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届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2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4393958 上传时间:2018-12-27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2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2018届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2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2018届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2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2018届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2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2018届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2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历史 (新课标1专用),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1.(2017课标,29,4分)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 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 映了当时上海 (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答案 B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从材料信息可知,在集体婚礼上,既有体现中式 习俗的“喜字纱灯”,又有体现西式习俗的“头披白纱”,这反映了当时上海中西

2、习俗融合成为 时尚,故选B项。仅从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排除A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仅从 举办集体婚礼无法说明政府主导整个社会习俗演变,排除D项。,知识拓展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建 国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是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五年高考,2.(2014课标,28,4分,0.529)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

3、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宋恕认为“易西服”是“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的前提,即“易 服”可以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故B项符合题意。作者旨在强调“易服”与变革之间的关 系,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排除D项。,答题指导 本题要结合当时维新变法运动的形势进行分析。19世纪末的中国人民绝大多数尚 未觉悟,维新派面临着来自因循守旧的社会风气和顽固派的双重阻力。而西服代表了西方的生 活方式,因此维新派提倡“易服”可以为变法运动营造求新求变的社会氛围。,3.(2015课标,41,12分,0.4

4、8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答案 评分说明: 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 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 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4分)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 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8分) (“示例”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解析 解题首先找到角度,然后看变化

5、趋势。从法定假日总体数量看,从少到多;从结构看,成为 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分析原因时要注意节假日属于民生问题,它 必然受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与政治体制、政治理念与思想的影响。 评析 本题考查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从节假日切入,考查学生提炼表格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偏易。,1.(2017江苏单科,7,3分)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 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由此推断 ( )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B组 自

6、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答案 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迁。由材料信息可知,从1880年到1907年,万国公 报上发表的禁止女子缠足、兴女学和介绍外国妇女的文章逐渐增多,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 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故选D项。1880年已创办的万国公报是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 报刊,A项排除;B项中“实现了言论自由”的表述不当,排除;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知识界的宣传呼 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故C项错误。,知识拓展 报刊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 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2

7、)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 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3)娱乐大众,传播新知。以休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丰富了 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报刊,促进了新知识的传播。,2.(2016海南单科,17,2分)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 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然伊等称自由 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这表明 ( ) 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 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

8、 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答案 D 从材料信息可知,“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曾将自己的辫子剪去,但由于要参加 科举考试,他们又重新“假装辫发”,这说明旧的科举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故选D项。20世 纪初,科举制度无法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失去了生命力,故A项错误;新式教育与传统科举并不 相融,故B项错误;发式并非区别新旧学的标志,新旧学的主要区别在于教育的目的、内容等,故C 项错误。,3.(2016江苏单科,10,3分)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 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 坐法并处罚家长

9、。”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答案 C 材料表述的是成都妇女,并非所有妇女,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妇女剪发齐眉,没有体 现男女平等的信息,B项错误;“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表明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了 传统习俗,C项正确;成都警察厅发布的通令无法体现民国法治精神,D项错误。 评析 本题以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的通令切入,考查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难度中等。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准确、全面理解。,4.(2015四川文综,6,4分)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

10、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 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 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 ( )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答案 B 从题干看,这位新潮社社员为新式青年,但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仍然看重八字、命 书,且认为这些命书是人生重要的纪念品,故选B项。材料无法反映出A项;题干中新潮社某社员 的行为只是个例,题干也未体现不认同西式婚俗,C项错误;D项明显错误,排除。 评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婚姻习俗的变化,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得出历史结

11、论的能力。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抓住时代特征。,5.(2014安徽文综,13,4分)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 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 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 )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答案 D 题干文章指出了当时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停留在日常行为的模仿和日常用品的争购上,忽视西方文化的核心“利权”意识,体现出大众传媒对社会时尚的理性分析,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描述的只是一部分“新少年”的西化状况,

12、并不能得出西装普遍化、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生活主流的结论,B、C两项错误;文章已经指出了西方文化的核心“利权”意识,说明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并不是过于肤浅,A项错误。 评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以报刊资料为切入点,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通读材料,抓住国人对西方文化“重”与“轻”的着力点进行分析。,6.(2014天津文综,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 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 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

13、气尽事奢华也”。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1)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扬气”。它的出现对思想观念有何影响?(5分) 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 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 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6分) 材料三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

