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348536 上传时间:2018-12-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昆明黄冈实验学校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高三年级历史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 (共 24 题,每题 2 分,共 48 分)1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都以铭文的方式颂扬祖德,感念王恩,字数比商代有了明显的增加,也有一些青铜器记载了宗庙册命或赏赐中的诰、命、记、誓、训、颂等内容。这反映出西周( )A文化传承意识增强 B书法艺术日益成熟C宗法礼仪渐趋崩解 D青铜工艺水平提高2.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是一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 也讲“尊尊”,与此相联系,魏晋南北朝时谱牒之学十分流行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

2、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由此可知宗法制( )A在西周以后走向消失 B体现家国同构的特点C是国家政治制度核心 D成为法律规范的源头3.克利斯提尼时期,雅典政体已经兼具“主权在民”“抽签选举”“轮番而治”的特点,但它仍规定三、四等级公民只能出席公民大会,不能担任高级官职。这表明雅典( )2A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B否定下层公民政治权利C保障公民的财产所有权D民主政治建设尚待完善4英国 1832 年议会改革主要包括两项重要内容,重新分配议席和更改选举资格。这说明英国民主制的特点( )A吸收借鉴,注重国情 B继承传统,议会至上C适时而变,和平渐进 D权利下移,平等自由5.1839 年,林则徐起草了一封给

3、英国女王的信,开头原谅她对清帝国近年来禁烟举措不知情,然后劝告她在统治的领土上禁绝鸦片生产。并说“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故特宣明此例”。这件事表明当时( )A林则徐外交手段过于偏激B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C清政府腐败无能愚昧无知D.英国女王支持鸦片生产6.19 世纪 40 年代下半期,广州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 3 100 万元下降到 1 600 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 93 艘下降到 70 艘。这种状况的出现缘于( )A中国外贸格局改变 B政府放弃闭关政策C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D世界市场初步形成7.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日本在甲午战争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促使政府

4、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是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材料认为甲午战争日本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B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C日本的现代政体和民族意识D中国军事领导妥协退让38.某条约签订后,“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这表明( )A法英俄是侵华的主要敌人 B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C列强侵华过程中相互勾结 D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9.据上海青浦县乡土志载:“妇女贪上海租界俑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又昔之所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

5、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材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上海租界经济繁荣吸引了周边劳动力 B西方文明改变了人们的就业和思维方式C近代上海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渐趋破产 D上海租界成为全国工商业最发达的地区 10.下表是武汉会战前后中日之间攻防数据,材料最能说明( )日方 94%武汉会战前中方 6%日方 56%进攻比率武汉会战后至1939 年 中方 44%武汉会战前 40 公里1939 年底 二百公尺日军每日前进公里数1940 年底 不进反退A.日本速战速决的失败 B日本攻占中国大片国土C中国持久抗战的效果 D相持阶段的中日僵持11.1938 年底,国民政府在军事方面作出了一系列转变,明确指出要“指

6、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配合作战”;“在敌人后方发动普遍的游击战,以破坏及牵制敌人之兵力”。这反映出国民政府( )A放弃了片面抗战军事路线 B军事方针受到中共抗战政策的影响C坚持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 D企图压缩中共在敌后战场的发展空间412.普拉特认为,“中国与美国是当时英国两个最大的贸易市场。两个国家的内战,使英国面临同时失去这两大市场的风险”。“英国由于对中国内战放弃中立,才得以对美国内战保持中立。”英国“放弃中立”的表现为( )A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B帮助清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C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配合清军镇压武昌起义13.中华文明史说,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

7、人。他的学说“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对“兼收众长”理解正确的是( )A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B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C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独裁 D创立三民主义以求实现“民有、民治、民享”14.1916 年 3 月,袁世凯宣布退位,放弃帝制。4 月 21 日,袁世凯下令恢复责任内阁制,“委任国务卿总理国务,组织政府”。这从某种程度说明当时( )A革命派掌控了全国局势 B新文化运动成效较显著C民主共和思想成为潮流 D临时约法得到恢复 15.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

8、;但随后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作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国内政治局势发生了变化 B行政权受立法权制约C人民的民主法制观念增强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16.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指出欧洲所以驾乎中国之上,不是政治哲学,完全是物质文明,但由于中国受外来民族的压迫,侵入了新文化,新文化势力横行中国,甚至有的人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这表明孙中山( )A主张践行中体西用的思想 B能批判性地吸收西方思想C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 D思想保守反对新文化运动517.就反对帝国主义来说,近代中国人民经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发展阶段,走过曲折的道路。下列选项中完成了对帝国主义

