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锁定高考]2015届高考语文复习课件: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共70张ppt).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39641 上传时间:2018-04-06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锁定高考]2015届高考语文复习课件: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共70张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锁定高考]2015届高考语文复习课件: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共70张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锁定高考]2015届高考语文复习课件: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共70张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锁定高考]2015届高考语文复习课件: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共70张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锁定高考]2015届高考语文复习课件: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共70张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十一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按照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主要指三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词类活用主要结合选择题和翻译题来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在翻译题中考查。,考点透视,【例1】(2011北京卷)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以为易也。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以

2、为平。昔者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死其难,不可谓勇;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名题导练,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目中有疵,不害于视,(则)不可灼也B喉中有病,(苟)无害于息,不可凿也C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而)犹以为平D遁逃奔走,(然)不死其难,不可谓勇解析:D项的“遁逃奔走,不死其难”两个分句间是顺承关系,不应该补足表示转折关系“然而”的“然”字。答案:D,借题发挥: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了解句式特点,如本题考查省略句,就应该知道省略句有哪几种省略类型;再结合语境和选项来看补出的词语的对与错;最后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来合

3、理翻译,看是否翻译流畅,表达符合文意。参考译文周公有杀死兄弟的祸害,齐桓公有争夺国君之位的名声。然而周公凭借自己的仁义弥补了缺憾,齐桓公凭借功业消除了自己的坏名声,(这两个人)都算是才德杰出的人物。假如因为一个人有小的过错就掩盖了他在大的方面的美德,那么天下就没有什么圣明的王和贤明的相了。所以眼睛里有了,疵斑,不对视力有妨害的话,就不能用火灼炙;喉咙里有了疾病,对呼吸没有妨害的话,就不能去贯通。黄河边上的平原地区坟冢多得数不清,嗣腔故前颜舛醋髌教沟摹骷葱似鸩剑思獗人娓叱龊芏啵骰故潜豢醋髌降摹忧埃管仲辅佐公子纠,没能实现继承君位的目标,不可以说他有智慧;(如果失败时)管仲只顾逃命,而不能为公子纠

4、的祸难献身,不可以说他勇武;(后来管仲被)捆绑起来押到齐国,他不以此为耻辱,不可以说他忠贞。,【例2】(2012上海卷)卜式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欲何?”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

5、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选自汉书,有删改),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使者以闻 (2)布衣草履而牧羊(3)岁余,羊肥息 (4)上过其羊所,善之解析:以主观题型考查对文言词义的理解能力。答案:(1)闻:使知道。(2)布衣:穿着布衣。(3)息:繁殖。(4)善:认为好。借题发

6、挥:理解词义要结合语境。其中词类活用是难点,须熟悉词语的词性和各种活用类型。,参考译文卜式是河南人。以种田养畜为业。当时,汉朝廷正对匈奴作战,卜式上书说,愿意把一半家产交给官府来帮助边境作战。皇上派使者问他:“你想做官吗?”卜式说:“为臣自幼放牧,不熟习官场的事,不愿做官。”使者问:“难道家中有冤屈,想要申冤吗?”卜式说:“我生来与人无争,乡里人有贫穷的,我就拿钱给他,品行不好的我就教导他,邻里人都愿听我的话,怎么会冤枉我呢?”使者说:“如果(是这样),你想要什么?”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为守节义而死,有钱的人应该献纳钱财,这样才能灭掉匈奴。”使者把,他的话回报了皇上。丞相

7、公孙弘说:“这不符合人之常情。希望陛下不要同意他的做法。”于是皇上(很久)没给卜式答复。卜式回家后,依旧种田放牧。过了一年多,正赶上(匈奴王)浑邪等人投降,(朝廷)粮仓和钱库都空了,贫民大量迁徙,都靠县官供给,县官没有力量全部供给。于是,卜式再次拿出二十万钱,交给河南太守,来供给迁徙的百姓。河南上报捐助贫民的富人,皇上认出卜式的名字,说道:“这个人本来就是先前愿意捐献一半家产助边境(作战)的人。”皇上从此认为卜式是忠厚老实的人,任命卜式为中郎。,刚开始,卜式不愿意担任中郎,皇上说:“我在上林苑有一些羊,想要让你去牧羊。”卜式做了中郎以后,(仍然)穿着布衣草鞋去放羊。过了一年多,卜式放的羊膘肥体

