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网络与社会控制.doc

上传人:杨桃文库 文档编号:4297731 上传时间:2018-12-21 格式:DOC 页数:221 大小:3.8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与社会控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1页
网络与社会控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1页
网络与社会控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1页
网络与社会控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1页
网络与社会控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网络与社会控制目 录第一章 计算机与网络文明1.1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与发展1.1.1 “埃尼阿克”诞生1.1.2 “埃尼阿克”的重要意义1.1.3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的特点与发展1.1.4 晶体管与第二代电子计算机1.1.5 集成电路与第三代电子计算机1.1.6 第四代电子计算机应运而生1.1.7 电子计算机的第五代智能电脑1.1.8 电子计算机进入第六代神经电脑1.1.9 未来的计算机功能1.2 电脑正在改变人类生存的世界1.2.1 电脑取代了纸和笔1.2.2 电脑翻译1.2.3 现代电子出版业1.2.4 城市电脑交通管理1.2.5 铁路运输的自动化1.2.6 用电脑来研究经济学1.2.7 电

2、脑模拟农作物生长1.2.8 电脑模拟1.2.9 用电脑矫正脸形1.2.10 用电脑模拟逐渐取代动物实验1.2.11 虚拟现实1.3 全球最大的电脑网络Internet 与人类社会的革命性变革1.3.1 数字化: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1.3.2 超时空交往:交往方式的革命1.3.3 网络教育:教育的革命1.3.4 网上购物:消费方式的革命1.3.5 网络时空:闲暇方式的革命1.3.6 虚拟组织:社会组织方式的革命1.4 Internet 与网络文明、社会文明1.4.1 一个新文明的兴起1.4.2 现代社会文明的里程碑第二章 网络基础知识2.1 计算机网络概述2.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2.1.2 计

3、算机网络的分类2.1.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2.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拓扑结构2.2.1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2.2.2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2.3 数据通信基础2.3.1 通信系统模型2.3.2 通信信道2.3.3 数据通信系统的主要特性2.3.4 数据传输技术2.3.5 数据交换技术2.4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2.4.1 基本概念2.4.2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OSI/RM2.4.3 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 TCP/IP第三章 计算机局域网3.1 局域网的主要特点3.2 局域网的体系结构3.2.1 局域网的参考模型3.2.2 IEEE802 标准简介3.2.3 逻辑链路控制(LLC)协议3.2.

4、4 介质访问控制方式3.3 局域网的组成3.4 FDDI 网3.4.1 FDDL 概述3.4.2 FDDI 的协议结构3.4.3 FDDI 的基本原理3.4.4 FDDI 的可靠性措施3.5 局域网互连3.5.1 网络互连的概念3.5.2 网络互连的分类3.5.3 网络互连的作用3.5.4 网络互连设备第四章 Internet 基础知识Internet 概述4.1.1 Internet 的发展4.1.2 Internet 在中国4.1.3 Internet 的特点4.2 Internet 的基本工作原理4.2.1 Internet 的组成Internet 中的信息传递方式4.2.3 TCP/I

5、P 协议4.3 Internet 的地址和域名4.3.1 IP 地址4.3.2 域名地址4.3.3 中国互联网络的域名及管理4.4 Internet 的信息服务4.4.1 电子邮件(E-mail)4.4.2 远程登录(Telnet)4.4.3 文件传输(FTP)4.4.4 新闻讨论组(Usenet)4.5 全球信息网 WWW4.5.1 WWW 的起源与发展4.5.2 WWW 的工作模式4.5.3 Web 浏览器和服务器4.5.4 统一资源定位器(URL)4.5.5 HTTP 协议4.5.6 HTML 语言第五章 IE 浏览器5.1 IE5.0 浏览器的基本使用方法5.1.1 IE5.0 浏览器

6、的启动5.1.2 IE5.0 浏览器界面简介5.1.3 打开 Web 页的方法5.1.4 特殊 Web 页的访问5.2 IE5.0 浏览器的使用技巧5.2.1 回到访问过的页面5.2.2 建立和组织收藏夹5.2.3 将 Web 内容显示在桌面上5.2.4 频道的使用5.2.5 Web 页面的保存和打印5.3 IE5.0 浏览器的设置5.3.1 设置标准工具栏5.3.2 选择首页5.3.3 改变颜色5.3.4 提高浏览速度第六章 电子邮件6.1 电子邮件地址和邮件服务器6.2 免费电子邮箱的申请6.3 使用 WebMail 收发电子邮件6.4 使用 Outlook Express 收发电子邮件6

