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西新兴发展区域建设与金融支持研究以武夷新区为例中国人民银行南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摘要:武夷新区建设是福建省落实国家海西建设战略,促进闽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部署。本文从描述新兴发展区域建设与金融资源配置的互动关系入手,以金融的视角分析武夷新区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并从制定区域发展系统性融资规划、打造市场化政府融资平台、利用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融资、实施金融政策倾斜、大力发展低碳金融、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金融支持武夷新区建设的具体思路。关键词:区域经济,新增长区域,武夷新区,金融资源配置出于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新的宏观考量,2009 年以来国家密集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已成为当
2、前推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新引擎”。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出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本文以海西区规划建设的重要新兴增长极武夷新区为视角,对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探索重点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路径提供参考模式。一、新兴发展区域建设与金融资源配置的互动关系“新兴发展区域”这一概念,多出自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文件,国内外理论界目前对此尚无统一标准的定义。本文所指的“新兴发展区域”是指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具有特定的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等方面优势,被政府部门列入重点发展规划并出台政策扶持
3、发展的特定区域。加强新兴发展区域的规划建设和政策支持,对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些特定区域资源,充分发挥经济欠发达区域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进一步加快其发展步伐,有效缓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石,经济对金融发展具有最终制约性,具体表现为区域经济运行状况决定着区域金融运行及其效率。同时,金融资源的数量及其配置效率又是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约束变量。区域金融活动的主要作用在于聚集和分配资金,其运作机制就是金融活动影响储蓄和投资,储蓄和投资影响区域的资金流量结构,再影响生产要素的区域分配结构,最终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据此,新兴发展区域建设与金融资源配置两者也应是相
4、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新兴发展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然在该区域产生大量的政策扶持发展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兴产业,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技术和人才大规模地流入该区域,这就要求金融业在机构网点布局、资金投量及投向、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等方面实施跟进,以满足区域发展变化对金融服务的巨大需求。同时,新兴发展区域建设的推进,也为金融机构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从而促进金融机构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金融发展对新兴发展区域建设也有着促进和导向作用。有力的金融支持和完善的金融服务,将极大地改善新兴发展区域的投资环境,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集聚该区域,从而推动新兴发展区域更好更快地发展。二、武夷新区建
5、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分析(一)武夷新区规划和建设进展情况武夷新区地处闽北境内,规划区域为福建省南平武夷山市全境和建阳市的部分区域,以及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涉及邵武市、光泽县的部分乡镇。武夷新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是:建设海峡西岸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宜居新城、自然文化旅游中心、重要区域交通枢纽和新兴产业基地,到 2020 年基本形成人口约50 万-100 万的闽浙赣交界区域的重要中心城市。2006 年,海西林产工贸园区和闽北经济开发区相继开工建设,标志武夷新区建设正式启动。2010 年 7 月,福建省政府批复同意武夷新区发展规划,武夷新区建设由此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依托上述两大经济开发区建设,带动重大项
6、目入驻和重点区域开发;通过推进京福高铁南平段、宁武高速和武邵高速、芹口交通枢纽综合服务区等项目建设,完善交通基础设施,营造开放开发的良好态势,为加快武夷新区发展奠定基础。目前,武夷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已累计投入资金 20 多亿元,两大经济开发区已引入企业 80 余家,总投资超过 58 亿元,林产加工、机械电子制造等产业初具规模。(二)武夷新区建设的有利条件1.文化与品牌优势。武夷新区的主体区域武夷山市和建阳市都是闽北文化的集萃之地,拥有底蕴深厚的朱子文化、闽越文化、山水文化、茶文化等,有利于武夷新区集聚人气,提升品位,扩大知名度。从品牌上看,武夷山是我国目前仅有的四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以下
7、简称“双世遗”)之一。2008年,福建省政府公布带有浓厚地标色彩的“福建十大名片”,“武夷山水”仅次于“海峡西岸”名列第二,制作技术进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的“茶中状元”大红袍成为第五张名片“福建乌龙茶”的重要标志,第六张名片“八闽人杰”则包括在武夷山“琴书 40 载”的理学家朱熹。因此,武夷山“双世遗”不仅是闽北最具优势的品牌,也是福建省乃至海峡西岸经济区最靓丽的名片,这为武夷新区建设创造了巨大的品牌优势。2.资源与生态优势。闽北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土地、水、森林资源丰富。南平是福建省土地面积最大的设区市,土地面积占全省的 21.7%,新规划区内可供建设用地达 150 平方公里以上;全