14、,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 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4分) (4)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3分),答案 (1)始创于扬州盐商的一种奢靡生活风气。 冲击了儒家的正统思想;传统的俭朴观念发生变化。 (2)西方式生活时尚。 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3)19世纪后期,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和简单模仿西方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积极 主动地学习并融入世界。 (4)时代特征;经

15、济发展;社会进步;外来影响。,解析 (1)据材料中“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得出“扬气”的含义是一种奢 靡的生活风气。分析影响应着眼于其对传统的儒家思想及俭朴的生活观念的冲击。 (2)据材料可知“洋气”指的是“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即生活方式的西化。分析从 “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应注意材料中所蕴含的时代背景“天津通商后不出十 年”。结合所学,从西方列强的侵略、通商口岸的开辟、西方商品和文化的入侵等角度分析。 (3)应将材料二、三进行比较,主要从时代的变迁、文明的演进中认识到中国从被动卷入世界、 效仿西方文明到主动融入世界、丰富世界文化的转变和进步。 (4)综合三则材料,分析影

16、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应从时代特征的角度入手,从经济的发展、政 治形势的变化、西方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归纳。,1.(2014江苏单科,6,3分)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 )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C组 教师专用题组,答案 C 从漫画可以看出,主人公将发辫作为国粹保存,反对将代表旧事物的发辫全部剪掉,表 明当时社会上有一部分人的旧有观念根深蒂固,C项正确。A项没有体现“保存国粹”的信息; B项没有体现“崇尚西法”的信息;D项与题干要求不符。,2.(2014北京文综,17,4分)下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

17、的风俗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 生活变革的有 ( )墙上画作的风格 人物的发型 照明手段 饮食方式 A. B. C. D.,答案 B 本题以图画的形式创设历史情境,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应注意 “民国时期”这一时间,同时仔细观察图画中的人物造型、家具摆设等细节,然后进行解读。图 画中人物的发型各异(有长辫和短发),有电灯。这些都能反映出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图 画中的饮食方式及墙上画作的风格未能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变化。由此分析,B项正确。,3.(2014福建文综,15,4分)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 是 ( )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

18、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答案 B 新式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 是由于辛亥革命后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只涉及城市女性着装,不具 有普遍性,故A项错误;仅从着装一个方面的情况,不能体现城市化的进程和女性对时尚的引领, 故C项错误;D项只是旗袍本身的特点而非社会原因,不符合题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设问 角度进行辨析。,4.(2013山东基本能力,28,1分)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 成为社会时尚是在 ( )

19、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答案 D 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改革开放以后,西装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因此,A、B、C三项不正确,D项符合题意。,5.(2014山东文综,38,24分)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 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材料 甲:下图

20、为兴趣小组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 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环鸣凤。,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与进步共存。 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

21、集、研究材料甲?(4分) (2)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6分) (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6分) (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加以阐述。(8分) 答案 (1)材料甲反映出历代统治者特别是明清统治者都重视对节妇烈女的宣传褒扬,从一个侧 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妇女受礼教压迫的状况;研究材料甲能够了解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成因, 为探讨20世纪初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提供比较研究的视角。 (2)考生作答时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的关系。举一例说明即可。 如:觉慧反对鸣凤叫

22、自己少爷,希望娶鸣凤为妻等,反映出当时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 (3)材料丙。 材料丙是当时的新闻报道,相对较为真实,史料价值较高;材料乙是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但有艺术加工成分,使用时应与其他史料印证。 (4)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反封建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独立。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23、,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文化上,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 上述史实表明,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成为时代主题,这一切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解析 第(1)问解答时注意运用史学研究理论,紧扣“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主 题。观察历代节妇烈女人数柱状图,解读出与主题紧密相关的信息,从而分析其原因。第(2)问 观察和解读材料乙、丙的图文信息,迁移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变化的有关史实,概括说明结 论,言之有理即可。第(3)问

24、运用史料的分类与鉴别等历史学科理论判断和说明选择的材料及 选择的理由,注意从史料分类与真伪、史料价值等角度分别说明。第(4)问解读材料丙,迁移20 世纪初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变化的史实来阐述“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 前提”即可。,6.(2013安徽文综,37,15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 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新死者附祭于 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 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

