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各区阅读延伸题及示例分类总结.doc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4323594 上传时间:2018-12-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区阅读延伸题及示例分类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各区阅读延伸题及示例分类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各区阅读延伸题及示例分类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各区阅读延伸题及示例分类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各区阅读延伸题及示例分类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阅读延伸题的结构:总分总(提出观点-分析论证- 得出结论 二阅读延伸题的方法: 溯本求源,析因预果, 由表及里,变换角度, 现实意识,理性思考, 正反对比,引经据典, 深度透视,敢于求异。 运用这样的表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个人、社会、历史、文化、哲学、审美、现实- 三示例分析 第一部分 文言文阅读延伸题 1.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

2、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孔子的弟子们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对他们的回答,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200 字左右)(10 分) 【备考示例】孔子三个弟子不同的回答,体现着不同的思想境界。子路认为困境是自身不足造成的,这不符合客观情况,表现出在认识理想方面的欠缺,也多少有些不自信。子贡能认识孔子学说的价值,却希望降低标准以适应客观环境,表现出在坚持理想方面的优柔。颜回则表现出认识理想,坚持理想的坚定信念和昂扬的自豪感。子路浅,子贡懦,从不同方面为我提供了镜鉴

3、,而颜回的睿智和人格令我敬佩,值得学习。 孔子和弟子们面对的困窘,在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例如,语文“新课标”就是一种理念、一种理想的体现。它的推行,也面对相当困难的状况。教学、备考和阅卷中的陈旧观念,利用手中的权力层层阻扰。是“新课标”还不完善吗?那就应该改进;不然的话,我们就不应怀疑和妥协。我们应该认识到“新课标”被陈旧观念阻挠,正体现着它的先进性、重要性和必要性,“新课标”被阻挠更能见出陈旧观念的偏狭和顽固,也更应坚定我们落实推进它的决心。借用颜回的话说: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阻挠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新课标”! 2在农山之上,子路、子贡和颜渊各言其志。请从中选择一人之志,作出评

4、价。(200 字左右)(10 分) (海淀期中) 参考: (1)子路的志向是率领军队对抗强敌,夺地千里,大破敌军。/我认为,通过军事手段耀武扬威,虽勇气可嘉,却无法为国家带来长久的安宁。/驰骋于战场固然可以获得更多的土地、财富及更高的威信,但这却是以百姓的安定为代价的。为了打仗,哪一个国家不是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制造装备?哪一个国家不是强制征兵,带走了母亲孝顺的儿子、妻子体贴的丈夫、孩子慈祥的父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如此劳民伤财的统治,纵使不被群众所推翻,也终究会像称霸一时的秦国一般,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灭亡。(10 分) (2)子路之志是于战争之时挺身而出,为国杀敌斩将,以一当十。勇哉!

5、/我认为从子路勇气中显露出来的,是他在祖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勇于担当民族兴亡之重任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华夏民族正是从不缺少子路这样的勇者才得以在五千年来内忧外患不断中茁壮成长自立于世界的舞台之上。岳飞战场上的横刀立马让敌人闻风丧胆再不敢轻易进犯中原,戚家军钢铁之师的舍身抗敌让百姓安居乐业。/可见子路之勇非匹夫之勇,乃是勇于承担的爱国爱民精神的体现。 (10 分) 3沧浪亭记的作者苏舜钦在仕途失意后转而寄情山水,安于冲旷。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谈一谈。(10 分)(海淀期末) 参考答案:苏舜钦在仕途失意后寄情山水,感叹“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的“不亦鄙哉”,这是在无奈之下对自己过去最真诚最直白的