8、壮,繁殖得很快。皇上路过卜式放羊的地方,认为他做得很好。卜式说:“不只放羊是这样的,治理百姓也是这样。按一定的时间作息,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让(它或他)损害群体。”皇上惊异于他的话,让他(做官)治理百姓,有治理很好的名声。皇上认为卜式朴实忠厚,就升他做了齐国丞相。,一、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一)判断句1用“者,也”“者”或“也”“者也”等形式表示判断。它常常翻译为“是”。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译文: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但可以横渡江河。,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译文:项脊轩,是我家过去的南阁子。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译文:莲花,是花中的君子。2用“为”、

9、“是”式表示判断。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译文:如今别人正好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译文:两个骑马的人轻快前来了,他们是谁?,3用“乃”“则”“即”等形式表示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译文:应当拥立的人是秦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译文: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观的景色。梁父即楚将项燕。(鸿门宴)译文:梁父就是楚国的大将项燕。,4用“非”表示否定判断。例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译文: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10、司马光赤壁之战)译文:刘备是天下骁悍的雄杰。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译文:这是我的宝剑所掉下去的地方啊。(主语由“是”充当,翻译为“这”;谓语是名词短语,由所字结构充当的。),注意: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作判断词的较少,在汉以后较多。(二)被动句它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二是无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常常翻译为“被”。1有标志词的被动句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大体有如下几种:,(1)

11、用“于”式表示被动。例如: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译文:李家的孩子李蟠不被时俗约束,向我学习古文。(2)用“见”“见于”式表被动。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担心秦国的城邑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我担心被大王您欺骗而辜负了赵王。(3)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例如:,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译文: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报任安书)译文:我因为多嘴说了几句话而遭遇这场大祸,又被乡里人、朋友羞辱和嘲笑。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译文: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12、4)用“被”“受于”式表示被动。例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当年的繁华与英雄事业都被风雨冲刷掉了。,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译文:我不能拿着全部吴国的土地和十万军队,去被别人辖制。2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例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译文: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三)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用的否定副词有:“不、弗、未、勿、毋(无)、否、非”,否定动词“毋(无)”,否定性不定代词“莫”。例如: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译文:然而没有料想到自己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2)疑

13、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常作宾语的疑问代词有“何、谁、孰、安、胡、曷、奚、恶”等。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何以战?(曹刿论战)译文:您凭什么应战呢?(3)用结构助词“之、是、焉、斯”或固定结构来帮助宾语前置。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知句子哪里需要停顿(这样的小事),有了疑惑不能解释(这样的大事)。宋何罪之有?(公输)译文:宋国有什么罪?,2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的介宾短语除表处所的可作补语外,一般都只作状语;而古汉语的介宾短语在许多情况下既可作状语,又可作补语,尤其是表比较、表处所、表方式和表被动的介宾短语多为补语。常用的介词有“以、于、乎

14、”等。例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译文: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盘桓。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阿房宫赋)译文:栏杆纵横,比天下的城郭还多。,3定语后置句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它一般放在中心词之前,古今一样。但在文言文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此时就是“定语后置”。(1)定语移到中心词之后,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译文: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少年,养着一只蟋蟀。,(2)在中心词与后置定语之间加“之”或“而”,再用“者”结尾,构成“中心词之(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千里马,一顿往往

15、要吃尽一石小米。(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形式。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4主谓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多见于感叹句或疑问句,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四)省略句1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名词又啰唆,因此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来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承后省”、“

16、对话省”等形式。(1)承前省。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捕蛇者说)(2)承后省。例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3)对话省。例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中最重要的成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的情况都比较少见。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其中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句子的表达。(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例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择其

17、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2)承下文谓语而省略。例如: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3省略宾语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例如: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衣食)分人。(曹刿论战)4省略兼语“使、命、令”之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短语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文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

