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儿童玩具2基础心理学.ppt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4359813 上传时间:2018-12-25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玩具2基础心理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儿童玩具2基础心理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儿童玩具2基础心理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儿童玩具2基础心理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儿童玩具2基础心理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基础心理学,广东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李骏奇,2,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第二节 人的心理的本质 第三节 心理学发展简史 第四节 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3,第一节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 1、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心理过程 (共同性) 情意过程:情绪情感与意志过程 需要、动机人格(个性)(差异性) 能力、气质、性格,4,2、心理学的门类 普通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动物心理学和比较心

2、理学 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儿童发展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 社会对心理发展的制约和影响:社会心理学 心理现象的神经机制:生理心理学 把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生活实践:应用心理学,5,第二节 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比较:古人对心脏作用的认识偏旁部首的表意作用(愛、悲、恨等)人的生死的鉴别标准,6,通过动物心理演化过程、生活经验和临床医学等方面认识“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物质发展阶段 神经系统发展 反映方式无 机 物 物理、化学植 物 感 应 性动 物 神经系统 心 理 无脊椎动物 链状神经系统 感觉低等脊椎动物 中枢神经系统 知觉高

3、等脊椎动物 脑的高度发展 思维萌芽人类 脑的结构与机 能进一步发展 思维、意识,7,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大脑只是提供了心理活动得以产生的物质基础,要真正产生心理,还有赖于客观现实对大脑的刺激作用。其一,指出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自然环境:动物心理(狼孩、熊孩等)社会环境:人的心理(国民性格、时代特点等),8,1920年9月19日,在印度的一个丛林中,发现了两个由狼哺育的女孩。年长的估计8岁,年幼的一岁半。大概都是在生后半年被狼衔去的。两人回到人类世界后,都在孤儿院里养育,分别取名为卡玛拉与阿玛拉。她们的言语、动作姿势、情绪反应等方面都能看出很明显的狼的生活痕迹。 她们不会说话,发音独特,不

4、是人的声音。不会用手,也不会直立行走,只能依靠两手、两脚或两手、两膝爬行。她们惧怕人,对于狗、猫似乎特别有亲近感,其次是小孩。白天她们一动也不动,一到夜间,到处乱窜,象狼那样嚎叫,人的行为和习惯几乎没有,而具有不完全的狼的习性。 这两个狼孩回到人类社会以后,辛格牧师夫妇俩为使两个狼孩能转变为人,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但没有充分的计划性。,9,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诉说饥饿和口渴了。遗憾的是,回到人间的第11个月,她就死去了。 卡玛拉在两年后,才会发两个单词(“波、波”和叫牧师夫人“妈”)。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第7年学会45个单词。她动作姿势的变化也很缓慢。1年4个月时,只

5、会使用两膝步行。1年7个月后,可以靠支撑两脚站起来。不用支撑的站立,是在2年7个月后;到两脚步行,竟费了5年的时间,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经过5年,她能照料孤儿院幼小儿童了。她会为跑腿受到赞扬而高兴,为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解纽扣儿)做不好而哭泣。这些行为表明,卡玛拉正在改变野孩的习性,显示出获得了人的感情和需要进步的样子。大女孩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中国也有类似狼孩、猪孩的报道,结果和印度狼孩大致相似。,10,其二,指出心理的反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例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引水上山、发射飞船等。 其三、指出心理是非物质性

6、的客观存在。心理 行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11,第三节 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19世纪以前,心理学一直隶属于哲学的范畴。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成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2,二、学派的纷争学派 创始人 基 本 观 点构造心理学 冯特 研究意识及其成分首创实验内省法 行为主义心理学 华生 研究行为而非意识(刺激反应) 格式塔心理学 惠特海墨、考夫卡 反对分解意识,强调心理的整体性机能主义心理学 杜威 研究意识及其作用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 研究无意识现象,13,三、当代

7、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1、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认为人性向善,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做到自我实现。因此,应该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促进人的健康成长。 2、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3、生理心理学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14,第四节 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辨证发展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个案法 4、实验法(因果关系: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15,第二章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 第二节 内分泌系统与