25、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 新唐书狄仁杰传 材料二 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 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 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其中有 如下描写:“歙称闺门邹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山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 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 材料三 中国妇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我以为按照中国妇女地 位,在决定“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前,更要紧的问题,是决定女子也是个“人”。我们中国的 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

26、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这就 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铁证。所以中国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 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到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的人同等权利。 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实,并对上述三则材料所反 映的妇女地位分别进行辩证解读。(15分),答案 (3)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武则天虽有皇帝之尊,却受制于“家天下”政治制度;妇女贞节虽被地方视为道德标准,但妇女 身心却遭摧残;五四前后,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观念在实践层面有所

27、体现,但女性的社会地位仍 然不高。,解析 第(3)问第一小问首先从材料中归纳要点,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其他要点。第二小问 注意题目要求“辩证解读”。,7.(2013重庆文综,14,10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 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 的一种时尚。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 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 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

28、、朱华中国服饰史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 化的主要因素。(8分),答案 (3)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 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解析 第(3)问考查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小问由材料三中“文革”时期服饰的色彩 及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等信息归纳概括;第二小问 由“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思想方面的变化分析原 因。,考点二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2014课标,

29、30,4分,0.336)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 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 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答案 C 从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20年代,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中国电影拷贝流 通税费较重,这会造成国产影片在上海以外的地方放映时成本大大增加,而外国影片拷贝到中国 并放映,其成本并无大的变化,因此出现了京津地区外国片与国产片放映比例

30、远高于上海地区的 情况。故选C项。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仅凭材料信息无法推知京津地区民众对外来事物是否 更具热情,也不能推知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是否更为开放,故排除B、D两项。,解题思路 关键是理解北京和天津外国片所占比重特别大的深层次原因,外国影片是直接购自 外商,而中国影片需要从上海拷贝并运送到京津地区。京津地区的电影院宁愿购买外国影片也 不从上海拷贝国产影片,这就说明国内电影的拷贝流通税费较高。,1.(2017北京文综,19,4分)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答案 C 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古代、近现代的科技。李时珍的本草纲

31、 目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属于传统科技的总结性著作,且这仅是医学方面的成就,因此由李时 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无法得出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排除A项;康熙帝向西方传教 士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更多的是出于个人兴趣,并不能由此得出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 学,排除B项;电影的发明是近代科技进步的结果,京剧被拍成电影,体现了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 获得新的传播形式,因此C项正确;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把它作为解决粮食 短缺问题的一项战略计划,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尚未得到成功解决,排除D项。,2.(2016海南单科,24,2分)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

32、 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 布。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 ( ) A.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络 B.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 C.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 D.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答案 D 从材料信息“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可知,这一举措旨 在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故选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高效的新闻宣传”,故A项错 误;新中国成立之初,公布办法并没有对其他媒体的要求,无法体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 整,故B项错误;“统一发布”并非“及时发布”,故C项错误。,3.(2014浙江文综,17,4分)右图是20世纪

33、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 A.出版业的发展 B.广告业的进步 C.婚姻礼俗之变迁 D.世界文明之演进,答案 D 本题利用20世纪初的报纸截图,主要考查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该报截图可以作 为当时出版业发展的直接史料,故A项不符合题意。报纸刊登的求婚信息,反映了当时婚姻礼俗 的变化,同时登报求婚也体现了广告业的进步,故B、C两项也不符合题意。一幅报纸截图及其 中的信息并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世界文明的演进,故D项符合题目要求。,4.(2013天津文综,6,4分)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 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

34、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答案 A 武昌起义胜利后,清政府很快土崩瓦解。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2月,清 帝退位。此时社会发生剧变,受此影响,人们更加关心时事。材料中报纸的创办数量增加、销量 增长正是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导致的,故选A项。B项属于报纸迅速发展的可 能条件,不是必然原因,可排除;C项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可排除;D项与 题意不符。 评析 本题考查近代大众传媒的发展,旨在考查考生

35、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从当时社会剧变的影响入手,分析材料内涵解答。,5.(2013江苏单科,6,3分)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 述表明 ( )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答案 C 竹枝词前两句认为报纸能够开通民智,功劳很大,说明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故 C项正确。A项夸大了报纸的宣传作用。竹枝词只强调报馆林立,并不能说明其倡导报纸产业 多元化,故B项错