9、认识从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飞跃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18.据下图所示,1905 年和 1921 年后革命次数出现相似状况的直接原因是( )A革命政党的推动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民主思想的传播 D维新力量的衰落19.下表是黄埔军校第三至六期入学人数与毕业人数的情况表。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期别 时间 入学人数 毕业人数第三期 1924.101926.1 1 300 1 233第四期 1926.31926.10 2 680 2 654第五期 1926.111927.8 3 300 2 418第六期 1927.101929.5 4 400 3

10、 970A.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吸引入学人数达到顶峰 B学员中政治组成成分相对单一的是第三期C第五期低毕业率主要原因是国内战争和政治分裂 D第六期高毕业率主要原因是工农运动的推动20.1920 年代,北洋政府以“到期修约”成功废除中比、中西两个不平等条约;1926 年,国民政府以“革命外交”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对此,当时民众更多地肯定“革命外交”的成果,而忽视“到期修约”的成果。这主要是因为( )A对华殖民体系的瓦解 B新三民主义得以贯彻C北洋政府统治的腐败 D民主革命形势的高涨621.“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

11、的专政。”对材料解释正确的是( )A军阀官僚统治指广东革命政府 B推翻皇帝和贵族专制政权的是湖北军政府C结束地主阶级军阀官僚统治的是南京国民政府 D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指北洋军阀政府22.近年来,史学界有学者认为南昌起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你认为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C中国共产党掌握了革命领导权 D新型人民军队的创建23.党的“八七会议”规定:“没收大地主和中地主的土地,分给这些土地佃农及无地农民”;“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地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会议还认为,“必须实现于已成反革命的资产阶级斗争之中”。由此可知,“八七会议

12、”( )A对中国革命认识尚未完全成熟 B完全符合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C使农村革命根据地巩固和扩大 D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24.(2018沧州高三联考)1945 年,国民党六大通过对于中共问题之决议案,指责“中共仍坚持其武装割据之局,不奉中央之军令政令”,并要求“凡我同志均应提高警惕,发挥革命精神,努力奋斗,整军肃政,加强力量”。材料表明国民党( )A反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 B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政府C仍拒绝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D与共产党争夺抗战领导权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第 25、26、27 题为必考题,每个考生必须做答。第28、29、30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一

13、)必考题:25.(1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792 年,英国派出马戛尔尼使团,借为乾隆帝祝寿之名,出使清廷。然而,在觐见乾隆帝礼仪的问题上与清方产生分歧,拒绝按中国传统行跪拜礼。清廷称“向闻西7洋人用布扎腿” ,对其“跪拜不便”表示理解,但仍劝说“叩见时暂时松解,俟行礼后再行扎缚” ,最终达成折中意见,改行免冠屈一膝之礼。乾隆帝对英国使团的“妄自骄矜”“无福承受恩典”十分不悦,当觐见完毕英方提出改善贸易条件、增开通商口岸的诸项要求时,概予严词拒绝。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凡有“藩属”朝贡事务,或遇有外交往来和交涉事宜,均交由

14、礼部和理藩院兼管。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简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的开辟使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清政府遂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 年)设置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负责外交事务。咸丰九年(1859 年),改由两江总督兼领,负责办理与各国通商事宜。五口通商大臣仍是钦差大臣的身份。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并强烈要求各国政府和外交使节直接与内阁和军机处交往,而不再通过礼部及沿海督抚进行间接交往。咸丰十年,清政府宣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

15、英在礼仪问题上产生分歧的原因及其影响。(6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廷外交发生的变化,并加以简要评价。 (4 分)26.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19 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8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材料二 1924 年国民党的改组对孙中山重振声威大有帮助,可以统一所有的革命力量在孙中山的领导之下。国民党重视并开展民众这动,也是在改组之后出现的新现象。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时趋高涨,各界民众反帝爱国的积极行动越来越踊跃。民众运动的开展,为北伐的酝酿与进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 摘编自朱英北伐之

16、前的国民党与民众运动材料三 19241927 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 ,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运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郎、黄充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请回答:(1)据材料一,五四运动的进程具有哪些特点?(3 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国民众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 (2 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政策举措。 (2 分)据材料二,归纳国民党改组带来的积极作

17、用。 (4 分)(3)据材料三, “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2 分)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主要因素。 (2 分)时间 大事五月五、六日 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实力赞助学生五月七日 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五月二十日 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六月五日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927.(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

