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二章-中西方翻译史简介.pptx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434827 上传时间:2018-12-28 格式:PPTX 页数:62 大小:73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中西方翻译史简介.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第二章-中西方翻译史简介.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第二章-中西方翻译史简介.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第二章-中西方翻译史简介.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第二章-中西方翻译史简介.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章第二章 中西方翻译史简介中西方翻译史简介一、中西翻译史的分期一、中西翻译史的分期宗教典籍翻译阶段文学翻译阶段1实用文献翻译阶段23依据历史上主流翻译对象的变化,结合人类对翻译活动认识的发展以及翻译在各历史阶段的社会中所占据的对位和影响,将中西翻译发展史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西西 方方 圣经 翻译阶段公元前 250年左右 七十子希腊文本 的翻译活动 16世纪的圣经翻译比较著名的译本:1. 七十子希腊文本 (公元前 285年至公元前 249年),被奉为 “第二原本 ”。2. 哲罗姆( St. Jerome)于公元 382年至 405年翻译的 通俗拉丁文本圣经 成为钦定本。3. 马丁 路德 于

2、1522至 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 “民众的圣经 ”。4. 1611年 钦定本圣经 的翻译出版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文学翻译阶段随着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学的确立,尤其是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之后,文学翻译开始成为翻译的主流。1. 西方早期的文学翻译(民族语言的形成到文艺复兴时期)2. 启蒙时期的文学翻译( 17世纪到 18世纪)(约翰 德莱顿 John Dryden; 亚历山大 蒲柏 Alexander Pope)3. 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翻译( 18世纪末到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泰特勒 Alexander Fraser Tytler)4. 现代主义时期的文学翻译( 19世纪末到二战结

3、束)。实用文献翻译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实用性质的非文学翻译(即实用文学的翻译)占据了翻译生产的主流,翻译发展为一个专门的职业,翻译理论意识空前高涨,翻译学科得到快速成长。中中 国国佛经翻译阶段 我国的佛经翻译从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 2年)至宋代政和初年(公元 1111年)。据 三国志 裴松之注所引资料记载: “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 浮屠经 。”文学翻译阶段 我国的文学翻译始于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洋务运动时期 1898年有三件大事宣告了 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的帷幕正式开启: 1. 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发表了大力提倡翻译政治小说的一篇序文 译印政治小说序 。

4、 2. 翻译家严复在其译作 天演论 的译序中,提出了 “信、达、雅 ”的翻译标准。 3. 翻译家林纾与友人王寿昌合作翻译并于次年出版了 巴黎茶花女遗事 。 新文化运动、文学研究会、创造社、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 1949年 文化大革命;文革期间;文革结束后实用文献翻译阶段 我国的非文学翻译出现得比西方晚,自 20世纪 80年代以来,才逐渐真正成为翻译的主流。小结 宗教翻译奠定了人类对翻译的最基本的认识,确立了翻译的基本理念; 文学翻译丰富、深化了人类关于翻译的基本理念; 实用文献的翻译把翻译带入了职业翻译时代,为传统的翻译理念注入了新的、不同于建立在宗教文献翻译和文学翻译基础上的翻译理念,同

5、时也促进了当代翻译事业的进一步繁荣。二、重要的翻译理论家马库斯 图留斯 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106 B. C. 43 B. C.)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雄辩家、法学家和哲学家。西塞罗开启了西方翻译史上文艺学派的先河,被称为西方翻译史第一位翻译思想家。And I did not translate them the speeches of great orators in Athensliterally but as an orator, preserving the same ideas and forms, or tropes as it were, i

6、n language consonant with our usage. In doing this, I did not think it necessary to translate word for word, I preserved the general style and force of the language. For I did not believe it was my duty to count out words to the reader like coins, but rather to pay them out by weight as it were. Cic

7、ero译者在翻译的时候 “不应当像数钱币一样把原文词语一个个 数 给读者,而是应当把原文 重量称 给读者 ”。哲罗姆( St. Jerome,约 340年 420年),早期基督教拉丁教父,精通语法、修辞、哲学、希腊宗教等领域,是古代西方教会最博学的一名学者。哲罗姆哲罗姆 通俗拉丁文本圣经 与 七十子希腊文本 正确的翻译要靠译者本人的 “博识和对语言的精通 ”,而不是靠 “上帝的感召 ”。 翻译观:翻译文本类型决定翻译方法。 如果译者对源语贴得过近,译文就会很荒唐,反而遮掩了原文的意思,而意译法则使源语的韵味和内容得以传达。 亚历山大 弗雷泽 泰特勒1790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历史学教授亚历山大

8、弗雷泽 泰特勒( Alexander Fraser Tytler, 17471814),著名翻译理论家,在其所著的 论翻译的原则 一书中提出了翻译的 “三原则 ”,标志着西方译学研究从此走上了从理论推证理论的道路。故而,将 论翻译的原则 誉为西方现代译学研究的开山之作。 I would therefore describe a good translation to be, That, in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 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s to be as di

9、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 strongly felt, by a native of the country to which that language belongs, as it is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work. 出色的翻译: 原文所具有的特点全部被移注进另一语言,以至于能被接受语读者清晰地理解并强烈地感受到,就如同原文作品的读者所理解和感受到的一样。翻译三原则1. 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

10、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 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 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 第一、译本应该完全转写出原文作品的思想; 第二、译文写作风格和方式应该与原文的风格和方式属于同一性质; 第三、译本应该具有原文所具有的所有流畅和自然。西方当代译论西方当代译论LOREM IP

