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2016年人教版必修3 第10课《过秦论》学案10.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434084 上传时间:2018-04-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年人教版必修3 第10课《过秦论》学案1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5-2016年人教版必修3 第10课《过秦论》学案1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5-2016年人教版必修3 第10课《过秦论》学案1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5-2016年人教版必修3 第10课《过秦论》学案1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5-2016年人教版必修3 第10课《过秦论》学案1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过秦论学案一、内容及其解析(一)内容:鉴赏学习过秦论过秦论是西汉著名文学家、学者贾谊的论说文代表,选自新书 。贾谊生活在西汉文帝时期,深受文帝赏识与器重,同时他对当时社会现状也有着与众不同的清醒的认识。西汉初,由于刚刚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经济凋敝,人口减少,而统治者却不知恤民。贾谊敏锐地发现西汉初期的统治也存在着严重的危机;因而借助对秦王朝兴亡史的深刻思考,借古讽今,希望当时统治者能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针对当时社会现状,贾谊呼吁统治者实行“仁政” 。这也就是过秦论的写作缘由。(二)解析:原文共分上、中、下三篇,课文节选的是上篇。在这部分,作者通过对秦由强而盛再至一统天下再到

2、为天下人所灭的过程的评述,分析其灭亡的根本原因,得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深刻历史教训。二、目标及其解析(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归纳“制” “亡” “利” “固” “遗” “度”等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2、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培养学生科学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认识“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能大胆质疑前人的思想及观点,并敢于抒发自己的见解与主张。(二)解析1、本文的教学重点:归纳掌握“制” “亡” “利” “固” “遗” “度”等词的一词多义、通假字、三种文言特殊句式。2、本文的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

3、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 “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三、问题诊断分析这篇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是古今第一篇气“盛”的文章。教学这样的一篇经典著作时,除了归纳总结常规的文言现象之外,还应将本文的说理层次与对比论证手法作一分析。教师还可将本文与六国论等文作一对比,引导学生探究课文观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在作好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解决基本的文言现象,对疑难之处,教师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加以解决;对课文中作者的论述观点,可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适当评价,更应结合当今时代背景,联系生活实际作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质疑。课前布置学生自己预习翻

4、译。另外,采用播放朗读材料(或者教师范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跟读,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为了帮助解决教和学可能遇到的困难,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本节课准备主要在一下两个地方使用信息技术:一是使用音频(录音)文件。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订正字音,更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语感,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二是显示相关的一些教学内容、背景知识和教学环节。如在学习到过秦论的论证手法时,因为教学容量和教学节奏的需要就要用信息技术来帮助显示。五、教学过程导语设计诗词导入贾 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本诗写的是西汉伟大

5、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所写的名篇过秦论 。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1)简介作者(结合注解,教师适当补充)贾谊(前 200前 168) ,西汉洛阳人,著名的文学家。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 33 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 陈政事疏 论积贮疏最为有名。后人编纂了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2)背景简介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

6、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的王朝很快结束了。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 500 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 ,即旧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

7、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贾谊论积贮疏 ) ,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迫农民破产流亡,以至“易子而咬其骨” (贾谊论积贮疏 ) 。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还写了过秦论 ,通过论史讽喻,委婉地批评当时的政治,用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振聋发聩,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设计意图:了解作家作品,在学习课文的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师生互动:学生查阅资料,互相交流,教师补充。2.基础积累(1)生字注

8、音腴(y) 轸(zhn) 镞(z) 笞(ch) 恬(tin)藩(fn) 瓮(wng) 牖(yu) 崤(yo) 镝(d)隳 (hu) 耰(yu) 矜(qn) 谪(zh) 絜(xi)(2)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孝公既没(m) 召(sho)滑 践华(hu)为城 劲(jng)弩不及中(zhng)人 墨翟(d 蹑足行(hng)伍 将(jin)数百之众度(du)长絜大 比权量(ling)力 万乘(shng)之势 朝(cho)同列一夫作难(nn) 氓(mng)隶之人课文解题:“过秦”即言秦之过,是指责秦的过失的一篇政论文。此处之“过”为名词用作动词,可解释为“指出的过错”或“批评的过错” 。“论”

