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语文高考母题大题狂做第一期(解析版)(5).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42239 上传时间:2018-04-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高考母题大题狂做第一期(解析版)(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语文高考母题大题狂做第一期(解析版)(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语文高考母题大题狂做第一期(解析版)(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语文高考母题大题狂做第一期(解析版)(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语文高考母题大题狂做第一期(解析版)(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班级_ 姓名_ 分数_一、(2012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己为本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

2、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

3、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 ,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化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

4、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 “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 “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严重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摘编自陈望衡

5、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1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但二者又有所不同。B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C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D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乐居,其

6、中宜居是基础。B利居,仍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境的价值。C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D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B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C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

7、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化成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D “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 “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二、 (2011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题。宋庆礼,洺州永年人。举明经,授卫县尉。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受诏于河北断塞居庸、岳岭、五回等路,以备突厥,特召庆礼以谋其事。庆礼雅有方略,彦范甚礼之。寻迁大理评事,仍充岭南采访使。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更相侵掠,荒俗不安,承前使人,惧其炎瘴,莫有到者。庆礼躬至其境,询问风俗,示以祸福。于是安堵【注】 ,遂罢镇兵五千人。开元中,为河北支度营田使。初

8、,营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带奚、契丹。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两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东二百里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璟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甚陈其利。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而毕。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庆礼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七年卒,赠工部尚书。太常博士张星议曰:“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案谥法,好巧自是曰专 ,请谥曰专 。 ”礼部员外郎张九龄驳曰:“庆礼

9、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户庭可乐,彼独安于传递;稼穑为艰,又能实于军廪。莫不服劳辱之事而匪懈其心,守贞坚之规而自尽其力。有一于此,人之所难。请以所议,更下太常,庶素行之迹可寻,易名之典不坠者也。 ”乃谥曰“敬” 。 (节选自旧唐书宋庆礼传)【注】安堵:安居。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仍充岭南采访使 充:代理。B庆礼躬至其境 躬:亲自。C遂罢镇兵五千人 罢:撤去。D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 乖:背离。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的一组是( )询问风俗,示以祸福 独庆礼甚陈其利更于柳城筑营州城 招辑商胡,为立店肆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 所历之处,人

10、吏不敢犯A B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庆礼深受礼遇,治政有方。武则天诏令桓彦范防备突厥,彦范特地召请庆礼共谋其事;岭南地区社会秩序混乱,庆礼受命治理以后,百姓安居乐业。B宋庆礼处事求实,勇于开创局面。他坚持实施玄宗意图,另址再建营州城,管理归附的外族;又开屯田八十余处,使得营州仓廪充实,百姓逐渐富有。C宋庆礼生前的缺陷,死后受到非议。朝廷商议给他加谥时,张星认为他的为人和行事存在诸多过失,根据他的生前作为,应谥以“好巧自是”的“专”。D宋庆礼生前的功绩,最终得到朝廷认可。张九龄反驳张星的主张,认为宋庆礼始终不懈地承担辛劳事务,竭尽其力地守护坚贞准则:于是

11、加谥为“敬”。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译文: (2)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译文: 三、 (2013 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7 分)古风(其十)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未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注释: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 ”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B “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

12、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 ”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 “同调” ,内容显豁,感情深挚。9千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4 分)四、(2012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题目。(25 分)最后的黄豆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

13、锅。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 “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地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

14、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

15、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地拈出

16、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

17、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了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大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10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

18、 “我”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B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一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长得快;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C本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 ,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颖,主题有教益。D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时 ,爷爷蹲在一旁看人染布,这暗示着爷爷对读书的渴望和对财富的羡慕。E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性;人物行为也具有深厚寓意。11小说中“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这一行为反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6 分)答:_12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6 分)答: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