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突破练 11 变异、育种和进化一、选择题1.周期性共济失调是一种由编码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遗传病,该突变基因转录的 mRNA 的长度不变,但翻译的肽链缩短,导致通道蛋白结构异常。下列有关该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翻译的肽链缩短说明基因一定发生了碱基对的缺失B.突变导致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发生改变C.该病例说明了基因能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D.该病可能是由碱基对的替换而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2.H2O2能将鸟嘌呤氧化损伤为 8-氧-7-氢脱氧鸟嘌呤(8-oxodG),8-oxodG 与腺嘌呤互补配对。若下图所示 DNA 片段中有两个鸟嘌
2、呤发生上述氧化损伤后,再正常复制多次形成大量的子代 DNA,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TCTCGAAGAGCTA.子代 DNA 分子都有可能发生碱基序列的改变B.部分子代 DNA 中嘧啶碱基的比例可能会增加C.子代 DNA 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可能不发生改变D.氧化损伤可能诱发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突变3.下图 1 为人体细胞正常分裂时有关物质和结构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图 2 为某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 1 曲线可表示有丝分裂部分时期染色单体数目的变化B.若图 1 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每条染色体上 DNA 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 n=1C.若图 1 曲线表
3、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 n=1D.图 2 所示变异属于基因重组,相应变化发生在图 1 中的 b 点时4.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的主要区别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染色体的一个片段增加、缺失或替换等,而基因突变则是 DNA 分子中碱基对的替换、增加或缺失B.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均可以发生基因突变,但只有真核生物能发生染色体变异C.基因突变一般是微小突变,其对生物体影响较小,而染色体结构变异是较大的变异,其对生物体影响较大D.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可通过显微镜观察进行鉴别,而基因突变则不能5.人类目前所食用的香蕉均来自三倍体香蕉植株,下图是三倍体香蕉的培育过程。
4、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无子香蕉的培育过程主要运用了基因重组的原理B.图中染色体加倍的主要原因是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不能形成C.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能产生三倍体,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若图中无子香蕉的基因型均为 Aaa,则有子香蕉的基因型可以是 AAaa6.八倍体小黑麦(8 N=56)是六倍体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后经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而形成的,据此可推断出 ( )A.普通小麦与黑麦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B.秋水仙素能促进染色单体分离使染色体数目加倍C.八倍体小黑麦的花药离体培养出来的植株是四倍体2D.八倍体小黑麦产生的单倍体植株不可育7.(2018 河南名校联考,6)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
5、缺失突变,含有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 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 b(如下图),以该植株为父本可以进行测交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的变异类型是染色体结构变异B.如果没有其他变异,则测交后代中全部表现为白色性状C.如果测交后代有红色性状出现,只能是 2 和 3 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D.如果图中的四个基因只有 3 上的 B 变成 b,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8.下图表示培育新品种(或新物种)的不同育种方法,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若过程是动物育种则可用射线处理幼年动物B.育种过程加速农作物进化,但不产生新物种C.过程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种子获得纯合
6、品种D.若过程采用低温处理,低温可抑制着丝点的分裂导致染色体加倍9.(2018 黑龙江双鸭山模拟,25)基因流指的是遗传物质在种间和种内群体间的传递和交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之间的基因流被地理隔离所阻断是形成新物种的唯一途径B.基因流发生的时间和发生的强度将会显著影响物种形成的概率C.不同物种间的基因流可以极大地丰富自然界生物多样化的程度D.地理隔离由于阻止种内群体基因流,可以导致生殖隔离逐渐形成10.(2018 甘肃张掖一模,6)某地有一种植物,同一植株上不同时期所开花的花色会发生变化,其传粉者包括当地的天蛾和 7 月中旬将开始陆续迁徙离开的蜂鸟。下图表示 7 月 30 日
7、至 8 月 15 日前后,当地各类群生物的数量变化。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8 月份该植物种群的白花基因频率升高B.该植物的花色变化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C.该植物的白花更容易吸引天蛾完成传粉D.开红花时的该植物需要蜂鸟传粉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二、非选择题11.科学家发现一类“杀配子染色体”,这种染色体是一类具有优先传递效应的外源染色体,它通过诱导普通六倍体小麦(6 n=42)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以实现优先遗传,其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3(1)导入杀配子染色体后小麦发生的变异属于 (填“可遗传”或“不可遗传”)的变异,理由是这种变异 。 (2)图中可育配子与正常小麦(未导入杀配子染色体)的配
