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语文一轮复习重点突破学案:54 鉴赏人物形象(一)——题型与方法.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42485 上传时间:2018-04-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一轮复习重点突破学案:54 鉴赏人物形象(一)——题型与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一轮复习重点突破学案:54 鉴赏人物形象(一)——题型与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文一轮复习重点突破学案:54 鉴赏人物形象(一)——题型与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语文一轮复习重点突破学案:54 鉴赏人物形象(一)——题型与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语文一轮复习重点突破学案:54 鉴赏人物形象(一)——题型与方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学案 54 鉴赏人物形象(一)题型与方法学案目标 1.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2.掌握做人物形象鉴赏题的具体方法。1(2010江苏卷)(溜索原文见“分析环境描写”学案)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答:_2(2011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 原文见“把握小说的情节”学案)孟弗之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答:_3(2010安徽卷)(原文见学案“分析环境描写”)根据小说第至第段内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答:_考点探讨人物形象鉴赏是高考小说阅读的重中之重,而且各省市命题角度趋同。主要命题角度有两种:一是综合人物种

2、种言行举止及与他人的关系,整体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形象意义;二是通过人物具体的行为、语言、肖像、细节等描写去分析人物的心理性格,这种题型叫“管中窥豹” 。另外,物象的作用不可忽视。2008 年江苏卷考了花轿的作用,2010 年江苏卷考了牛的作用。其他省市也有所涉及。文学即人学,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因此,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自然成为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那么,怎样分析人物形象呢?一般来讲,塑造人物形象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侧面描写等方法,我们可以抓住其中的某一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综合几方面内容加以

3、综合概括。一、肖像描写知识梳理它是一种对人物形象外部特征进行描绘的手法,具体包括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描写。它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从人物肖像描写切入分析,可以迅速掌握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教养甚至内在性格等方面。二、语言描写知识梳理人物语言是小说中体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面,精妙的语言描写可照见人物的内心世界,或内心毒辣,或心细绵密,或憨厚诚实,或单纯可爱。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应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三、动作描写知识梳理人的每一个行动都受其思想、性格的制约,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的动作,势必会显示出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所以,在分析人物形

4、象时,还应关注人物的动作描写。四、心理描写知识梳理心理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是人类灵魂精髓的支撑。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五、侧面描写知识梳理侧面描写是刻画人物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它是通过对相关人、事、物、景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形象。这种手法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其方式方法主要有两种:借助次要人物陪衬烘托。小说中的次要人物的作用有:a.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b.揭示或凸显主旨;c.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借助物象陪衬烘托。小说的特殊重要的物件,

5、其基本作用不外乎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暗示环境特征。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如 2009 年海南、宁夏卷孕妇和牛中“牛”的作用,2010 年江苏卷溜索中“牛”的作用等。做分析人物形象题应避免的问题及纠正方法一、(2008浙江卷)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文后题目。乌 米(俄)阿马高尔基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清风从阿伊佩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

6、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

7、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的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

8、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

9、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 ”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来说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

10、啊!”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微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

11、。(各不超过两个字)现场答案:A热情 希望 B忧伤 寂寞 C坚强 执著探究问题:_正确答案:_二、(2008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问题。河的第三条岸(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

12、对岸。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 “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他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父亲再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每个人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

13、,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一条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从没生过火,他没有一丝光亮。他的身体怎样?不停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

14、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我常常这样问自己。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始终没有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后来,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我到底有什么不对?我到底有什么罪过?渐渐地,我因年老而

15、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他呢?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终有一天,他会精疲力竭,只好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入激流之中。哦,天哪!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那儿,就在那儿。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大声地叫着:“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非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了。因为他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

16、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此以后,没有人再看见过他,听说过他。(选自余华温暖的旅程影响我的 10 部短篇小说 ,有删改)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现场答案:A母亲很爱面子,因为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愧。她经常责备姐姐、哥哥和我,她口硬心软,她虽然说不让父亲回来,却暗地里让我偷食物给父亲。B母亲掌管全家,有一定的权势,从母亲得知丈夫自己定购一条船后便“唠叨”不停,可看出母亲对丈夫不听从她的行为的不满;她因丈夫的怪行为而感到羞辱,可看出母亲的爱慕虚荣。从母亲故意帮我偷到食物给父亲可看出她对丈夫的爱是很深的。C母亲是一个严厉、强悍、稳重、爱唠叨的人。D母亲不赞成父亲的决定,但

17、暗地里支持“我”偷食物给父亲,可见无论多恼怒,还是尊重爱护自己的丈夫的,只是她对父亲的行为感到不解,感到羞辱,但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装得很平静,可以说她是个含蓄的人。探究问题:_(可以综合分析)探究方法(对策)针对上面两道题所暴露出的问题,你认为纠正的方法和问题的对策是什么?_正确答案:_(1)审题人物形象分析题题干较为明确,主要有两类题目。一是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角度有二:A.整体把握,如问: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某某”这一人物形象。小说中的“某某”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文中表现了“某某”哪些优秀思想品质?B.局部分析人物性格、心理,如问:画线句(或为语言,或为动作)表现了人物什

18、么样的心理?一是分析人物形象作用,如问:写某某人物形象有何用意(或作用)?(2)答题答题思路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几个方面是指: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等;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品主题和作者的情感倾向方面去分析人物。答题模式人物题要针对试题设题的角度,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一般说来,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