18、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1956 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看世界”的角度,拟一个具体的标题,进行阐述。(要求:标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0(二)选考题:共 15 分。请考生从 28、29、30 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28.【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 分)材料 1895 年,户部奏请“各省挑精壮三成,其余老弱一概裁撤” 。之后,户部又奏请裁减勇营三成。甲午战后到戊戌变法前,清政府编练的新式陆军有四支:“定武军” (后改称“新建陆军” ) “自强军” “武毅军” “湖北护军营” 。新军仿照德国陆军

19、编制,按照德国的训练方法训练军队。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财政困难,大力发展工商实业,以增加税源。1896 年,清政府通仿各省设立商务局,1897 年创立了中国第一家银行一中国通商银行。1896 年,总理衙门议奏:“兴学诚自强本计,请由各省督抚酌拟办法,或既就原有书院量加课程,或另建书院肆习专门。 ”此后,各省创办了不少新式学堂。1897 年,经总理衙门议奏后开设经济特科和岁举专科,以满足国家对变法人才的需求。1898 年初,荣禄、高燮曾、胡燏棻分别奏请设立武备特科,所有武场一律改试枪炮。摘编自陈长江甲午战后至戊戌变法前清政府的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甲午战后至戊成变法前清政府改革的内容。 (6 分)

20、(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改革与洋务运动的主要区别,并分析导致改革困难的原因。 (8 分)29.【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5 分)材料 1943 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评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考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国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鸟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

21、布与九龙合称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11表示同意。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 (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6 分)30.【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 分)材料 利玛窦(1552-1610 年) ,出生于意大利马切拉塔城,在罗马学习法律,并加入耶稣会。万历十年(1582

22、年)来到广东肇庆传教。1583 年,建立第一所天主教堂。他修改教规,默认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以圣经附会四书五经。他在广东端州、韶州先后滞留 15 年,埋首钻研儒家经典,乃至过目不忘,令士子们大为惊讶,称他为“西儒利氏” 。在士大夫怂恿下,利玛窦从广东经江西到南京,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601 年 1月 24 日)到达北京,通过太监把圣经 、圣像、十字架、自鸣钟(时钟) 、 坤舆万国全图送给明神宗其教徒队伍迅速扩大,1603 年 500 人,1608 年 2000 人,其中包括了当时有名的开明人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瞿太素。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利

23、玛窦到中国传教并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玛窦传教的历史贡献。 (6 分)12昆明黄冈实验学校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高三历史答案选择题:1-5 ABDCB 6-10 ACBBC 11-15 BBACA 16-20 BDACD 20-24 CCAB非选择题25、答案 (1)原因:清廷,闭目塞听,以天朝上国自居;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儒家礼仪观念根深蒂固。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自由、民主、平等等启蒙思想的洗礼;力求与中国实现平等外交。影响:清廷实行闭关自守政策;英国开拓中国市场的努力归于失败。(2)变化:由将外交视为临时性质工作到

24、正式设置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由间接交往到直接交往;由维护等级制的朝贡外交到融入世界国家体系的近代外交。评价: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不可能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言之成理即可)26、答案 (1)特点:青年学生揭开运动序幕;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参与的社会阶层迅速扩大。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2)举措: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作用:国民党的革命性增强,壮大了民主革命力量;促使民众反帝爱国运动高涨;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走向高潮。(3)任务:实现国家统一;获得民族独立。13因素: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民族凝聚力增强。2

25、7、答案 示例标题:中国先进分子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从“以俄为师”到“走自己的路” 。阐述:20 世纪 20 年代初期,中国先进分子学习苏俄的革命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迅速崛起。在苏俄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 年成立中国共产党,1924 年国共合作,1927 年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学习苏俄革命经验,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1927 年照搬苏俄“城市中心”道路,先后举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攻打大城市遭到了惨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才一步一步走向胜利。总之,学习外国经验是必要的,

26、可以少走弯路。但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只有结合国情加以创新,才能走向成功。28、答案:(1)内容:裁撤旧军、编练新军;鼓励实业、设立商务局;兴办新式学堂、改革科举考试。(2)区别:突破了洋务运动单纯引进技术和培养人才的改革模式,由器物层面进入制度层面。原因:列强对中国利权的攫取;清政府财政危机;改革缺乏系统方案和长远目标。 (言之有理即可)29、答案:(1)内容: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意义:中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得到国际公认;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2)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中美合作;处置日本;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再起;建立美国主导的战后东亚秩序。30、答案:(1)原因: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兴起;传教与儒学相结合;士大夫的支持;利玛窦聪颖好学;传教与传播西方科技相结合。(2)贡献:传播了西方文艺复兴的自然科学;推动了儒学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