8、子受精后,发育成的个体正常。其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理论上至少有一半是正常可育的,这是因为这些配子中 。另有一部分配子会致死(不育)或者虽然可育但是往往会发生染色体的 变异。 (3)科学家利用杀配子染色体导致小麦某些特定染色体缺失, (填“能”或“不能”)研究分析小麦的某些基因是否在缺失染色体上。科学家为了进一步确定半致死可育配子与可育配子在染色体数量与结构上有什么不同,首先要用培养基对这两类配子进行离体培养,选择其处于 期的愈伤组织细胞染色并用显微镜对比观察。 12.大豆的高产(A)和低产(a)、抗病(B)和不抗病(b)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相对性状。科研人员欲以低产不抗病大豆(甲)为材料,培育稳
9、定遗传的高产抗病大豆。现进行如下实验。过程一 将甲种子经紫外线照射后种植,在后代中获得高产不抗病植株(乙)和低产抗病植株(丙)。过程二 将乙与丙杂交,子一代中出现高产抗病、高产不抗病、低产抗病、低产不抗病四种植株。过程三 选取子一代中高产抗病植株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筛选出纯合的高产抗病大豆植株。(1)过程一依据的原理是 ,该技术的优点是 。 (2)过程二的育种方式为 ,子一代中高产抗病、高产不抗病、低产抗病、低产不抗病植株的比例为 。 (3)过程三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 。 13.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1)图中指 ,是导致改变的内因,包括生物
10、的突变和 ,它们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图中指 ,的观点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是指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物种形成必须要有 隔离。 (3)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占 20%,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占 5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的基因型,令其自交,则自交子一代所有个体中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占 ,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占 ,此时种群中 A 的基因频率为 ,经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 4专题突破练 11 变异、育种和进化1.D 解析 该突变基因转录的 mRNA 的长度不变,说明该基因没有发生碱基对的缺
11、失或增添,翻译的肽链缩短可能是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导致 mRNA 中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A 项错误,D 项正确。突变不会导致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改变,B 项错误。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蛋白是一种结构蛋白,该病例说明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而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C 项错误。2.B 解析 根据题意,H 2O2能将鸟嘌呤氧化损伤为 8-氧-7-氢脱氧鸟嘌呤(8-oxodG),8-oxodG 与腺嘌呤互补配对,题图所示 DNA 片段中共有三个鸟嘌呤,其中有两个鸟嘌呤被氧化损伤,若被氧化损伤的鸟嘌呤分别位于 DNA 分子的两条链上,子代 DNA 分子都发生碱基序列的改变,A 项正确。
12、由于鸟嘌呤氧化损伤为 8-oxodG 后,能与腺嘌呤(A)互补配对,即腺嘌呤(A)代替了胞嘧啶(C),所以 DNA 分子多次复制后形成的 DNA 分子中部分 DNA 分子的嘧啶碱基的比例可能会减少,B 项错误。若被损伤的鸟嘌呤位于一条链,则以未被损伤的 DNA 链为模板复制得到的子代 DNA 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不发生改变,C 项正确。氧化损伤可能诱发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突变,使细胞发生癌变,D 项正确。3.B 解析 染色单体是通过染色体的复制形成的,它会因着丝点的分裂而消失,因此人体细胞内染色单体的数目,在染色体复制之前为 0,在染色体复制之后到着丝点分裂之前这段时间内为 92条,着丝点分裂之后又
13、为 0,A 项错误。每条染色体上 DNA 数为 1 或 2,若图 1 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每条染色体上 DNA 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 n=1,B 项正确。人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后到子细胞形成前,即后期和末期,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目最多,为 4 个,其余时期为 2 个,若图 1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 n=2,C 项错误。图 2 显示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所示变异属于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可能与图 1 中的 a 点相对应,D 项错误。4.C 解析 基因突变是分子水平上的变异,只涉及基因中一个或几个碱基对的改变,
14、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可以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染色体的一个片段的变化,只有真核生物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可能对生物的性状产生较大影响。5.B 解析 无子香蕉的培育属于多倍体育种,其原理主要是染色体变异,A 项错误。诱导染色体加倍的方法有用低温处理和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两者的作用机理均是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 项正确。由于二倍体和四倍体杂交所得的是三倍体,三倍体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因此二倍体和四倍体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 项错误。若有子香蕉的基因型为 AAaa,则相应的野生芭蕉的基因型为 Aa,则四倍