19、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另一种是“简要分析”或“具体说明” ,答题的格式:观点(思想性格是什么)阐述(在原文中找)。答人物形象作用题要把握好三个角度:自身的性格特征,对其他人物的烘托作用,结构方面的作用。答案应严谨、完整、有深度。【答案】高考体悟1(1)“懒懒”地说话, “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2)敲一敲溜索, “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解析 分析人物形象要抓住直接或间接描写人物的文字。本文写领队的文字虽不多

20、且较分散,但每一处都能体现出其性格特征,结合人物所处的险峻环境及其表现的从容、认真、豪迈等的句子就能概括出来。2(1)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2)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解析 结合上下文,从深层次理解,为何“苦” ,为何“甜” ;叫人无应,为何“一个人”笑了,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思考这些问题,不难得出答案。3技艺高超,讲究信誉,为人朴实,心地善良,从容淡定。解析 从文章第段的“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和“也还是不急不躁,不

21、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可以看出王石匠的从容淡定;从第段的“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可以看出王石匠的善良;王石匠话语不多,相貌打扮很是不起眼,可见其朴实;从第段的“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 ,可见王石匠手艺高超;才五六天时间,碑已洗出个大概,可见十天交工是不成问题的,足见其讲究信誉。重点突破一、探究问题 答案示例 A 不合题目要求。 “希望”是一种欲念,不是性格特征。太片面,未作深入思考,只看到乌米“笑脸迎着我” “粲然一笑” ,而不知这其中乌米表现出来的是乐观的性格而错误理解为“热情” 。答案示例 B 出现偏差的原因是将阅读的重点放在第 15

22、 段,没有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不知道前 5 段仅仅是铺垫,答题者如果将全文阅读完后,再反复品味第 11 段和第 14 段,就会知道乌米是一个坚忍而又乐观的劳动妇女。答案示例 C 所犯的错误是,对问题不作多向思维。答案虽是两个词语,但并不是乌米性格的不同的两个方面,而是同一个方面。正确答案 (1)坚忍(执着) (2)乐观二、探究问题 (1)没有规范的答题意识。当命题涉及到人物形象分析时,应当规范地表述为“某某是一个人物(形象)” 。答案 A、B 考生都没有这样答题,只是罗列了母亲的一些表现,没有回答实质性的问题,造成答题不得要领。(2)思维不严谨。这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事例分析与总结概括不对称,

23、一种是缺少必要的事例分析。前者如 B 中的“她因丈夫的怪行为而感到羞辱,可看出母亲的爱慕虚荣” ,很明显此时母亲的羞辱绝对不能用“爱慕虚荣”来概括,此时的母亲是一种无奈和痛苦、失望与懊恼交织在一起的难言之痛。后者如答案 C“母亲是一个严厉、强悍、稳重、爱唠叨的人” 。整个答案没有事例支撑,缺少分析,从而使答案中的“母亲”这一人物形象不能与作品要刻画的形象相吻合。(3)思维没有深度。以上四个答案都犯有思维没有深度的毛病。我们重点分析答案 D“母亲不赞成父亲的决定,但暗地里支持我偷食物给父亲,可见无论多恼怒,还是尊重爱护自己的丈夫的,只是她对父亲的行为感到不解,感到羞辱,但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装

24、得很平静,可以说她是个含蓄的人。 ”值得肯定的是这位考生选择了一个较好的角度来分析母亲这一形象。选择事例较准确,分析也有一定的道理,问题是考生没有深入挖掘母亲对父亲的态度及对父亲的行动的矛盾之处,只看到这是一种情绪的不外露,把答案的重点放在了“含蓄”上,偏离了作者就是想通过“母亲”的这一矛盾来表现她的善良。探究方法(对策) (1)规范答题意识。答非所问是考场之大忌,如果没有规范的答题意识,往往会答非所问,或隔靴搔痒。如上面的答案 A 和 B,说了一大通,就是不回答关键问题。如果在答案中加以归纳总结, “母亲是一个的普通劳动妇女” ,得分就会提高。而试题一现场答案 A、C 都犯了审题不严的错误。

25、(2)学会信息分类与归纳总结。上面 4 个答案都表现出考生思维不严谨的缺点。而要思维严谨,最好的方法是学会信息分类与归纳总结。首先要善于将信息归类。如果分析母亲这一形象,就要把文中表现母亲性格的信息分类列出,如母亲对待家人的态度“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 “她天天都责备我们”表现出她是一个普通的妇女, “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 “脸色苍白” “尽力保持着镇静” “母亲觉得羞辱”表现出母亲在父亲将要离开时的善良等。其次是要善于归纳总结。如上面一样,在列举出事例后要给予准确的归纳总结。(3)加强阅读,提高分析能力。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充分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只有加强阅读,读的作品多了,遇见的人物类型多了,才能品味出作品的深刻内蕴,才不至于在答题时答非所问,也不至于思维不严谨和分析问题没有深度。总之,平时要积累常见的小说知识,做题时要有答题的规范意识,要善于将信息分类并归纳总结。答题要严谨,要多角度思维。分析要有事例,要有深度。正确答案 “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情感深挚、忍辱负重的普通女性形象。她爱唠叨,常责备孩子;掌管着全家人的生活,热爱家庭。她对“父亲”的行为深感不满,甚至觉得羞辱,但又一直牵挂和思念着他,直到年迈,她才放弃对“父亲”的等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