11、SUM DOLOR 美国翻译培训派( The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 翻译科学派(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早期翻译研究派( Early Translation Studies) 多元体系派( Polysystem Theory) 解构主义翻译派( Deconstruction) 美国翻译培训派( The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注重文学作品的翻译,其指导思想是翻译是一门艺术,培训班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学、语言和诠释的认识和理解,进而通过翻译经验的交流提高翻译技艺和水平。里查兹 (I.A. R

12、ichards)、庞德(Ezra Pound)和威尔 (Frederic Will)是该学派的代表人物。 翻译科学派(翻译科学派(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亦称翻译)亦称翻译语言学派。从历史发展来看,翻译科学派是对施莱尔语言学派。从历史发展来看,翻译科学派是对施莱尔马赫、洪堡等语言学和翻译观的批判继承,但从更直马赫、洪堡等语言学和翻译观的批判继承,但从更直接的原因看,则是对翻译培训派重实践、强调译作品接的原因看,则是对翻译培训派重实践、强调译作品味与文学价值、注重美学经验而缺少系统化理论的反味与文学价值、注重美学经验而缺少系统化理论的反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布

13、龙菲尔德的结构语言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布龙菲尔德的结构语言学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等为翻译科学派提供了学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等为翻译科学派提供了理论根据。卡特福德理论根据。卡特福德 (J.C. Catford)、奈达、奈达 (E.A. Nida)、威尔斯、威尔斯 (Wolfram Wilss)是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该学派的代表人物。 早期翻译研究派(早期翻译研究派( Early Translation Studies):翻):翻译研究派借用了俄国早期形式主义的理论成果,以文译研究派借用了俄国早期形式主义的理论成果,以文学作品的翻译作为研究对象,认为翻译文学中文学作学作品的翻译作为研

14、究对象,认为翻译文学中文学作品的主题无关宏旨,重要的是作品的品的主题无关宏旨,重要的是作品的 “文学性文学性 ”,二文,二文学性往往是通过作品的表层结构特征体现出来。同时学性往往是通过作品的表层结构特征体现出来。同时,翻译研究派还认为,翻译研究应该从狭隘的原文和,翻译研究派还认为,翻译研究应该从狭隘的原文和译文内部关系扩展到翻译的外部关系译文内部关系扩展到翻译的外部关系 社会历史因社会历史因素。素。 霍姆斯(霍姆斯( J. S. Holmes)是翻译研究派的创始人,其)是翻译研究派的创始人,其著作著作 翻译研究的名与实翻译研究的名与实 ( 1972)是该派的成立)是该派的成立宣言。宣言。 多元

15、体系派(多元体系派( Polysystem Theory)翻译理论产生于早期翻译研究)翻译理论产生于早期翻译研究派,是翻译研究派合乎逻辑的延伸与发展。多元体系派这一名称由派,是翻译研究派合乎逻辑的延伸与发展。多元体系派这一名称由左哈尔左哈尔 (Itama Even-Zohar)于七十年代首先提出,最终成为低地国于七十年代首先提出,最终成为低地国家(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以色列学者翻译理论与思想的旗家(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以色列学者翻译理论与思想的旗帜。认为应将翻译的理论置于更大的文学、社会和文化的框架之中帜。认为应将翻译的理论置于更大的文学、社会和文化的框架之中来考察,必须在翻译研究中引

16、进符号文化学。文学与超文学世界可来考察,必须在翻译研究中引进符号文化学。文学与超文学世界可以划分为多层结构系统,文学作品是一个系统,它们互相联系,辩以划分为多层结构系统,文学作品是一个系统,它们互相联系,辩证地相互作用,共同协调某一特定形式因素的功能。证地相互作用,共同协调某一特定形式因素的功能。 解构主义翻译派(解构主义翻译派( Deconstruction)又称翻译创新派。解构)又称翻译创新派。解构主义派反对传统的翻译观,认为文本的结构与意义既不确定主义派反对传统的翻译观,认为文本的结构与意义既不确定,又难以把握,反对翻译中原文,又难以把握,反对翻译中原文 /译文的两级划分,反对原译文的两

17、级划分,反对原文是主人、译文是奴仆的观点,认为原文与译文处于互相依文是主人、译文是奴仆的观点,认为原文与译文处于互相依存的共生关系中。翻译的目的不是追求等值或同一,而是更存的共生关系中。翻译的目的不是追求等值或同一,而是更注重原文与译文的相互关系以及译文在特点历史条件下的作注重原文与译文的相互关系以及译文在特点历史条件下的作用。福科用。福科 (Michel Foucault)、海德格尔、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和和德里达德里达 (Jacques Derrida)是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尤金 奈达 ( Eugene A. Nida)(1914-2011)语言

18、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尤金 奈达 Biblical translators should not take communication for granted, but should bring it about, employing all the resources of linguistics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 to aid in their task. Religious message often failed to be communicated because of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 and world v

19、iews. Meaning can not be divorced from the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the person receiving the message. Ideas “must be modified” to fit with the conceptual map of experience of the different context (Nida, 1960: 87)Nida shows a strong interest in the response of the person receiving the communication. According to Nida, the Christian faith has behavioral rather than epistemological objectives, and thus Nidas goal is to effect the appropriate response, one which will start a dialogue not between the receiver and a text or symbols, but between the receiver and Go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翻译基础知识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