,标准差为 10 克。依据一定的显著系数,将可判断生产线装料设施运行状况。要求:(1)此显著性检验问题中的第类错误是什么?(2)此显著性检验问题中的第类错误是什么?(3)若决策人将发生第类错误的概率为 5%,他根据抽样结果应该否定关于生产正常的假设吗?(6 分)5.设由同一资料计算的以 x为自变量与以 y为自变量的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 与xy10,且 n10,试求回归方程 的估计标准误差。(6yx5.0102 xy10分)dcw 模拟考试卷三 第 4 页 共 8 页 6.在总体 N(
12、80, )中随机抽取一容量为 100 的样本,求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之20差绝对值小于 3.92 的概率。(4 分).假定根据类型抽样求得下表数字,试用 0.9545 概率估计总体平均数范围。(分)区域 抽取单位 标志平均数 标准差甲乙600300323620308.设某一工厂有 A、B 和 C 三个车间生产同一型号的螺钉,每个车间的产量分别占该厂螺钉总产量的比例为 25%、35%和 40%。每个车间成品中的次品分别为各车间产量的5%、4%、2%,如果从全厂总产品中抽取一件产品螺钉为次品,问它最有可能是哪个车间生产的?(5 分)统计学模拟试题三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15
13、分)1、A 2、A 3、A 4、C 5、D6、B 7、C 8、C 9、B 10、D11、B 12、B 13、C 14、D 15、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5 分,多选少选不得分)1、ABCDE 2、BCE 3、ABCD 4、ADE 5、BE三、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5 分)1、标志总量/总体总量 2、按月(季)平均法(或同期平均法)3、简单线性回归(或二元一次线性回归) 4、平均数指数5、次数密度 6、520 7、400%8、标志 9、统计资料 10、权数11、不变标志 12、平均速度 13、-9.16 或 109.1614、大量观察法 15、货币购买力指数四、判断题(每题 1
14、 分,共 10 分)1、 2、 3、 4、 5、6、 7、 8、 9、 10、五、简答题(每题 5 分,共 10 分)1、时期指标的特点:不同时期的指标数值具有可加性;时期指标数值大小与包含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时期指标数值是连续登记、累计的结果。时点指标的特点:不同时点的指标数值不具有可加性,即相加后不具有实际意义;时点指标的数值大小与其时间间隔长短无直接关系;时点指标数值是间断计数的。dcw 模拟考试卷三 第 5 页 共 8 页 2、 (1)核算范围不同:MPS 限于物质产品的核算;SNA 的核算范围覆盖整个国民经济部门。(2)核算内容不同:MPS 主要反映物质产品的生产、交换和适用的实物
15、运动;SNA 除核算货物和服务的实物流量外,还注重收入支出和金融交易等资金流量和资产负债的核算。(3)核算方法不同;MPS 主要采用平衡表法;SNA 主要采用复式记账法。六、计算分析题(45 分)1、解:(1)设后 3 年中平均每年应提高的劳动生产率为 P,可完成五年确定的目标(1+10%) (1+10%) (1+P) 3=1+50%P=7.42%(2)如果按每年提高 10%计算则 2005 年比 1997 年提高的劳动生产率为:(1+10%) 9-1=135.79%2、根据要求列表计算如下:工人人数(人) 月工资总额(元) 工资水平(元)工人类别 基期f0报告期f1基期x0f0报告期x1f1
16、 x0f1基期x0报告期x1 xn300 400 36000 52000 48000 120 130 120技工普工 200 600 18000 66000 54000 90 110 90合计 500 1000 54000 118000 102000 108 118 102上表中,x 0=x0f0f0 x1=x1f1f1 x0f1=x0f1 xn=x0f1f1 08540f111fx0210fn可变组成指数= %3.1098:011 xffxdcw 模拟考试卷三 第 6 页 共 8 页 元10801X固定组成指数= %7.15028:101 nxffx元602181n结构影响指数= 4.910
17、8:101 xffxn元60820Xn三者关系为:相对数关系 109.3%=115.7%94.4%绝对数关系 10 元=16 元+ (-6)元分析说明:该企业由于报告期与基期各类工人工资水平的变动使总平均工资提高了 15.7%,每人增加工资 16 元;又由于工人人数结构变动,使总平均工资下降了 5.6%,每人减少工资 6 元,二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总平均工资提高了 9.3%,每人增加工资 10 元。3、 (1)月 份 1 2 3 4零售额(万元) 11.07 11.06 11.50 11.70月初库存额(万元) 6.80 6.74 0.70 6.50月平均库存额(万元) 6.77 6.72
18、6.6商品流转次数 1.64 1.65 1.74该季度平均每月商品流转次数为 67.13/).72.6.(501月 平 均 库 存 额月 平 均 零 售 额(2)第一季度中 3 月份的经营状况最好,因 3 月份商品流转次数最大。4、解:(1)第 I 类错误是将生产线装设施运行状况正常判断为不正常;(2)第 II 类错误是将生产线装设备运行状况不正常判断为正常;(3) : 0H001:虽然不知总体分布形式,但 n=100 是大样本,所以有 Z 统计量如下:当 时, ,原假设的拒绝上线为05.96.12/ 96.1uW统计量 落入拒绝城中,即认为生产线装设施运行不正常。Z5、解:据最小平方法,由回
19、归方程: 340338 210010/nsxdcw 模拟考试卷三 第 7 页 共 8 页 :得及与 10510 nyXyx2xyy5.012xy由于以上二回归方程是据同一资料计算的,所以,可把以上四个等式联立求解,又由题设知: 102 6501.035Xy30y35 估计标准误差 22nxybaSy 91.71065036、解: 8EX4102)(nD ,82N由,题意: )9.30(XP 95.0)6.129.380(XP7、由题知,F (t)=0.9545n1=600 n2=300 21x62x1323.30621 x 67.5122212n79.036.5xdcw 模拟考试卷三 第 8 页 共 8 页 58.179.02xut .3x4故用 0.9545 概率估计的总体平均数范围为(31.75,34.91)8、解:A,B,C 任取一螺钉是 A、B、C 车间生产的 , D任取一螺钉是次品P(A)=25% P(B)=35% P(C)=40%P(D/A)=5% P(D/B)=4% P(D/C)=2% )/()/()/()(/)/( CPBDADA=36.23%6925%4035%2同理 =40.57% =23.18%698)(BP1)(CP故,这件次品最有可能是 B 车间生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