18、)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5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短语,如作补语时常常被省掉。,(1)省介词“于”。例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2)省介词“以”。例如:赐之(以)彘肩。(鸿门宴)(五)固定句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对阅读理解浅显文言文、准确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二、文言文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律(一)名词作一般动词1判断依据在现代汉语中,名词在句中常常充当主

19、语、宾语和定语,而不能带宾语、补语,不受能愿动词或副词的修饰。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能受能愿动词或副词的修饰。如果一个句子中的名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功能,带了宾语、补语,或受能愿动词、副词的修饰,那么,这个名词就钣米鞫省一是从上下文意来判断,例如:,一狼洞其中。(狼)(从上下文意可以推测到,这句是说一只狼在其中打了一个洞,而句中没有表示“打”的意思的动词,那么“洞”字便是被临时用为动词了。)二是从结构上看,在下列情况下,名词都用为动词:(1)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那么就是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例如:范增数目(用眼示意)项王。(鸿门宴)籍(登

20、记)吏民,封府库。(鸿门宴)吾师(学习)道也。(师说),规律小结“名词名词”时,如非并列关系、修饰关系,则其中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构成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2)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该名词充当了代词的谓语。例如:女幸而偶(匹配)我。(与妻书)其后名(取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树(种植)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规律小结“名词代词”时,句中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构成动宾关系。,(3)名词与动词之间有“而”时,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先后,从而构成承接关系。例如:惑(有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隧(挖隧道)而相见。(郑伯克段于鄢)规律小结“名词而动词”时

21、,句中的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4)动词与名词之间有“而”时,此名词活用为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先后,从而构成承接关系。执敲扑而鞭笞(奴役)天下。(过秦论)顺流而东(向东流)也。(赤壁赋),规律小结“动词而名词”时,句中的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5)能愿动词“能”“可”“足”“欲”等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例如:非能水(游水)也,而绝江何。(荀子劝学)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说明)者。(游褒禅山记)五十者可以衣(穿)帛也。(寡人之于国也),规律小结“能愿动词名词”时,句中的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6)副

22、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副词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修饰或限制,而不直接与名词结合,一旦结合,该名词就具备了动词的功能。例如: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显露)于后世也。(报任安书)范增数目(递眼色)项王。(鸿门宴)小信未孚,神弗福(赐福)也。(曹刿论战)规律小结“副词(遂、不、弗、已、则、既,等等)名词”时,句中的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与副词构成偏正关系。,(7)“所”字结构中,“所”字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所”字一般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结构,如它在名词前,该名词就具备了动词的功能。例如:置人所罾(用网捕)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不者,若属且为所虏(俘虏)。(鸿门宴)规律小结“所名词”时,

23、句中的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8)名词后面带了介宾结构作补语时,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宾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宾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例如:,沛公军(驻扎)霸上。(鸿门宴)沛公欲王(称王)关中。(鸿门宴)唐浮图慧褒舍(筑舍定居)于其址。(游褒禅山记)况吾与子渔樵(打鱼砍柴)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规律小结“名词后置的介宾短语”时,句中的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构成动补关系。翻译时介宾短语应提到这个临时的动词之前。,2翻译方式(1)替换式。刑(杀)人如恐不胜。(鸿门宴)汝幸而偶(嫁)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与妻书)规律小结根据

24、语境寻找一个相应的动词。(2)陈述式。明月(明月照着)半墙。(项脊轩志)腰(腰挂)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规律小结在留用的名词后加一个相应的动词构成主谓关系。(3)动宾式。从郦山下,道(取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余则缊袍敝衣(穿着旧棉袄、破衣衫)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规律小结名词前加一个动词,变为动宾关系。对译公式:动词名词。这种类型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中频率最高的一种,但有的使用了借代等修辞手法。因此,翻译时不能硬套。如“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句中的“弦”,不能译为“奏弦”,而应译为“奏乐”。,(4)趋动式。我腾跃而上(向上飞),不过数仞而下(向下飞)。(逍遥游)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向东流,