8、区境内水资源量达 20.4 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拥有量 1.1 万立方米,是全省平均水平的 3.3 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5倍;森林覆盖率高达 7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约 12 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 57 个百分点。武夷新区内有着世界同纬度地带最好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有着大量完整无损的多种多样的林带,水质达到国家地面水类标准,是闽江上游水资源保护地和海西绿色腹地。可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是武夷新区建设又一显著优势。3.地理区位优势。武夷山处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地、面向宝岛台湾,地理位置独特而重要。目前,武夷新区内已建和在建的浦南、武邵和宁武三条高速公路,以及京福高铁、
9、浦建龙梅快铁和武夷山新机场,随着这些重大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将大大缩短武夷新区北上南下、西出东进的时空距离,武夷新区现代立体的交通体系,新区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三)武夷新区建设存在的制约因素1.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作为我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省份,福建省特别是福、厦、泉等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相比之下,地处闽北山区的南平市经济发展步伐则明显滞后,2009 年该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 9 个设区市中仅列第 8 位;三次产业结构为 22.5:40.2:37.3,其中第一产业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 12.8个百分点,而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则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 8.9 个百分点和3.9 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南
10、平市经济结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经济的比重偏大。闽北是福建省粮食主产区和林区,对外输出主要是未经加工或初级加工的农产品、竹木制品,产业链窄且短,产品附加值低,长期以来区域发展未摆脱“资源诅咒”的宿命。二是工业基础薄弱。目前南平市尚处于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演进的过渡阶段,区域内工业基本上仍是以传统的加工制造业为主导,大中型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少,行业龙头企业、知名企业、上市企业则更少。企业普遍规模小、资金实力弱、市场竞争力差、经济效益低。区域内中小企业、“三农”经济受限于资信等级低、担保不足而达不到贷款条件,有效信贷需求明显不足。三是第三产业有待拓展。从省内看,虽然闻名世界的武夷山风景区位于
11、南平市辖区内,但该市第三产业的比重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国内看,南平市与目前我国其他 3 个“双世遗”地相比,无论在旅游接待人数还是旅游总收入上都还处于较落后的位置(见表 1)。这是由于在传统旅游经济观念的影响下,长期以来区域内把武夷山简单地等同于一个纯粹的旅游度假胜地,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其生态、资源和文化价值所蕴涵的巨大发展空间和产业潜力,也未能敏锐地把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与蓬勃发展的新产业、新经济有机融合起来,品牌内涵相对单一、运营方式比较粗放,总体上尚未摆脱以初级旅游产品营销为主的发展阶段。要实现武夷新区发展文化旅游和新兴产业的目标,辖区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2.区域发展面临激烈竞争。从国内看
12、,2009 年至今国家已出台近 20 个区域发展规划,各区域间的发展竞争空前激烈。从省内看,海西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作为海西主体功能区的福建省确定了 2009 年全省十大新的经济增长区域(见表 2)。从地域看,全省十大新增长区域主要按行政区划分布,其中有七个区域位于沿海地区,三个区域位于内陆地区,表明福建省更加重视省内各区域的协调、平衡发展。从发展定位看,全省十大新增长区域都比较注重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旅游业,因此这些区域间的竞争同样激烈。新兴发展区域之间的竞争,集中体现在对重大项目、优质投资者和资金的争夺。目前,武夷新区工业平台建设快速推进,但受区域发展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招商引资明显滞后,
13、入园企业少,尤其是投资额大、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更少。据统计,武夷新区两大经济开发区已引入企业 80 余家,目前真正投产的企业仅 10余家,主要为林产加工、机械电子制造等传统加工制造业,而且投资金额普遍较小,新区发展缺乏有力的项目和产业支撑。3.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与通常的经济区域发展概念不同,武夷新区建设是基于对武夷山风景区特别具有的“双世遗”品牌和区域内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因此保护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是武夷新区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但要确保武夷山景区及周边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影响和破坏,却是新区开发建设面临的一大难题。在招商引资难的影响下,新区推进符
14、合产业政策、先进高效、节能低排的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新兴产业基地的目标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由此,相关部门为追求政绩和短期利益可能会忽视环境保护要求,降低招商引资准入门槛,新区可能成为沿海发达地区落后产能甚至是能耗高污染重企业转移的承接地,从而给环境保护带来重大挑战。在支持新区建设的政策压力、金融机构自身业务拓展以及同业竞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金融机构面临降低信贷门槛以支持部分相对落后产能的相关项目,以及企业发展与因严格执行绿色金融政策而放弃一些业务拓展机会的两难选择。4.新区建设缺乏系统性融资规划。从武夷新区发展规划看,尽管地方政府对于新区的发展定位、产业布局、项目建设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证和设计,但
