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旅夜书怀教案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 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 53 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
2、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书“怀” ,有感而生。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 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 ;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
3、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 ;唯其“星垂” ,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 ,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 。 “星垂” 、 “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 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著” ,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 ,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 , 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4、。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去蜀 )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 “一沙鸥”照应“独夜舟” ,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3、艺术特色。A、寓情于景 B、直抒胸臆。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三、名句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
5、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 (浦起龙读杜心解 ) ,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 ) 。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 四、练习提升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
6、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 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答案 A. 应是“由近及远,由上及下” 。首联与颔联之间是由近及远。颔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是由上及下。 ) 五、对比拓展 对比赏析:杜甫的旅夜书怀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旅夜书怀 李白 杜甫 渡远荆门外, 细草微风岸, 来从楚国游。 危樯独夜舟。 山随平野尽, 星垂平野阔, 江入大荒流。 月涌大江流。 月下飞天镜, 名岂文章著? 云生结海楼。 官应老病休。 仍怜故乡水, 飘飘何所以, 万里送行
7、舟。 天地一沙鸥。 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 (1) 都在长江上扬帆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作的这首诗。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作的这首诗;(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平野” 、 “江” 、 “月” 、 “流” ;(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两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由近展远,由狭而阔,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两诗的结句虽以“低调”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现出辽远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在哪里? (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
8、十三年(公元 725 年)出蜀游历时而作。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 ,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 765 年) ,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 年;(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 ,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李白的诗里,只有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思乡的情怀,而没有人生风雨历程的伤愁。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样,蹇途人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穷困缠身。恰又 辞官飘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苍凉。在静静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甫独自一人守着孤
9、舟,多么悲凉和孤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 “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这开阔的场景更衬托了杜甫的这种悲凉和孤独。李白诗的画面固然是一种令人遥想的大画面,是很美的,但杜甫这首诗却能深入到欣赏者的情感的内部,刺激欣赏者的心灵,一种对杜甫生活处境的同情和感叹油然而生。 李杜之间的情宜甚深,特别是杜甫,多次做诗怀念李白。对李白的诗,杜甫更是称颂,说“白也诗无敌” 。李白的诗在前,杜甫的诗在后,两诗的画面又这样接近。在艺术上,杜甫的旅夜书怀是否受到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影响呢?或者说旅夜书怀模仿了渡荆门送别呢?旅夜书怀赏析这首诗既写旅途风情,更感伤老年多病,却仍然只能像沙鸥在天地间飘零。 “名岂文
10、章著”是反语,也许在诗人的内心,自认为还有宏大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 注释(1)危樯:高高的桅杆。 (2)著:著名。 (3)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这两句说:我岂止是因文章而得名!但我的官职的确是因老病而休止了。 唐诗别裁:胸怀经济,故云名岂以文章而著;官以论事罢,而云老病应休。立言之妙如此。 译文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古诗背景: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四