8、心理 第三节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16,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 一、神经元及其功能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结构:细胞体、轴突、树突功能:接受刺激、传递信息、整合信息种类:感觉(传入)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联络神经元,17,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脑神经12对 脊神经31对 自主神经(植物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自主神经的活动与情绪有密切的关系。其活动一般不受意识的支配,经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调节。,18,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1、脊髓:中枢神经系统最低级的中枢,传递信息,简单反射。 2、脑干(延脑、桥脑、中脑、网状结构):维持生命基本活动

9、的主要机构。 3、间脑(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 4、小脑: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和不随意运动。,19,四、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大脑皮层:密集的神经细胞体大脑灰质大脑皮层的高度发展是人脑的主要特征。结构与功能:颞叶听觉枕叶视觉顶叶躯体感觉额叶躯体运动,20,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单侧化)右利手: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形象思维占优势。左利手:与右利手相反,或没有单侧化。,21,第二节 内分泌系统与心理内分泌系统垂体腺、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性腺等。1、垂体腺:垂体后叶:泌尿、血压、分娩、泌乳垂体前叶:生长激素、控制其他腺 2、肾上腺:对生理平衡

10、和情绪行为有重要影响 3、甲状腺:促进机体代谢,增进机体发育 4、性腺:促进性和第二性怔的发育,22,第三节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一、巴甫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1、兴奋和抑制(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2、反射、反射弧和反馈反射: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馈:,23,3、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人和动物生而有之、不学而能的反射。 条件反射个体通过学习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获得的反射。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食物+灯光 灯光成为食物的信号 流口水(多次结合) 2、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工具条件反射)偶然按压杠杆出现食物 有意按压获

11、得食物 (多次发生),24,4、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具体刺激物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望梅止渴 望而生畏第二信号系统词、语言的刺激如:谈梅生津 谈虎色变,25,二、巴甫洛夫发现的几个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1、条件反射的抑制外抑制 非条件性抑制超限抑制抑制过程消退抑制条件性抑制分化抑制,26,2、扩散和集中神经过程在大脑皮层上运动的基本形式。3、相互诱导负诱导与正诱导同时诱导与继时诱导4、动力定型 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动力定型是人的习惯的生理基础。,27,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 感觉概述 第二节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第三节 感觉现象 第四节 各

12、种感觉 第五节 知觉概述 第六节 知觉的种类,28,第一节 感觉概述 一、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个别属性包括:颜色、声音、气味、味道、温度、光滑度等。反映方式:一对一(适宜刺激的特定性) 二、种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刺激来源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等),29,第二节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 感受性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二者成反比。,30,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种类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反比,如视力表)2)差别

13、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反比,如掂量商品重量) 三、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反映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刺激强度按对数级数增长,而相应的心理量却只按算术级数增长(对中等强度刺激而言)。,31,第三节 感觉现象 一、感觉适应 定义: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几乎各种感觉都有适应现象(除了痛觉),特别是视觉的暗适应现象。例如,光适应和暗适应(视觉)、嗅适应、味觉适应、温度感觉适应、触压觉适应等,而在所有的感觉适应中,痛觉最难适应(机体的保护本能作用)。 种类:感受性降低, 感受性升高。,32,二、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

14、(1)正后象:在性质上和原感觉的性质相同的后象,注视图片一段时间后,突然将视线转移至黑屏,这时产生一个与原图性质相似的感觉,这就是正后象。(2)负后象:在性质上和原感觉的性质相反的后象,注视图片一段时间后,然后把视线转向白屏,会感到有一个与原图颜色相反的图象,这就是负后象。(彩色负后象是刺激色的补色),33,你看见了什么?,34,你看见了什么?,35,三、感觉对比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如:黑人牙膏。 继时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如:先苦后甜;吃完苹果马上再吃桔子,觉得桔子不仅不甜,反而更酸了;从冷水里出来再到稍热一点的水里觉得水很热。,36,四、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

