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网络教程德育第二节.doc

上传人:saw518 文档编号:4351411 上传时间:2018-12-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教程德育第二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网络教程德育第二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网络教程德育第二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网络教程德育第二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网络教程德育第二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一、德育目标的涵义与特点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思想品德素质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从表面看,德育目标是国家、政治或政治家、教育家提出来的,是一种属于意识范畴的主观性产物。但是,德育目标并不是人主观臆断出来的,它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必须根据一定社会对其公民的思想品德的基本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并受到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和其他教育目标一样,德育目标具有方向性、预见性、超前性等特点,可以对德育活动发挥导向、选择、协调、激励、评价的作用。与智育目标、体育目标、美育目标等相比较,德育目标具有以下两个相对的特点:第一,社会性。因为德

2、育目标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深受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制约和文化、习俗、传统的影响,它既要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共同要求,又要反映出一定的时代特点,由此表现出德育目标的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等。可以说,德育目标的社会性是教育目标社会制约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反映。第二,层次性。这种特点不仅反映在不同层次的教育类型的德育目标的差异方面,而且更反映在同一德育目标在不同层次的教育类型上的不同要求方面,这种层次性具有标准的高低之分,价值的优劣之分,虽然智育、体育、美育的培养目标也具有层次性,但它们的层次性却无此种性质。第三,参照性。品德结构及品德形成的复杂性,德育目标所蕴

3、涵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主观相对性,德育目标、内容转化为个体品德的非对称性,决定了德育过程展开的特殊性和德育效果评价的困难性。这种特殊性和困难性的突出表现就是,人们往往无法以一般性的德育目标来直接设定具体的教育教学目标,也无法以具体的教育教学目标来直接衡量德育效率之高低、效果之好坏。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德育目标更多地起的是一种导引、参照作用。德育目标的此种特性,与一般的知识、技能目标有着显著区别。二、德育目标的基本表述在中外教育思想史上,对德育目标很少有专门阐述,德育目标大都涵盖于教育目标之中。与教育目标的表述相一致,不同学者或流派对德育目标也不外乎从社会需要、个人需要或二者不同倾向性的兼顾的

4、角度出发来加以阐述,分别表现为“社会本位”、“个体本位”和二者兼顾这三种不同的德育观。至于教育目标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如何,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既存在一定的共通性、共同性,也存在一定的民族性、时代性。1987 年,美国总统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美国的十大任务中,强调学校应培养美国人的“国民精神”,包括爱国、民主精神、自我修养、责任、纪律等;1990 年后,日本把德育目标表述为“以教育基本法及学校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根本精神为基准,将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观念贯彻于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具体生活中,为创造有个性的文化及发展民主社会及国家而努力,进而培养对和平国际社会作出贡献的具有自

5、主性的日本人,以培养作为基石的道德情操为目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德国、法国等都强调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负责、进取、合作的公民。由此可见,各国普遍都把培育具有民族精神和良好个性品质的现代国民作为德育目标的核心。在我国,从建国初至 20 世纪 80 年代,学校德育目标经历了若干次变化,具体反映在各个时期对各育具体任务的规定之中,其具体表述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不少有关文献和法规以及领导人的讲话都直接涉及教育目标和德育目标。1982 年 12 月 4 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 24 条规定:“国家通过普及理

6、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这是确定我国学校德育目标的总的指针。199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 28 条进一步对学校德育目标作了明确表述,规定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以此作为学校德育即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在 2004年 2 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

7、设的主要任务是:(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2)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 (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4)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11三、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在德育活动中的具体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基本条件。一个具体、完整的德育内容,从源泉上看,可以源于历史文化、民族传统、伟人业绩、英雄事迹、建设成就、光辉前景以及日常的典型表现、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等;从表现形式上看,可以是文字的、图象的、榜样的、影视的、自然景色的,等等;从性质上看,可以是爱国主义教育目标

8、的、纪律教育目标的、社会公德教育目标的,等等。选择德育内容必须依据德育目标,考虑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实际水平和发展的可能性,注意教育的条件、时机、情景、氛围等等。一句话,必须在具体的德育目标指导下,“因人、因时、因地、因境”而定。我国宪法第 24 条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和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以此为依据,并根据我国中小学的教育目标,可以将中小学的德育内容大致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通过国家观念教育

9、、民族意识与情感教育、国情教育、奉献教育、国防教育、国际主义和世界主义教育等,培养受教育者爱国的思想和感情,并形成和具备相应的爱国行为。其主要内容包括:(1)热爱国旗、国徽、国歌和首都;(2)学习祖国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思想和优秀事迹;(3)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家乡;(4)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5)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6)进行国情教育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教育;(7)现代国家意识和国家安全教育等。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是使学生掌握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关系准则的教育。其主要内容包括:(1)培养集