11、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 、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 。此诗约为途中所作。诗人用阔大无垠的夜景衬托深沉滞重的孤独感,使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激情正如他笔下奔涌的江流一样澎湃难平。这是杜诗五律的名篇,历来为人称道。 四溟诗话评此诗句法森严,涌 字尤奇。 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 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 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
12、、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 53 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 ;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
13、” ;唯其“星垂” ,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 ,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 。 “星垂” 、 “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 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著” ,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 ,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 , 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
14、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去蜀 )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 “一沙鸥”照应“独夜舟” ,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3、名句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 (浦起龙读杜心解 ) ,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
15、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 危樯:高耸的桅杆。 星垂句:远处的星星宛如低垂至地面,使原野更为辽阔。 月涌句:银色的月光映着奔流汹涌的长江。 沙鸥:水鸟名。 诗作于代宗永泰元年() ,诗人由华州解职离成都去重庆途中。全诗流露了诗人奔波不遇之情。诗的前半写“旅夜”的情景。以写景展现境况和情怀,寓情于景之中。后半写“书怀” 。抒发自己原有政治抱负,没有想到却是因为文章而得扬名四海,而宦途却因老病而被排挤。表现了内心飘泊无依的伤感,字字是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有异曲同工之妙。 (1)岸:指江岸边。(2)危樯(qian
16、g 墙):高树的桅杆。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夜泊江边。(3)星垂:星光下照。(4)月涌:月亮倒映,随小流涌。大江:指长江。(5)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主。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6)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月“飘零” 、 “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译文: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
17、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这首诗是代宗永泰元年(765)杜甫率领全家离开成都时所作。广德二年(764) ,严武再镇西川,执意劝杜甫入幕府。杜甫盛情难却,勉强就任,但终于辞职回草堂,不久携家乘舟东下。诗中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半生漂泊的情怀。诗的前半部分描绘江上夜景:细草微风、危樯夜舟、星垂平野、月涌江流。诗的后半部分抒写旅夜的感慨,对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负不得施展以反语的形式表示极大的愤慨。最后两句以沙鸥自比,描绘自己一生漂泊的生活,读来使人为其命运的坎坷而辛酸。此诗写于作者漂泊途中。通过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自己身世不遇、漂泊无定的感情。诗的头四句写景。首两句写近景,
18、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摆,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孤独地停泊在月夜的江面上。月夜孤舟,微风阵阵,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揭示了诗人浪游漂泊的孤清处境。颔联写远景,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大笔勾勒,写得真切细腻,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从而再反衬诗人的孤独,景中见情,景与情融。诗的后四句笔势急转,直抒情怀。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出诗人极度愤慨之情,前句说明其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读来令人心沉;后句诗人以自嘲口吻诙谐地说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岂” “应”是关键字眼,上下关联。尾两句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运用形象的比喻收结全诗。诗人以天地间一只形单影孤的沙鸥来寄托自己功业未
19、成的慨叹,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量。此诗通过旅途月夜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漂泊生活孤独凄凉的苦闷心情。诗人把这种心情写得含蓄不露,律细笔深,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不愧为千古名作。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浣花溪草堂。四月,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只得携家小取水路东下。此诗即为行船经过渝州(今重庆) 、忠州(今忠县) 一带时所作。作者身世浮沉,前途难卜,故诗以抒写飘泊奔波的牢骚情怀为主旨。然而老杜品格,穷而愈坚,悲而能壮,在自怨身世之中,仍保持傲岸的气魄与阔大的胸襟。观此篇中自然景观之雄浑与诗人情志之自豪,愈发令人相信杜甫人格与诗格的高度一致。此诗以阔壮之景寓悲凉之怀的