25、向西流)。(与朱元思书)规律小结活用的名词一般是表示方位的,此时名词前面加一个介词,后面加一个动词。对译公式:介词方位名词动词。(5)凭借式。策(用马鞭打,驱使)之不以其道。(马说),然陈涉瓮(用瓦瓮做)牖绳(用绳子系)枢之子。(过秦论)规律小结这个活用的名词作为动作凭借的工具或使用的材料手段等。对译公式:介名动。(二)名词作状语状语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作状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可以作状语,起到副词的作用。有的在翻译时需加上适当的介词。,1判断依据古汉语中,名词与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只构成两种关系。一种是主谓关系,如“虎啸猿啼、天高地迥”,“蜀山兀,阿房

26、出”。另一种便是状语(名词)与中心词(动词或形容词)的关系。名词直接用在动词前,如果它们不构成主谓关系,而是具有修饰关系,这就是名词用作状语。2活用形式(1)表示工具和表示动作状况、对象。例如:箕畚(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意洞手(亲手)书。(与妻书),规律小结表示工具,状语可译为“用(拿、以、靠)”,如例。表示动作状况、对象,翻译时可按具体情况加上适当的介词或其他的词,如例。(2)方位名词或时间名词作状语。例如:孔雀东南(向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项伯复夜(在夜里)行。(鸿门宴)君子博学而日(每天)参省乎己。(劝学)独夫之心,日(一天天地)益骄固。(阿房宫赋),规律小结

27、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趋向,可译为“向(朝、往)”、“在”等,如例;表示时间,可译为“在里(上)”,如例;表示动作频率或经常性,可译为“每(日、月、岁)”,如例;表示情况逐步发展,可译为“一天天(月月、年年)”,如例。(3)表示比喻。例如: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的翅膀那样)蔽沛公。(鸿门宴)谈笑间樯橹灰(像灰一样)飞烟(像烟一样)灭。(赤壁怀古),规律小结状语可译为“像一样”“跟似的”。“像名词那样动词或形容词”构成偏正关系(状语中心词)。(4)表示态度。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按照兄长的礼节)事之。(鸿门宴)规律小结状语可译为“像对待一样”或“按照”“当作”等。,(三)动词作名词1判

28、断依据当一个动词不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时,这个动词便活用作名词。活用为名词的动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常出现在“其”或“之”的后面。2活用形式(1)动词处在“其”“之”之后时,这个动词用作名词。例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到达的人)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竭其庐之入(收入的财物)。(捕蛇者说),(2)无标志性词语,例如:追亡(逃跑的人)逐北(打了败仗的人),伏尸百万。(过秦论)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收获)。(游褒禅山记)规律小结一是从动词在句中的位置来判断。动词作名词时,这个动词应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

29、事物的意义。二是从动词出现的环境来判断。动词用作名词常出现在并列结构之中。三是有时它前面有“其”字或“之”字。,(四)形容词作动词1判断依据用表示性质状态的词来表示动作行为。例如:春风又绿(吹绿)江南岸。(泊船瓜洲)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友好,友善,交好)留侯张良。(鸿门宴)2活用形式形容词用作动词与名词用作动词的规律大体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形容词放在“能、欲、足、可”等能愿动词后,用作动词。例如:,火尚足以明(照明)也。(游褒禅山记)大王必欲急(逼迫)臣。(廉颇蔺相如列传)规律小结能愿动词形容词充当句中的动词谓语,以表示动作行为。(2)形容词放在“之、我、其”等代词前用

30、作动词。例如:卒不忍独善(安逸度过)其身。(与妻书)吾妻之美(偏爱)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规律小结形容词代词(之、我、其、吾)等构成动宾关系。,(3)形容词带宾语时用作动词。例如:假舆马者,非利(加快)足也,而致千里。(劝学)亲(亲近)贤臣,远(疏远)小人。(出师表)3翻译方式形容词动用与名词动用的翻译方法也大体相同。有的翻译成以本词为基本词素再加新词素而构成双音节动词,一是在形容词前加动词,如“轻身”的“轻”作“看轻”解;二是在形容词后加动词或形容词,如“亲小人”的“亲”作“亲近”解;三是根据文意换一个相应的动词,如“私臣”的“私”译为“偏爱”。,(五)形容词用作名词1判断依据形容

