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寓德于教材料石门县第六中学 邓海林一、加强德育,义不容辞教人要教心,育才先育德。教书与育人必须并重。尤其中小学的教学更是如此,这是由中小学生的年龄段和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以我校为例。我校为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学生多,一般十五六岁,年龄小,知识少,好奇、贪玩,辨别能力差,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生长发育期,这种自身特点,相应形成了很强的可塑性,处于人生道路上的十字路口,是人生历程中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一生事业的基础。当前改革开放的大潮,一方面为这些天真可爱的中学生创造了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优越的学习条件,但另一方面由于“拜金主义、金钱万能”的影响,使一些学生产生了轻读书、重经商的思想苗头,致使有
2、的学生学习不刻苦,成绩上不去。中等生和差生就本身而言,天资并不十分差,大多数聪明伶俐。经调查了解,他们中一部分认为学习不好照样可以赚大钱,有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自己的理想是将来当美容店的女老板,既神气又阔气 ;有的学生讲,他要像马云一样,用互联网改变世界。而相当多的学生认为考大学还不如在电厂当工人,挣钱又多又省力。可以看出,这些学生学习差的根本原因,一是受经商热、下海热的影响,认为有钱就有一切 ;二是读书无用论冲击了年轻一代,认为“教书的不如卖盒饭的,造原子弹的不如贩鸡蛋的”。因而相当多的学生家长不想让孩子吃亏,而有些学生自己也不想好好读书继续升学,因而错误地认为父母会为我安排好的,只要有一碗
3、饭吃就行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一代学生最缺乏的不是物质条件而是老一辈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承担历史责任的理想和抱负。这一切都必须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来实现。无论学校行政领导还是教师,都应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融化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在课堂上。这样做不仅是贯彻执行教育法所要求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二、研究大纲,指导实践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中学地理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教给学生对于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在现行的地理教科书中,蕴含着丰富的现实生活中的的素材,只要努力挖掘,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插入,就能够把我们的现实生活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世界观、人
4、生观、价值观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把知识融汇贯通,而且有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发展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三、课外活动,增趣添乐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化,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好方法。、组织专题讲座。讲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名人的轶事趣闻,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事。如爱迪生钻研实验,不怕挫折,长大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的奋斗历程;选择举世瞩目的居里夫妇以身殉职,献身化学事业,为人类做贡献的事迹,举办居里夫人生平事迹报告会,使同学们激动不已,深受教育。2、组织参观,了解社会,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读死书无用,只有把书本知识和社会联系起来,用书本知识分析社会现象,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社会责任感。3、组织野外考察,亲近自然,融入自然,于自然中明白我们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总之,贯彻执行“教育法”,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任务,只要我们努力挖掘教材,积极渗透,既要传授知识,发展培养各种能力,又不放松思想教育,才能达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