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小女孩儿勤劳、诚实、淳朴的美德, 并受到感染。3.画出文中描写小女孩儿神态、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并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重点难点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小女孩儿勤劳、诚实、淳朴的美德, 并受到感染。2.画出文中描写小女孩儿神态、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并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教学课时 一课时1 月 下 桨 声 雨后初晴,水面长出了长毛,有千丝万缕的白雾萦绕飞扬。我一头扎 2入浩荡碧水, 感到肚皮和大腿突然一阵冰凉。远远看见几只野鸭,在雾气中不时出没。哗的一声, 身旁冒出几圈水纹,肯定是
2、刚才有一条鱼跃出了水面。 3“水面长出了长毛, 有千丝万缕的白雾萦绕飞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段导读:描写雨后水面的景色。 一条小船近了,船上一点红也近了,原来是一件红色上衣,穿在一个女孩儿身上。“船上一点红也近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女孩儿在船边小心翼翼地放网。船头上 ,一个更小的男孩儿在划桨。他们各忙各的,一言不发。句导读:“小心翼翼”“各忙各的”“一言不发”等词语表现出小女孩儿和小男孩儿在认真地打鱼。段导读:对打鱼的姐弟俩的描写。两个孩子都非常小,这么小就出来打鱼,说明他们的家境非常贫困。 我已经多次在黄昏时分看见这条小船,还有这两个小小的“渔夫”。多次看见他们两个打鱼,说明了什么
3、? 5他们在远处忙碌 ,总是不说话,也不看我一眼。句导读:“ 总是也”写出了他们打鱼时的专心。 段导读:写姐弟两个经常打鱼。第一部分(第 13 自然段):描写打鱼的小姐弟。 有城里的客人要来我家,得买点儿鱼才好。于是,我朝着小船 6吆喝 了一声:“ 有鱼吗?”段导读:交代“我”为什么买鱼。 他们望了我一眼。1 知识点详解 2 扎,此处读 zh 。3 雨后水汽蒸腾,雾气上升的样子。4 精彩句解析:借代的手法,用衣服的颜色指代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儿。由后文可看出 ,“红色”“一点红”成了小女孩儿的代名词,甚至可以看做是一种精神的象征。5 进一步说明了他们生活的贫穷。6 吆喝(yo he): 指大声喊叫
4、。 “我是说,你们有鱼卖吗?大鱼小鱼都行。” 7这里的 “说”后为什么不用冒号和引号? 他们仍未回话。隔了好半天,女孩儿朝这边摇了摇手。小女孩儿对“我”有什么反应? 我指了一下自己院子的方向:“我就住在那里,有鱼就卖给我好吗?”句导读: 句中“我”向他们求购鱼,为下文小女孩儿送鱼作铺垫。 他们没有反应,不知是没有听清楚,还是有什么为难之处。这样安排故事的情节有什么好处? 8第二部分(第 49 自然段):写“我”想买鱼,但是小姐弟却没有卖给“我”。为后面的送鱼埋下伏笔。第二天一早,院子里传来持久的狗吠(fi) 。我来到院门口 ,发现那个红衣女孩儿站在门外, 提着一只泥水糊糊的塑料袋, 9被狗吓得
5、进退两难,赤裸 (lu)的双脚在石板上留下水淋淋的脚印。 “赤裸的双脚”“水淋淋”分别说明了什么 ?10段导读:写小女孩儿来送鱼。我愣了一下,记起了昨天我在水上的问购。我接过她的塑料袋, 发现里面有一二十条鱼,大的约摸半斤,小的只有指头那么粗,鲫(j)鱼、草鱼杂得有点儿不成样子。 句导读:“二十条”“大的小的不成样子”说明两个孩子半个夜晚的劳动 ,收获不多。 这些细节描写说明了什么问题? 11从她疲惫的神色来看,大概这就是他们忙了半个夜晚的收获。“疲惫的神色 ”和“忙了半个夜晚”等说明了什么? 12段导读:描写小女孩儿他们打的鱼。我收下了鱼。她走后不久,狗又叫了。窗外橘红色一晃,是她急急地返回
6、来 ,跑得有点儿气喘吁吁。试分析“一晃 ”这个词语使用的妙处。 137 这里是叙述性的语言,内容是对自己上面的话的一个解释。表示没有鱼卖。8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9 赤裸:光着,没有遮掩。10 “赤裸的双脚”进一步说明小女孩儿很贫穷。“水淋淋”则说明了小女孩儿可能刚打鱼回来,从而推测出她可能打了一夜的鱼。11 说明小女孩儿姐弟俩打鱼的艰难。12 再次说明小女孩儿姐弟俩打了很长时间的鱼,也再次说明小女孩儿姐弟俩非常穷。13 精彩句解析:“一晃”说明走得快 ,与“急急地返回来”“气喘吁吁”相照应。“对不起,刚才错了”她大声说。“错了什么?”“你们把钱算错了。”14 “不会错吧?刚才是你看的秤 ,是
7、你报的价,你说多少就是多少, 我并没有” “我”的疑问说明了什么 ?15“不是,是你们多给了。”她红着脸说,刚才回到船上,弟弟一听钱的数字,就一口咬定她算错了, 肯定没有这么多钱。 16 “红着脸”“一口咬定 ”分别说明了什么?他们又算了一次, 发现果然多收了一块钱。段导读:写小女孩儿回来的原因。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lio) 起 橘红色衣襟(jn),取出紧紧埋在腰间的一个布包, 17十分复杂地打开它,又十分复杂地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 18 “紧紧埋在”“十分复杂”“又十分复杂”等短语说明了什么?一块钱,值得她这样急匆匆地赶来, 并做出这么多复杂的动作吗?“也就是一块钱