36、误。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1.(2014浙江文综,20,4分)某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公共汽车火箭的 一级火车车厢公共马车。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 序应当是 ( ) A. B. C. D.,C组 教师专用题组,答案 D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准确掌握不同 交通工具产生的历史时间。公共汽车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火箭出现于现代,火车出现于 工业革命时期,马车属于传统交通工具。由此可知D项正确。,2.(2013浙江文综,18,4分)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 后增至7000

37、份,一年后达到13 000份,最多时销达17 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 录。这一现象说明 ( )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答案 C 新文化运动时才首倡白话文,故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不是通俗性报刊,而是文言 政论性报刊,A错;早在19世纪70年代,国人就已开始办报,而时务报在1896年创办于上海,B 错;当时中国报刊刚起步,国人需求量有限,D错。,评析 本题以近代报刊时务报为命题素材,考查报刊这一大众传媒的相关知识,难度中等。 解题的关键在于牢固掌握大众传媒变迁等相关史实。

38、,3.(2013四川文综,7,4分)下图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据此可知 ( )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 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 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由“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得不出“民国时期 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与“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的结论,A项与D项都犯 了典型的以偏概全的错误;B项错在“崇高的社会地位”;由广告的内容,可知C项正确。,评析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读图,要特别注意不能犯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错误。,材料三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

39、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 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二图片中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 现。(10分),答案 (2)整理:材料二图片中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 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因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 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 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10分),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

40、势和工业文明的兴起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冲击,考查学生准 确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阐释和论证历史现象的能力。(2)材料三中的观点,一是整理历史 知识,二是探讨因果,实质上是对图片中出现的新事物进行归类,并探讨这些新事物出现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分析即可。,1.(2017北京东城二模,18)民国初年上海流行单页公历“月份牌”,其绘画主题多为女性。右图 是一张“月份牌”(局部),它可以用来研究近代 ( ) 服饰变革 交通变化 女性地位 礼仪革新 A. B. C. D.,三年模拟,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A组 20152017年高考模拟基础题组 (时间:20分钟 分值:40分),答案 C 从画

41、面看,女子着新式旗袍,这反映了服饰变革,故正确;女子露出胳膊反映出女子 的相对开放,说明女性地位相对提高,故正确。图片信息无法体现交通变化和礼仪革新,排除 。本题选C项。,2.(2017天津十二重点中学一联,5)“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 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时期社会风貌的变化。材料反映的变化是由于 ( )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教育因素 D.科技因素,答案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其反映了民国初年社会风貌的变化,其主要原因在于清朝覆亡,民 国建立,故选A项。,3.(2017河南重点高中3月,29)民国时期,中山装上部小口袋的笔架形袋盖,暗喻

42、中国革命需要依 靠知识分子才能获得成功。中山装坚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融合进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出 一种精神焕发、阳刚向上的速度美及力量美。中山装的设计风格反映了 ( ) A.近代民主思想的不断成熟 B.国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C.辛亥革命加快了中西融合 D.部分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答案 B 从材料信息“暗喻中国革命需要依靠知识分子才能获得成功”“体现出一种精神 焕发、阳刚向上的速度美及力量美”可知,中山装的设计风格反映了国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精 神追求,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A、C、D三项。,4.(2017江西南昌一模,28)1863年3月7日,在上海首份中文报纸上海新报上,刊

43、登了森泰照相 馆的广告。其主要内容为:本馆印照上等小像,上午十点起至晚三点钟为止,价钱甚为公道。如 有意照相者,请至本馆可也。这表明 ( ) A.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B.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C.近代中国社会开始变革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答案 A 从材料信息看,上海新报刊登照相馆的广告,可知照像这一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 国,故选A项。材料不能体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故B项排除;材料仅反映上海地区的变化,不 能得出近代中国社会开始变革的结论,故C项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经济结构的变动,故D项排 除。,5.(2017江苏南通、扬州、泰州二调,7)19世纪的中国,凡西方的东西,照例会被先反

