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2018 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成都第三中学一模文综历史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共 48.0 分)1. 公元前 705 年,周桓王带兵攻打郑国被打败,并被射中肩膊。有人劝郑庄公趁胜追击,庄公夜间却派大员去慰劳桓王,并探问伤状。这一现象反映出A. 宗法制成为执政的基础B. 宗法关系有利于调和冲突C. 宗法制受到了严重挑战D. 分封关系已难以维系统治【答案】B2. 秦律诉讼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 “贼杀伤、盗它人为公室告” ,而“主擅杀、刑、髡其予、臣妾,是谓非公室告” 。属于公室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则不予受理。秦律诉讼程序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A. 秦朝建立
2、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B. 维护君权与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C. 儒家伦理贯穿法治思想的必然产物D. 巩固家庭与社会稳定的理性选择【答案】B【解析】 “属于公室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 ,是因为公室告案件危害社会秩序;而“非公室告案件则不予受理” ,是为了维护父系家长在家庭内的权威地位。因此秦律关于二者的诉讼程序存在明显差异,是为了维护君权与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故答案为 B 项。A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秦朝时期法治思想还没有受到儒家伦理的影响,排除 C 项;D 项不是秦律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排除。点睛:“公室告” ,是指控告同自己无血缘关系的他人盗窃、杀人、伤害等行为的案件。凡属公室告案件,司
3、法机关必须受理,不得拒接。而“非公室告”是指控告子女盗窃自己的财产或家长刑杀子女奴妾等行为的案件。凡属非公室告案件,司法机关不予受理;如当事人坚持控告,则告者有罪。秦律作出这样的区分,从根本上来看,是为了维护君权与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3. 唐代长安城坊市格局井然尊阜秩序呈现鲜明。宋代开封、临安却展现出一种开放式的街市状态。官府、民户、商家报杂毗邻。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城市经济不断发展B. 市民政治地位提高C. 商业地城限制打破D. 抑商政策出现松动【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唐代实行坊市制,而宋代市的发展打破了这种商业活动空间上的限制,这一变化是由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答
4、案为 A 项。B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商业活动地点限制被打破的原因也是城市经济的发展,排除 C 项;D 项不是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4. 明清政府要求各地土司子弟进入国子监读书,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强制要求土司应袭子弟就近进官学(或司学、儒学)读书,否则就不准承袭土司之职。这些做法A. 促进土司阶层对国家认同B. 反映了商业发展冲击儒家思想C. 促进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D. 标志着中央政府推行改土归流【答案】A【解析】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由材料“强制要求土司应袭子弟就近进官学(或司学、儒学)读书,否则就不准承袭土司之职” ,这有利于促进土司阶层对国家认同,故选 A;材料无
5、关商业发展,排除 B;材料反映加强地方管理的信息,排除 C。由“承袭土司之职” ,可见无关改土归流,排除 D。5. 近代以来,一些中国人纷纷主动翻译外国报刊、书籍。有学者统计,1868-1879 年,江南制造总局共出版翻译西书 98 种,销售达 31111 部。这一现象A. 推动了新思想的萌发B. 有助于洋务运动开展C. 摆脱了传统夷夏观念D. 为戊戌变法奠定基础【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68-1879 年”来看,属于洋务运动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翻译西方国家报刊、书籍,有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故答案为 B 项。新思想的萌芽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 A 项;C 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
6、除;戊戌变法是在 1898 年,与材料中的这一现象没有关系,排除 D 项。6. 辛亥革命“未能深入发动和依靠蕴藏在最广大民众中的革命力量,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造成辛亥革命这一局限的直接原因是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B. 帝国主文极力破坏中国革命C. 革命派未提出彻底的土地纲領D. 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答案】C7. 1953-1957 年,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第二次革新。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 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 年国家正式发行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7、这反映了A. 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 改革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C. 标志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形成D. 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答案】B【解析】由时间“1953-1957 年” ,当时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大批劳动者和建设人才,所以出现“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和“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故选 B;A是 1965 年,排除;体现的是中国的基础教育而非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排除 CD。8. l985 年 1 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国营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 ,从 1985 年开始,在国营大中型企业中,实行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的办法。该做法目的是A