15、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产生联觉的条件刺激物本身蕴含多种感觉元素、感觉者的感觉经验。如,红色蕴含了红和热量两种感觉元素,蓝色蕴含着蓝和凉爽两种感觉元素等等。,37,第四节 各种感觉 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适宜刺激物与感觉器官(感受器):一对一各种感觉的特性各种感觉的异常(如色盲、职业性耳聋等) 2、内部感觉(平衡觉、运动觉、内脏感觉、痛觉) 3、痛觉皮肤痛与内脏痛的特点痛觉的意义(为什么痛觉难以适应)痛觉感受性与主体人格特点的关系,38,第五节 知觉概述 一、知觉的定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形状、归属

16、、意义,39,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 ,40,缺陷美,41,2、选择性(对象与背景的转换) 3、恒常性(知觉映像不因知觉条件变化而变化) 4、理解性(命名或言语的解释),42,第六节 知觉的种类 一、空间知觉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距离知觉 深度知觉的双眼线索二、时间知觉知觉时间的各种方法与影响时间知觉准确性的因素 三、运动知觉视觉的运动错觉:似动现象、诱导运动、自主运动,43,四、错觉1、错觉是一种歪曲的知觉(各种知觉都有错觉现象)2、错觉的产生是有条件的3、只要具备条件,错觉的产生是必然的4、错觉有固定倾向,44,45,46,47,第四章 记 忆 第一节 记

17、忆及记忆过程 第二节 表象 第三节 三个记忆系统,48,第一节 记忆及记忆过程 一、记忆的定义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 二、记忆的种类按内容来分,有:形象记忆、抽象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感知器官的分类;保持时间的分类;意识类型的分类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 三、记忆过程再认识记保持回忆再现 四、遗忘及其规律艾宾浩斯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 遗忘规律:先快后慢,保持量与间隔时间的关系呈负加速型的曲线。,49,第二节 表 象 一、表象的定义 二、表象的特征与作用特征:直观形象性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但表象不如知觉完整、稳定、鲜明。操作性表象可以在头脑中放大、

18、缩小、翻转。概括性表象是多次知觉概括的结果,是对某一类对象的表面性形象的概括性反映,表征为对象的轮廓而不是细节。作用:感知 思维(桥梁作用),第三节 三个记忆系统 三个记忆系统,51,一、瞬时记忆(1秒钟内) 特点: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记忆容量较大,但信息保持时间极短对信息加以注意,可以转入短时记忆 感觉记忆:记忆系统的“接待室”,52,二、短时记忆(1分钟内) 特点: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项目记忆材料以视、听为主(形象编码和听觉编码)短时记忆的信息可以被意识到短时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但通过复述可以转入长时记忆系统,53,三、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 特点:容量无限(包括信息种类和数量)记忆

19、编码包括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储存中的信息一般不会意识到,除非有意回忆遗忘原因:自然衰退或干扰干扰形式:前摄抑制后摄抑制例:系列位置效应,54,第五章 思维、言语及想象 第一节 思维概述 第二节 思维的种类 第三节 概念掌握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第四节 语言与言语 第五节 想象,55,第一节 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定义和特征 1、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2、思维的特征:间接性(通过一定的媒介来认识:过去和将来)概括性(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如本质),56,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1、分析与综合2、抽象与概括船 神经症车 交通工具 重性精神病 心理疾病 飞

20、机 人格障碍,我是心理!,57,第二节 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思维的形态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中介认识事物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中介认识事物+ =?,58,逻辑思维以词为中介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二、根据思维的方向: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三、根据是否具备创造性:再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什么是思维?,59,第三节 概念掌握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一、概念的掌握 概念的定义: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概念的质,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概念的量,即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范围。内涵增加,外延就变小;反之亦然。 例如:鸟的日常概念:“会飞的动物”外延

21、:蜜蜂、苍蝇、蝴蝶、蜻蜓等,但不包括三鸟; 鸟的科学概念:无齿、有喙、有羽毛的动物外延:鸡、鸭、鹅等,60,概念的掌握(形成):指个体借助语音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某个概念的过程。个体掌握概念的层次反映了他的思维发展水平。二、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自然概念:人们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概念。 人工概念: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 人工概念的作用:控制变量,缩短研究进程,了解人们对概念的掌握过程。,61,第四节 语言与言语 一、语言与言语语言: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是人们用以思维和交往的工具。是一种社会现象。言语: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是一种

