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血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在心血管 系统中循环流动。血液的基本功能:运输功能缓冲功能吸收热量生理性止血和防御功能,作用: 运输作用:呼吸气体、营养物质、激素、代谢产物等。 防御、保护功能:免疫、止血等。 缓冲功能:酸碱平衡、体温调节。 维持内环境稳态:体液调节。,体液(60),细胞内液:40,细胞外液,组织间液:1516,血浆:45,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血液,水:93-95% 血浆:50-60% 溶质:5-7% 血浆蛋白质:小分子有机物: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电
2、解质 其它:尿素、气体等白细胞、血小板:1% 血细胞红细胞:40-50%(男) 37-48%(女)血量:7-8%,70-80ml/kg B.W,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红细胞容积与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血量(血容量):正常成年人血量占体重的7%8%,二、血浆的化学成分,水 低分子物质:电解质,营养物质,激素 电解质:离子状态 Na+、K+、Ca 2+ 、Mg 2+,Cl-、HCO3-、HPO4-。 血浆中, Na+、 Cl-含量多,是维持血浆量和渗透压的主要离子。 红细胞内, K+含量多,是维持细胞内液量和渗透压的主要离子。 蛋白质:白蛋白,球蛋白,纤
3、维蛋白 白蛋白:40-48g/L,作用:胶渗压,载体运输,酸碱缓冲。 球蛋白:15-30g/L,作用:参与免疫反应,载体运输。 纤维蛋白原:2-4g/L,作用:参与生理止血。 O2、CO2,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比重: 血浆比重:1.0251.304 红细胞比重:1.09 血液比重:1.051.06 (二)血浆渗透压 1. 概念: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 2. 影响因素: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成正比,与溶质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 3. 构成: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1)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液中晶体物质(电解质)所形成的渗透压。作用: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2) 血浆胶体渗透压
4、:由血液中蛋白质(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作用:保持血管内外水平衡。,4. 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等渗溶液:溶液的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如 0.85% NaCl溶液。 低渗溶液:溶液的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等张溶液: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所形成的渗透压,红细胞在这种溶液中能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0.85% NaCl溶液是等渗、等张溶液( NaCl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 1.9% 尿素溶液是等渗溶液但不是 等张溶液( 尿素能自由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引起红细胞溶血),0.85% NaCl 红细胞保持正常大小和形态0.42% NaCl 红细胞胀大破裂、开始溶血0.35% NaCl 红细胞完全溶血 5. 红
5、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抵抗力,抵抗力越大表明渗透 脆性越小。,渗透压递减,(三)血浆的pH值: 7.357.45 ( 7.4 ) 靠血浆的缓冲对作用及肺、肾的调节功能维持pH值相对稳定。 血浆缓冲对主要有NaHCO3/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Na2HPO4/NaH2PO4三对,其中第一对最重要.。,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的生理 (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1. 形态:无核、双凹圆碟形、可塑变形性 2. 数量: 红细胞 血红蛋(g/L)男性 4 5.51012 120160女性 4.21012 110150 3. 功能:运输O2和CO2,(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
6、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suspension stability)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能较稳定地悬 浮在血浆中,不容易下沉的特性称为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原因: 红细胞表面积/ 体积之比较大, 红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擦力也大,下沉缓慢。,2.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通常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血沉快慢取决于红细胞是否容易相互叠连导致红细胞相互叠连的原因血浆成分改变,3、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可用于表示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0.85% NaCl 红细胞保持正常大小和形态 0.42% NaCl 红细胞胀大破裂、开始溶血 0.35% NaCl 红细胞
7、完全溶血,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等渗溶液:溶液的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如 0.85% NaCl溶液。 张力:是指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所形成的渗透压, 等张溶液:能使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 的盐溶液 0.85% NaCl溶液和1.9% 尿素溶液均为等渗溶液,但0.85% NaCl 溶液是等渗溶液,而1.9% 尿素溶液不是等张溶液,(三)红细胞生成的调节1. 红细胞生成所需原料:蛋白质、铁、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2. 促进红细胞的成熟的物质:VitB12和叶酸3.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二、白细胞(WBC),形态: 有核,一般呈球形 白细胞的分类与正常值 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8、趋化性(Chemotaxis) : 变形性: 吞噬作用(Phagocytosis):,中性粒细胞:2.0-7.0 109/L, 50-70%粒细胞 嗜酸性细胞:0.02-0.5 109/L, 0.5-5% 白细胞 嗜碱性细胞:0.0-1.0 109/L, 0-1%无粒细胞 单核细胞:0.12-0.8 109/L, 3-8%淋巴细胞:0.8-4.0 109/L, 20-40% 总数: 4-10 109/L,平均 7 109/L。,白细胞的分类与正常值,正常淋巴细胞,正常浆细胞,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作用: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2.07.0109/L, 60-70% 杀菌 清除体内