15、在新区建设资金筹措这一关键环节却缺乏统筹考虑,仅在投融资政策方面作简单和宽泛的安排。从实际情况看,新区建设主要是根据建设时序临时寻求金融机构贷款或者通过其他渠道解决资金问题。这种由地方政府主导的传统的单项融资模式,在当前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收紧信贷投放规模,特别是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的形势下,则难以保障新区建设的资金需求,从而给新区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和产业发展造成重大影响。5.闽北金融业发展明显滞后于省内沿海发达地区。受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落后的影响,闽北地区资金吸纳能力差、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不畅、区域内资金大量外流、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金融生态环境欠佳等问题突出,金融资源配置上的“马太效应”始
16、终困扰着闽北金融业的发展,使武夷新区建设缺乏强大的金融支撑。至 2009 年末,南平市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仅占全省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的 4.12%,在全省 9 个设区市中列第 8 位;人均存款 2.01 万元、人均贷款 1.59 万元,均不到全省人均水平的一半;存贷比 78.80%,低于全省金融机构平均存贷比 5.27 个百分点,邮政储蓄银行和保险机构将资金大量上存。南平市辖区内证券营业机构仅 3 家,其中位于武夷新区建设主体区域的建阳市至今尚无 1 家证券营业机构。三、金融支持武夷新区建设的路径选择(一)政银合作,共同编制区域发展的系统性融资规划,形成“政府+金融”双主体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17、要解决现阶段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区域发展规划中普遍存在的忽视系统性融资安排问题,确保规划区域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关键在于加强政银合作,积极主动地邀请金融部门参与,共同编制区域发展的系统性融资规划,提升区域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目前,我国国开行、农发行、四大国有商业行及国际上的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的设计、创新和提供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能力。因此,地方政府在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时,采取“政府+金融”的模式,邀请这些大型金融机构充当“财务顾问”,联合编制区域发展的系统性融资规划,开创“联合开展规划编制一打造融资平台一共建园区一投贷债租多元化融资”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新型模式,为规划区域发展
18、建设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保障。(二)打造市场化的政府投融资平台,提高其融资能力。按照 2010 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有关防范财政金融风险的要求,打造一个能够承担规划实施职责、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的政府投融资平台,是新形势下切实提高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能力的必然选择。加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一要优化资产结构。地方政府要以土地、增加资本金等方式壮大平台实力,培育平台自有现金流,使其成为以自身经营收入承担政府赋予职能的市场化运作的主体。也可大力吸收民营企业入股融资平台,建设国有控股、民营参股的混合经济体,借此拓展平台资金来源,改善治理结构,壮大平台实力,从而有
19、效解决盈利性资产规模小和抵押担保资源匮乏问题。二要增强盈利能力。可充分开发和运用地方政府所有可合理支配的资金、资产、资本和资源,积极参与金融、煤炭、电力、交通、制造等行业领域的股权投资,以新增投资收益提高自身盈利水平和自我造血功能,从而增强融资能力。三要建立共赢机制。可将地方本级财政性存款与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情况挂钩,根据各家银行的贷款在政府融资平台融资总额中所占比例,等额核定地方本级财政同期在该行的存款比例,实现财政、银行和投融资平台的互惠共赢。(三)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优先支持武夷新区发展1.实施金融服务倾斜政策。一是增设银行机构网点。二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在增加信贷额度、优先审批贷款等方面
20、给予倾斜,力争武夷新区贷款增幅和存贷比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加强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支持各金融机构向上争取在信贷准入、金融新产品试点、金融业务创新等方面的差别化政策,放宽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兴产业的授信审批准入条件,积极开办股权、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旅游景点门票收益权等无形资产抵押贷款,大力发展动产质押贷款业务,适当提高对技术创新型企业的不良贷款容忍度,有效增强金融支持功能,持续提升对新区建设的金融服务水平。2.用好用足国家海西发展战略赋予的对台先行先试的金融政策。福建省具有对台合作的“五缘”优势,是大陆利用台资的主要地区之一。闽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台湾的经贸往来和
21、利用台资水平大大低于省内沿海地区。因此,辖区金融部门要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福建的对台合作先行先试政策,积极开展对台金融交流,为台资企业和对台贸易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当前,要重点做好辖区银行网点新台币兑换,推进对台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发推广台商资产“异地抵押”贷款业务等,优化对台金融服务环境,使武夷新区成为台资争相涌入的新“洼地”。3.加强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工协作。可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先导作用,加强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战略合作,提高商业银行综合化和个性化服务能力,为新区建设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截至 2010年 7 月末,农发行、国开行、农行、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已累计向