6、反思,也是寻求精神升华、自我审视的悟道之举。(看法)/古往今来,苏舜钦们不胜枚举,没有了官场名利的争夺,没有了纷扰世俗的烦恼,那些寄居在他们内心深处的本我会在山水中苏醒,他们会真正的拷问自己的灵魂,去探求人生的意义。苏子面对江波浩淼感叹“物与我皆无尽”,这本身就是一种灵魂的升华与超脱。(有理有据地分析)/因此,失意而转向山水并非坏事,它让文人们活的更洒脱,更快乐。(表达完整,有条理)(10 分) 4.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7、。”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参考:这句话意思是孙的智慧在于知道不把一般人所认为有利的事当作有利之事。/我认为他看到了更长远的利益而放弃了眼前的诱惑,而其中的关键在于其是否眼光。 /生活中处处都需要这种智慧,从学生忍住玩乐的欲望而静心学习到一个企业不惜成本收回有缺陷的产品以追求信誉,到一个国家为不受制于人,拒绝外国援助而自力更生,这都体现了选择更长远利益的智慧与胆魄。 /只有那些能够不追风随众,能看到更有价值选择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所以,我认为目光有多远,人就能走多远,我

8、欣赏孙叔敖的这种智慧。 (9 分) 第二部分: 古代诗歌阅读 1. 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南宋方岳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蓬舟千里,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 苹洲外,山欲暝,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风。 注: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岗上,为欧阳修所建。菰菜莼羹:相传张翰在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归乡。河洛:泛指为金兵所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 译词 平山堂上伫立远望,秋雨过后,江岸的山色在晴空映衬下分外青碧。一个人辗转大江南北,有多少忧愁思绪

9、,都付之一醉,暂且忘却吧。乘坐小船沿芦苇岸边千里漂泊,张翰那种思念菰菜莼羹就辞官归家的作为,于我只能是一场梦了,我惟有默默无语把思念寄托给南飞鸿雁。醉眼朦胧中回望渺远的黄河洛水,夕阳笼罩下留存多少遗憾和愤恨! 在苹草萋萋的洲渚外面,远山在暮色里就要收敛他的眉峰。俯仰凭吊平山堂的人间遗迹,叹息欧苏两位仙翁已然远逝。眼前没了当时的杨柳,只是从前的烟雨,磨灭了几位英雄。且唱响一声孤啸,我又将匹马启程,在西风凄紧的天地间。 13从这首词的结尾两句“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这首词的内容,对这一形象进行评价。(200 字左右)(10 分) 示例 从这首词的结尾两句“天

10、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中,我读出了一个寂寞孤独、愁肠郁结的词人形象。在词人的胸怀里郁结着“芦叶蓬舟千里”“醉眼渺河洛”的家国之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的凭吊之愁和“山欲暝,敛眉峰”的际遇之愁。 对词人的这种感情我是理解并同情的,它真切地反映出在南宋偏安的大环境里,一位孤零漂泊的知识分子的心声。试想,天地苍茫,西风凄紧,词人匹马漂泊,孤独吟啸,此情此景,令人为之神伤。但是,这一形象以及它所包含的感情又有着某种局限性。在同样的时代和环境里,岳武穆怀抱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志,陆放翁高唱着“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心声。比起这些忘怀自我,以天下为己任

11、的形象和情怀,词人的形象和感情毕竟显得单薄柔弱,这也让我为之唏嘘叹惋。 示例二: 全词最后一句勾勒出一位末路英雄的形象:家国破亡,前途未卜,寒风凛冽,只有他一人伫立在那里,坚毅地骑在马上任凭西风呼啸,孤独而悲壮。在祖国秀丽的大好河山却被金人所占领的时候,词人壮志未酬,遗恨万千,同时饱含对家人和故土的思念,在俯仰之间叹息,不甘成为“磨灭英雄”。我认为,他这一形象刚直不屈,饱满有力,是一个十分典型的爱国者形象,可以与“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相媲美。胸中激愤难平,却又屡屡被现实所打击,“孤啸”尽显英雄之落寞。 10 分 2.崇文一模 12对“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

