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知识总结.doc

上传人:ysd1539 文档编号:4341715 上传时间:2018-12-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知识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知识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知识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知识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知识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必修二(人文地理)知识总结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农业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区位因素 农业发展气候 光热水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水源 年降水量少于 250 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地形 不同的地形区(坡向、坡度、高度) ,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土壤 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市场需求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 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国家政策 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科学技术 影

2、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但它是通过影响其它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工业、城市的发展在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往往形成以生产蔬菜、肉、乳、禽、蛋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以城市为中心,地价(租)呈递减分布。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分布 生产特点或改良措施水稻种植业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零星种植:美国、拉美、南欧、非洲)劳动密集型,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大牧场放牧业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地;具有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距海港近的优势采取的措施(以阿根廷为例):培育良种牛;改善

3、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以生产小麦、玉米等谷物为主。注意美国的农业带。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等优势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将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有机结合起来。混合农业的优点: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农事安排:冬小麦播种 35 月,收割 1012 月,剪羊毛:89 月。其他几种农业地域类型:乳畜业面

4、向市场,饲养奶牛以获得牛奶及乳制品的密集农业,一般分布于大城市周围。世界主要分布区: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热带种植园农业种植单一热带经济作物的大规模密集型农场,分布于拉美、东南亚、南亚及撒哈拉以南非洲,企业化经营,雇工生产。重要热带农产品的主产国。地中海型农业:分布于地中海式气候区,园艺业发达,作物以葡萄、无花果、橄榄、柑橘、蔬菜、花卉及小麦为主,兼营畜牧。中国农业发展方针:“确保粮食供求平衡” 、 “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2、工业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动力(燃料) 、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政策、环境等。2工业发展与区位:

5、工业部门类属名称 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代表部门原料导向型工业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制成产品后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损毁等) 甜菜、甘蔗制糖,水果、水产品加工、低品位炼铁等市场导向型工业运输原料成本较高(重量、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损毁等) 家具、印刷、啤酒、食品、石化厂等动力导向型工业能耗大的工业,一般要求接近能源供应地(特别是丰富廉价的水电基地吸引力很大)有色金属冶金(炼铝、炼铜、合金等)廉价劳力导向型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力的地区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技术导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一般要求环

6、境优美,临近高速公路与航空港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机械等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著名工业区 发展条件 发展特点传统工业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俄罗斯的欧洲部分)丰富的煤炭、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条件、广阔的市场生产结构单一,由于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后经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经济由衰落转向繁荣。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大批廉价劳力、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但密切协作。新兴工业区 美国“硅谷” (日本的硅岛、英国的苏格兰中部、

7、德国南部慕尼黑)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军事订货。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二、人口与环境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世界人口的增长:时间上,工业革命以前人口增长缓慢,工业革命之后尤其是二战后人口增长迅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世界人口增速有所放慢。地区上,亚非拉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欧洲、北美的发达国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人口增长缓慢,有些国家的人口已停止增长或负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稠密区 原因东亚、南亚 世界古老的文

8、化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西欧 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商业活动频繁的重要工业地带美国东北部 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人口稀疏区 原因:自然条件恶劣北美和亚洲的高山寒冷地带,撒哈拉、中亚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南极洲。3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在上世纪 70 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前

9、,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实行计划生育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显著降低。我国人口分布不平均:东南多,西北少。 (以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以南,面积占全国 43%,人口占94%)原因是:东部耕地多,气候优越,人口密度大;工商业、交通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人口密度小;工商业、交通运输业不发达,城镇少,城镇人口也少。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2、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社会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文化及宗教、妇女受教育程度)对生育率影响极大,自然因素对生育率影响极小。影响死亡

10、率的因素中,社会因素(经济、政治、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是主要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地方病、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对死亡率影响也较大。人口增长过快,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较大压力,但并非是形成环境问题的唯一的主要的原因。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世界 1999 年 10 月 12 日达 60 亿;我国 2000 年 11 月 1 日第五次人口普查总量达 12.95 亿)会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持续的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 (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生态问题,三废噪声污染问题,医疗、教育、交通、住房、就

11、业等社会问题。 )因此,必须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口增长模式:(注意新教材去掉了过渡型的说法)人口发展模式 特点原始型 极高的死亡率、很高的出生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传统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代表:尼日利亚)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代表:德国)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全世界 属于“过渡型” ,正处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发达国家 “现代型” 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日本等大多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接近零增长发展中国家 多为“过渡型” ,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

12、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即环境承载力。准确的定义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其余的因素是: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以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合理容量:在不产生环境问题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的人口容量。一般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3、人口的迁移与环境: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迁出区的“推” ,迁入区的“拉” ,以及中间阻力。气候 通过影响人的生产和生活影响人口