20、抒情境界,颇与登岳阳楼 , 登楼 、 登高等五、七律抒怀名篇有相似之点。试看诗中前半极力渲染描绘旅夜江上壮伟之景,后半尽意宣泄孤舟漂浮的悲怀。情因景生,气势夺人心魄,艺术感染力十分强大。首联用对起格,写自己夜晚独自行舟的孤苦之状。在细草绵延、微风吹拂的岸边,诗人独系高帆夜行之舟。在静夜停舟的寂寥江天里,羁旅之怀油然而生,不可遏止,不言愁而愁自见。颔联二句分承首联:岸上平野茫茫,群星遥挂如垂;舟前江涛滚滚月影流动如涌。这两句气魄雄大,境界宏阔,与李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句法略同而工力悉敌。李诗只形容山与江,此二句则野阔星垂,江流月涌,共写四事,画面景物交织的多层次之感似更突出一些。这里不但
21、对于人对景物的感觉的描写十分真切,而且通过这种描写突出了自然景观的鲜明特征。具体说来,因为“平野阔” ,才显得星斗遥挂如垂,而用此“垂”字,又反衬出乎野之广阔;因“大江流” ,所以江中月色似也滚滚如涌,而用“涌”字,又烘托出大江澎湃向前浪起千叠的气派。颈联二句,因夜景之广漠寂寥而起身世之深悲。第五句自谦,实乃自负。说名岂因文章而著,与作者另一首赠严武诗中“岂有文章惊海内”之句同慨。第六句自解,实乃牢骚。说自己失去官职是因为既老且病,似乎婉转自恨,其实是恨世。真正的情况是与时与事多忤。此意不直接说出,显得悲愤更深。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旧注云:“名实因文章而著,官不为老病而休,故用岂、应二字。反言以见
22、意,所云书怀也。 ”说得颇为中肯,可参考。末联即景自况,以沙鸥自比,自伤飘泊。自问自答,老怀悲凉之状愈加突出。广阔的“天地” ,映衬一微小的“沙鸥” ,愈显出自己飘零不遇的身世的可悲与可叹。这个比喻,与开篇的自白首尾相顾。 “一沙鸥”呼应“独夜舟” ,抒情主人公孤独流浪的形象完全凸现出来了。 所谓“旅夜书怀” ,就是在行旅的夜里抒写自己的胸怀或怀抱。这首诗一向被认为是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五月离开成都草堂以后,沿长江乘舟东下,秋天抵达忠州(今四川忠县)一带时所作。但是,首先,诗中“星垂平野阔”句所描画的图景,与忠州一带的峡谷地貌不合。其次, “细草”本是象征春天的景物,也与秋天不符,所
23、以秋天写于忠州的结论是有疑问的。那么此诗究竟写于何时呢?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应该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在春天,二是在广阔的平野之中,三是在漂泊于大江上的船里。同时满足这三条的,有如下两个时间:大历三年(768)春天,杜甫离开夔州,穿过三峡后,向江陵(今属湖北)航行时。大历四年或五年春天,漂泊在湘江上时。长江贯流的湖北江汉平原,和湘江沿岸的湖南平野,都能与“星垂平野阔”所描绘的空间相应。但杜诗提及“大江”的二十多例子里,一个指湘江的也找不到。所以,将这个事实和“细草”的春意, “星垂平野阔”的平野综合考虑的话, 旅夜书怀诗的写作时期应该确定为大历三年春。此前杜甫已经滞留夔州近两年,除因受到夔州都督柏茂
24、琳的优待以外,大约也是为了等候朝廷任命新职。因为作为夔州都督的柏茂琳,可能向朝廷推荐过杜甫。但是,唐代宗没有起用他。这时,他感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的希望完全破灭了。于是在这年的正月,五十七岁的杜甫下定决心离开夔州。舟出三峡,顺着大江,进入江汉平原的江陵一带,他回想一生的坎坷遭遇和朝廷的黑暗腐败,抒发了“官应老病休”的愤激之情。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微风习习,江岸细草如丝,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孤伶伶地行驶在江上。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烘托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这也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危” ,高的意思。 “樯” ,桅杆。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5、星星垂挂在远天,显出平野的辽阔;月光涌动在水面,大江在汹涌奔流。与上一联的近景相比,这一联是远景,上句写岸上,下句写江中,构成阔大雄伟的境界,有一种宇宙苍茫无穷之感。置身其间的细草、孤舟、诗人,该是何等的渺小。由此可见诗人孤独凄怆之情。诗中“垂” 、 “涌”两个“响”字,将星月精神描摩得毕肖。 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 涌字尤奇”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但官职的确是因老且多病而不得不永远休止了。此联上句与“岂有文章惊海内” (客至 )一样,既是自谦之词,又有自豪之意。下句与“罢官亦由人” (立秋后题 )一样,表面上是自我解嘲,实质上是抒发愤慨。杜甫此时确
26、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这,而是由于不被任用。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胸怀经济,故云名岂以文章而著;官以论事罢,而云老病应休。立言之妙如此。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如此江湖落拓,到处飘泊,像个什么?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诗人自叹身世飘零,无论是身后之名,还是生前之功业,似乎都游离于他。当这种悲愤交集的情感,外化投射在一只飘零于茫茫天地之间的白鸥时,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便由此铸就了。公元 765 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
27、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呢?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 (浦起龙读杜心解 ) ,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 ) 。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
28、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多么动人!诗的后半是“书怀” 。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
29、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 (杜诗说 ) ,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 (杜少陵集详注 ) ,恐怕不很妥当。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 ”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
30、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旅夜书怀写于作者颠沛流离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独伤感的。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特别融和。首联中的“细” “微”等字,与“官应老病休”中作者的孤单身影相应。 “危” “独”二字暗示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与“飘飘” “天地一沙鸥”相呼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同时, “星垂平野阔” ,不仅展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广阔浩渺,还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波的作者的孤单身影;“月涌大江流” ,不仅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还让人联想到作者身影的渺小。有了这样的境遇和心情,稍有微风便摇摆不已的渺小
