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 2019 届高三化学上学期期中试题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C 12、O 16、S 32、Cl 35.5、Cu 64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 2 分,共 46 分)1 本草纲目中“石碱”一条记载:石碱出山东济宁诸处,彼人采篙寥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洗衣发面,亦去垢发面。这里的“石碱”是指 ( )A . KOH B . KAl (SO4)2 C . KHCO3 D . K2CO32. 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 OH 含有的电子数目为 10NAB1mol Cl 2溶于水,转移电子的数目为
2、 NAC标准状况下,2.24 L CCl 4含有的分子数目为 0.1NAD1L 1 molL -1 Na2CO3溶液中含有的 CO32 数目为 NA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酸钠可称为碳酸盐、钠盐或碱式盐B鸡蛋清、浑浊的河水可能属于同一类别C强光束通过 Fe(OH)3胶体时发生了显著的化学变化D直径为 108 m 的微粒一定属于胶体4. 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水电离出的 c(H )c(OH )10 22 的溶液:K 、Na 、SO 、S 2O24 23B澄清透明溶液:Mg 2 、Cu 2 、Cl 、SO 24C使酚酞变红色的溶液:NH 、K 、AlO
3、、NO 4 2 3D含 0.1 molL1 KI 的溶液:Fe 3 、Na 、NO 、Cl 35. 把镁条(去除氧化膜)投入到盛有盐酸的敞口容器中,产生 H2的速率v 与时间 t 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影响 AB 段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AH +的浓度 B体系的压强 C溶液的温度 DCl 的浓度6. 在离子浓度都为 0.1 molL1 的下列溶液中,加入(或通入)某物质后,发生反应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在含 Fe3 、Cu 2 、H 的溶液中加入锌粉:Cu 2 、Fe 3 、H B在含 I 、SO 、Br 的溶液中不断通入氯气:I 、Br 、SO23 23C在含 AlO 、SO 、OH 的
4、溶液中逐滴加入硫酸氢钠溶液:OH 、AlO 、SO 2 23 2 23D在含 Fe3 、H 、NH 的溶液中逐渐加入烧碱溶液:Fe 3 、NH 、H 4 47. 下列实验事实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 2 -A向浓氨水中加入 NaOH 固体有利于 NH3逸出B对 2HI(g) H2(g)+I2(g)平衡体系,减小容器体积,体系颜色变深 C可乐饮料打开瓶盖后有气泡冒出D实验室用排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方法收集二氧化碳8. 氯酸是一种强酸,浓度超过 40%时会发生分解,该反应可表示为aHClO3=bO2 cCl2 dHClO4 eH2O,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氧化性:HClO 3O2B
5、若 a8, b3,则生成 3 mol O2时转移 20 mol 电子C若氯酸分解所得 1 mol 混合气体的质量为 45 g,则反应方程式可表示为3HClO3=2O2Cl 2HClO 4H 2OD由非金属性 ClS,可推知酸性 HClO3H2SO49. 下列物质转化在给定条件下能实现的是( )Al 2O3 NaAlO2(aq) Al(OH)3 S SO3 H2SO4 NaOH aq CO2 O2/点 燃 H2O 饱和 NaCl(aq) NaHCO3 Na2CO3 Fe 2O3 FeCl3(aq) 无水 FeCl3 NH3, CO2 HCl aq MgCl 2(aq) Mg(OH)2 MgO 石
6、 灰 乳 煅 烧 A B C D10. 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铜粉不溶解,再加入某 X 物质,发现铜粉逐渐溶解,X 不可能是( )AFeCl 3 BHNO 3 CHCl DKNO 311.汽车发动机稀燃控制系统主要工作原理是发动机在稀燃和富燃条件下交替进行,尾气中的 NOx在催化剂上反应脱除。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稀燃过程中,NO 发生的主要反应为:2NO + O 2 = 2NO2B稀燃过程中,NO 2被吸收的反应为:BaO + 2NO 2 = Ba(NO3)2C富燃过程中,NO 2被 CO 还原的反应为:2NO 2 + 4CO = N2 + 4CO2D富燃过程中,C
7、 xHy被 O2氧化的反应为:C xHy + (x+y/4)O2 = xCO2 + y/2H2O12.下列对有关实验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PtPt- 3 -A紫色高锰酸钾溶液中通入 SO2后,溶液紫色褪去,说明 SO2具有漂白性B燃着的镁条在二氧化碳气体中剧烈燃烧,生成白色粉末和黑色固体,说明镁燃烧时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C铜和浓硝酸反应生成 NO2,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 NO,说明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D氢气在氯气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说明氢气与氯气反应直接生成了挥发性的盐酸13. 下列实验事实不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选项 实验事实 实验结论A将浓硫酸滴到蔗糖表面,固体变黑膨胀,有刺激性气
8、味的气体产生浓硫酸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B向滴有酚酞的 Na2SO3溶液中加入 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红色褪去Na2S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C向某盐溶液中滴加浓 NaOH 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试纸变蓝该溶液中含有 NH4+D测得某溶液的 pH 为 7 该溶液为中性14在酸性 KMnO4溶液中加入 Na2O2粉末,溶液紫色褪去,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MnO4 16H 5Na 2O2 = 2Mn2 5O 28H 2O10Na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常用浓盐酸酸化 KMnO4溶液BO 2是还原产物,Mn 2 是氧化产物CKMnO 4溶液紫色褪去,说明 Na2O2具