9、即“策论” ,最初是议论时政的一种行为:汉代没有科举制,因此官员的选拔任用多采用举荐制,其中有一个程序便是让被举荐人做策论,内容多数涉及时政观点,以后渐渐成为一种文体,并一直延至后代。宋苏洵父子就曾同时做过六国论名篇,传为天下美谈。此为佐证。合作探究:问题 1、前两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它们与后文在内容上有何关联?明确:第一段主要写了商鞅辅佐秦孝公实施变法,结果秦迅速崛起。而第二段写秦王朝在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统治时期日益强盛的过程。这两段的内容为后面秦始皇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设计意图:明确内容及段落的作用。师生互动:学生查阅资料,互相交流,教师补充。问题 2、第一段中“席卷” “包举”

10、“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 “宇内” “四海” “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明确: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设计意图:明确作者舍简就繁的原因和目的。师生互动:学生查阅资料,互相交流,教师补充。问题 3、第二段中从哪些方面写了抗秦力量的强大?为什么要这样铺陈?明

11、确:抗秦力量的强大首先体现在六国领袖群伦的“战国四公子”超强的人气上,他们都是各国仁爱之士的杰出代表,更是六国的精神领袖,享有崇高的威望;其次,六国有苏秦这样的战略决策家;再次,六国也不缺乏齐明这样出色的外交家;至于军事方面,六国拥有远比秦国优秀得多的军事家,像吴起、孙膑、廉颇、田忌都是叱咤风云且战功赫赫的英豪,而且六国的土地面积是强秦的数倍、兵员更是远超秦国。总之,无论是人才素质还是土地面积,六国与秦国相比都拥有绝对的优势。然而抗秦力量越强大、声势越浩大,那么其最终的失败越凸显出其悲剧性,更令人扼腕,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的结局就更值得后人探讨与深究。设计意图:了解作者铺陈的目的。师生互动

12、:学生查阅资料,互相交流,教师补充。问题 4课文第三自然段写了秦始皇登基之后,采取种种措施巩固其统治,试图使其家族统治达到“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那么作者究竟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其“守成”之精心的呢?明确:第三自然段首先写了秦始皇登基,一统天下。接着从边疆的巩固方面写起,他让人南征北战,既是为了开疆拓土,又是为了巩固边防;然后实行文化专制, “焚百家之言” ,进而达到钳制百姓思想的目的;紧接着他强行征缴天下的兵器,铸为铜人,以防百姓造反;紧跟着他又依托地理上的天然屏障华山和黄河,把它们当成是牢不可破的城墙与护城河;最后,他又让最值得信任的将领守住要塞。如此看来,秦始皇为使江山永世不易,可谓“处心

13、积虑” ,无所不用其极了。设计意图:分析第三段的内容及含义。师生互动:学生查阅资料,互相交流,教师补充。问题 5第四自然段主要写了“陈涉起义,天下响应,迅速灭秦” ,那么灭掉强秦的陈涉及其部卒究竟具备了怎样的条件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然”一词当中饱含着怎样的情感?明确:第四自然段首先交代了陈涉的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 ,接着又交代了陈涉的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 ,紧接着又交代了起义军的基本情况(“疲弊之卒,数百之众” ) ,然后又交代了起义军的武器状况(“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14、 ) 。作者从上述四个方面交代了抗秦力量的薄弱,然而力量如此薄弱的起义队伍却最终推翻了秦的统治。之所以要这样去写,主要是服务于作者的基本观点:看来,强秦并非是毁于强大的外部力量,而可能是统治者自身在“守成”方面出了重大问题。一个“然”字饱含了更多的意料之外与困惑之情,引发人们深刻的思考。设计意图:了解文段内容并带领学生进行分析。师生互动:学生查阅资料,互相交流,教师补充。问题 6、第 5 段是全文的第二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可分两层。前一层分析各方面力量的对比。首先指出秦的优势仍然存在,而且比过去强大,因为它占有天下。接着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能力、军队的素质和

15、装备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作对比,指出后者远不如前者。尽管如此,二者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这就包含着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情况呢?留给下文解答。第二层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 “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 1、2 段;然后“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 3 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 4 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二句。水到渠成地点出全文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设计意图:明确第五段在文中的作用。师生互动:学生查阅资料,互相交流,教师补充。问题 7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在最后一段中是怎样展开论述的?明确:本文卒章显志“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这段主要采