7、.4.1 Outlook Express 简介6.4.2 启动 Outlook Express6.4.3 设置电子邮件帐号6.4.4 撰写和发送电子邮件6.4.5 处理邮件第七章 网上会友7.1 新闻组7.1.1 新闻组结构7.1.2 设置 Outlook Express News7.1.3 使用 Outlook Express News7.2 BBS 的使用7.2.1 使用浏览器访问 BBS7.2.2 使用 Telnet 登录到 BBS7.3 网上聊天7.3.1 启动 Microsoft Chat7.3.2 加入和创建闲聊室7.3.3 Microsoft Chat 的主窗体7.3.4 选择闲

8、聊方式第八章 文件传输工具 FTP8.1 FTP 简介8.1.1 FTP 的工作原理8.1.2 FTP 文件类型8.1.3 FTP 服务器的匿名访问8.1.4 断点续传8.1.5 使用 FTP 的基本原则8.1.6 常用的国内 FTP 站点8.2 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5.0 访问 FTP 服务器8.2.1 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5.0 访问 FTP 服务器的方式8.2.2 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5.0 访问 FTP 服务器的过程8.3 使用 FTP 软件访问 FTP 服务器8.3.1 安装和起动 CuteFTP8.3.2 使用 FT

9、P 站点管理器8.3.3 CuteFTP 的操作界面8.3.4 下载文件和上传文件8.3.5 断点续传8.4 WinZip 软件的使用8.4.1 WinZip 简介8.4.2 压缩文件8.4.3 解压缩文件8.4.4 生成自解压文件第九章 网络经济9.1 全球网络与第三次讯信革命9.1.1 人类通信史上又一场空前伟大的革命9.1.2 取消政府垄断和实行国际电信自由已经蔚然成风9.1.3 “为人类提供更多选择”是新媒体真正的魅力9.2 网络经济的崛起、发展与萧条9.2.1 网络经济:自然历史过程的考察9.2.2 网络经济是信息产业化的结果9.2.3 网络经济的第一次高潮9.2.4 网络经济的第一

10、次转折9.2.5 逃出互联网经济大萧条9.3 网络经济的创新及其游戏规则9.3.1 网络经济的涵义与表现形式9.3.2 网络经济的十大特征9.3.3 网络经济是对传统产业和制度的创新9.3.4 网络经济的游戏规则9.4 网络与电子商务9.4.1 因特网创造了新型的“中间行业”9.4.2 因特网商务是“从哪里并如何”创利的?因特网商务的 88 大收入来源9.4.3 有关网上购物的结算方法9.5 网络与新型企业组织9.5.1 市场信息化呼唤企业制度“第三次变革”9.5.2 企业内部结构正由“金字塔”转向“网络型”9.5.3 全球网络经济中企业组织结构新原则9.5.4 “智能资本管理”日益决定企业的

11、命运9.5.5 企业总部正回归大自然和迁往“准都市”9.5.6 全球网络经济更注重“公平”和“纯洁利润”第十章 网络政治10.1 网络与国家、国际关系10.1.1 网络政治的特点10.1.2 网络对传统国家观的冲击10.1.3 网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10.2 政府及其对网络化世界的管理10.2.1 政府在网络化世界中的角色10.2.2 网络化世界与政府的管辖权10.2.3 网络世界与公共行政管理10.2.4 网络世界的其他管理形式10.3 政府信息化与电子化政府10.3.1 电子化政府的含义与特征10.3.2 电子化政府的必要性和意义10.3.3 电子化政府的实现10.4 网络与民主政治的发展1