31、的江岸细草、带着独立高耸桅杆寂寞的停泊在黑夜里的木船,都处处映出自己的影子、带着自己的情绪。星垂平野、月涌江流,在这历来为人称道的阔大雄浑的景色描写中,让人依稀看到作者独立荒野、孤凄无援的形象,隐隐感到作者哀告无地的孤苦心情。作者远大政治抱负已付东流,却因文章而着声名,实非己愿;作者希望做官的人都直到年老多病才退休,虽然此时作者确已老病,但辞官的主要原因则是被排挤,以此暗示了作者心中的不平,揭示出作者晚年孤凄飘泊的主要原因。作者最终以高阔天地之间孤独飞翔的沙鸥自喻,形象的表达了作者晚年江湖飘荡转徙,内心无依无助、无归无属的凄凉景况,字字感人、声声催泪。 (1) 体会本诗“寓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32、示例:前两联写景,诗眼在“独夜舟”三字上,其余全属烘托。舟泊于岸,所以首句写岸,次句写舟。称“独舟”者,仅此一舟之谓也, “夜” ,用于点明泊舟时间。这两句勾画了这样一个境界:河边孤零零地泊着一只小船,桅杆高耸;岸上只见小草,不见人家,简直冷寂得很。第三、四句承“夜”字写诗人所见景色: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这难免使诗人感到,在这样的境遇中,一叶小舟显得何等孤单、渺小,它的命运简直可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而江水的奔流更使他联想到时光的迅速消逝这小舟的命运正是诗人命运的写照。诗人这时已到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房王官郑虔、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
33、去世,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现在, “五载客蜀郡,一年在梓州”(去蜀)的生活刚刚结束,而将来的生活如何又难以逆料 总之,诗人的万千思绪都蕴涵在这景物描写之中,由此再发展到下文的直抒胸臆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2) 体会本诗“直抒胸臆”的写作特点。 颈联。诗人将“名”和“官”相对提出是有深意的,因为这两件事关系到诗人一生的命运。诗人由于诗名满天下,尽管后半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但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照,这总算给了他一些宽慰。然而诗人的本志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所以,不能得官以实现其本志是他终生最大的憾事。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既然休官
34、原因不是“老病” ,那是什么呢?诗人没有说出来,但我们从杜甫为官的经历却不难看出,原因就是他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为什么不说呢?那是因为诗人不愿怨君,也不敢怨君。这一点,我们从他三年前在漳州写的“圣朝元弃物,衰病已成翁”(客亭 ) 也可以得到证明。总之,诗人是胸存块垒,只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最后两句的意思很明白:诗人以沙鸥自况,乃自伤漂泊之意。“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首联用对仗起句,出句写静谧的江岸,对句写凄冷的夜舟。寥寥十个字,再加上精准凝练的用字, “细” 、 “微” 、 “危” 、 “独” ,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深夜泊舟图:微风轻拂岸畔的细草,静夜的江边,停泊着一叶桅杆高耸
35、的孤舟。同时,诗人一开始,就为整首诗营造了一个独舟夜泊的孤寂氛围。在这茫茫的寂寥江天之间,羁旅之怀油然而生,蹇途人生、时运不济之叹不可遏止,不言苦而苦自生,不言愁而愁自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颔联分承首联两句:岸上平野茫茫,群星遥挂如垂,更显原野空旷无际;舟前江涛滚滚月影翻动如涌,更见大江奔流不息。此联两句,出句写平野静景,犹如时间凝固的定格画面;对句写江月动景,恰似日月星辰的无止运转。两句一静一动,相映成趣,气魄宏大,境界开阔,是杜甫五律中的名句,历来为后人所激赏。后人常把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渡荆门山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进行比较,笔者认为真
36、是互有特色,各有千秋。杜诗中“垂” 、 “涌”用字凝练,注重推敲;李诗中“随” 、 “入”流转自然,不事雕饰。杜诗沉郁,带给人苍劲的力度感;李诗飘逸,带给人飞动的轻灵感。杜诗此联与整首诗顿挫苍雄的风格一致,而李诗此联也与整首诗的明快清逸一致。以上两联,极力渲染描绘旅夜江上壮伟之景。首联写江岸夜舟的近景,颔联写星野江月的远景。杜甫流连风景的诗作比较少,但每有所作,一定于所咏之景物,观察入微,更把那景物作为象征,从里头印出情绪。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更是相互融合。试想,星辰低垂,平野开阔,月影翻涌,大江流动,在这苍茫的背景下,诗人所处的一叶扁舟,显得更加的渺小与孤寂。同时,在大自然雄伟瑰丽的景象
37、之前,人生命运更是孤单凄凉,为诗人后续的议论抒怀,埋下了伏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颈联在前两联隐伏的情感牵引下,直抒胸臆。文章好难道就能让人出名?年老多病就应该辞官。第五句是自怨,是杜甫的愤慨之语。因为当时杜甫的诗受到冷遇,在他活着的几十年中,不少诗歌选本没有选他的诗。第六句看似自我解慰,实乃牢骚之语。在写此诗之前一年,杜甫曾在严武帐下任节度使参谋,因军府事务繁琐,又受到同僚的排挤,不久便辞官。 “岂” 、 “应”二字,反言以见其意,立意极为含蓄,不直接说出,显得悲愤更深。“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自己飘然一身像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末联即景自况以抒悲怀,以沙
38、鸥自比,自伤飘泊。修饰手法上,自问自答,老怀悲凉之状愈加突出。同时, “一沙鸥”和“独夜舟”相呼应,首尾相顾。整诗以低调收束,展现出辽远的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沉浸在诗人渲染的沉郁氛围之中。旅夜书怀是杜甫五律中的名篇,诗的前半部分写“旅夜” ,是景,后半部分“书怀”,是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浑然一体。颔联雄阔壮丽的景象与颈联落寞凄凉的境遇对照,加强了诗的感染力。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 ”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成功的范例。此诗本以抒写飘泊奔波的羁旅情怀为主旨,然而老杜品格,穷而弥坚,悲而更壮。在自怨身世沉浮飘零之中,仍然保持傲岸的气魄与宽大的胸襟。观此篇中自然景观之雄浑(颔联)与诗人情志之自豪(颈联) ,愈发令人相信杜甫人格与诗格的高度一致,更加敬仰杜甫博大、仁爱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