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庖丁解牛》学案第三课时.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341345 上传时间:2018-12-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庖丁解牛》学案第三课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庖丁解牛》学案第三课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庖丁解牛》学案第三课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庖丁解牛》学案第三课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二语文1庖丁解牛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2、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学习重难点1、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第三课时一、导入:释义 游刃有余 游:二、自学:带着问题重读课文三、讨论1、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2、刀、牛、解牛过程和解牛方法分别有什么寄寓?3、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 ,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四、展示五、点评六、检测 1、 “为”字的用法和意义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 视为止,行为迟 ( )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2、 “

2、乎”字的用法和意义 技盍至此乎?( )高二语文2 进乎技矣( ) 依乎天理( ) 而况大軱乎( )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 “然”字的用法和意义 砉然向然( ) 奏刀騞然( ) 因其固然( ) 虽然,每至于族( ) 怵然为戒( )4、 “于”字的用法和意义 合于桑林之舞( )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 虽然,每至于族( )5、特殊句式:“臣之所好者,道也。 ”“技经肯綮之未尝”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6、 庄子中成语A 望洋兴叹 出处:庄子秋水原文:河伯到了海边:“望洋向若而叹” 。释义: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现喻做事力量不够或缺

3、乏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B 朝三暮四 出处:庄子齐物论原文:狙公赋茅,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释义:原指仅改变形式而不改变内容。后指变化无常。C 薪火相传 出处:庄子养生主原文:“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释义:柴虽燃尽,火种仍留传。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 D 探骊得珠 出处:庄子列御寇原文:“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释义:原指抓住机会获得成功,后演变为善于抓住要点。E 越俎代疱 出处:庄子逍遥游原文:“疱人虽不治疱,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释义:喻

4、超出自己的职责,越权办事或包办代替。F 螳臂当车 出处:庄子人间世原文:“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释义:喻自不量力,招致失败。G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出处:庄子山木原文: “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释义: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H 屠龙之技 出处:庄子列御寇原文:“朱平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释义:喻技术虽高,但无实用。高二语文3I 以强凌弱 出处:庄子盗跖原文:“自是以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 ”释义:仗着自己强大就欺侮

5、弱者。J 运斤成风 出处:庄子徐无鬼原文:“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万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释义: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K 庄周梦蝶 出处:庄子齐物论原文:“昔日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释义: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亦真亦幻。L 捉襟见肘 出处:庄子让王原文:“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释义: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庄子是一种处世的态度,亦是一本智慧的大书,此仅举寥寥数语,遗漏之处肯定还有很多。 (马康桃辑)七、反思: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八、应用:翻译:吾生也有

6、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悟道之绕梁余音有人认为庄子的养生之道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你怎么看?参考:高二语文4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 “牛虽多不以伤刃,物虽杂不以累心” ,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庄子的养生之道在一定意义上陶冶、培育和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它可教人们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脱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慕

7、,或怡然自适,与活泼流动,盎然生意的大自然融为一片,从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从而抚慰人们心灵的创伤和生活的苦难,这也正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在巨大的失败和不幸之后,并没有真正毁灭,而更多的是保存生命,坚持节操却隐逸循世以山水自娱,洁身自好的道理。春秋战国-纷乱的时代 儒 PK 道儒家的回应:儒家热衷于重建社会秩序,企图以道德礼制重整人心,克制当时人们泛滥的私欲。所以孔子不断教人去追求仁义,成为君子,目的皆是希望重现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道家的回应:道家所关心的,却是人处于乱世之下如何立身处世而自保。道家主张既然万事万物皆摆脱不了自然规律而变化,所以人也必须遵照自然规律而生活。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人的自我救赎,自保全生的方法,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儒家和道家的比较儒家所重的是群体社会。道家所关怀的是个人。感悟事理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了解规律,掌握规律臣以神遇不以目视抓住本质,用心处事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其自然,不强求技经肯綮之未尝避开锋芒,从长计议以无厚入有间以己之利攻彼之弊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不莽撞,谨慎行事善刀而藏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依理 谨行 藏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