12、0.4.1 互联网的迅速扩张将对人类的民主政治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10.4.2 网络给民主政治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第十一章 网络伦理11.1 网络面临新的伦理难题11.2 若干网络问题的伦理分析11.2.1 “网络黑客”的伦理精神11.2.2 “网络爱情”的是是非非11.2.3 网络平等的伦理价值11.3 网络:虚拟与现实的伦理关系11.3.1 虚拟与现实的关系11.3.2 网络伦理问题的现实根源11.3.3 网络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协调11.4 强化网络德规范、道德意识11.4.1 引进现实社会道德运行机制11.4.2 规范网络行为11.4.3 强化网络道德责任意识第十二章 网络法12.1 网络规制

13、的艰难性12.1.1 网络规制的难题12.1.2 网络立法的两难性12.2 网络立法和网络安全12.2.1 域名权12.2.2 隐私权12.2.3 版权法12.3 借鉴国外网络立法经验,促进我国网络法建设12.3.1 美国的网络法12.3.2 加拿大的网络立法12.3.3 加快我国网络立法第十三章 网络教育13.1 网络教育的意义13.1.1 网络是提高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及家庭之间进行交流的有效工具13.1.2 网络使教育获得了更多的资源,教育资源也能得到最充分共享和有效利用13.1.3 网络教育有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13.1.4 网络教育构造终身学习的体系13.1.5 网络教育可以为虽已退休

14、但仍然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提供新的就业机会13.2 网络教育的形式及其意义13.2.1 远程和在线教育的定义13.2.2 在线教育的意义13.2.3 远程教育的意义13.3 网络教育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13.4 建设“全球化学习基础结构”13.4.1 数字化全球学习基础结构的概要13.4.2 “全球数字化学习结构”建设给我们带来的挑战第十四章 网络文化14.1 互联网是一种新的文化14.1.1 网络文化范式14.1.2 网络语言14.1.3 网络文化载体14.2 网络文化的价值意蕴14.2.1 信息技术促进了文化网络系统的形成,塑造出绚丽多彩的文化生活14.2.2 网络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文化载体14

15、.2.3 网络促进了全球文化交流14.2.4 网络文化语它丰富了网络文化世界14.2.5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14.3 网络文化与民族文化14.3.1 网络对民族文化的影响14.3.2 互联网上民族文化保护的对策14.4 网络人文精神14.4.1 网络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吗14.4.2 网络人文精神的时代意蕴14.4.3 网络与人文精神的新境界第十五章 网络社会15.1 网络社会:一个真实的“虚拟社会”15.1.1 虚拟空间、虚拟社会与虚拟世界15.1.2 虚拟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15.1.3 真实“虚拟社会”的沟通系统15.1.4 网络社会:社会学研究的新对象15.2 网络社会与人的主体性15

16、.2.1 网络社会为人的主体性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15.2.2 网络社会对人的主体性的压抑与束缚15.2.3 网络社会人的主体性的健康发展15.3 网络生存与社会控制15.3.1 网络与失序的世界15.3.2 网络与社会的控制15.4 网络社会的社会历史观15.4.1 信息时代的社会历史15.4.2 0 和 1 与新的生存观15.4.3 Cyberspace 与新的交往观15.4.4 Virtual 与新的文明观15.4.5 新自由观第一章 计算机与网络文明1946 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餐厅,埃尼克的按键被轻轻地启动,世界上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开始运行,宣告了一个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当第一台计算

17、机刚刚启动 23 年之后,网络又降临人间。1969 年 11 月 21 日中午,6 名科学家聚会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观看这里的一台计算机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斯坦福研究所的另一台计算机联通。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正像 20 年以后时代周刊激动而又遗憾地评论道:这些研制者根本没有想到,他们不只是连接了两台计算机,而是宣告了网络世界的到来。从此,计算机与网络结合的发展悄悄地在我们身边进行,直到今天上至政坛领袖、财界巨子,下到平民百姓、贩夫走卒都不得不承认 20 世纪的最伟大发明是计算机,而计算机在本世纪最伟大的应用则是 Internet,因为它将改变一个社会的认知结构:人们的思维和生

18、活习惯,人们的情感将伴随着互联网而起伏跌荡。1.1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与发展1.1.1 “埃尼阿克”诞生1946 年 2 月 15 日,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 ”宣告研制成功,并作了首次公开表演。“埃尼阿克”计算机的最初设计方案,是由 36 岁的美国工程师莫希莱于 1943 年提出的,计算机的主要任务是分析炮弹轨道。美国军械部拨款支持研制工作,并建立了一个专门研究小组,由莫希莱负责。总工程师由年仅 24 岁的埃克特莱担任,组员格尔斯坦是位数学家,另外还有逻辑学家勃克斯。“埃尼阿克”计算机一共使用了 18000 个电子管,另外 1500 个继电器以及其他器件,其总体

