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抗原: 能启动机体的免疫应答,且能与其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特异性结合,并发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物质。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无免疫原性,只有抗原性的物质。 异嗜性抗原: 不同种属生物间存在的共同抗原。2.免疫原性: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抗体及免疫效应细胞)的性质。 3.抗原性:又称免疫反应性,指抗原分子与免疫应答产物 (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质。4.抗原决定簇 : 又称表位) 抗原分子表面能与其抗体结合的部位称为抗原决定簇 ,是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物质基础。5.血型系统6. T 细胞表位与 B 细胞表位的特性T 细胞表位 B 细胞表位表位受
2、体 TCRBCR MHC 分子 必需无需 表位性质 主要是线性短肽 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有机化合物 表位大小 812 个氨基酸(CD8T 细胞)1217 个氨基酸(CD4T 细胞) 515 个氨基酸或 57 个单糖、核苷酸表位类型 线性表位 构象表位、线性表位表位位置 抗原分子任意部位 抗原分子表面7、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因素:1.分子量 一般是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2.化学组成及结构(1)蛋白质 1)氨基酸组成 2)结构 2)多糖:具有免疫原性, 较蛋白质弱。 (3)核酸:多无免疫原性。 (二)宿主因素:1.异物性 异种或同种异体的物质。 2.宿主的遗传性 同种动物不同品
3、系及不同个体对同种抗原产生不同强度的免疫应答。3.免疫原的剂量及进入途径(1 )剂量 1)剂量不足或过多均不引起免疫应答。 2)重复进入,引起强免疫应答。 (2)途径: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 免疫佐剂 : 先于抗原或同时与抗原混合注射机体可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的物质。1、如何使半抗原具有免疫原性?举例说明半抗原与载体的联接方法。一、载体的选择二、半抗原与载体的联接1、连接方式:物理法(吸附)化学法2、化学连接方法:直接联接法:间接联接法:偶联剂的有碳化二亚胺类、戊二醛、氯甲酸异丁酯法、琥珀酸酐法 O-(羟甲基)羟胺法、一氯醋酸钠法、重氮化的对氨基苯甲酸法等1、 细胞因子概念和共同特性细胞
4、因子:由细胞(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低分子量蛋白质或多肽的统称。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 1多数为低分子量的多肽或糖蛋白 (1 )分子量 660 KD, 200 aa (2)存在形式 分泌型(3)组成 1)单体 大多数,如 IL-2、IL-3、IL- IL-5、IFN-;2)二聚体 同二聚体:IFN- 、IL-10 异二聚体:IL-12;3)三聚体 TNF。 2合成、分泌特性(1) 多源性; (2) 多向性; (3) 短时自限性分泌3作用特性 (1) 高效性 10-12mol/L;(2) 主要为自分泌、旁分泌效应;(3) 非特异性; (4) 拮抗性;(5) 多效性 (6
5、) 网络效应;(7) 细胞因子与激素、神经肽和神经递质共同 组成细胞间信号分子系统。2、细胞因子的种类和英文缩写白细胞介素 interleukins,ILs 干扰素 interferon,IFN 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集落刺激因子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 趋化因子 chemokines 生长因子 growth factor,GF3、简述一个细胞因子的来源、功能4、细胞因子受体信号传导机制细胞因子受体肽链组成及共同信号链1. 肽链组成 (1) 一条肽链 - 如 EPO、G-CSF 的受体及趋化因子受体家族成员;(2
6、) 二条肽链 - 如 IL-3、IL-5、GM-CS 的受体等;(3) 三条肽链 - 如 IL-2 及 IL-15 的受体。2共同信号链(或共同亚单位)指不同细胞因子受体共用的一条相同的与信号转导有关的肽链。5、 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作用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1. 存在 血清、尿液等体液。2. 包括 sIL-1、sIL-2、sIL-4、受体等。3. 可能作用 (1) 与膜受体竞争结合细胞因子,抑制细胞因子的作用。(2) 与细胞因子结合, 转运至机体相关部位,增加局部细胞因子的浓度,发挥其生物学作用。6.CD(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白细胞分化抗原细胞分化过程中出现的表面