8、. 改变单一的公有制形式B. 实现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C. 增强企业活力和自主权D. 推动城市的改革全面展开【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实行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的办法” ,一方面是增强企业的自主权,另一方面工资与经济效益挂钩,可以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从而增强企业活力。故答案为 C 项。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的变化,排除 A 项;B 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1984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展开,排除 D 项。9. 在十二铜表法中,既有大量的同态复仇的后果,也有罚金赔偿的后果。 十二铜表法之后,作为复仇替代的罚金越来越普遍起来。财产刑变成私犯的主要后果。这一变化A. 是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B
9、. 标志着罗马法的成熟C. 削骑了罗马法的阶级性D. 表明罗马法走向理性【答案】D【解析】同态复仇手段野蛮,是非理性的惩罚犯罪的方式,并且容易过度,一旦过度就会引起冤冤相报,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从材料反映的以罚金替代复仇来看,表明罗马法日益走向理性,故答案为 D 项。这一变化与平民斗争无关,排除 A 项;民法大全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的成熟,排除 B 项;这一变化与罗马法的阶级性无关,排除 C 项。10. 14 世纪以后,无论是佛罗伦萨、威尼斯,还是米兰、罗马,城市中教堂及其他宗教性建筑退居次要地位,大型的世俗建筑成批出现,如大型城市广场、图书馆、博物馆等,这一变化说明A. 新航路开辟,使人类从分
10、散走向整体B. 宗教改革,封建教会势力被打击C.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D. 商品经济发展,完成城市化进程【答案】C【解析】由“14 世纪以后” “宗教性建筑退居次要地位,大型的世俗建筑成批出现” ,这说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故选 C;材料没有体现不同地域的联系,排除 A;始于16 世纪初的宗教改革是要实现信仰上的自主,与材料无关,排除 B;材料不能体现“完成城市化” ,排除 D。11. 1920 年 11 月苏俄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的监督指导。据此可知当时苏俄A.
11、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B. 系统推进了工业化建设C. 正式确立斯大林模式D. 调整社会主义发展策略【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已经萌芽,苏俄经济政策有所调整。1921 年的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带来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的状况下所进行的政策调整,其目的仍然是发展社会主义。故答案为 D 项。新经济政策从 1921 年全面实施,排除 A;B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斯大林模式正式确立的标志是 1936 年苏联宪法的颁布,排除 C 项。12. 1988 年。英国撒切尔政府开始通过公房出售的方式改革原有的公房使用制度。并缩减社会住房开支。随后在 1988 年开始了把社会住房转让给住房
12、协会的改革。其主要目的是A. 全面放弃国家干预经济政策B. 消除贫困现象促进社会平C. 尽力争取议会中工党的支持D. 增强英国经济复苏发展活力【答案】D【解析】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在经济上推行“自由市场”政策,大力推行私有化和非国有化的战略,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建立一个更有竞争力的自由的社会,以增强英国经济复苏和发展的活力。故答案为 D 项。撒切尔夫人的执政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非完全放弃,排除 A 项;撒切尔夫人的改革适当减少了社会福利,B 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70 年代初出现经济增长停
13、滞或下降,而物价持续上涨通货膨胀严重的“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由于“福利国家”制度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美英等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2.0 分)13.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唐宋之后, “盐茶”专卖取代了“盐铁”官营,茶叶成为国家战略物资,通过以茶易马,即所谓的“茶马贸易” ,中国获得了紧缺的马匹。西北少数民族茶叶依赖中原地区供给,从某种意义上,中央王朝因茶叶而掌握了“华夏边缘”地区的命脉。明初政府为了垄断茶马贸易,在产茶区设置茶课司,还建立茶叶的
14、专卖制度,商人贩茶,必须持有“茶引”或“茶由” , “私茶出境者斩” 。杜君立历史的慰籍材料二:1517 年,最早来到中国的葡萄牙人将茶叶带回欧洲。18 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从 1815 年起,公司每年在茶叶贸易中的获利都在 100 万英镑以上,占其商业总利润的 90%中国茶叶大量出口英国,英国为了扭转与中国的贸易逆差,向中国输入鸦片的同时,从中国引种,在其殖民地试种茶叶印度茶叶生产实现机械化并通过铁路、轮船运至目的地,而中国依然是手工制造且主要靠人力挑运至通商口岸茶叶生产国的茶叶被英美等国家廉价收购,并加以包装宣传,售以高价。1886 年以后,中国茶叶贸易终于衰落下来。