16、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陈涉与九国之君在身份地位、武器装备、军队素质以及用兵之道等方面作对比,突出了陈涉的渺小与微不足道。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的事实不得不引发人们深刻的思考,为什么秦国没有被强大的九国之师所击败,反而被实力弱小的起义队伍所推翻呢?结论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设计意图:明确课文的主要观点。师生互动:学生查阅资料,互相交流,教师补充。问题 8全文共五段,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怎样的?明确:这篇文章结构层次井然。第一自然段写秦孝公时期,在商鞅的辅佐之下,秦内政外交气象一新,国力日盛。第二自然段紧承上一段,继续写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时期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斗争上取得的新的

17、成就,而本可与之相抗衡的九国之师却错失战机,最终为秦所制。这两段四个秦王在政治、军事、外交上所采取的咄咄逼人的“攻”势为秦始皇最终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从第三自然段开始,作者却集中笔墨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守”住江山而采取的种种措施,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秦始皇所采取的众多措施不外乎强硬的铁腕政策,缺少“仁义” ,而他也终于因为自己的执迷不悟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第四自然段着力写陈涉揭竿而起,天下响应,实力依旧强劲的秦国却迅速走向了灭亡。第五自然段作者更是直接将九国之实力与陈涉的实力作了一次全面的对比,结论鲜明:强秦被灭,并非自身实力不济,而是秦始皇未能审时度势,未能及时采取“仁政” ,因而引得

18、百姓民怨沸腾,最终失掉了江山。归根结底:“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由此看来,文末最后一句的确不可解释为“因为不施行仁义而导致攻与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这与前后文内容出现严重脱节,而且拆散了文章整体的架构。设计意图:整体上把握全文各段之间的关系。师生互动:学生查阅资料,互相交流,教师补充。问题 9作者借古讽今,认为强秦的速亡究其根本是在于其不行仁政,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个结论?(进步性与局限性)明确:贾谊提出施行仁政的主张,是从维持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出发的,但因为与反对暴政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商鞅变法,主张儒法并用,所以他的仁义主张就更带有进步性。设计意图:进行文章

19、主题的深化和迁移。师生互动:学生查阅资料,互相交流,教师补充。合作探究:本文涉及的重要字词的一词多义整理例句 出处 释义制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齐桓晋文之事 制作、缝制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 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 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 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 规定、制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规模 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

20、六国论 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 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 逃兵、逃亡的人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通“无” ,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 使动用法,使灭亡 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 牢固、坚固(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 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 坚持、坚决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 王忠肃公翱事 一定、必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本来、原来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既、已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 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固然、诚然 利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

21、利 劝学 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利益、好处 商人重利轻别离 琵琶行 利润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谋攻 胜利 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冯婉贞 有利于 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封神演义 丢失的东西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遗漏、忽略 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 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给予度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 尺码、尺度生之有时,而

22、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论积贮疏 程度、限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规章、制度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 风度、常态一年一度秋风劲 采桑子重阳 次、回,量词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扬州慢 谱写、创制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指南录)后序 考虑、思虑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 量、计算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问说 推测、猜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通“渡” ,过小结:本文还描述了陈涉起义这一历史事实,并肯定陈涉起义的必然性、正义性以及它在推翻秦朝统治中的作用与地位。作者不仅看到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

23、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可见,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但他在描述陈涉的平凡时,虽属一定程度的客观描写,但却明显地表露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他的阶级局限性。作者还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罪行,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还看不到封建阶级的本性,却要求封建统治阶级真正施行仁政,消除阶级矛盾,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此外,秦亡之历史根源是多源的,仅仅从“仁政”的角度分析未免以偏概全。设计意图:对课文的内容做一些评论和补充。目标检测:解释下列词语(1)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乃重修岳阳楼,增其

24、旧制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2)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燕虽小国而后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河曲智叟亡以应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吞二周而亡诸侯(3)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4)利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商人重利轻别离(5)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小学而大遗,吾未

25、见其明也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6)度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配餐作业:A 组1加点字的用法完全相同的项是: (1)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3)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4)内立法度,务耕织(5)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6)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7)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8)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A (1) (4) (5)B (1) (6) (8)C (7) (8)D (2) (4) (5)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与“君

26、臣固守以窥周室”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C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3句子中的“因”字意义及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1)蒙故业,因遗策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3)因河为池 (4)先祖因之以成帝业A (1)/(2) (3) (4)B (1) (2)/(3) (4) C (1)/(2)/(3) (4)D (1) (2)(3) /(4)4下列各句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B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C收天下之兵,聚之(于)