19、积约 90 立方米,重达 30 吨,占地 170 平方米,需要用一间 30 多米长的大房间才能存放,是个地地道道的庞然大物。这台耗电量为 140 千瓦的计算机,运算速度为每秒 5000次加法,或者 400 次乘法,比机械式的继电器计算机快 1000 倍。当“埃尼阿克”公开展出时,一条炮弹的轨道用 20 秒钟就能算出来,比炮弹本身的飞行速度还快。 “埃尼阿克”的存储器是电子装置,而不是靠转动的“鼓” 。它能够在一天内完成几千万次乘法,大约相当于一个人用台式计算机操作 40 年的工作量。1.1.2 “埃尼阿克”的重要意义“埃尼阿克”按照十进制,而不是按照二进制来操作。但其中也用少量以二进制方式工作

20、的电子管,因此机器在工作中不得不把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而在数据输入、输出时再变回十进制。“埃尼阿克”最初是为了进行弹道计算而设计的专用计算机。但后来通过改变插入控制板里的接线方式来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而成为一台通用机。它的一种改型机曾用于氢弹的研制。 “埃尼阿克”程序采用外部插入式,每当进行一项新的计算时,都要重新连接线路。有时几分钟或几十分钟的计算,要花几小时或 1-2 天的时间进行线路连接准备,这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它的另一个弱点是存储量太小,至多只能存 20 个 10 位的十进制数。“埃尼阿克”在通用性、简单性和可编程方面取得的成功,使现代计算机成为现实,以往任何其他的计算机都不能与它相比

21、。今天的计算机,从袖珍计算器到巨型机,它们的出现都可追溯到“埃尼阿克” 。英国无线电工程师协会的蒙巴顿将军把“埃尼阿克”的出现誉为“诞生了一个电子的大脑” , “电脑”的名称由此流传开来了。“埃尼阿克”的成功,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人类在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历程中,到达的一个新的起点。1.1.3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的特点与发展1939 年 10 月,36 岁的美国理论物理学家阿塔纳索夫与贝利合作,设计并试制成功一台世界上最早的电子数字计算机的样机,称为“ABC 机” 。遗憾的是,ABC 机最终未能完成。尽管如此,阿塔纳索夫提出了计算机的三条原则,与上述计算装置截然不同:以二进制的逻辑运算为

22、基础来实现数字运算,以保证精度;利用电子技术来实现控制、逻辑运算和算术运算,以保证计算速度;采用把计算功能和二进制数更新存储的功能相分离的结构。这也是现代电子计算机所依据的三条基本原则,对后来电子计算机的电路设计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1994 年,现代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1903 年出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12 岁已能读懂法国数学家保莱尔的函数论了。他青年时代在德国读书,22 岁即获得数学博士学位。他于 1930 年去美国,与爱因斯坦等一起被普林斯顿大学聘为第一批终身教授。他总共通晓 7 种语言)作为洛杉矶原子禅研制组的成员之一,在阿拉莫斯实验室工作。核武器设计需要大量的数字计算,实验室里的 1

23、00 名计算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为此,他加入到当时“埃尼阿克”计算机的研制小组中,并为“埃尼阿克”的成功作出了贡献。在“埃尼阿克”还没有问世时,诺伊曼就已经洞察到它的弱点,并提出了制造新型电子计算机“埃迪瓦克(EDVAC) ”的方案。在这个新方案中,他提出了存储程序和采用二进制系统的设想,这两个至关重要的设想使诺伊曼获得了“现代电子计算机之父”的称号。存储程度和二进制系统的设想是,在机器的存储器中存储运算步骤,程序设计员只需指导机器去请教存储器中的某些指令,机器就会自行计算,而不必每个问题都重新编制新程序,这样,全部运算就成为一个自动的过程。这个设想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研制进入成熟阶段。诺伊曼关

