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版】吉林省吉林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350974 上传时间:2018-12-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8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吉林省吉林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解析版】吉林省吉林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解析版】吉林省吉林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解析版】吉林省吉林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解析版】吉林省吉林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吉林市普通中学 20172018 学年度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1. 下表为有关甲骨文与金文的比较。据此可知项目 甲骨文 金文时间 盘庚迁殷至纣辛亡国 殷商晚年至战国之末识别字数 一千多 一两千用途 占卜 颂扬功烈庆赏,多有子孙永垂后世之意内容农业、畜牧、货币、交通、家族宗法、战争、国家起源、阶级关系、土地制度等祀典、赐命、征伐、契约、铭刻,结尾常见“其子子孙孙永宝用”等语篇幅 每篇一、二字到一百多字 数十字到几百字A. 甲骨文是记述商王朝兴亡的史书B. 金文的造字方法来源于甲骨文C. 商朝的史料只有金文和甲骨文D. 金文作为载体是有历史意识的【答案】D【解析】甲骨文只有一

2、千多识别字数,并不是是记述商王朝兴亡的史书,故 A 错误;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金文的造字方法来源于甲骨文,故 B 错误;“商朝的史料只有金文和甲骨文”说法过于绝对,故 C 错误;金文主要颂扬功烈庆赏,多有子孙永垂后世之意,作为载体是有历史意识的,故 D 正确。故选 D。2. 秦朝咸阳的布局过大,将周围数百里土地都囊括其中,造成国家负担沉重,难于管理和防守。汉朝长安的布局力求突出主体,建筑集中,特别注重以皇权、军事、礼制三大主题进行规划。首都规划的变化反映出A. 汉朝皇帝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B. 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C. 行政中心的职能和管理日趋完善D. 儒家思想指导了首都的规划建设【答案

3、】C【解析】材料“汉朝长安的布局力求突出主体,建筑集中,特别注重以皇权、军事、礼制三大主题进行规划”反映了汉代行政中心的职能和管理相比秦代更完善,故 C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汉朝皇帝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故 A 错误;首都规划的变化不能直接说明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故 B 错误;首都规划的变化也不能体现儒家思想,故 D 错误。故选C。3. 1027 年,宋仁宗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据此可知当时A. 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B. 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C. 统治者实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D. 租佃关系在

4、北宋居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材料“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反映了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客户可以自由迁移,故 B 正确;劳动力的商品化指雇佣关系,材料未涉及,故 A 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统治者实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故 C 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租佃关系在北宋居主导地位,故 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4. 清代内务府是独立于政府行政机构之外,自成体系,

5、管理皇室、皇族一应事物的机构。内务府官员属流官,定期更换。另外,内务府财政收入不仅来源于皇帝私产,也来源于国家财政收入;内务府的财政支出,不仅用于宫廷,也用于军费、赈济等。材料表明A. 清政府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B. 皇室特权是清政府腐败的根源C. 清朝中央权力处于分散状态D. 内务府是国家行政机构的补充【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内务府既有政府机构的特点又有皇室、皇族机构的特点,说明了家国同构的特征,故 A 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皇室特权是清政府腐败的根源,故 B 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清朝中央权力处于分散状态,故 C 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内务府是国家行政机构的补充,故 D 错误。故选 A。点睛

6、: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内务府管理皇室、皇族一应事物的机构财政收入不仅来源于皇帝私产,也来源于国家财政收入” ,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家国同构的特征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5. 下表为中国近代史上不同派别人物关于办洋务的意见,他们都主张旧式商人 朱其昂 若由官设商局招徕(富商投资) ,则各商所有轮船股本,必渐归官局洋务官吏 盛宣怀 筹国计(办轮运)必先顾商情试办之初,必先为商人设身处地早期维新思想家郑观应泰西轮船、机器、火炮之精以此致强,以此致富,若中土仿而行之,势必雄跨四海A. 不同程度上发展民族工商业B. 主要形式是实行官督商办C. 主要目的是抵御西方经济侵略D.