27、咸阳D (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5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是入秦的必经之路)B然后以六合为家(指天地四方,与“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意思相同)C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崤山以东。 “山东之国”代指联合攻秦的九国)D序八州而朝同列(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其他六国分居八州,故以“八州”代指六国)6.下列加黑字注音不全对的一组是 ( ) A 召滑()鞭笞()藩篱() B 墨翟()谪戍()契() C 銡() 隳() 逡巡 () D 牖()棘矜()锋镝() 7.书写全对的一组是 ( ) A 度长契大 嬴

28、粮景从 云集响应 B 瓮牖绳枢 同年而语 价值连城 C 鉏耰棘矜 摄足行伍 緼袍敝衣 D 足肤皲裂 崛起阡阳 门廷若市 8.找出不是判断句的一句( ) A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B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C 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D 刘备天下枭雄 9.下面是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和作者的称谓,请回答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A 司马谏议 杜工部 贾太傅 庖丁( )B 欧阳文忠 范文正 左忠毅 王忠肃( ) C 王临川 韩昌黎 柳柳州 沛公( ) D 苏子瞻 诸葛孔明 方望溪 李太白( ) 10.下面的成语典故与哪一组人物有关 完璧归赵 脱颖而出 游刃有余 碧血丹心 A 蔺相如 平原君 伯

29、乐 窦娥 B 蔺相如 毛 遂 庖丁 关汉卿 C 蔺相如 毛 遂 庖丁 邹衍 D 蔺相如 毛 遂 庖丁 苌弘 11、 过秦论采用辞赋的铺陈手法,增强文章的气势,但用词讲究避免重复。下列各句中加点字只有一项不同义。它是( )。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杜赫之属为之谋;乐毅之徒通其意;赵奢之伦制其兵。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12、与外连衡而斗诸侯中斗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天下云集响应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人先表济澭水 13、下面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 洎牧以谗诛 有如此

30、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微斯人,吾谁与归?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举以予人,如弃草介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15、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没有变化的一组是( )。 思厥先祖父 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16、选出加点字的意义各不相同的一组( ) 却匈奴七百余里 相如因持璧却立 李牧连却之 肃宣权旨致殷勤之意 遣吏存问致意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 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3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延及岸上营落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秦人开关延敌 17、选出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履至尊而制六合 序八州而朝同列 南 取汉中 天下云集响应 兼百花之长而去其短 李牧连却之 成以其小劣之 而人东其所矣 等死,死国可乎 将军身被坚执锐 如姬资之三年 / / / / 18、下列各句中因字的意义与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蒙故业,因遗策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因河为池 先祖因之以成帝业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 / / / 19、选出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 ) 山东豪俊(指肴山以东)太牢(牛、羊、猪各一头的祭品,亦单指牛)陛下(对皇帝的尊称,陛、宫

32、殿的台阶) 七庙隳(天子的宗庙)少牢(羊、猪各一头,也单指猪)谪戍(指被征发守边远地区) 序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 州)致万乘之势(周制,天子出兵车万乘,后世称天子为万乘) 以愚黔首(秦朝称百姓为黔首)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官名,国子监的老师)时北兵已迫修门外(败破待修之门,这里指南宋都城临安的城门) 20、下面加点的部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山东(今山东省)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不赂者以(因为)赂者丧 则不可同年而语(今说不可同日而语)矣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 洎(等到)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向使(假使)三国各爱其地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招致)祸焉奉之弥(越)繁

33、,侵之愈急 21、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爱有爱惜、吝惜、珍惜义,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的爱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古代有而现代不常用的意义,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爱屋及乌语出尚书: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比喻推爱。 爱莫能助语出诗经 ,意思是:虽然爱你,却帮不了忙。 爱不释手的释是放下、放开的意思。这成语意为喜爱到不肯放手的程度。 22、卒的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卒然边境有急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率疲弊之卒 五万兵难卒合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卒相与欢 鲁肃闻刘表卒 永和四年卒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潼关百万师,往来散何卒 卒成帝业 / / / /1-5 A

34、DCDB,6AC 78 BA 9 职务 谥号 籍贯 字号 10D,11-15 CCDBB,16-20 DBCAA,21-22 CDB 组:子婴立,遂不悟。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当此之世,贤智并列,良将行其师,贤相通其谋,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高垒毋战,闭关据阨,荷戟而守之。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安士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过秦论下)1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令(指挥)大国之君 B、藉使(凭借)子婴有庸主之材C、不患(担心)不得意于海内 D、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过错)也2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