12、:居于僻巷,常使故人回车而去,和世人很少往来;另一种认为:车大辙深,此穷巷不来贵人,故人却常来。你更认同哪种理解? 结合本诗,并联系你学过的陶渊明作品,阐述理由。(200 字左右)(10 分) (一)我同意第一种理解。这首诗中诗人尽情表现他归隐之后耕读的乐趣,描写朴 实清幽的自然之美,在这种意境下,不应该有外人打扰。陶渊明远离官场,昔日的朋友不再 和他:来往,表面上他们的豪华车驾被陋巷所阻隔,实际上正表现陶渊明与他们的人生 追求不同。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曾说“请息交以绝游”“复驾言兮焉求”,在隐居 生活中,他更愿意和村民畅谈农事,“欢言酌春酒”“悦亲戚之情话”,因此,把“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13、”理解为昔日 J 捐友不再往来,更加符合陶渊明隔绝尘俗的喜悦心情。 (二)我同意第二种理解。这首诗中诗人主要描写的是归隐后的田园之趣。陶渊明远离官场,官场中的人不再和他来往,他们的豪华车驾被陋巷所阻隔,用此与老朋友却常常前来形成对比。陶渊明向往的生活是“悦亲戚之情话”,本诗中也有“欢言酌春酒”之句,表明诗人并不是不愿意与人交往,而是拒绝与官场中人来往,因此把这两句理解为达官贵人不再往来,而老友频来,更加体现陶渊明对“俗韵”的鄙视和对朴素生活的赞美。 3.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112 题。(17 分) 临江山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

14、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陈与义,北宋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金兵攻占汴京后,作者辗转逃亡到当时南宋朝廷临时所在地的浙江绍兴。一个夜晚他登上小阁楼,有感而发,填写了这首词。 长沟:大河。 1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 分) ( ) A这首词以回忆洛中旧游起笔,首句写聚会英才,作豪爽语,为全诗奠定悲壮的基调。 B“长沟流月去无声”一句,造语更为生动、奇巧,巧妙地唱叹出令人难忘的往事。 C“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画面清丽,宛如目前。 D“二十余年如一梦”,既指洛中旧游之美如梦,也指国破家亡带来

15、的空幻之感。 结合全词,试分析“闲”字流露出的词人的情感。(4 分) 12陈与义这首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都表现了北宋灭亡,逃亡江南的人生经历,请比较鉴赏两首词在抒写沦亡之苦时手法的不同。(200 字左右)(10 分) 答案:11A(上片确有豪酣之气,但全诗主要是借今昔对比抒发怅惘之情。“奠定全诗悲壮的基调”一说有误) 词人在作品开头回顾了往日豪酣欢乐的生活,而现在只剩此身,这个“闲”字正表达了流 亡中的孤独和对北方故土的怀念之情(2 分);词人面对山河破碎的现实,无可奈何,这个“闲”字看似悠闲,实则是历尽磨难的自我解脱。(2 分) 12答案示例: 陈词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上片写

16、昔日群英聚会,月下弄笛,长夜畅饮。这种快乐不仅来自朋友的欢聚,也来自故土洛阳的美景,与眼下一人流亡对比,愈发加重了词人此刻的惆怅和怀念,抚今追昔,徒增伤感。而李词则善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抒写国破家亡的伤感。比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大雁南飞,只因为是从北而来,就觉得是老朋友,刻画了独在异乡的忧伤,“梧桐树下点点滴漓的“细雨”,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凄凉。 (10 分) 第三部分 实用文阅读 1. 齐白石先生曾绘一幅画,并题诗“蛙声十里出山泉”(见左图)。请你根据上文作者对诗画关系的评述,评价这幅画。(200 字左右)(10 分)齐白石先生这幅画十分高妙,与题诗相结合更是相得益彰。画中一条