7、标志,是跨膜蛋白。人 CD 的序号已从 CD1 命名至 CD350 (2009 年),可大致划分为 T 细胞、B 细胞、髓细胞、NK 细胞、血小板、粘附分子、内皮细胞、细胞因子受体、激活抗原、碳水化合物半抗原、树突状细胞、干细胞、基质细胞和红细胞 14 个组 1、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防御 、免疫稳定 、免疫监视2、天然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区别 天然免疫系统与生俱有的抵御微生物或外来异物侵袭能力的 免疫系统,没有个体差异性,缺乏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功能,无免疫记忆天然免疫细胞:肥大细胞、吞噬细胞、天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 天然免疫分子:补
8、体、溶菌酶、乙型溶素等获得性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之后 建立起来的免疫系统,具有个体差异性、特异性、免疫记忆性免疫细胞:淋巴细胞:T 细胞和 B 细胞(免疫活性细胞)B 细胞:BCR 与抗体T 细胞:TCR 与 MHC 特异性免疫分子:抗 体1、 HLA(human leukocyte antigen)是什么?2、捐献骨髓步骤有哪些?3、中枢、外周淋巴器官包括哪些?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外周淋巴器官:淋巴结,脾脏,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4、骨髓、胸腺、淋巴结、脾脏的功能?骨髓:1 、是造血器官,为多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 2、 B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也是发生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胸腺:T 细
9、胞发育成熟的场所、屏障作用、免疫调节 淋巴结:1、淋巴细胞定居场所 2、免疫应答场所 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4、过滤作用脾脏:1、免疫细胞定居场所 2、免疫应答场所 3、过滤作用 4、合成补体、干扰素等生物活性物质淋巴细胞再循环方式和意义 淋巴循环意义:1 、合理分布 2、更新补充 3、接触抗原 4、迁向炎症 5、迅速应答5、器官化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有哪些?阑尾 appendix、扁桃体 tonsil (腺样体 adenoid)、小肠派氏淋巴结1、粒细胞有哪几种?2、巨噬细胞功能是什么?1、绘制抗体结构示意图,标识各功能区。2、了解各功能区的生物学功能。3、抗原决定簇又称表位 (epitop
10、e) 抗原分子表面能与其抗体结合的部位称为抗原决定簇 ,是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物质基础。4、 Fab 片段 Fab (f ragment antigen binding) 可与抗原结合的片断,抗原结合价 = 1特异性由 VH 和 VL 决定,不能形成凝集或沉淀反应 5、免疫球蛋白(抗体)的功能:一、特异性结合抗原:中和外毒素、病毒,阻止细菌粘附于宿主细胞。二、激活补体 ,发挥溶细胞活性三、亲细胞性(固定细胞)IgG Fc 受体(FcR ):存在于单核 -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NK 细胞、嗜酸性粒细胞、B 细胞上。与调理吞噬、ADCC(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有关。IgE Fc 受体( FcR
11、):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膜上。与 I 型超敏反应有关。四、通过胎盘和粘膜: IgG 是唯一能穿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 sIgA 能穿过粘膜。 五、免疫调节功能6、抗体分类 和各种抗体主要特性。IgG :血清中含量最高、半衰期最长的抗体,唯一能通过胎盘的 Ig,对新生儿抗感染起重要作用再次应答的主要抗体 体内最重要的保护性抗体具有多种功能:结合、凝集抗原中和细菌毒素、中和病毒激活补体调理吞噬能与 SPA 结合IgM:分子量最大的 Ig(五聚体)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抗体(胚胎发育晚期即可出现) 初次应答的主要抗体近期感染的指标激活补体、裂解细菌、调理吞噬等作用均比 IgG 更有效不能