9、有漂白性D此反应产生 22.4 L O2(标准状况下)时转移了 2 mol e 15.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组化合物中只含有共价键:H 2O、NH 4Cl、H 2O2B非金属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的物质都是共价化合物CNa 2O、NaOH 和 Na2SO4为离子化合物,HCl、NH 3、NH 4NO3、H 2SO4为共价化合物D共价化合物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1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合成纤维和光导纤维都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硅酸可制备硅胶,硅胶可用作袋装食品、瓶装药品的干燥剂Mg 2 、H 、SiO 、SO 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23 24- 4 -向含 K 、Na 、Br 、S
10、iO 的溶液中通入 CO2后仍能大量共存23SiO 2不与任何酸反应,可用石英制造耐酸容器硅酸钠可制备木材防火剂,也可用于制备硅酸胶体SiSiO 2H 2SiO3均能一步转化A B C D17. 常温下,将 Cl2缓慢通入 100 mL 水中至饱和,然后向所得饱和氯水中逐滴加入0.1 molL1 NaOH 溶液,整个过程中 pH 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段有离子反应:HClOOH =ClO H 2OB可依据处数据计算所溶解的 n(Cl2)C处表示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反应完全D处 c(H )约为处 c(H )的两倍18. 25 时,将某一元碱 MOH 和盐酸溶液等体积混
11、合(体积变化忽略不计),测得反应后溶液的 pH 如下表,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实验序号c(盐酸)/(molL1 )c(MOH)/(molL1 )反应后溶液的 pH甲 0.20 0.20 5乙 0.10 a 7A.由实验甲可判断出 MOH 为弱碱 B将实验甲中所得溶液加水稀释后, 变小c H c M C a0.10 DMOH 的电离平衡常数可以表示为 Kb10 8a 0.1019. 常温下,向 10 mL 0.1 molL1 的 HR 溶液中逐滴滴入 0.1 molL1 的 NH3H2O 溶液,所得溶液 pH 及导电性变化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bc 溶液中所有离子浓度都减小Bb 点
12、溶液 pH7,说明 NH4R 没有水解Cc 点溶液中存在 c(R ) c(NH )、 c(H ) c(OH ) 4Dab 导电能力增强,说明 HR 为弱酸20. 某兴趣小组探究 SO2气体还原 Fe3 ,他们使用的药品和装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5 -A能表明 I 的还原性弱于 SO2的现象是 B 中蓝色溶液褪色B装置 C 的作用是吸收 SO2尾气,防止污染空气C为了验证 A 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加入用稀盐酸酸化的 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D为了验证 A 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加入少量 KMnO4溶液,紫红色褪去21. 短周期元素 R、T、Q、W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
13、置如图所示,其中 T 所处的周期序数与族序数相等。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RQ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QQRD含 T 的盐溶液一定显酸性22. 向两份等体积、等浓度,pH 不同的 FeSO4溶液中逐滴加入 NaClO 溶液,实验测得溶液 pH 随加入 NaClO 溶液体积变化曲线如下图,实验现象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b 段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 2+ + ClO +5H2O=2Fe(OH)3+Cl +4H+Bde 段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 2+2ClO +3H+= HClO + Cl + 2Fe3+ + H2O Cc、f 点 pH
14、接近的主要原因是:ClO + H2O HClO + OHD向 c 点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浓盐酸,沉淀溶解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23. T1 时,向容积为 2 L 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 CO 和 H2O(g),发生反应:CO(g)H 2O(g) CO2(g)H 2(g),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表中 t2t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反应时间/min n(CO)/mol n(H2O)/mol0 2.00 3.00t1 0.80实验 实验现象 滴入 V1mL NaClO 溶液产生大量红褐色沉淀 滴入 V1mL NaClO 溶液,溶液变黄,未见沉淀,继续滴加出现红褐色沉淀- 6 -t2 1
15、.80A.用 H2表示反应在 t1 min 内的平均速率为 v(H2) molL1 min10.60t1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若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 3.00 mol CO 和 2.00 mol H2O(g),达到平衡时, n(CO2)1.20 mol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在 t2 min 时向容器中再通入 1.00 mol CO,与原平衡相比,达到新平衡时 CO 转化率将增大D温度升至 T2 ,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为 0.70,则正反应的 Hac(2 分)NaCNCO 2H 2O=NaHCO3HCN(2 分)(2)CN H 2O HCN OH (2 分)2(2 分)BCE(2 分)NaCNH 2O2H 2O=NaHCO3NH 3(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