22、心理现象。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二、言语活动的形式 外部言语:口头言语(对话和独白)、书面言语 内部言语:非交流性的、支持思维活动进行的、不出声的言语 三、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四个中枢),62,第五节 想 象 一、想象的定义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想象无论如何荒诞,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如梦(与幻觉的区别)。有意想象:在一定目的、意图和任务的影响下有意识进行的想象。再造想象有意想象 创造想象幻想(理想、空想),63,第六章 意识与注意 第一节 意识概述 第二节 注意概述 第三节 注意的特征

23、,64,第一节 意识概述 一、意识 1、概念:觉醒状态下的觉知(主观觉察)。包括外界事物和自身状态;直接经验及评价。 2、功能:统合:维持人格的内在统一性(身心协调、言行协调)类似于管弦乐队的指挥管理(监视):监督自我和环境类似于时刻不停的摄像机(潜在问题和解决策略)调节和控制:调控思维和行为调控开始和终止类似于工厂的质量检查员,65,二、无意识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包括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 三、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1、睡眠 清醒和警觉状态时:波(1430Hz) 安静和休息状态时:波(813Hz) 睡眠状态下: 波阶段1(浅睡状态):10min阶段2:20min阶段3和4(

24、深度睡眠) :波(1Hz),40min以上快速眼动睡眠:高频低幅脑电波(梦境),510min 2、梦 主要特点:不连续性 弗洛伊德:被压抑到潜意识里的冲动或愿望的反映。,66,第二节 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定义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选择功能,选择心理操作的对象。集中性: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选择信息,使之处于心理活动或意识的中心,以便能被有效地记录、加工和处理。注意是意识的一种属性、一种心理状态,并非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67,二、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人、动物都有;效果一般但不易疲劳影响因素:客观事物特点(新异性、强度大、变化性等

25、)主体的需要、兴趣等 2、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人特有;效果较好但易疲劳影响因素:主体对活动的目的、要求的认识;意志品质 3、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人特有;效率高而不易疲劳影响因素:间接兴趣(有意注意) 直接兴趣(无需意志控制),68,第三节 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广度影响因素:刺激物的特点(72)主体的知识经验 二、注意稳定性影响因素:刺激物的特点(如车祸发生与道路状况)主体的心理品质与对活动的态度(相反:分心) 三、注意转移影响因素:前后两种活动的性质主体的态度和个性特点 四、注意分配影响因素:两种活动之间有内在关系(相容性)主体对有关活动的操作达到了自动化程度

26、,69,第七章 需要与动机 第一节 需要与动机概述 第二节 需要层次理论,70,第一节 需要与动机概述 一、需要 1、定义: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2、需要的种类: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71,二、动机 1、定义: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需要动机行为2、动机的种类: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兴趣、爱好)有意识动机与无意识动机(定势)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72,第二节 需要层次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爱与归属的需要 发展性需要 安 全 的 需 要 缺失性需要

27、生 理 需 要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越早,力量越强;低一级需要的满足是高一级需要产生的基础和条件;越是高级的需要,不但拥有的人越少,而且满足的程度也相对较低。,73,第八章 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一节 情绪情感概述 第二节 情绪理论 第三节 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两极性 第四节 情绪情感的种类 第五节 意志,74,第一节 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的定义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情绪情感的差异和联系:,75,二、情绪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服务于改善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条件 2、动机功能驱动有关活动以满足需要 3、组织功能积极推动作用或消极破坏作用 4、信号功能传递信息、沟通思想情感,76,

28、第二节 情绪理论 一、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基本观点:情绪是对内脏器官、身体变化的知觉如:惊恐叫声 发抖害怕 二、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基本观点:丘脑是情绪中枢(发生位置) 三、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基本观点:外界刺激+机体生理变化+认知 情绪 四、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基本观点: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功能,77,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1、道德感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善与恶)。如: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工作勤勉、诚实守信;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又如:拾金不昧、有偿归还; 大公有私、利人利己;作用:规范行为(要做