24、于程序内储的设想成为计算机的基本原则,至今不变。二进制就是所有的数字都由 0 和 1 组成,逢 2 进 1。因为组成计算机的电子管有导通和截止两种稳定状态,用 1 和 0 来表示非常简便;而且二进制的计算也很简单,例如加法只有 4 种可能的状态,而十进制则有 100 种,同时,减法、乘法、除法都可以通过加法来实现,所以采用二进制,运算器可以只用一个加法器,这大大简化了电路,使运算速度加快。冯诺伊曼关于“埃迪瓦克(EDVAC) ”的设计方案为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是典型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是使用电子管作为逻辑元件。它的五个基本部分为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器

25、和输出器。运算器和控制器采用电子管,存储器采用电子管和延迟线,这一代计算机的一切操作,包括输入、输出在内,都由中央处理机集中控制。这种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技术方面的计算。从 1953 年起,美国的 IBM 公司开始批量生产应用于科研的大型计算机系统,从此电子计算机走上了工业生产阶段。1955 年,前苏联科学家也研制成快速大型电子计算机,该机占用机房面积达 100 平方米,共用了 5000 多个电子管,平均计算速度达每秒 7000-8000 次,该机包括一个能存储 1004 个代码的专用内存储器。1958 年,中国科学院研制成中国第一台大型、快速电子计算机。1952 年 11 月,美国举行总统选举

26、,民意测验表明,两名候选人票数不相上下。CBS 电视公司用“尤尼瓦克”1 型计算机抽样分析了 5%的选票,在选举结束后 45 分钟就很快预测出,艾森豪威尔将当选为总统。预测的结果与最后结果一致,轰动美国,给社会各界留下深刻印象。“尤尼瓦克”1 型机在此后 5 年内一直是大型计算机中的佼佼者,它能处理数值信息和以字母顺序排列的信息,是第一台用于数据处理的商用电子计算机。1.1.4 晶体管与第二代电子计算机用晶体管制造计算机,这是电子计算机发展的第二代。在 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计算机都采用电子管作元件。电子管元件有许多明显的缺点。例如,在运行时产生的热量太多,可靠性较差,运算速度不快,价格

27、昂贵,体积庞大,这些都使计算机的发展受到限制。于是,晶体管开始被用来作计算机的元件。晶体管不仅能实现电子管的功能,又具有尺寸小、重量轻、寿命长、效率高、发热少、功耗低等优点。使用晶体管后,电子线路的结构大大改观,制造高速电子计算机就更容易了。1954 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第一台使用晶体管线路的计算机,取名“崔迪克(TRADIC) ”,装有 800 个晶体管。第二代电子计算机开始崛起。1955 年,美国在阿塔拉斯洲际导弹上装备了以晶体管为主要元件的小型计算机。10 年以后的 1965 年,在美国生产的同一型号的导弹中,由于改用集成电路元件,重量只有原来的 1/100,体积与功耗减少到原来的

28、 1/300。1958 年,美国的 IBM 公司制成了第一台全部使用晶体管的计算机 RCA501 型。由于第二代计算机采用了晶体管逻辑元件及快速磁芯存储器,计算速度从每秒几千次一下子提高到几十万次,主存储器的存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第一代计算机使用的是“定点运算制” ,参与运算数的绝对值必须小于 1;而第二代计算机增加了浮点运算,使数据的绝对值可达 2 的几十次方或几百次方,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实现了一次飞跃。同时,用晶体管取代电子管,使得第二代计算机体积大大减小,寿命延长,价格降低,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1.1.5 集成电路与第三代电子计算机1958 年,世界上第一个集成电路诞生时,只包括

29、一个晶体管、两个电阻和一个电阻电容网络。后来集成电路工艺日趋完善,集成电路所包含的元件数量以每 1-2 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到 70 年代初期,大部分电路元件都已以集成电路的形式出现。至今,在相当于拇指甲那样大的约 1 平方厘米的芯片上,就可以集成上百万个电子元件。因为它看起来只是一块小小的硅片,因此人们常把它称为芯片。与晶体管相比,集成电路体积更小,功耗也低,可靠性更高,造价更低,因此得到迅速发展。1960 年,第一块数字集成电路研制成功。1962 年,二极管晶体管逻辑集成电路(DTL)问世。1963 年,晶体管晶体管逻辑集成电路(TTL)问世。1964 年 4 月,最早采用集成电路的通用计