12、通过血管进入组织。 血清 IgM 是五聚体结构,膜型 IgM(serfase IgM,sIgM)是单体结构。 sIgM 是 BCR。 IgA 有两型:血清 IgA(单体)和分泌型 IgA(二聚体) 。分泌型 IgA:由两个 IgA 单体与 J 链和分泌片结合而成二聚体结构;是人体外分泌液中的主要抗体; 由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产生,对防御病原微生物入侵起重要作用,又称为局部防御性抗体。 在局部抗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IgD: 1、血清 IgD 含量低。2、膜型 IgD 存在于成熟 B 细胞表面,为 BCR,是 B 细胞成熟的标志。IgE:血清含量最低IgE 没有铰链区,有 4 个 CH 结
13、构域( CH14)CH2、CH3 能够与肥 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 IgE- Fc 受体结合,介导型超敏反应。与抗寄生虫感染有关。不能固定补体1、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1.定义 指由不同 B 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抗原物质中多种抗原决定簇的多种抗体混合物。如: 免疫血清(含多种特异性抗体) 。2.实际意义(1)预防、治疗感染性疾病(2)临床诊断 2、杂交瘤技术的原理与应用3、单克隆抗体的概念与特点 由一个识别单一抗原决定簇(表位)的 B 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同源抗体。单一特异性,与一个抗原决定簇反应; 可重复性,能够提供完全一样的抗体制剂;一经制出,可无限量地供应 4、以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主要
14、 技术步骤有哪些?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1)致敏淋巴细胞的准备 2)骨髓瘤细胞、脾细胞、饲养细胞的准备。3 )细胞融合 4)选择性培养5)抗体分泌细胞的筛选 6)克隆化过程 7)单克隆抗体的制取 8)检测5、抗体的纯化与鉴定 纯化方法 ; 1、盐析、层析技术 2、抗原吸附 鉴定:1、单克隆抗体的类型、亚型的测定:兔抗小鼠 Ig 类型和亚型的标准抗血清,采用琼脂扩散法或 ELISA夹心法测定单抗的 Ig 类型和亚型。2、单抗的特异性鉴定 :可以采用 ELISA 法、间接血凝和免疫印迹技术等, 。3、单抗的效价测定 可采用凝集反应、 ELISA 等比较多克隆抗体与单克隆抗体的特点 并考虑其在应用上的
15、差异多抗与单抗制剂的比较多抗 单抗 单抗(血清) (腹水) (培养上清)特异性抗体含量(mg/ml) 0.1-1 0.5-5 0.005-0.025无关 Ig 含量(mg/ml ) 10 0.5-1 其他血清蛋白 大量 极少 均一性 + +特异性 多决定簇 单决定簇 单决定簇稳定性 较好 略差 略差重复性 差 好 好5、 如何对获取的抗体进行鉴定?1)单克隆抗体的类型、亚型的测定:兔抗小鼠 Ig 类型和亚型的标准抗血清,采用琼脂扩散法或 ELISA 夹心法测定单抗的 Ig 类型和亚型。2)单抗的特异性鉴定 :可以采用 ELISA 法、间接血凝和免疫印迹技术等, 。3)单抗的效价测定 可采用凝集
16、反应、 ELISA 等H 抗原 O 抗原 H 抗原(细菌的鞭毛具有抗原性,称为鞭毛抗原,不同细菌的 H 抗原具有特异性,常作为血清学鉴定的依据之一。 )O 抗原(菌体抗原) 抗原分离有哪些方法 1、补体系统:是存在与人和脊椎动物的血清和组织液中的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组成生物级联反应系统,具有持续紧张、随时可发、精密调控等特点。 补体系统组成:补体固有成分,调控蛋白,补体受体。2、补体的激活途径:经典途径,替代途径,MBP 途径, 3、补体系统的调节机制:C1INH, I 因子H 因子、DAF、同源限制因子等的作用。4、补体受体:CR1,CR2,CR3/CR4,CR5a。1、 T
17、 细胞发育过程 T 细胞发育来自骨髓的祖 T 细胞在胸腺微环境中发育成熟。 表达 Pre-TCR 的双阴性细胞( CD4-CD8-T )双阳性细胞 CD4+CD8+T发育成熟的 CD4 和 CD8 单阳性细胞胸腺细胞的阳性选择,获得 MHC 限制性胸腺细胞的阴性选择,获得自身免疫耐受性T 细胞受抗原刺激在外周淋巴器官的进一步分化2、 T 细胞根据活化阶段、根据 TCR、根据 CD4/CD8 表达可分为哪些亚群,它们的特性是什么?根据活化阶段分类初始 T 细胞:未受抗原刺激的成熟 T 细胞。效应 T 细胞:执行免疫效应的 T 细胞,表达高水平的高亲和力的 IL-2R。记忆 T 细胞:存活期长,介
18、导再次免疫应答根据 TCR 分类 T 细胞:识别由 MHC 分子提呈的抗原性多肽,并具有 MHC 限制性。 T 细胞:主要分布在皮肤和黏膜组织,识别多糖、多肽等抗原,无 MHC 限制性,其抗原受体缺乏多样性。根据表达 CD4/CD8 分子分类CD4 T(Th) 受自身 MHCII 类分子限制。CD8 T(CTL)受自身 MHCI 类分子的限制。3、 NK 细胞的直接接触杀伤机制和方法。直接接触杀伤: 识别靶细胞配体 穿孔素和颗粒酶 靶细胞裂解或凋亡 4、 ADCC 效应: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1、酶联免疫吸附(ELISA)的原理 基本原理它采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反应将待测物与酶连接,然后