8、,你送鱼来,就算是你的脚力钱吧。”我说。句导读:此处“我”的所思所想,不仅写出了“我”对小女孩儿的怜惜,也从侧面反衬出小女孩儿品质的高尚。段导读:通过小女孩儿的动作描写,表明小女孩儿的贫穷。“不行不行” 她把头摇成了拨浪鼓。“再说,我们以后还要找你买鱼的,这一块钱就先存在你那儿吧。 ”14 秤(chn):指称( chn)物体重量的衡器。15 以为女孩儿说少给了钱。16 “红着脸”说明小女孩儿非常不好意思, 也说明小女孩儿非常诚实。“一口咬定”则说明了小弟弟非常聪明。17 撩起:这里指把衣襟掀起来。18 说明了小女孩儿非常贫穷, 而且很在乎钱。这和她又回来送钱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显了小女孩儿的
9、诚实。“不行不行” 拨浪鼓还在摇。 19 前面说“她把头摇成了拨浪鼓”, 后面说“拨浪鼓还在摇”,作者为什么不用相同的句子?段导读:两个“不行不行”进一步说明小女孩儿非常诚实、淳朴。她固执地要寻找一块钱。然而,她的小钞票凑不起一块钱。递来一张大钞票, 我们又没有合适的零钱找。就这样你三我四你七我八地凑了好一阵, 还是无法做到两清。最后, 我满足她的要求,好歹 20收下了七角 ,并一再强调:“不要再说了, 就这样算了, 你再说我就不高兴了。”段导读:本段写“我们”没有零钱找给小女孩儿,从而小女孩儿多收了三角钱。 21她像做了什么亏心事似的,浑身不自在,犹犹豫豫 地低头而去。 小女孩儿为什么“不自
10、在”? 22傍晚,我和妻子从外面回家,发现院门前有一把葱。一位正在路边锄 草的妇人说, 23一个穿红衣的姑娘来过了,见我们不在,就把葱留在门前。段导读:本段写小女孩儿因为多收了三角钱而给“我们”送来了葱, 更形象地表明了小女孩儿的诚实、淳朴的好品德。24 不用说,这一大把葱就是她对鱼款的补偿 。妻子叹了口气,说如今难得还有这样的诚实。 妻子的话有什么深意? 25我说不出话来段导读:“我”为小女孩儿的举动而感动。第三部分(第 1029 自然段):写小女孩儿送鱼并回来送多给的钱。 26 每天早上, 我推开窗子,发现远处的水面上总有一叶或者两叶小船,像什么人无意中遗落 了一两个发夹, 19 重点句解
11、析:一是用了一个“还”字,说明态度的坚定; 二是文章的句子不宜重复,贵在变化。“拨浪鼓”的使用,巧妙形象地展现出小女孩儿摇头不赞成时的可爱模样。20 好歹:这里指不管怎样,无论如何。21 犹犹豫豫:这里指拿不定主意。22 因为她多收了三角钱,觉得不应该。23 锄(ch):指用锄除草松土。24 补偿:补足(缺失); 抵偿(损失)。25 重点句解析:妻子的话对现实中的那些不诚实的现象进行了间接的批评,对小女孩儿的做法进行了赞扬。轻轻地别在青山绿水之中。但那些船上没有一点红。 “但那些船上没有一点红”是什么意思? 27每天晚上 ,我走在月光下的时候 ,偶尔听到竹林那边还有桨声,是一条小船均匀的足迹,
12、在水面上播出了月光的碎片,还有一个个梦境。但我依稀听得出桨声过于粗重, 不是来自一个孩子的腕力 。 28句导读:“我”幻想能再次见到这淳朴的姐弟俩,可再没遇到过。 段导读:写“我”再没有发现小女孩儿来打鱼。29 我来到水边,发现近处根本没有船。原来是月夜太静了, 仿佛缩短了声音传递 的距 离,远和近的动静根本无法区别。句导读:此句是说“我” 听到的“桨声”根本不存在,是“我”心中的“桨声”令“我”在日夜把那姐弟俩想起。我也不明白,是何处的桨声悠悠飘落到我家的墙根。句导读 :“桨声”是勤劳、诚实、淳朴的象征,是对小女孩儿和小男孩儿的赞美。段导读:写“我”内心的感悟。第四部分(第 3032 自然段
13、):写“我”再没有见到小女孩儿姐弟俩和 “我”内心的感悟。遗落:丢失;散失。精彩句解析:意思是说“我”没有再发现小女孩儿。比喻和借代的使用更显出文章的精妙。腕力:手腕的力量。传递:一个接一个地递送过去。1.学会本课的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3.画出文中描写小女孩儿神态、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并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4.体会文中形容词的作用,深入感受小女孩儿虽然家境不富裕, 但不占便宜的品质。多媒体课件。26一 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 18 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二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想一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
14、字词。狗吠 赤裸 鲫鱼 撩起 千丝万缕 一言不发 青山绿水(1)谁能再说出几个含有“千”和“万”的词语吗?( 千言万语 千秋万代 千头万绪 千辛万苦 千山万水)(2)青山绿水,这是什么样的画面 ,该怎么读?像这样描写环境的词语你还能再说出来几个吗?( 碧波荡漾 烟雨迷蒙 云蒸霞蔚)3.抓住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讲述了一对小姐弟和作者交易河鱼的故事。)三 读课文,理层次读课文,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小女孩儿为“我”送鱼的经过。试着给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 13 自然段) :描写打鱼的小姐弟。第二部分(第 49 自然段) :写“ 我”想买鱼,但是小姐弟却没有卖给“我