10、体主义思想,增强集体观念,认识到个人是集体中的一员,而集体又是由个人所组成的,要养成在集体生活中应有的习惯,自觉遵守集体纪律和行为准则;(2)热爱集体,形成对所属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3)关心集体,关心集体中的其他成员,为集体、为他人做好事、尽职责;(4)认识集体应代表和凝聚集体所有成员的利益,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5)养成尊重群众、尊重每个集体成员的观念和习惯等。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指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其主要内容包括:(1)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使他们懂得劳动创造个人幸福和人类历史;(2)培养学生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深厚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

11、3)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4)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劳动习惯,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劳动工具,珍惜劳动成果,自觉抵制不劳而获、奢侈浪费等不良风气;(5)使学生获得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诸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民主、法制教育 传授关于公民的基本知识,培养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和遵纪守法的习惯。其主要内容包括:(1)传授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懂得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本思想和原则,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和规范自己的行为;(2)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养成遵纪守法的品德;(3)使学生初步懂得自由与民主、自由与法律、民主与法制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

12、民主思想和参与意识,促进他们形成一定的民主和法治观念;(4)培养学生依法、依则办事的意识和勇敢机智地面对坏人坏事的精神与品质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 以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为原则、规范为基本内容的教育。其主要内容包括:(1)让学生懂得人在社会中的价值,了解人的地位,初步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和重大意义;(2)引导学生尊重他人,树立人的尊严感、自豪感和荣誉感;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以及社会公民之间,建立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等;(3)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关爱弱者,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等。社会公德教育 一定社会中全体公民必须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教育。其主要内容包括:大力普及“爱

13、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的基本道德规范,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合作,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人生观与世界观教育 关于人生目的、价值、态度等的根本观点和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其主要内容包括:(1)人生哲学基本原理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掌握健康的人生价值标准;(2)人生理想教育。使学生懂得人生的意义及正确的发展方向与道路;(3)人生态度教育。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树立恰当的荣辱、生死、善恶、苦乐以及名利、情爱、婚姻等的观点和态度;(4)辩证唯物主义教育;(5)无神论教育。通过实施人生观教育、世界观

14、教育,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修养,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科学的世界观作准备。品格和文明行为教育 引导学生注意自我修养,使他们形成文明的言谈举止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文明修养,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的教育。其主要内容包括:(1)讲究卫生,仪表整洁;(2)言语文明,举止文雅;(3)独立、自主、自尊、自强、自制;(5)尊重父母,善待长辈和亲友;(6)礼貌待人,尊老爱幼,尊重妇女;(7)遵守公共纪律和秩序;(8)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和资源等。品格和文明行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举止文明,思想纯洁,情操高尚,心灵美善。此外,性道德教育、某些个性品质(如热情、自信、勇敢、诚实、进取等)的培养等,也是我国中小学

15、德育的重要内容。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选择何种德育内容,要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一般来说,对小学生侧重微观的社会关系领域(个人与家庭、学校、社区等),注重各种基本规范的领悟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中学生则侧重较为宏观的社会关系领域(个人与社会、国家、国际等),重点是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爱国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无论小学还是中学,涉及个体与自我方面的内容,则需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儿童自我建构的特点来加以把握。二、德育课程的编制(一)德育课程的涵义与分类如何将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反映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必然涉

16、及到德育课程的问题。考虑到德育的根本目的育德和德育的基本特征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可以在广义上这样理解德育课程:在教育环境中,一切影响受教育者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可控或可导的因素综合体。从实践上看,这种综合体表现为对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和生活的组织与设计。在构成这种综合体的诸种因素中,它们可以包括系统、持续的影响因素,以及偶发的、暂时的影响因素;从空间上,可以包括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但一定是处于教育环境之中)的影响因素;从其影响性质和特点上,可以包括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德育课程,以及无计划、无组织的非正规德育课程。在我国,使用“德育课程”这一专业术语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在以往

17、的德育理论和实践中,多以“德育组织”、“德育途径”来体现。根据原国家教委颁布并自 1993 年开始正式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我国小学、初中实施的德育课程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学科”,包括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青少年修养、劳动、社会等;一是“活动”,包括晨(夕)会、班团队活动、社会实际活动、校传统教育活动等。二者构成学校正规或显性课程,是德育课程的主干部分。它们和德育的非正规或隐性课程相联系,构成学校德育的课程体系。需要指出的是,某些课程从名称上或形式上看是德育课程,但实质上并非为育德所设,其主要目的在于传授相关领域的知识或理论,如:伦理学、德育学、道德心理学