7、 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旧式商人、洋务官吏、早期维新思想家都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故 A 正确;材料反映了旧式商人主张实行官督商办,故 B 错误;抵御西方经济侵略并不是三段材料的共同点,故 C 错误;材料未涉及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故 D 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三段材料的信息内容,注意提取出三者的共同点,旧式商人、洋务官吏、早期维新思想家都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学生据此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6. 清朝入关后,要求汉族男子改穿满族服装,允许汉族女子保留传统服装。辛亥革命后,北方汉族妇女也开始穿旗袍,其样式不断翻新。但是,1933 年 5 月

8、女子月刊上发表了“乡下老太婆”的文章,其中写到,过去满人灭明,尚能“男降女不降,而现在糟透了,女子也降满人了” 。材料表明A. 东北的寒冷及游牧生活产生了旗袍B. 社会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存在冲突C. 辛亥革命使女性主体意识最终确立D.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服装有复古趋势【答案】B【解析】材料“过去满人灭明,尚能男降女不降,而现在糟透了,女子也降满人了 ”反映了对汉族妇女穿旗袍这种社会现象的反感,体现了社会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存在冲突,故B 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东北的寒冷及游牧生活产生了旗袍,故 A 错误;汉族妇女穿旗袍并不能说明女性主体意识最终确立,故 C 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服装有复古趋势,故

9、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过去满人灭明,尚能男降女不降,而现在糟透了,女子也降满人了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冲突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7. 1934 年 9 月红旗周刊指出:“湖南江西等六省灾情最重,良田被毁,饿殍遍布,国民政府因国民党腐化而救灾不力,只有推翻国民党统治,建设劳动工农贫民自己的政权,才能从根本上根绝水患。 ”该文章的主旨是A. 向全国通报六省灾情以争取救援B. 揭露国民政府的腐朽性和反动性C. 只有建立人民政权才能断绝灾害D. 将救灾工作同土地革命结合起来【答案】D【解析】材料“1934 年只

10、有推翻国民党统治,建设劳动工农贫民自己的政权,才能从根本上根绝水患”反映了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将救灾工作同土地革命结合起来,故 D 正确;材料没有反映通报六省灾情以争取救援的主张,故 A 错误;中共揭露国民政府的腐朽性和反动性是为了进行土地革命,故 B 错误;“只有建立人民政权才能断绝灾害”说法过于绝对,故 C 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1934 年。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只有推翻国民党统治,建设劳动工农贫民自己的政权,才能从根本上根绝水患” ,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土地革命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8.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政治力量、社会力量、资本力量大致保持了一种

11、动态平衡,中国政治力量在受到社会力量和资本力量必要制约的同时,大致维持了自我规范和引领资本力量于社会力量的能力。中国发展的这一特点对于中国超越西方具有决定性意义。该观点认为A. 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B. 资本力量创造了财富增长的世界奇迹C. 社会力量通过互联网影响政治和经济D. 三力平衡政治引领是中国崛起的保障【答案】D9. 共和国时期的罗马设立了祭祀团,他们司掌的制度中包括有关宣战的规则、和平条约的缔结等。对敌方作出的誓言往往是必须遵守的,个人无权通过伪誓违反与公开和确定的敌军达成的条件和约定。此项规定A. 与任何敌军作战都适用B. 维护罗马人对神的尊重C. 将诚信视为神圣的原则

12、D. 体现罗马人的爱国主义【答案】C【解析】材料“对敌方作出的誓言往往是必须遵守的,个人无权通过伪誓违反与公开和确定的敌军达成的条件和约定”反映了罗马对誓言的绝对遵守,体现了诚信为神圣的原则,故 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遵守誓言与任何敌军作战都适用,故 A 错误;材料未涉及对神的尊重,故 B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罗马人的爱国主义,故 D 错误。故选 C。10. 十八世纪英国的手工工场中,做出一根大头针大约需要十八道工序,每天一个工人能制造出 4800 根大头针。如果他们彼此无关独立工作,一个人一天也做不出二十根大头针。这对工业革命发生所起的作用是A. 可以省时省力地完成更多工作B. 将秩序和规律

13、带到生产实践C. 对生铁的需求量有较大的增加D. 专业分工有利于技术的创新【答案】D【解析】材料“做出一根大头针大约需要十八道工序,每天一个工人能制造出 4800 根大头针”反映了专业分工有利于生产效率提高,故 D 正确;“省时省力地完成更多工作”没有突出分工的重要性,故 A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将秩序和规律带到生产实践,故 B 错误;材料与对生铁的需求量无关,故 C 错误。故选 D。11. 1918 年 1 月,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使学校教育与教会彻底分离,教育面向大众,学校完全世俗化。斯大林提出:“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指导办教育。1931 年,全国高校已经达到 579 所。1938 年,苏