17、山泉由远及近从山间流出,泉中的水纹表现出山泉的涌动,紧扣“出”。两旁的岩石近大远小给人以山中清泉的画面和谐之美。泉中五六只蝌蚪由远处游到画面近处,而诗曰“蛙声”,此为妙处!无蛙,而由蝌蚪顺泉而下,带来蛙声远鸣,由远方“十里”而出。这无疑是齐白石先生赋予图画的内容,加以想象将自己的情寄于诗中,即志在笔墨而不在物意。表达出清新、自然之美,反映出齐白石先生崇尚自然之情,学养、品格之高。此诗画结合甚妙!(229 字) 第四部分 现代文阅读延伸题 1.海淀期末 不参加花卉协会,不给其他菊花爱好者一根一枝,以免谬种流传:老菊头的这种做法,有人认为是一种对事物纯正品质的坚守,可以理解;也有人认为这种行为反映

18、出一种狭隘的保守意识,所以不应提倡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生活中类似行为的看法。(200 字左右)(10 分) 示例:老菊头坚决不让谬种流传,正是对事物纯正品质的坚守,可以理解。劳斯莱斯始终坚守精雕细作的工艺,至今仍保持名车桂冠;而三鹿等厂家没能如广告般严把品质关,最终砸了自己的品牌。对品质的坚守,也是对信念、人格的操守。然而,坚守品质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老菊头正是因为对绿荷过分狭隘的保护才导致她芳魂去矣的悲剧。过于保护正宗,就会失去与新事物发展联系的机会,无法与新时代相适应。我们要坚守品质却不能固步自封,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坚守中革故鼎新。 2. 崇文一模 19第段提到“在今天听来,鲁迅这番

19、话仍有不寻常的意义”,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不寻常的意义”的看法。(200 字左右)(10 分) 答案示例: 不寻常的意义在于美术教育重在培养人的美感,有益于人生修养。鲁迅先生的真知灼见至今仍能针砭时弊!美术启蒙教育不能过于功利,鲁迅先生告诫我们过高的期许和“”沾沾于用,只会破坏了孩子天性中的受,不仅不能造就真正的美术家,反而错失了美术和真谛。只追求证书和级别,往往会使很多孩子后来失去了热爱和人生的趣味,物极必反。 16.请你根据上文对“本色派”或“文采派”的论述,从下面三段曲词中任选一段,分析其所体现的流派特点。(200 字左右)(10 分)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

20、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冤)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西厢记长亭送别)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西厢记长亭送别) 16.(10 分)评分原则:有观点,能利用文本信息并结合某段曲词有理有据地分析,语言通顺,得 8-

21、10 分;有观点,分析不具体,语言通顺,得 57 分;有观点,但缺少具体分析,或观点和分析都有一定问题,且语言不够通顺给 1-4 分。 学生答案示例(一类): 关汉卿的窦娥冤语言平实自然,贴近生活,人物形象丰满,抒情直接,突出体现了本色派质朴自然的特点。“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一句,语言质朴通俗绝少装饰,更是人人都能听懂并产生共鸣的戏曲脚本。更真切的反应了主人公窦娥内心的冤屈和不平,读来让人钦佩作者写实技艺之高超。文中多处惊呼“天也”“地也”,近乎大白话,却贴近生活,“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字当行本色”,诗人感觉浑然天成不事雕琢,人物性格饱满而富有张力,窦娥的深切情感呼之欲出。这

22、一本色流派取材于生活,语言质朴自然,还原人物本色,绝好的表现了人物性格和剧情。 学生答案示例(一类): “滚绣球”一段是慷慨激昂的本色派的代表。其字句犀利,直抒胸臆,毫不拐弯抹角地怒斥着“天地”,直接地表达着心中强烈的情感,给人以全身心的冲击与震撼。其行文齐整,直呼“天地”,营造出极大的气势,而这种气势正是窦娥心中满腔的怨恨冤情的哭诉。“错勘贤愚枉做天”的呼喊直白而凄厉,“怕硬欺软”“顺水推船”的指斥锋利而悲愤,为剧情的跌宕和窦娥凄惨的身世服务,塑造出生动而富于感染力的人物形象。其文字字字珠玑,句句曲尽人情,令听者无不动容,情不自禁的为主人公的命运而叹息和不甘。这便是当行派直抒胸臆最大的特色直