13、迁移,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自然因素淡水 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基本形式,现仍是重要条件4土壤 土壤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农业人口的迁移矿产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影响人口迁移经济因素 是最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在多数情况下,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高的生活水平交通和通讯 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相对缩短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迁移困难,促进人口迁移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人口迁移,出现“科技移民”社会经济因素 婚姻与家庭 婚姻是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影响未成年和老年人的迁移国家政策 国家政策对人口迁移有重大影响战争 战争常常引发人口迁移,出现

14、“国际难民迁移” “环境难民”政治因素 政治变革 政治中心的改变引发人口迁移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a、现状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b、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从贫困落后山区到沿海发达城市。c、原因: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改变了区域人口分布和人口构成,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种族、民族的同化和融合,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a 对迁出区:减轻人口压力;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的联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问题:人才流失,青壮劳动力减少。b 对迁入区: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问题:增

15、加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带来就业紧张、交通居住拥挤、社会治安管理困难,以及原住居民的歧视与排斥等。三、人类的居住地-聚落1、聚落的形成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乡村形成:人类为生存,必定希望互相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构成聚居,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开始形成乡村聚落。城市形成条件:A、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B、劳动分工促进城市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现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出现集市,交换地域扩大,集市演变为城市。 *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

16、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2、城市的区位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地形 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热带城市主要分布在高原,山区城市主要在河谷低地气候 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和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沿海地区河流 河流的供水、运输和军事防卫功能,古代更明显。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一般规律(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汇合处、河口)自然资源 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易出现城市(工矿业城市)交通城市分布趋向交通方便的位置,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可形成城市轴线。不同交通运输时代的城市区位不同,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对该区城市的分布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如扬州、济宁的兴衰)政治、军事、宗教古今

17、中外,城市多为政治中心;有些是由军事中心发展起来;历史上许多城市同时是一地区宗教活动的中心,宗教建筑在城市建筑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城市区位因素 交通、自然资源仍有巨大影响,军事、宗教因素对现代城市影响很弱,新的5的变化 因素(科技、旅游)在城市区位中影响增加。3、城市化城市化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是最重要的指标。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发达国家特点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发展趋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原因?)发展中国家特点 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发展不合理(个别大城市畸形发展)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根本原因:城市规模的无

18、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过度集中)大气污染 城市空气污浊(TSP) 、出现酸雨、光化学烟雾,危害人们健康水污染 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体重金属污染产生公害病噪音污染 大于 50 分贝,妨碍人们休息、工作,甚至损害人体健康环境质量下降固体废弃物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形成对水、大气、土壤的二次污染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交通堵塞,导致时间、能源浪费;住宅表现为住房缺少、质量低劣增加就业难度,失业人数增多 影响社会治安,还会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a.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郊区城市化) ;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c.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4、城市地域结构城

19、市地域功能分区:功能区 地位 分布 特点商业区 只占城市用地的小部分大多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道路口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之地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密集中心商务区内部经济活动存在明显的分异工业区 占城市较大面积分布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河流的下游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住宅区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40%-60%)分布在最大风频的上风向、河流的上游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同心圆模式(1)城市的中枢部分是中心商务区,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公共交通的集中点(2)第二环是过渡带。 (3)第三个是工人住宅带(4)中产阶层

20、的住宅带。这里住房条件较好主要是中产阶层和政府公务人员等的住宅区。 (5)第五个环是通勤带它是上层和中上层人们的住宅区。它们是沿高速交通线发展起来的,人们在市中心工作,驾车或使用月票乘车往返于两地。扇形模式(1)高房租住宅区沿方便的交通线向外发展,彼此相连形成一个扇面形。这里地势比较高,环境条件很优越。 (2)随着高租金住宅区声望的形成与方便交通线的出现,中等租金的住宅区便在高租金地旁发展起来(3)批发、轻工业地带周围的低级住宅区,一般分布在中、高级住宅区的相反方向。多核心模(1)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交通的焦点。因为城市实际上很少对称发展,中心商务区不一定居于城市的几何中心,常常偏向一方。 (2)

21、由于批发业务主要面向城市腹地,故分布在市中心附近,这里既有方便的交通条件,又可接近市场。 (3)低级住宅区多在中心商务区和中级住宅区附近布置。而中级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为了寻求好的居住环境,则向城市的另一侧发展。6式5、城市的合理规划:功能区的合理布置原则功能区的合理布置原则要有便利的交通工业为降低成本则要求多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便捷的区位进行布置;工业区与生活居民区之间也要有方便的联系;要使用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或妇女劳动力多的工业,接近生活居住区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生活居民区的污染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可以布置在城内的居民区内污染较大和危险的企业尽可能布置在远离城市