15、”。为后面的送鱼埋下伏笔。第三部分(第 1029 自然段) :写小女孩儿送鱼并回来送多给的钱。第四部分(第 3032 自然段) :写 “我”再没有见到小女孩儿姐弟俩和“我”内心的感悟。四 读课文,初步了解小女孩儿的品行1.让我们读课文走近姐弟俩,说说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我们要想深入了解一个人,要抓住人物的什么?就用这个方法进一步了小解女孩儿。五 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小女孩儿为“我”送鱼的经过1.默读,画出描写小女孩儿外貌、言行的句子。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六 全班交流1.当小女孩儿发现钱给错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同桌分角色读出小女孩儿的心情。出示句子:窗外橘红色一晃,是她急急地返回
16、来 ,跑得有点儿气喘吁吁。(“气喘吁吁”说明小女孩儿跑得非常急。)2.从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让我们再来感受小女孩儿的诚实。师生分角色读课文。出示句子:她红着脸说,刚才回到船上 ,弟弟一听钱的数字,就一口咬定她算错了,肯定没有这么多钱。(“红着脸”说明小女孩儿非常不好意思,也说明她非常诚实。“一口咬定”则说明弟弟非常聪明。)3.出示句子:A.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 取出腰间的一个布包 ,打开它,又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B.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 ,取出(紧紧埋在)腰间的一个布包,(十分复杂地)打开它,又(十分复杂地)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
17、心里有些过意不去。(1)你觉得的哪句话更好,为什么 ?(2)括号中的这些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些词说明小女孩儿非常贫穷,而且很在乎钱。这和她又回来送钱形成鲜明的对比, 说明小女孩儿非常诚实。)(3)如果换成别人看到多给了钱也许会怎么做?(4)小女孩儿是个怎样的孩子?带着你对她的赞叹再读这句话。(读这句话时,语速要稍慢,要带着赞叹的语气来读。“紧紧”“十分复杂”等词语要重读。)4.看着小女孩儿用一把葱对“我”补偿,此时“我”什么也说不出来,“ 我”在想什么?(“我”为小女孩儿的举动而感动。)七 体悟深情,总结全文1.小女孩儿的诚实、淳朴使“我”感动,令“我”无法忘记她。从文中哪些语句中看出“我
18、”一直想念着小女孩儿?(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写出了“我”对小女孩儿的想念、牵挂。)出示句子:(1)每天早上,我推开窗子,发现远处的水面上总有一叶或者两叶小船 ,像什么人无意中遗落了一两个发夹,轻轻地别在青山绿水之中。但那些船上没有一点红。(2)我也不明白,是何处的桨声悠悠飘落到我家的墙根。2.“我”想念小女孩儿,“我”还想念什么?八 思维拓展学完文章,你此时有什么感受?说一说。1.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月下桨声”的诗意画面,让学生融入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意境中。2.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外貌描写。理解这些描写在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很多学生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可先让学生找出文
19、中描写小女孩儿神态、外貌、动作的语句,认真朗读,在读中感悟。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狗吠(fi) 赤裸( lu) 鲫鱼(j) 撩起( lio) 衣襟(jn) 船桨(jing)2.照样子,写词语。(1)水淋淋 (2)气喘吁吁 (3)千丝万缕 3.那姐弟俩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4.月光笼罩下的水面明明没有船,可“我”怎么会听到悠悠飘落的桨声呢?作者资料库韩少功,作家。笔名少公、艄公等。湖南长沙人。1979 年发表短篇小说月兰, 在文坛崭露头角。大学毕业后在湖南省总工会的杂志主人翁任编辑。1984 年调至作协湖南分会从事专业创作。1988 年到海南后开始主编海南纪实杂志。1996 年与同仁策划文人杂志天涯,任杂志社社长。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等, 文艺理论面对神秘空阔的世界。1996 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因其标新立异的形式尝试引起各方争论。对传统文化心理的反思和批判是其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他的西望茅草地和飞过蓝天分别获 1980、1981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