15、据盛敏等近代中国茶文化向西欧的传播构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至明初茶叶贸易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从古代到近代以来茶叶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答案】 (1)特点:经营方式为官营(茶叶专卖、政府垄断,设立机构管理) ;贸易用途为战略物资(贸易方式物物交换) ;贸易范围(对象)为国内贸易(西北少数民族) 。影响: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增强军事力量;增加财政收入,促进民族地区的贸易发展;影响了民族地区的风俗和促进文化交流。(2)变化:贸易范围:从国内贸易到世界贸易(中西方之间贸易) ;经营方式:外国特权贸易公司垄断,
16、并呈现半殖民地化特征;贸易趋势:近代贸易额呈现先升后降(由盛而衰)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尤其是工业革命后经济侵略加剧;殖民地的茶叶竞争、近代中国主权开始部分丧失、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交通工具落后制约等。【解析】 (1)由材料“茶叶成为国家战略物资” “盐茶”专卖取代了“盐铁”官营” “西北少数民族茶叶依赖中原地区供给” ,可以从经营方式、贸易用途、贸易范围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作答。(2)由材料“18 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可见茶叶贸易从国内贸易到世界贸易,并由外国特权贸易公司垄断,并呈现半殖民地化特
17、征。由“中国茶叶大量出口英国1886 年以后,中国茶叶贸易终于衰落下来。 ”可见,近代贸易额呈现先升后降。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从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和中国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知识分析。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华侨发展简史时期 概况 相关事例从唐代到南宋(618-1270年)这个时期的华价大多居住在今天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人数大约为 10 万多人,早期中国人出洋,多被称为“唐人”;南宋末年,战乱不止,华南人民为躲避战乱逃亡海外。从元代至清代中叶(1271-1839 年)华价出国开始大量增加,东自日本、朝群,西至印度东部,北起缅甸,南迄印度尼西亚,几乎到处都见
18、到华侨,其人口已达 100 万以上,明朝郑和下西洋后,大批华侨开发南洋;1740 年,荷兰殖民者在爪哇巴达维亚屠杀杀华侨上万名,制造“红河事件”从鸦片战争到解放前夕(1840-1949 年)一批批“契约约华工” (俗称“猪仔被贩卖出洋,100 多年里,中国约有 700 万人被卖到欧美国家及世界各地。这个时期,华侨出国的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分布之广、遭遇之苦,1869 年,美国联合太平洋-中央太平洋铁路建成,五分之四的筑路工人都是华工;1872 年华侨商人陈启沅在广州创立继昌隆缫丝厂;1894 年孙中山联合20 多位华侨在檀香山创办兴中会;抗战期间,爱国华侨陈嘉庆带头捐款捐物支均属前所未有。 援
19、祖国抗战。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侨大批出国的历史基本结束。部分中国人通过与亲人团聚、留学等方式移居国外.21世纪初海外华侨华人的人口总数超过 5000 万,分布在 160 多个国家。1979 年中国开始在靠近沿海、华侨众多的广东、福建等地设立经济特区,吸引外资。摘编自浙江侨联华侨的概念和历史沿革从上表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期的相关历史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切勿照抄材料。 )【答案】论题:华侨命运受到近代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影响。明清时期,伴随早期的殖民扩张,东南亚部分地区变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贸易中转站,迫切
20、需要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手工业品,因而吸引了更多的中国商人和破产的农民、手工艺人出国。到了近代,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扩展时期,列强对殖民地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急需大量廉价劳动力从事开发,中国清政府屈于外国列强的压力,被迫同意华工出国合法化,以契约移民方式为主的劳动力输出形成高潮。近代历史上,广大华侨遭受了巨大苦难,但客观上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文化,为中国介绍外国文化,成为了传承中外文化的使者,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解析】首先,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阅读材料,自拟一个论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 1271-1839 年、1840-1949 年,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以及工业革
21、命的影响可知,华侨增多反映了西方列强对华罗多廉价劳动力的结果,也是列强侵略造成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破产的结果,由此可拟出论题:华侨命运受到近代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影响。可从明清时期和近代西方列强对我国侵略的影响和华侨对促进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等角度进行阐述。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5. 材料:1993 年的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取消部分专业经济部门,有的改为經济实体。有的改为行业总会。保留和新建了一些综合经济部门,如组建了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开发银行、国家进出口银行、国税局和地税局等。经过改革,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由原先 68 个调整为 59 个,各部门人