29、什么样的人);自我监督、自我教育(不犯同样的错误)。,78,2、美感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与丑)。美感的来源:外在的美自然景象和人类创造物的特性(秀丽、俊美、险峻、和谐、对称、宏伟、奇特、内涵丰富、 创造性等)。内在的美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特征(善良、纯朴、诚实、公正等)。美感的体验强度受人的审美能力和知识经验所制约。美感的作用:人心向善,对美的追求是人抑恶扬善、完善自我的重要动力,所以美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79,3、理智感理智感指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真与假)。理智感表现:好学学而不厌、对无知的恐惧和担忧独立思考尊重

30、事实、坚持真理、不畏权威反思善于自我反省,勇于改正错误。作用:深化认识,促进社会和个人的进步发展。,80,第五节 意 志 一、定义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行为人的行为非意志行为,81,二、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1、准备阶段(动机冲突)双避式冲突、双趋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 2、执行决定阶段执行既定计划,克服困难挫折;审视既定计划,及时修正计划。 三、意志品质1、自觉性 2、果断性3、坚韧性 4、自制性,82,第九章 人 格 第一节 人格概述 一、定义: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

31、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她有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二、特性:独特性,整体性 ,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三、人格的结构人格的倾向性需要、动机人格的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83,第二节 能 力 一、能力概述 1、定义: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人格的一种心理特征。智力: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即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区别: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内涵不同。联系:一方面,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能力决定着掌握知识技能的方向、速度、巩固程度及其水平,另一方面,能力也是在掌

32、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得到发展。,84,3、能力的分类1、能力、才能和天才2、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3、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4、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85,二、能力结构理论 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2、塞斯顿的群因素理论(7种彼此独立的原始因素) 3、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智力的三维结构) 三、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1、能力发展的水平差异(智商:超常、中常、低常) 2、能力类型的差异(优势方面的差异) 3、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神童、大器晚成),86,四、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的因素 双生子智商相关系数比较表,87,2、环境和教育的因素遗传决定了能力发展可

33、能的范围和限度,环境则决定了能力发展的具体程度。1)家庭:提供物质需要和心理满足2)学校:教育是能力发展的关键3)社会:重要的影响因素,88,第三节 气 质 一、气质概述 1、定义:心理活动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相当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性情。 2、气质类型学说体液说(希波克拉底)、体型说、血型说、激素说 二、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1、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征兴奋和抑制过程的三个特征:强度、平衡性、灵活性 2、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见表11),89,3、气质的特性1)感受性和耐受性2)反应的敏捷性3)可塑性4)情绪的兴奋性5)指向性 4、气质类型的外在表

34、现1)胆汁质(如张飞、李逵) 2)多血汁(如王熙风)3)黏液质(如林冲)4)抑郁质(林黛玉),90,三、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1、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2、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3、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影响工作效率 4、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和对环境的适应 5、气质类型能影响健康,91,第四节 性 格 一、性格的定义 二、性格的结构态度特征静态特征 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动态特征,92,第五节 人格理论 一、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本我: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结构部分,遵循“快乐原则”(原始的人);自我:人格的意识结构部分,按外部现实条

35、件调节本我的原始需要,遵循“现实原则”(现实的人);超我:人格的意识结构部分,表现为道德、良心。遵循“道德原则”(道德的人)。三者协调健康状况三者冲突无法解决心理疾病,93,二、人格结构的类型理论荣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内向人格 外向人格 三、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和人格五因素模型 1、奥尔波特的特质论共同特质 人格特质 首要特质(最典型、最具概括性)个人特质 中心特质(主要行为倾向)次要特质(特殊场合下的表现),94,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共同特质 表面特质(外部行为)个别特质 根源特质(内在因素)卡特尔称已找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可据此预测人的行为。 3、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维度理论(类型与特质模式的结合)不认为存在着独立的特质,主张用特征群去描述人格,因此主张采用类型的概念。三维度;内外倾神经质(情绪反应强烈,不容易恢复)精神质(自我中心、攻击性强、缺乏同情心等),95,4、人格五因素模型神经质外倾性经验开放性宜人性认真,96,谢谢!,若关于本课程有任何疑问、意见、建议,或想多作了解,敬请通过以下方式联系: Tel:020-38290581,38290596 Email: ,jacky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心理学理论/研究方法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