15、体的 AAaa 与二倍体的 Aa 杂交,后代基因型有 AAA、AAa、Aaa、aaa 四种情况,D 项错误。6.D 解析 由题意可知,黑麦为二倍体,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因此普通小麦与黑麦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 项错误。秋水仙素能抑制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导致着丝点分裂之后产生的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B 项错误。八倍体小黑麦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为单倍体植株,C 项错误。八倍体小黑麦产生的单倍体植株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表现为高度不育,D 项正确。7.C 解析 由题可知,图中的染色体发生片段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 项
16、正确。由于含有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以该植株为父本进行测交实验,如果没有其他变异,则测交后代中全部表现为白色性状,B 项正确。如果测交后代有红色性状出现,最可能的原因是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即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缺失染色体上的 B基因交换到了正常染色体上,从而产生了带有 B 基因的正常雄配子,交换可发生在 3 与 1 或 2 之间,4 与 1 或 2 之间,C 项错误。如果图中的四个基因只有 3 上的 B 变成 b,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D 项正确。8.B 解析 动物诱变育种一般处理生殖细胞,如用一定剂量 X 射线处理精巢可获得大量变异个体,而
17、不是处理幼年动物,A 项错误。为杂交育种,通过人工选择,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能够加速生物进化,但是新品种仍能和原品种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属于同一物种,B 项正确。过程通常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的茎尖,C 项错误。低温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不能抑制着丝点的分裂,着丝点可以在某些机制下自动分开,D 项错误。9.A 解析 有些新物种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A 项错误。基因流指的是遗传物质在种间和种内群体间的传递和交换,基因流发生的时间和发生的强度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从而影响5物种形成的概率,B 项正确。不同物种间的基因流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C 项正确。地理隔离可以阻止种内群体基因
18、流,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异越来越大,导致生殖隔离逐渐形成,D 项正确。10.A 解析 根据题意,同一植株上不同时期所开花的花色会发生变化,但控制花色的基因没有改变,因此白花基因频率不变,A 项错误。该植物花色的变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 项正确。开白花的植株数量增多,天蛾数量增加,说明该植物的白花更容易吸引天蛾完成传粉,C 项正确。蜂鸟迁徙离开,开红花的数量减少,说明开红花时更容易吸引蜂鸟完成传粉,这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项正确。11.答案 (1)可遗传 导致染色体数目增加(或使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2)含有杀配子染色体(或含有 1A 染色体) 结构(或缺失、易位) (3)能 有丝分裂
19、中解析 (1)正常六倍体小麦有 42 条染色体,而导入杀配子染色体后小麦染色体数目为 43 条,即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因此发生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2)图中可育配子的染色体组成为21W+1A,正常小麦产生的配子染色体组成为 21W,因此可育配子与正常小麦的配子受精后,发育成的个体染色体组成为 42W+1A。其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A 染色体将随机分配到细胞的一极,则产生的配子中有一半含有 A 染色体,是正常可育的;不含 A 染色体的配子,有一部分会致死(不育)或者虽然可育但是往往会发生染色体的结构(或缺失、易位)变异。因此可育配子与正常小麦的配子受精后发育成的个体产生的配子中理论上至少
20、有一半是正常可育的。(3)由题意可知,科学家利用杀配子染色体导致小麦某些特定染色体缺失,能研究分析小麦的某些基因是否在缺失染色体上。在有丝分裂中期时,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因此科学家为了进一步确定半致死可育配子与可育配子在染色体数量与结构上有什么不同,可以选择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愈伤组织细胞染色并用显微镜对比观察。12.答案 (1)基因突变 提高突变率,缩短育种进程 (2)杂交育种1111 (3)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加倍解析 (1)过程一属于诱变育种,诱变育种的优点是提高突变率,缩短育种进程。(2)过程二的育种方式为杂交育种。由题意可知,紫外线照射后获得的高产不抗病植株的基因型为 Aa
21、bb,低产抗病植株的基因型为 aaBb,二者杂交,子一代中高产抗病、高产不抗病、低产抗病、低产不抗病植株的比例为 1111。(3)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加倍。13.答案 (1)基因频率 基因重组(2)自然选择学说 生殖(3)55% 15% 70% 是解析 (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2)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学说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是指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物种形成必须要有生殖隔离。(3)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占 20%,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占 50%,则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占 3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保留显性性状的基因型,则 AA 占 40%,Aa 占60%,令其自交,则子一代中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占 40%+60%1/4=55%,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占60%1/4=15%,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占 60%1/2=30%,此种群中 A 的基因频率为55%+1/230%=70%。没有经过人工选择之前种群中 A 的基因频率为 20%+1/230%=35%,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所以该种群发生了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