23、白而富感染力,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和共鸣。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西厢记长亭送别) 学生答案示例(一类): “端正好”一段体现了“文采派”文采烂然的艺术特色。该段是西厢记“长亭送别”开头的景物描绘与离伤氛围的渲染。“碧云天,黄花地”明显化用范仲淹词“碧云天,黄叶地”而熔铸成流畅曲词;“西风”“北雁”“霜林”都是唐诗宋词中烘托离别情绪常见的意象,铺叙委婉,华丽秀美,突出体现了“文采派”的语言特色。“总是离人泪”不仅嵌入诗词情绪,更将其点化成唱段中和谐清丽的重要部分,为主人公抒发依依惜别、痛彻心扉的情感服务,体现了优美的抒情诗的特色。“文采派”注

24、重语言文学加工,将诗词与生活语言融为流畅和谐的唱段、长于抒情的诗意特色在此段中彰显无疑。 3.崇文二模 19“当我们折取橄榄枝的时候,其实对它已经构成了一种摧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0 字左右)(10 分) 示例:“折取橄榄枝”,“已经构成一种摧残”,就意味着我们是在用战争换取和平,是以流血乃至牺牲生命为代价的,这时人的生命已遭践踏,和平环境已遭破坏。这句发人深篁紫 话,告诉我们只有彻底拒绝战争,才能真正拥有和平。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法西斯任:惑扩 张,许多人为了捍卫独立、和平而流血牺牲;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在反抗岛本军国主义侵 略的过程中,数百万人失去了生命。现在中东等地区

25、仍然笼罩在战火硝烟中,如果没有人为了极度扩张而挑起战争,也就不会有悲剧发生。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彻底拒绝战争,才能真正拥有和平。 19作者说:“文化上的高峰有时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而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人们心间。”这句话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本文之外的例子谈一谈。(200 字左右)(10 分) 示例一: 作者所说“文化上的高峰有时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而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人们心间。”意思是在文化领域某些达到很高境界的人物,有些时候可能因为短见偏见的传统,而长时期不为人们所认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而这种短见和偏见主要存在于人们的认识之中。 这句话揭示出文化进程的艰难状态,触发了我一

26、些思考。能达到文化高峰的人物和学说,其境界一定是超越时代,超越传统的,因此在囿于习俗的环境里难以得到广泛的理解和认同。例如孔子,在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时代,他的“仁政”的政治观点和“中庸”的哲学理念,除少数儒家传人,很长时期没人接受,人们只信奉强权与武力。直到汉代,经董仲舒建言,中央政府倡导,才奠定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又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据说发表时全世界只有两个半人可以读懂,并且受到二百位权威物理专家的联名批驳,人们只笃信牛顿创立的经典物理。直到许多年后,得到大量科学研究实证材料的支持,成为现代物理的基石,才得到普遍的认可。这使我认识到,发现真理、坚持真理固然不易,而拨开人们心头的迷雾,

27、推广真理又将是多么艰难和漫长的过程啊! 示例二:一个天才被埋没,一种高品位的文化不被认同,这种现象令人深思,我认为其原因主要是当时人们的认识和理解不能达到一定的认知高度,抑或是流行的价值观限制了人们的判断。(解说句意,表明思考)/梵高的“向日葵”被日本电信以上亿美元收购,而这位才华横溢的荷兰画家生前仅以低贱的价格卖出过几幅画,最终在饥寒贫困中发狂死去。 (举例) /梵高的悲剧恰恰反映出人们拒绝认同不被主流看好的文化,而伟大的作品往往会超越一个时代。人们人云亦云和追求轰动效应的心态导致他们不愿静下心来体会那些看似平淡、边缘的艺术、文化。(分析说理)/唯有真正安静下来用心观察体味那些被忽略的美,才可能成为先觉者,才可能去理解认同那些伟大的作品。(表述完整,有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