22、的地方可能污染空气和水源的工业应当布置在城市的下风向和水源的下游在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带内加以绿化,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居住环境免受直接污染带内可设置一些少数人使用,非长期停留的建筑,如消防车库、仓库、停车场、市政工程构筑物等四、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1、交通运输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公路运输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水路

23、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运费低(适于大宗货物的长途运输)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高。管道运输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连续性强,运量很大。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已经超出自然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仍很重要,应尽可能利

24、用有利条件、避开不利条件(山、河、沼泽等) ,减少工程量,便于维修养护。此外,技术因素也影响铁路的区位。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和与城镇发展的关系。c.汽车站:要与市内、市外有方便、直接的联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顾客d.航空港:占地广,要平坦开阔,利于跑道建设,以及飞机起飞有净空保证;坡度适当的地形,以利排水;良好的地质条件,保证地基稳定;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航空港噪音较大,与城市应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道连接。e.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

25、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因此建设港口时要考虑其航行、停泊、筑港等自然条件,以及腹地、城市等社会经济条件。可以综合归纳为:自然因素(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筑港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腹地、城市依托)两个方面。7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活动的需求,各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各种交通线(如铁路、航线) 、点(车站、码头)交织,形成了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二条亚

26、欧大陆桥、四条世界主要航海线) ,而且日益高速化和专业化(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 。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读图) 主要的交通线及枢纽主要铁路线京哈-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青藏线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宁西线大秦线、神骅线、太焦-石太线、宝中线、南昆线、泛亚铁路重要枢纽 北京、郑州、徐州、株洲、兰州、成都沿海主要港口 北方航区: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南方航区:福州、厦门、汕头、广州、湛江、北海、海口等主要内河航道 长江(重庆、武汉、九江、芜湖、

27、南京、镇江、南通、上海)京杭运河(济宁以南) 、珠江(广州)及松花江(哈尔滨)重要航空港 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昆明、乌鲁木齐主要输油、气管道 大庆-大连、大庆-秦皇岛-北京、任丘-北京、胜利-南京、胜利-青岛;西气东输、四川境内的天然气管道、陕气入京、涩宁兰管道邮电业 形成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为中心的,由卫星、电缆、短波等各种通信手段组成的现代化通信网2、商业贸易 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市场因素:以市场最优为原则的商业中心建立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商业活动的范围很大。交通因素:以交通最优为原则的商业中心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商业网点的布局: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共

28、同影响制约商业网点的布局。a.自然条件是形成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平原沿公路线布局,山区沿谷地布局。b.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人口稀少地区,交通闭塞,商业中心很难建立和发展,多采用流动服务形式,而在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的地区、商业网点设置可以采用相应的固定形式如商业街或商业小区。中国主要商业中心:古代:我国的四大商埠重镇:广东佛山、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四大米市(无锡、芜湖、九江、长沙)现代:上海、北京、武汉、广州、重庆、沈阳、西安、天津、哈尔滨、南京、深圳、成都主要进出口商品:出口:纺织、服装、日用工业品、煤、机械、茶叶、稻米、土特产、工艺品等,近来高科技产品出口增速较快。进口:钢材、机电

29、产品、交通工具、化肥、木材、羊毛、铁矿石、小麦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美国、日本、韩国、欧盟、东南亚各国当代金融、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当今的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突出表现是,以各国间商品、商品信息(会展业)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贸易,以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国际金融,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国际贸易和金融成为现代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基本形式。发达国家工业基础雄厚,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小麦、玉米和畜产品等少数几种农产品,以及资本和技术;进口大量燃料和原材料。发展中国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主要出口农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例如橡胶、棕油、咖啡等农产品、铁、铜、石油

30、、铝土矿等矿产品。发达国家以低价从发展中国家买进所需的燃料、原料等农矿产品,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居优势地位。8三大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苏黎世(瑞士) 。次一级:巴黎、法兰克福(德国、欧洲中央银行)东京、香港。五、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及其发展: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和清除能力(环境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

31、坏两大类。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其原因是: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环境问题的防治: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可见: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产生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总体上讲,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防治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搞好国土整治工作;参加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中国的环境问题:庞大的人口压力(我国以

32、占世界约 7%的耕地供养 21%的人口) ;资源短缺(缺水问题突出) ;深刻的环境危机(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面对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我国的发展只能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的环境保护:中国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长期发展战略之一;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主要表现在: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重要河流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启动;

33、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建设稳步发展) ;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投入巨额资金用于污染控制工程;树立公众环保意识。2、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不能再走传统的以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发展道路,必须寻找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它的内涵概括为:生态持续发展(基础) 、经济持续发展(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必须结合实际理解这三项原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994 年 3 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国 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 世纪议程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