19、通过酶与底物产生颜色反应,用于定量测定。测定的对象可以是抗体也可以是抗原。2、 ELISA 的主要类型(图示)以及分别适用哪种检测(抗原、抗体、小分子) 。3、 (一)双抗体夹心法:适用于检测分子中具有至少两个抗原决定簇的多价抗原。4、 (二)间接法:检测抗体最常用的方法5、 (三)竞争法 :适用于检测小分子抗原(激素、药物)或半抗原6、 (四)应用亲和素和生物素的 ELISA: 生物素与亲和素的结合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其亲和力较抗原抗体反应大得多且极为稳定。以生物素标记的抗体(或抗原)代替酶标抗体(抗原) 。3、 ELISA 中主要试剂和材料有哪些?4、 ELISA 中用到的酶和底物有哪些?5
20、、 ELISA 的通常步骤包括什么?6、 ELISA 中注意事项有什么?1、特异性免疫应答概念、类型、过程、特点。概念:机体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体内的 APC 对抗原进行加工和递呈) ,特异性淋巴细胞对递呈的抗原进行识别,*而后引起相应的淋巴细胞活化、增值、分化,*进而产生一系列免疫效应,从而将入侵的抗原性异物进行排除的整个生理过程,称为特异性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Ir) 。根据参与细胞的类型和效应分为: (1 )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2 ) 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免疫应答的过程:感应阶段(抗原识别阶段):指 APC 对抗原性异物的捕获、加工处理和递呈以及特异性
21、淋巴细胞对递呈抗原的识别。反应阶段(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识别抗原后的淋巴细胞在双信号刺激及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发生活化、增值、分化为致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阶段。效应阶段:指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释放效应性淋巴因子或直接发挥特异性细胞杀伤作用的过程。特点: 1.特异性 2.记忆性 3. MHC 限制性 2、 MHC 、HLA 生物学功能。 生物学功能1.参与抗原的递呈2.作为 CD8+T、 CD4+T 细胞的识别3.参与胸腺内 T 细胞的分化、发育;4.移植排斥反应3、 APC:即抗原递呈细胞,表达 MHC 和协同刺激分子,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把抗原肽递呈给 T 细胞的细胞群,包
22、括 DC、巨噬细胞、活化的 B 细胞和其他非专职AP。4、 T 细胞识别的抗原的种类、特点和来源。 (一)内源性抗原1.特点(1)由 MHC I 类分子提呈;(2)存在于胞浆内的抗原。2.来源(1)病毒和一些细菌感染细胞后,于胞浆内及胞核内合成的抗原;(2)肿瘤细胞合成的肿瘤抗原。(二)外源性抗原 1.特点(1)由 MHC II 类分子递呈;(2)存在于囊泡系统内的抗原。2. 来源(1)巨噬细胞摄取到内体中的颗粒成分 (如细菌、细胞等)及细菌增殖中新合成的抗原。(2)APC 通过吞噬和吞饮作用摄取内化的细菌代谢产物和其它可溶性蛋白质抗原。5、 内、外源性抗原肽 MHC 分子复合物中的 MHC
23、分子类型,由何处提供?6、 T 细胞活化(图示)其中双信号包括什么?信 号 T 细胞 APC第一信号 TCR 和 CD4 或 CD8 MHC-肽复合物第二信号 CD28 B7(CD80、CD86)7、 CTL、Th 细胞的免疫学作用。CTL特异性细胞毒效应 分泌细胞因子的效应Th1活化巨噬细胞 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 诱导活化 B 细胞产生调理性抗体1、 血清学反应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凝集反应 沉淀反应 溶血(菌)反应 补体结合反应 中和反应 2、 凝集实验的类型和原理?凝集试验根据抗原的性质、反应的方式,可分为直接凝集试验和间接凝集试验两种。一、直接凝集试验 指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电解质的参与下
24、,直接结合凝聚成团块的现象。二、间接凝集试验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与免疫无关的小颗粒的表面,再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结合,在有电解质存在的适宜条件下,可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3、沉淀反应有哪些试验方法?一、液相沉淀反应1、絮状试验 2、环状试验二、凝胶内沉淀反应1、扩散试验 2、免疫电泳技术4、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补体结合试验是用免疫溶血机制做指示系统,来检测另一反应系统抗原或抗体的试验。当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相结合,在电解质存在时,可使红细胞产生凝集现象;若同时加入新鲜动物血清,则血清中的补体可与红细胞及其抗体(溶血素)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结合,从而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溶解,产生溶血现象。该