22、两大经济开发区发放基础设施建设贷款 10.19 亿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问题;累计向两大经济开发区入园企业发放购买设备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共 3 亿元,积极支持入园企业的发展。(四)把握武夷新区核心价值,大力推进绿色金融创新。“双世遗”是武夷新区建设的最大品牌和核心价值所在,因此金融部门要紧紧把握这一核心价值,牢固树立为低碳经济服务的新理念,努力成为“低碳金融”的倡导者和践行者,积极促进武夷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低碳经济发展。一是积极推动与低碳金融有关的金融产品创新。辖区金融机构应根据武夷新区建设中不同项目、不同产业与企业的特点和实际,积极开发低碳信贷、低碳保险、低碳证券
23、等低碳金融产品及服务,有效满足武夷新区文化旅游产业和新兴产业对低碳金融服务的需求。二是加大对绿色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辖区金融机构应准确把握低碳金融发展新方式,积极探索建立节能环保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方针,及时调整信贷结构和投向,积极推行绿色信贷,对武夷新区绿色环保项目、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等制定独立的信贷审批和准入标准,给予优先支持和重点支持,并实行优惠利率,延长贷款期限,鼓励和引导相关行业和企业节能减排,大力推进武夷新区低炭经济、环境保护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五)构建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破解武夷新区发展的资金困局。要创新运用各种投融资方式,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
24、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投融资体制。 1.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大力推动区域内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内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境外资本市场上融资,是积极利用资本市场解决新区建设资金不足的有效途径。目前,闽北地区仅 6家上市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无论在企业数量上还是在融资金额上,与省内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均存在较大差距。为此,新区建设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企业上市的组织、协调和服务,加强对企业上市的业务培训,强化企业改制上市过程的辅导与服务,重视对企业上市资源的整合,促进企业加快上市融资步伐,努力打造资本市场的“武夷板块”。2.引入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推动中小企业“抱团”融资。借鉴
25、国内已发行的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成功经验,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协调组织是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成功发行的关键。鉴于武夷新区的主体区域武夷山市和建阳市民营经济活跃,不乏资信良好且具有品牌效应的中小企业集群,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具有良好潜质,因此辖区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亟需协调组织新区优质中小企业发行集合票据,利用银行间债券市场直接融资,满足中小企业的中长期资金需求。3.积极探索尝试 BT、BOT 等项目融资方式。BT 模式是指由项目发起方通过招标的方式确定投资方,然后由投资方负责项目资金筹措和工程建设,并承担项目的建设风险,待项目建成竣工验收合格后,项目发起方按照签署的回购协议接管项目,并向投资方支付
26、回购价款的一种新型融资建设模式。将 BT 模式引入工程建设领域,实现投资多元化,可有效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并通过合理分散风险、共享利益和明确权责,可有效提高项目建设效率和管理效率。目前武夷新区的主体区域建阳市在开发西区生态城项目中,拟在闽北地区率先采用 BT运作模式,以解决该项目从征地到建设将超过 100 亿元巨额资金问题。建议有关方面更大范围地探索尝试此类融资方式,大力引进各类资本参与武夷新区开发建设。(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增强武夷新区吸引力1.加大新区建设政策倾斜力度。一是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的扶持政策,在财政金融政策、土地政策和投资政策等方面给予新区重点支持。二是赋予新区建设管理机构更多的行
27、政管理职能和权限,创新新区建设工作机制。三是加大对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政府投融资平台。四是对到新区投资兴业的企业在用地、财税减免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五是在项目审批、登记注册等各个行政许可环节,简化手续,提高服务效能。总之,通过大力优化投资经营软硬环境,增强新区的吸引力。2.扩大区域金融开放。辖区有关方面要以武夷新区建设为契机,制定扩大区域金融市场开放和鼓励区域金融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新设立金融机构在协调服务、经营保障、政策激励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吸引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落户,拓宽区域融资渠道。同时,积极争取开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工作,增加金融
28、服务主体,促进新区金融业发展壮大。3.加强区域信用体系建设。一是积极发挥区域诚信促进会的作用,在地方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和文明风尚,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打造诚信发展平台,加大对失信行为的社会监督和惩戒力度,促进社会诚信和信用制度建设。二是建立健全政银企信息交流机制,通过定期不定期召开政银企合作联席会、政银企项目洽谈会或推介会等形式,促进政银企交流合作。三是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研究制定融资性担保机构管理实施细则,推进担保机构外部信用评级试点步伐,促进银行机构与融资性担保机构的互信合作,扩大银保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四是探索建立会计、审计、资产评估、信用评级等中介机构诚信档案,健全中介机构责任追究机制等,全面推进区域信用环境建设,为新区建设营造良好的融资服务环境。来源:福建金融2011 年第 8 期发布时间:2011-10-26 14: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