14、联基本完成了扫盲任务。由此可知苏联教育A. 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干扰B.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C. 为美苏争霸奠定了基础D. 为反法西斯战争储备了人才【答案】B【解析】材料“教育面向大众,学校完全世俗化技术决定一切1938 年,苏联基本完成了扫盲任务”反映了苏联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主题,故 B 正确;材料未涉及意识形态的干扰问题,故 A 错误;当时没有形成美苏争霸局面,故 C 错误;当时苏联的主要任务不是反法西斯战争,故 D 错误。故选 B。12. 1942 年,为了阻止德国获得伊朗的石油,苏联军队驻在伊朗北部。1946 年初,美英将苏联继续占领伊朗北部一事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苏联被迫撤军,与

15、此同时,美国第六舰队部署在东地中海。美国的行动表明A. 欧洲复兴计划开始实施B. 其战略重点是中东地区C. 美苏同盟关系已经结束D. 对苏联的冷战已经开始【答案】C【解析】材料“1946 年初,美英将苏联继续占领伊朗北部一事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苏联被迫撤军,与此同时,美国第六舰队部署在东地中海”反映了二战后美国挤压苏联的势力范围,说明美苏同盟关系已经结束,故 C 正确;材料与欧洲复兴计划无关,故 A 错误;美国战略重点是欧洲每股 B 错误;美国对苏联的冷战开始于 1947 年,故 D 错误。故选 C。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全球化”概念产生于西方社会,最终被全球接受和使用。鸦片

16、战争的失败,使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相继发现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上与国际接轨才能实现救亡图存。洋务运动、改革立宪都加速了中国参与国际社会的步伐。1902 年梁启超第一次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认为中华民族由多民族混合而成。1907 年杨度认为中华民族更是一个文化共同体。五四运动后, “中华民族”一词几乎家喻户晓。这次“全球化”启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这是一个古老文明重新被西方规则“国际化”的过程。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此时中国的外部环境是有利的,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美英等国提出“新自由主义”政策,减少政府干预,如减少个人税和企业税等,扩大海外市场;美苏冷战缓

17、和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等都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条件。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 年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摘编自王栋曹德军著再全球化(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并比较中国两次参与“全球化”的不同特征。【答案】 (1)积极影响:使中国对外部世界进行审视: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之后,中国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推动经济近代化: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并发展,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有较大发展;推动政治近代化:探索学习西方民主政治

18、制度,康有为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推动思想文化近代化: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推动了中国思想解放;推动社会生活近代化:从通商口岸开始,中国的社会生活融入了很多西方因素;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作为参战国发挥了重要作用。(2)有利条件:世界形势进入到“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时代,美苏冷战缓和;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扩大海外市场,促进了经济的全球贸易。特征:第一次单向被动,在欧洲舰炮的打击下,中国被迫卷入全球化,在压迫中学习;第二次单向主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中国嵌入全球化进

19、程,共同生长。【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相继发现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上与国际接轨才能实现救亡图存。洋务运动、改革立宪都加速了中国参与国际社会的步伐”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 、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康有为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社会生活融入很多西方因素、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作为参战国发挥了重要作用等方面说明近代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2)本题根据材料“改革开放的进程,此时中国的外部环境是有利的,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美英等国减少政府干预扩大海外市场;美苏冷

20、战缓和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等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时代、美苏冷战缓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经济的全球贸易等方面简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再从第一次被动、第二次主动等方面比较中国两次参与“全球化”的不同特征。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埃及公元前 4000 年左右,开罗附近的墓地中发现残余铁砂;约公元前 26 世纪,在金字塔内挖出铁制镰刀赫梯 公元前 1400 年左右,赫梯人大规模使用铁器古希腊在荷马时代(公元前 12 世纪到公元前 9 世纪)之末,铁制工具普

21、遍使用,农业中装有铁铧的重犁施展威力,希腊多山而贫瘠的土地因之成片地得以开垦与深耕,粮食生产也有较大程度地增长中国 公元前 6 世纪首度出现铁的使用。从此,木制的耒耜逐渐被铁器所取代,出现了用牛牵引铁犁的耕作方法,农作的效率空前提高。1403 年,铁产量达到 16 万吨英国1858 年铁造蒸汽轮船“大东方号”下水,总重量达 19000 吨,是 19 世纪集科学大成的运输工具法国1889 年巴黎地标 300 米高的艾菲尔铁塔全部用铁铸造完成;1960 年欧洲共同体在敦刻尔克建造钢铁厂美国1852 年伊莱沙格雷夫斯奥的斯发明电梯;1930 年美国纽约克莱斯勒大厦落成,高 319 米,大厦的构造为石