31、词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用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来代替这个人或事物,或作为此种性质、状态的名称来使用,这就叫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从修辞学角度看,形容词用作名词属借代手法。2活用形式辨析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依据名词在句中运用的特点,从三个方面入手。(1)形容词用在“其”“之”的后面充当中心词,活用为名词。例如:,郯子之徒,其贤(贤能的品德)不及孔子。(师说)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瘦弱的身体),必不能禁失吾之悲。(与妻书)(2)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活用作名词。例如:是故,圣(圣人)益圣,愚(愚人)益愚。(师说)义不杀少(少数的人)而杀众(多数的人),不可谓知类。(公输)3翻译方式形容

32、词用作名词,有两种翻译方法:一是活用的形容词后加一个有关事物的名词。如“贤”解释为“贤能的品德”;二是用一相关的词来替换活用的形容词。如“旧”,以“老交情”替换。,(六)使动用法1判断依据在一个句子里,如果主语不施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语法现象就叫使动用法。格式为“主语动词兼语宾语”。2活用形式(1)名词的使动用法。这种用法中的名词,是活用作动词的名词,所以也具有“名作动”的一般规律。但使动用法的名词,能使宾语具有与名词相关的动作。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做王,使王)之。(鸿门宴)然得而腊(制成干肉,使成为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规律小

33、结结构方式为“名词宾语使宾语动词”。(2)动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中,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都可以用作使动。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如果临时带上了宾语,也属使动用法。使动用法的动词放在宾语前面,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项伯杀人,臣活(救活,使活)之。(鸿门宴)外连衡而斗(使争斗)诸侯。(过秦论)规律小结动词使动的翻译方法有二:一是使令式。格式为“主语使(宾语)谓语”。如例中的“活”,即“使之活”,翻译为“使活命”的意思。二是动补式。格式为“主语动补短语宾语”。如例中的“斗”,即“使争斗”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种用法,形式上与形容词用作动词一样,具有“形作动”的相同规律。

34、但形容词作使动,意义上能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例如:,必先苦(使受苦)其心志,劳(使辛劳)其筋骨。(孟子告子下)足以荣(使荣耀)汝身。(孔雀东南飞)会盟而谋弱(使削弱)秦。(过秦论)规律小结结构方式为“形容词宾语使宾语形容词”。3翻译方式(1)兼语式:“使怎么样”“让怎么样”。这是最常见的翻译方式。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的“生”译为“让活下去”。,(2)动宾式: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鸿门宴)译为“沛公第二天带领百余骑兵”。(3)处置式:“把怎么样”。如“聚室而谋”(愚公移山)的“聚”译为“把召集在一起”。(七)意动用法1判断依据在一个句子中,谓语动词主观上具有“认为宾语怎么

35、样”的意思,这种现象为意动。使动用法是客观上“使宾语怎么样”,是见于事实的,是做法;意动用法是主观上含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是存于意念的,是想法或看法。,2活用形式(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翻译为“以为”或“认为(觉得)”。例如:渔人甚异(觉得奇怪)之。(桃花源记)于其身也,则耻(以为耻)师焉。(师说)乐(以为乐)盘游。(谏太宗十思疏)规律小结结构格式为“形容词宾语认为宾语形容词或以宾语为形容词”。,(2)名词的意动用法。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做是什么,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例如

36、:孔子师(把当做老师,认为是老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以为借鉴)之。(阿房宫赋)规律小结结构方式为“名词宾语以宾语为名词”。,3翻译方式翻译时要增加一些词语,才能表达清楚。常用的译法有:认为(觉得)怎么样;把当作看待;对感到怎么样。总之,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出“主观意念的感觉”,否则,就不能显示意动的特点。总之,要把握几种常见实词的活用规律,掌握基本的翻译方法。遇到翻译题,一定要有考查这类知识的意识,尽可能找准得分点,并能准确地翻译出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指津 (一)借助典范例句例词,分类辨识 借助典例来辨识句式和用法是一种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方法。复

37、习时不要死记一些抽象的格式,而是结合课文中的典范例句,比较其基本格式及标志词,找出其共同特点,从而分类辨识各类文言文特殊句式。在阅读训练或考试时,将试题选句与例句进行比较判断,从而做到举一反三,提咝省,例如:掌握宾语前置句,只要记住下列句子:“何以战”(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前置)、“彼且奚适”(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时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中的宾语由人称代词充当时前置)、“惟兄嫂是依”(“惟是”为固定结构,“是”将宾语前置)、“何厌之有”(“之”将宾语前置),就可以根据类似的句子进行判断,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二)古今比较法 古代汉语中大多数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现代