22、员精简平均为 20%左右。省自治区党政机构由平均76 个减为 56 个,直辖市党政机构由平均 101 个成为 73 个,市地县的党政机构人员约减少200 万,占原有行改编制的 23%但是相当一些政府机关人员转入事业单位后仍然继续依靠国家财政吃饭,致使吃财政的人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周志强、曾云燕新时期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回顾(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993 年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 1993 年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答案】 (1)背景: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我国党政机构臃肿;国家对经济干预过多。(2)评价:经济
23、机构改革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精简机构和人员有助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但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推动政企分开和保障政府机构精简,改革成效有限。【解析】本题考查 1993 年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对这一改革的简单评价,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1993 年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背景,应当联系所学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从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我国党政机构臃肿、国家对经济干预过多等方面来回答。(2)简评 1993 年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取消部分专业经济部门,有的改为经济实体,有的改为行业总会” “但是相当一些政府机关人员转入事业单
24、位后仍然继续依靠国家财政吃饭,致使吃财政的人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等信息概括得出,并联系所学当时社会状况的有关内容来回答。16. 材料:叶剑英同志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粉碎“四人帮”过程中,叶剑英发挥了重要作用。1977 年 3 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叶剑英提出让邓小平出来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叶剑英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不容置疑。他还提出我们应当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的有利形势,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尽快地搞上去。在担任人大常委的工作中,主持通过了告台湾同胞书 、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
25、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等一批重要法律。80 年代,叶剑英提出和平统一祖国这种思路,并以“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民族统一的精神基石,唤起人民对祖国的热爱。邓小平在谈到“一国两制”时说:“叶剑英委员长对台湾问题发表了九点声明,虽然没有概括为一国两制 ,但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 ”陈弘君叶剑英对开启中国改革开放大业的历史性贡献(1)根据材料,简述叶剑英对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做出的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叶剑英关于祖国统一的思想特点,并分析其对祖国统一的意义。【答案】 (1)粉碎“四人帮” ,结束文革,为改革开放创造了前提;力主恢复邓小平的领导工作,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组织基础;支持邓小平解放思想和改革
26、开放的决策;主持通过一批法律,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法律基础。(2)特点:和平统一,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民族统一的精神基石。意义:有利于增强两岸人民的民族责任心和认同感;为“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奠定基础;有利于促进两岸和平和两岸关系的发展【解析】 (1)由材料“在粉碎“四人帮”过程中,叶剑英发挥了重要作用。1977 年 3 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叶剑英提出让邓小平出来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不容置疑。 ”和“主持通过了告台湾同胞书 、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 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可以答为:粉碎“四人帮” ,结束文革,为改革开放创造了前提;力主恢复邓小平的领导工作,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组织基础;支持邓小平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决策;主持通过一批法律,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法律基础。(2)由“叶剑英提出和平统一祖国这种思路,并以“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民族统一的精神基石,唤起人民对祖国的热爱” ,可以归纳为:和平统一,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民族统一的精神基石。第二小问,由“叶剑英委员长对台湾问题发表了九点声明,虽然没有概括为一国两制 ,但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 ”,可以答为:有利于增强两岸人民的民族责任心和认同感;为“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奠定基础;有利于促进两岸和平和两岸关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