22、头、钢架、电镀金属,堪称装饰艺术之最据吴臻义、吴惠芳世界文化整理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1:观点:铁器的应用助推了古代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论证:铁制农具普遍使用之后,古希腊的农业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古希腊文明的进步。农业的发展进步,为城邦时代的民主政治的繁荣,以及以人文主义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经济基础。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在中国出现。新的生产工具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的剧变。经济上,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政治

23、上,伴随着诸侯争霸的推进,各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专制集权体制初露端倪;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逐渐兴起。综上所述,无论古代的东方还是西方,铁器特别是铁农具的应用在社会的发展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示例 2:观点:随着历史的发展演进,钢铁在人类生活中扮演了越发重要的角色。论证:纵观古代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铁的产量较低。从铁的使用范围来看,铁的使用较为单一。古埃及、古希腊以及古代中国对铁器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领域,用于其他领域的情况较为少见。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进行,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蒸汽机、电力的使用使得铁的产量迅

24、速增加。从用途来看,钢铁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遍及建筑行业、交通工具制造等等。综上所述,伴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工业化时代到来之后,钢铁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解析】本题据材料“铁制镰刀大规模使用铁器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用牛牵引铁犁的耕作方法铁造蒸汽轮船艾菲尔铁塔全部用铁铸造完成大厦的构造为石头、钢架、电镀金属”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例如:铁器的应用助推了古代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再从铁制农具普遍使用、古希腊的农业迅速发展、城邦时代的民主政治的繁荣、人文主义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的产生、铁农具和牛耕在中国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专制集权体制初露端倪

25、、 “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等方面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历史选做题:(4547 题)请考生从所给出的 2 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多选按第一题计分。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对应题号涂黑。注意所做题目必须与所涂题目一致,在答题卡选答区域指定位置答题。15.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宋朝官僚政治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当完备成熟的阶段。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成为宋朝政治的基本特色。宋朝选官制形成了三级考试、三年一考的制度。考试手段严格,力求做到公平竞争。唐朝登科总数为 6603 人,两宋达到 45640 人。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法规细、条文多、任法而不任人。官员的实际职务和官

26、阶制度比唐朝更加发达,职务迁转和官阶迁转的考核严格、程序复杂。宋朝皇子都不直接封亲王,只有少数人才有可能封为亲王,亲王上朝时位列宰相之下,官属亦从简。防范外戚、宦官预政。皇帝定时学习成为制度,即经筵制度。程颐在经筵讲书时以师道自居,表情严肃,使得皇帝畏惧。宋朝的御史台和谏官合一,即牵制宰相,也约束皇帝,有时还与宰相合作对抗皇帝。皇帝大多数时候也能做到从大局出发,节制私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公天下”的面貌。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概括宋朝文官政治发达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文官政治发达的原因,并简析其影响【答案】 (1)表现:官员选拔的程序制度化通过科举考试

27、选拔的官员数量多官员考核和管理严格、公正。原因:吸取唐朝“藩镇割据”及五代十国武将权力过大的教训,重文轻武;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皇帝尊师重道与自我节制;赋予监察机构及宰相制约皇帝的权力。影响:促进了宋朝经济的发展,继唐朝后形成又一个发展高峰;产生理学;宋朝科学技术发展是传统科技的顶峰;国防力量偏弱,在与少数民族政权进行的军事斗争中,败绩较多。【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宋朝选官制形成了三级考试、三年一考的制度。考试手段严格,力求做到公平竞争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法规细、条文多、任法而不任人。官员的实际职务和官阶制度比唐朝更加发达,职务迁转和官阶迁转的考核严格、程序复杂”即可从官员选拔的程序

28、制度化、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官员数量多、官员考核和管理严格、公正等方面概括宋朝文官政治发达的表现。(2)本题根据材料“防范外戚、宦官预政。皇帝定时学习成为制度,即经筵制度。程颐在经筵讲书时以师道自居,表情严肃,使得皇帝畏惧。宋朝的御史台和谏官合一,即牵制宰相,也约束皇帝,有时还与宰相合作对抗皇帝”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唐朝“藩镇割据”及五代十国武将权力过大的教训、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皇帝尊师重道与自我节制、赋予监察机构及宰相制约皇帝的权力等方面说明宋朝文官政治发达的原因。再从宋朝经济的发展、产生理学、科学技术发展、国防力量偏弱等方面简析其影响。16. 【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在