9、免疫复合物、坏死组织、衰老或受损红细胞。 单核细胞(monocytes):单核-巨噬系统 1530m, 0.12 0.8109/L, 3 8%. 单核细胞前体(骨髓) 单核细胞(外周血) 巨噬细胞(组织)。 吞噬、清除细胞内致病细菌(如结核分支杆菌)、霉菌等。,清除衰老、受损细胞和细胞碎片。 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 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产生集落刺激因子(CSF, IL-1,3,6, TNF, INF-a,b),参与粒细胞生长调节。 嗜酸性细胞(eosinophils): 0.020.5 109/L, 0.55%. : 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引起的过敏反应。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嗜碱性细胞
10、(basophils): 0.01.0 109/L, 01%. 释放肝素抑制凝血。,胸腺 T淋巴细胞 致敏淋巴细胞 抗原:异体细胞、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细胞免疫) 淋巴系祖细胞骨髓 B淋巴细胞 浆细胞 特异抗体 抗原(体液免疫),抗原刺激,抗原刺激,释放组织胺、过敏胺性慢反淋巴 应物质、嗜酸性细胞趋化因子,引起过敏反应。 淋巴细胞(lymphocytes):,三、血小板(platelet),形态与数量 形态:活细胞,具新陈代谢。体积小,直径2-4m,无核,椭圆形等。 数量: 正常人约为100-300 109/L。1000 109/L,过多 易发生血栓。 生理特性 粘附:,血小板成分:膜糖蛋
11、白 血管壁内皮下胶原纤维、基底膜上。 Ca2+参与。 聚集:聚集成团,致聚剂ADP和血栓烷A2介导,另有胶原、凝血酶。 可逆: ADP 来自组织。 不可逆:血小板释放ADP 释放: ADP血小板聚集; 儿茶酚胺血管收缩;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血小板因子4 中和肝素。,生理作用: 维持血管壁完整性。 参与生理性止血。 粘附、聚集形成松软血栓。 释放ADP、儿茶酚胺等活性物质。 促进血液凝固,形成牢固血栓。,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但几分钟后出血就自行停止。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检查方法:生理意义:反映生理性止血状态, 与血小板
12、的数量和功能密切相关。,一、生理性止血过程 1. 血管挛缩损伤刺激;血小板释放缩血管物质 2. 血小板血栓形成血小板粘附、聚集在血管受损处,形成止血栓(初步止血) 3. 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与维持激活凝血系统,使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网加固血小板血栓(有效止血),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粘附、聚集、释放 1. 血小板聚集有两个时相:第一时相(可逆聚集时相)第二时相(不可逆聚集时相) 2. 释放:聚集的血小板释放颗粒内活性物,主要是一些生理性致聚剂 3. 生理性致聚剂:ADP,TXA2, 胶原,凝血酶 4. 病理性致聚剂:细菌,病毒,药物,血管损伤暴露血管内皮下胶原血小板激活
13、(粘附、聚集、释放)血小板止血栓血凝块形成,血管收缩,凝血系统 激活,纤维蛋白 形成,三、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四、血液凝固与抗凝,(一)血液凝固 (blood coagulation)1. 定义: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2. 特点: 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3. 凝血因子(blood clotting factor)(1) 定义: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2) 种类:13种(其中FVI是FVa,实为12种),(3) 凝血因子的特点 F IV 是钙离子 除Ca2+和磷脂外,其余凝血因子为蛋白质 除F III(组织因子
14、)外,其他凝血因子均存在于新鲜血浆中,F 、在肝脏合成,需维生素K参与。 凝血因子激活后,在该因子右下角标上“a”,凝血过程,X,Xa,Va、Ca2+,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4. 内源性凝血途径与外源性凝血途径 联系与区别,区别: 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F XII,参与凝血过程的全部凝血因子均在血浆中。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为组织因子(TF或FIII),来自组织。 联系:生成FXa以后, 内源和外源两条凝血途径成为同一的途径,(二)抗凝系统,细胞抗凝系统 体液抗液系统,体液抗凝系统:,1.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因子抗凝血酶III由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抗
15、凝血酶III可以与FIXa、FXa、FXIa、FXIIa 和凝血酶分子中的丝氨酸残基结合, 使凝血因子和凝血酶活性中心失活。,2. 肝素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的一 种粘多糖,可与抗凝血酶III结合,增强抗 凝血酶III的抗凝作用。还可刺激血管内皮 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抑制物和其他抗凝物质 来抑制凝血过程。 3. 蛋白质C系统 4.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五 、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血型(blood group) 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类型 凝集原(agglutinogen) 镶嵌在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糖蛋白,起抗原作用。 凝集素(agglutinin) 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二、红细胞血型,(一)ABO血型,ABO血型的检测,(二)Rh 血型系统,Rh阳性:红细胞上含有D 抗原我国汉族人中99%属Rh阳性 Rh阴性:红细胞上缺乏D 抗原我国汉族人中1%属Rh阴性 Rh 血型特点通过体液免疫获得抗Rh抗体,三、输血原则,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