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501)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等相互作用的及其形成演化过程、区域分异、环境资源功能的科学,具有基础科学和应用基础科学的特点。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地球表层系统科学研究能力、高尚的道德品质、朴实的作风与较深的文化素养的研究、教育、规划和管理专家。1硕士学位:掌握自然地理学及有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野外工作及实验技术,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2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自然地理学有关的基本理论,具有宽广和坚实的基础、野外工作能力和基本实验操作技术,熟悉本学科的历史、
2、现状和最新动态,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课题及教学工作。学位论文应是研究生本人的原始研究成果,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较高的创新性。二、研究方向根据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本校的优势、师资队伍与技术设备条件,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方向和博士培养方向包括三个方面。1 自然地理环境过程和演变:研究地貌演化和形成规律、气候长期变化的规律和机制,生态环境变化的特征和机制、土壤和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海岸环境演化、沉积动力等2 自然资源与环境利用:研究内容主要有中国自然区域及其开发整治、自然资源利用规划与管理、水资源与水环境、自然灾害研究与防治、可持续发展
3、研究和海岸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等科学问题。 三、招生对象自然地理学研究生源来自地球科学及相邻学科的大学毕业生及硕士毕业生,如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土壤学、水文与水利科学、海洋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以及相关的工程学科,亦可选拟深造的在职人员、硕士研究生年龄 在 35 岁以内;博士研究生年龄在 40 岁以内。四、学习年限硕士学位:三年 博士学位:三年(在职人员最长不超过六年)硕博连续:最短为四年,最长不超过七年。五、课程设置(一)硕士阶段课程名称 任课老师 授课时间 学分数A 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秋 2 学分硕士英语 秋 4 学分自然辩证法 春 1 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春
4、 1 学分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春 1 学分B 类自然地理学基本问题 张振克 周生路 秋 2 学分人文地理学基本问题 张 捷 章锦河张宏磊 春 2 学分地理信息科学 李满春 程 亮 春 2 学分C 类地球表层系统科学 侯书贵 庞洪喜 春 2 学分现代地貌学 韩志勇 秋 2 学分水文过程 许有鹏 秋 2 学分第四纪研究 李徐生 秋 2 学分土壤学基本问题 吴绍华 周生路 秋 2 学分海岸海洋科学 王 颖 张永战 秋 2 学分流域环境变化 乌尼曼 春 2 学分全球变化科学导论 马春梅 陈 刚 秋 2 学分D 类系统观与可持续发展 邹欣庆 春 2 学分环境地理学 高 超 李升峰 秋 2 学分海洋生态系
5、统动力学(逢单年份) 左 平 高建华 春 2 学分第四纪年代学 孙雪峰 秋 2 学分全球变化遥感 陈镜明 居为民 春 2 学分土地评价与规划原理 周生路 春 2 学分水资源和水环境 张兴奇 秋 2 学分气候变化(希望能明年再开课) 史江峰 秋 2 学分(注:A 类课不少于 7 个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硕士英语必选,其他三门任选一门,B 类课三门必修,C 类课不少于 6 个学分,转型期课程至少选修一门,跨二级或一级学科课程不少于 3-4 学分,总学分不少于 32 学分,同等学力者和跨专业考生需加选三门本专业本科阶段专业核心课)(二)博士阶段1.博士英语2.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3.自然
6、地理学进展4.人文地理学进展5.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进展六、教学与考核方式教学方式:着重启发式教学,培养研究生独立钻研与分析能力,注重在科学研究课题的实践中培养研究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能力。考核方式:1学位课程结束后有严格的综合考试,综合考试合格者,方可进行学位论文工作;2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研究基础上,撰写学术论文或工作报告,作为平时的考核成绩;3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完成相关的野外研究、室内实验及教学工作。七、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通过科学研究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培养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1学位论文选题:应体现学科领域的前沿性与先进性,并可能与国民经济建设相结合
7、,在国家重大建设工作中发挥作用。学位论文的选题应与导师的科研方面结合、为导师科研的组成部分,需选择该领域国际前沿课题,难度较大,其成果对科学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事业有较重要的推动作用。2学位论文的答辩:本专业将严格论文的评阅和答辩程序。博士学位论文,必须反映本学科发展前沿,反映博士生已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系统的专门科学技术,应是研究生本人的原始研究成果,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较高的创新性;硕士学位论文应报道研究生本人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硕士学位论文的主要部分要达到在国内核心刊物发表的水平;博士学位论文主要部分要达到在 SCI 收录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八、质量监测1检验本专业毕业博士生、硕士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是否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检验专业研究方向设置在国内、国际科技界的需求及所培养博士生、硕士生的社会和市场价值。2对在校博士生、硕士生各培养环节进行及时动态监测,按对对博士生、硕士生必需达到的量化指标(完成必需的学位前论文等)进行动态管理,使他们在校期间严格按培养目标进行学习和研究等。3对毕业的博士生、硕士生进行追踪管理,导师将在一定时期内对博士生、硕士生作继续帮助、指导,使毕业生早日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