25、试验中有 5 种成分参与反应,分属于 3 个系统:反应系统,即已知的抗原(或抗体)与待测的抗体(或抗原) ;补体系统;指示系统,即绵羊红细胞与相应溶血素,试验时常将其预先结合在一起,形成致敏红细胞。反应系统与指示系统争夺补体系统,先加入反应系统给其以优先结合补体的机会。 因此补体结合试验可用已知抗原来检测相应抗体,或用已知抗体来检测相应抗原。如果反应系统中存在待测的抗体(或抗原) ,则抗原抗体发生反应后可结合补体;再加入指示系统时,由于反应液中已没有游离的补体而不出现溶血,是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如果反应系统中不存在的待检的抗体(或抗原) ,则在液体中仍有游离的补体存在,当加入指示系统时会出现溶
26、血,是为补体结合试验阴性5、胶体金层析条原理和结构?检测原理是依靠毛细作用使液体样品沿层析条(如硝酸纤维素膜)移动 ,待测物质和固定于层析材料上的标记受体(酶标记或胶体金标记)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形成复合物后经过酶促显色或胶体金显色就可以直接得到结果。胶体金层析条结构胶体金层析条是将胶体金技术和免疫层析技术相结合,依靠毛细管作用让液态样品在层析条上流动。在一条塑料片上依次固定玻璃纤维膜、聚酯膜、硝酸纤维素膜(NC 膜) 、吸水纸。玻璃纤维膜为加样区,聚酯膜上吸附着金标抗体,硝酸纤维素膜上包被着线条状的抗原或抗体,当浸入液体(样品)中,吸附的金标抗体就会溶解并和样品中待测特异性物质结合,在毛细管
27、作用下向上流动,当上行至醋酸纤维膜时,即与包被在膜上的抗原(抗体)结合,呈现出红色条带。测试线表示样品中是否有待检物质,质控线可以和金标抗体结合以检验该层析条是否有效。1、 TI-Ag 和 TD-Ag 刺激 B 细胞活化的特点?(一)TI 抗原刺激 B 细胞活化 直接作用。(二)TD 抗原刺激 B 细胞活化 需两种信号1.第一信号(抗原刺激信号) 抗原与BCR(B 细胞)结合;2.第二信号(Th 细胞信号) CD40L-CD40。2、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区别和各自特点?(1 )潜伏期( 诱导期) 长(约 710 天);(2 )抗体的种类以 IgM 为主;(3)抗体亲和力低;(4 )维持时间短;
28、(5)总抗体水平低。(1 )潜伏期短(约 23 天) ; (2)抗体的种类以 IgG 为主;(3)抗体亲和力比初次应答明显增强;(4)维持时间长;( 5)总抗体水平高。3、 B 细胞免疫记忆能力是指什么?B 细胞免疫记忆是指 B 细胞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时,快速产生高效价、高亲和力抗体的现象。4抗体的免疫效应有哪几种?(一)中和作用(二)激活补体(三)免疫调理(四)ADCC(五)粘膜抗感染(六) 超敏反应:可引起 I、II 、III 型超敏反应。 (七) 自身免疫病(八) 可引起移植超急排斥反应。(九) 肿瘤逃逸:肿瘤细胞的封闭抗体。1 I 型超敏反应原理,参与的抗原、抗体、和细胞类型型超敏反应的
29、发生原理(1)由 IgE 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参与;(2)速发速止,多为功能性紊乱;(3)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4)具有早、晚期。 (一) 抗原 呼吸道 - 花粉、尘螨、霉菌和化学物质等;消化道 - 鱼、虾、肉、蛋、海产品和牛奶等;皮肤 - 昆虫的毒素、化学物质等;人工注射 - 化学药物及异种动物血清等。(二) 抗体 - IgE (三)IgE Fc 段受体(FcR)(四)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五) 嗜酸性粒细胞2 型超敏反应原理血液循环中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IgG、IgM 类)结合形成可溶性的免疫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沉积于组织,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其
30、它细胞的参与下,引起组织损伤的过程。1. 了解免疫缺陷的分类2.特 异 性 免 疫非 特 异 性 免 疫细 胞 免 疫 (胸 腺 、T细 胞 、细 胞 因 子 )体 液 免 疫 (骨 髓 、淋 巴 结 、B细 胞 、免 疫 球 蛋 白 )吞 噬 作 用 (大 单 核 细 胞 、巨 噬 细 胞 、中 性 粒 细 胞 )补 体 系 统 (C1-9,补 体 激 活 后 具 有 放 大 特 异 性 细 胞免 疫 、体 液 免 疫 以 及 吞 噬 作 用 )3.继发性免疫缺陷因其他疾病和因素引起的免疫功能障碍称继发性免疫缺陷风疹、麻疹、巨细胞病毒、恶性肿瘤、免疫抑制剂治疗等4.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免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