18、等等,因此,不能将它们与教育学上所讲的德育课程混为一谈。根据国内外课程理论和各国德育实际,可以将德育课程大致分为三类:学科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和德育隐性课程。前二者属于德育显性课程,与后者相提并论。学科性德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以直接传授道德与社会性知识、传递道德价值、培养思想品德为目的的正规课程。它是以学习科目的形式来体现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是中小学德育课程中有专门教材和教师、有固定教学时间的课程类型,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道德与社会认知能力、增进社会性情感体验、提高道德敏感度,如思想品德、公民等。活动性德育课程与学科性德育课程相对应,是通过活动的形式,以经验、生活、劳动等作为内容来体现德

19、育目标、德育内容的课程类型,其主要目的在于实践思想道德,体验道德生活,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和行为习惯,达到知行合一。德育隐性课程指的是教育情景中以间接方式、内隐方式呈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发展能够产生潜在影响的德育课程,包括:其他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中的隐性德育因素;学校规章制度中的隐性德育因素,如学校的领导体制、管理制度、校规班纪等;教育环境中氛围方面的隐性德育因素,如校风、班风、人际关系等。(二)德育课程的总体编制如何编制德育课程,即如何制订整个德育课程计划,是德育课程中的核心问题。关于如何编制德育课程,理论上有两种基本主张:德目主义和全面主义。德目主义,亦称直接教学,即通过开设专门的德

20、育课程,如思想品德、公民、社会等,将各种德目贯穿、渗透于集体的教学内容之中,直接传授道德与社会性知识或价值。德目主要指体现一定道德价值的名词,如公正、正直、勇敢、诚实、合作等。全面主义即主张实施间接教学,通过各科课程和一切活动间接地传授道德价值。前者重视对价值或道德价值的直接理解、感悟或体验,后者重视对道德价值的感悟,强调交往、互动、潜移默化的重要性。20 世纪初之前,近代西方学校德育课程的编制以德目主义为主。随着工业化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欧洲为新教育运动)的兴起,出现了德目主义和全面主义之争,全面主义逐渐占上风。但是,自 20 世纪中叶以来,特别是随着心理学关于人的认识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导致

21、教育改革的演化,同时也由于德育价值于 60、70 年代开始得到重视,人们又重新呼吁建立、发展正规的德育课程,并组织专门机构,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等。目前,这两种形式正趋于结合、互补。从世界范围来看,学校德育课程的编制,都是以某种课程形式为主,同时兼备其他。在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而编写的从现在到 2000 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书中,将之归纳为两种做法:第一种是将由哲学或教育学教师负责的课程和专门活动安排进学校课程表和校外活动中,这种教育通过上课或活动的形式在小学每周安排 16 次,每次 2040 分钟,在中学每周安排 15 次,每次 4050 分钟,同时,校外活动广泛应用于品德教育;另

22、一种做法是把品德教育的责任交给所有教师,通过各学科教学和班级行为来传授、感悟道德价值。22显然,第一种做法体现了显性课程的内涵,是学科性德育课程和活动性德育课程的统一;第二种做法体现了隐性课程的内涵,是活动性德育课程和德育隐性课程的统一。前者更体现了德目主义的编制特点,后者则更体现了全面主义的编制特点。前者以法、德、英等国为典型,后者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为典型。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我国德育课程的编制基本上属于第二种做法,具体表现为:第一,通过政治课和一些报告会向学生灌输系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知识。第二,其他各科教学的育德。第三,“校内”教育与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第四,各种相关

23、活动。80 年代以来,德育课程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注意各类课程的结合,注重将德目主义与全面主义贯穿于课程编制之中,并体现正规课程与非正规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统一。从学科性德育课程看,将原来的政治课改变,在小学开设思想品德,中学开设思想政治、法律常识、青少年修养等德育课程。目前,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为了使德育更加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儿童生活,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正在朝着儿童化、生活化、综合性方向改革,开设了新型课程品德与生活(12 年级)、品德与社会(36 年级)、思想品德(79 年级),前二者更是统合道德教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劳动教育、环境教育、生活教育、安全教育等多方面的

24、内容。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原有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课程将逐渐被废止。从活动性德育课程看,注意各种常规性活动的规划,注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强调活动与交往对品德形成的意义。从隐性课程看,注意德育的学科渗透,注意师生关系的改善,强调校风、校纪、班级建设以及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依据课程编制的理论,参照国外德育课程编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德育实践,我们认为,我国编制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应该是:横向上,课程的目标、内容应以个体思想品德素质的内在结构为基础,以道德价值为核心,成为涵盖道德、思想、政治、个性心理品质诸方面内容的统一体;课程表现形式应体现学科性课程与活动性课程、正规课程与非正规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的结合。纵向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德育课程应一体化,既体现不同水平、不同类型上的层次性、差异性,又体现各个层次之间的连续性和递进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简明教程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