38、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那么,我们应着眼于二者之间的不同点,看文言文的这一语句现代汉语怎么表达,从而确定它属于哪一种句式。不同的用法也可如此比照,得出结果。如:,1.现代汉语的语序习惯是“谓语宾语”,而文言文中某些特殊情况下宾语是放在谓语动词之前的,我们就要将这些特殊情况进行归类,如:疑问代词作宾语是前置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是前置的,方位名词作宾语是前置的,等等。那么将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汉语时,就要将这些前置的宾语调整到谓语动词之后。如:“沛公安在”(史记鸿门宴)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沛公在安”,翻译为现代汉语是“沛公在哪里”。 2.现代汉语的另一语序习惯是“状语谓语”,而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时

39、都是后置的,所以翻译为现代汉语时就要将介词结构放到谓语动词前。如:“覆之以掌”(促织)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掌覆之”,翻译为现代汉语是“用手掌覆盖(蟋蟀)”。,3.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放在动词前直接作状语(方位名词、时间名词除外),在文言文中却可以,我们就把这种情况叫做名词作状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往往要将这个名词译为一个介词结构(在名词前加一个介词)或译为一个副词。如:“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灰”和“烟”就应译为“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4.现代汉语中只能是动词带宾语或补语,而古代汉语中的名词、形容词却可以活用为动词(包括使动词和意动词)后带上宾语或补语,因此我

40、们在文言文中发现某个名词或形容词带了宾语或补语,也就大致可以断定它“活用”了。,(三)语境分析法 着眼于对文意的理解,培养语感,在整体语境中(包括上下文和写作背景两个方面)揣摩和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的特点,这样有助于防止错误解读,尤其是确定省略的成分,更要依赖具体的语境来把握。 准确判断词语的活用情况,必须联系句子的意思和词语的搭配关系(句中的语法功能)。例如:“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大意是说,江南人取笑说,京师的人很少见到竹子,所以很珍视竹子,以至把我们当柴烧的东西也视为珍宝。这里的“宝”就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又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第一个“老”后面带有宾语“吾老

41、”,应是动词;第二个,“老”前面有动词支配,又有“吾”(定语)修饰,应是名词;第三个“老”前面有动词“及”(推及),定语“人”和结构助词“之”(的),应该是名词。 在阅读训练中,我们一定要将有关选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乃至全篇,仔细体会语感,领悟语意,并比较辨别,从而准确判断其句式特点和用法特点。如果不注意从总体观照,只注意从一个词作局部的断章取义,往往会偏离原文大意,将整个句子的意思弄错。如翻译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一句,要知道“保民而王”中的“王”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是“称王”的意思;“莫之能御”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相当于“莫能御之”;还要清楚“保民而王”与“莫能

42、御之”构成条件,关系,整个句子翻译为“只有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的,才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才是完全准确的。 (四)掌握文言句式及其用法特点、翻译方法,准确翻译 掌握文言句式和用法对解答句子翻译题至关重要,除了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准确翻译文言文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文言句式和用法常用的翻译方法和用语。例如: 1.判断句要译成“是”的表达形式;被动句要译成“被”的表达形式;倒置句要将倒置的成分(词语)恢复到现代汉语规范的语法位置上去,如:状语提到谓语动词之前,宾语退到谓语动词之后,等等。,2.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主要有两种译法:一是换词法,即用一个与这个名词意义有关的动词去替换,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译为现代汉语是“驻军”;二是扩充法,即在这个名词的基础上扩充为一个动词性短语,如“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译为现代汉语是“用刀杀”。 3.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的标准翻译格式分别是“使”“以为”,如果比较生硬或累赘,可意译为相关的词语。如“亡郑以陪邻”,按标准格式可译为“使郑国灭亡来增加邻国的土地”,意译一下,可以将“使郑国灭亡”,转译为“消灭郑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