44、对一阵,但电 影却是例外。定军山一炮打响后,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长坂坡等其他影片也大受欢 迎,看电影的人“有万人空巷来观之势”。对该现象的正确解读是 ( ) A.京剧艺术依赖电影技术传播 B.西方影片具有极大的民众市场 C.民国政府鼓励电影产业发展 D.国产电影借助传统艺术得以发展,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19世纪的中国,来自西方的电影并未被人们照例先反对一阵,这主要是 由于京剧影片定军山一炮打响后,人们乐于接受电影这一艺术表现方式,这说明国产电影借 助传统艺术得以发展,故选D项。京剧艺术出现早于电影艺术,故A项错误;定军山长坂 坡并非西方影片,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西方影片的市场如何,故B项排除;

45、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国 政府鼓励电影产业发展,故C项排除。,6.(2016河北石家庄一模,28)大公报记者撰文:“今年之新年,只可谓官国二年,不当谓民国二 年”,“然以各人心理中观之,民国一新年,国民一新年,彼此各一心理,彼此各一新年,则固未尝有 两也”。这体现了 ( ) A.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B.农耕文明影响深远 C.迷信思想根深蒂固 D.官民冲突不可调和,答案 B 从材料信息可知,尽管民国政府采用了公历(阳历),但只是官方使用公历(阳历),广大 民间仍采用和认可旧历(农历)过新年。这体现了农耕文明对人民影响较深远,故选B项。仅从 使用阳历的人数较少无法说明民主共和名存实亡,排除A项;材料信息

46、无法体现迷信思想,排除C 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官民冲突,排除D项。,7.(2016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27)“洋楼层叠,大厦云连。建筑宏伟,雕刻优美。电线铁道,纵横如 网。汽车马车,往来如梳(梭)。广大公园,环植四时花木。道平如砥,旁植乔树,郁郁葱葱。微妙 之乐,来自空际烟筒林立,上矗霄汉。吐气成球,漫濛如雾。机声轧轧,声闻于天未开之 民,置身斯境,目眩神迷曰文明文明,其在是矣。”材料反映出当时部分中国人眼中“文 明”的核心是 ( ) A.交通工具近代化 B.物质生活近代化 C.城市生活近代化 D.工业发展近代化,答案 B 材料反映了城市建筑、交通、自然环境、工业等的变化,这总体上反映了物质生

47、活 近代化,故B项正确。A、C、D三项表述片面,排除。,8.(2016江苏南京、盐城二模,5)1875年10月11日申报刊载:“夫新报之开馆,大抵以行业营 生为计。故其谋疏义以仅谋利者或有之;其谋利而兼仗义者亦有之。本馆即不敢自夸唯照 义所开,亦愿自申其不全忘义之怀也。”这表明申报开办的宗旨是 ( ) A.谋求义利兼顾 B.追求商业利益 C.开辟谋利途径 D.关注时局政治,答案 A 从材料信息看,开办申报既“以行业营生为计”,又“愿自申其不全忘义之怀”, 这表明其宗旨是谋求义利兼顾,故A项正确;B、C两项表述片面;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9.(2015广东广州二模,16)1912年申报刊文描写当

48、时上海的公务员:头戴外国帽,脚踏软皮鞋, 吃西菜,住洋房,点电灯,卧铜床,以至台灯、面盒、手巾、痰盂、便桶,无一非外国货,处处仿效外 国人。这反映了 (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民族工业日渐萎缩 C.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D.社会上的崇洋现象,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1912年,上海公务员的吃穿住用“无一非外国货,处处仿效外国人”, 这反映了社会上的崇洋现象,故D项正确。,10.(2015山东淄博3月,16)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称:“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 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这首诗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新闻媒体歌颂婚姻自由 B.辛亥革命推动女权运动

49、C.社会生活逐步文明开化 D.新式婚礼流行开来,答案 C “无媒婚嫁始文明”实质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逐步文明开化,故C项正确。A项属 于表面现象,排除;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判断民国初年新式婚礼是否流行,故D 项错误。 评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可以直接提取材料信息解答。,1.(2017安徽合肥二模,29)清人杨勋的别琴竹枝词中写道:“茶馆开张帝叔铺(tea shop),特零 克帝(drink tea)有鸿儒。试看多少痴男女,并坐谈心廉耻无。”据此可知 ( ) A.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全盘西化 B.近代中国对女性束缚的加强 C.国人大多坚持男尊女卑观念 D.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艰难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