29、美苏两国的战略地图上,双方都希望统一的德国成为本阵营的排头兵,但是双方在德国的统一程序和方式上均存在巨大分歧。在此情况下,德国无法避免分裂的结局。1949 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先后成立。1972 年两德之间签订基础条约 ,为两德关系正常化铺平道路。20 世纪 80 年代,两德统一的步伐加快。对此,法国总统密特朗说:“谈论德国统一的人什么也不懂。苏联决不会答应。德国统一意味着华沙条约的结束,这,你怎么能想象呢?”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德国越来越想统治欧洲,我们得经常会晤来抵消德国的力量。必须做到不让德国统治欧洲。 ”美国总统布什说:“我们不反对德国统一,但我们要谨慎从事。 ”苏

30、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宣布:“无论我们軎欢不喜欢,统一的德国必将留在北约内,这一时机已经成熟。 ”在此前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科尔游走于各大国之间,多方寻求理解、支持和妥协。1990 年 9 月, “2+4 外长会议”达成关于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 ,宣布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主权。摘编、整理自孟钟捷德国简史 、知网论文(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两个德国出现及统一的原因。(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四国对待德国统一的两种不同态度及本质。【答案】出现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战后德国由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分区占领美苏之间开展“冷战” 。统一原因:共同的民族心理与文化苏联对民主德国的

31、松绑基础条约的作用科尔卓有成效的工作。 (每点, 。答满 2 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符合题意之答案也可赋分,但总分不能超过。 )态度:美国、英国、法国不希望德国统一苏联支持了德国统一。本质:根据国家利益制定并改变外交方针。【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在美苏两国的战略地图上,双方都希望统一的德国成为本阵营的排头兵,但是双方在德国的统一程序和方式上均存在巨大分歧。在此情况下,德国无法避免分裂的结局20 世纪 80 年代,两德统一的步伐加快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科尔游走于各大国之间,多方寻求理解、支持和妥协”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战后德国由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分区占领、美苏之间开

32、展“冷战”等方面简要说明两个德国出现的原因。再从共同的民族心理与文化、苏联对民主德国的松绑、 基础条约的作用、科尔卓有成效的工作等方面回答统一的原因。(2)本题根据材料“谈论德国统一的人什么也不懂我们得经常会晤来抵消德国的力量。必须做到不让德国统治欧洲我们不反对德国统一,但我们要谨慎从事统一的德国必将留在北约内,这一时机已经成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美国、英国、法国不希望德国统一;苏联支持了德国统一等方面概括四国对待德国统一的两种不同态度。再从根据国家利益制定并改变外交方针的角度回答本质。17. 【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泰戈尔 1861 年 5 月 7 日出生于印度的加尔各答,生活在

33、外国列强殖民印度时期。他立足于印度现实生活,将印度人民凄惨的生活细致的刻画出来。同时,他也希望这些作品能促进印度下一代思想的觉醒。在创作技巧上,泰戈尔既继承了传统民族文学的特点,同时又大胆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进之处。1913 年,他因孟加拉语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泰戈尔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先后两次访华,受到不同的待遇。对东方传统文化的推崇以及对西方的批评,让梁启超等人深受鼓舞,坚定了他们回归本土文化的主张。而陈独秀等人则提出了批评,理由大致是:我们在东方文明下受尽了苦,泰戈尔维护这些腐朽无用的东西,我们只好反对他;泰戈尔要废除民族与政治,用灵魂的安慰来取代,是逃避现实2011 年 5 月 7

34、 日,来自世界各地一百多位专家学者聚集在北京,共同纪念泰戈尔诞辰150 周年。摘编自中国知网相关论文(1)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说明泰戈尔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访问中国所受不同待遇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简析纪念泰戈尔诞辰 150 周年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意义。【答案】泰戈尔受欢迎的原因:他擅长将印度的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起来;中国知识分子希望从泰戈尔身上找到对本土文化的自信;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泰戈尔受排斥的原因:批评者认为当时中国需要全盘向西方学习,对本国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对泰戈尔存在误解,没有全面正确解读泰戈尔的思想。意义:重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坚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有利于借鉴吸取世界先进文化。.(2)本题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即可从重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坚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有利于借鉴吸取世界先进文化等方面简析纪念泰戈尔诞辰 150 周年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