30、算机系列 IBM-360 问世,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开始了,计算机进入了第三代。第三代计算机由于采用集成电路,计算速度提高到几十万次,甚至上千万次,内存容量达几百千字节,结构实现了积木化,磁芯存储器被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半导体存储器取代。因而一台大型机就成为一个计算机中心,中间为中央处理机,左边为打印机,右边是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桌上的终端设备对存储器的信息作检查或更改,并有控制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功能。第三代计算机开始向小型化发展。计算机开始普及到商业管理领域、自动控制行业和科学研究机构等。1.1.6 第四代电子计算机应运而生美国 ILLIACIV 计算机,是第一台全面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和

31、存储器的计算机,它标志着计算机的发展已到了第四代。1975 年,美国阿姆尔公司研制成 470V/6型计算机,随后日本富士通公司生产出 M190 机,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第四代计算机。英阿曼彻斯特大学 1968 年开始研制第四代机。1974 年研制成功 ICL2900 计算机,1976 年研制成功 DAP 系列机。1973 年,德国西门子公司、法国国际信息公司与荷兰飞利浦公司联合成立了统一数据公司,共同研制出 Unidato7710 系列机。第四代电子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运用。一般来说,每个芯片的集成度达 10 万个晶体管,为大规模集成电路;10 万到 1000 万个晶体

32、管,即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微电子技术以每两年集成度翻两番的速度前进,集成度已达几千万单元。第四代计算机在语言和操作系统方面发展很快,全面建立计算机网络,将相互独立的计算机、终端群和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的联接,构成计算机网,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实时信息交流。1.1.7 电子计算机的第五代智能电脑第五代电脑是智能电脑。它是一种有知识、会学习、能推理的计算机,具有理解自然语言、声音、文字和图像的能力,并且具有说话的能力、使人能够用自然语言和机器直接对话。它可以利用已有的和不断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思维、联想、推理,并得出结论;能解决复杂问题,具有汇集、记忆、检索有关知识的能力。智能计算机突破了传统的诺伊

33、曼式机器的概念、把许多处理机并联起来,并行处理信息,速度大大提高。它的智能化人机接口使人们不必编写程序,只需发出命令或提出要求,电脑就会完成推理和判断,并且给出解释。1988 年,在第五代电脑国际会议上,日本研究的第五代电脑就日本小学教科书中的课文回答了代表们提出的问题。1991 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推出大容量并行处理系统,用528 台处理器并行工作,运算速度达到每秒 320 亿次浮点运算。1迅速发展中的个人电脑1981 年 8 月 12 日,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推出第一代个人电脑时,只希望这种产品在被淘汰之前能销售 25 万台。但事实是:它的销售获得了远远超出所期望的成功,达到百万台以

34、上。个人电脑现在几乎与电力一样被人们作为基本的生活事实接受下来。自那时起,世界计算机产业获得迅猛发展。当时美国所使用的计算机只有 23 万台左右,到 1991年,美国已拥有 5500 万台以上,全世界则有 1.1 亿台以上。2笔记本型电脑进人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个人电脑开始向膝上机发展,笔记本型电脑尤其受人欢迎。笔记本型电脑携带方便,功能齐全,使用与桌上型电脑通用的外存储软盘,与电话相联能够收发传真,特别适合外出旅行的公司经理、工程技术人员及作家等使用。一台笔记本型电脑可以把各种文件、数据、资料储存起来,在飞机、火车或旅馆中可以随时随地调用。因此,美国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苹果公司、康

35、柏公司,日本的东芝、日本电气和索尼等公司竞相投资开发笔记本型电脑。3话控电脑1992 年,苹果计算机公司研制出一种话控电脑,它不但能识别口头命令,还能回话,当它完成任务后会自动报告,并问使用者还有什么事情要做。这种话控电脑能识别连续的说话,根据人的口头命令完成工作任务,诸如改变文件的字体大小,给录像机安排节目,支付帐单,查找电话号码,呼叫号码,以及其他一些工作。4多媒体电脑多媒体电脑是能同时对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活动影像等多种媒体进行编辑、存储、播放并能进行综合处理的多功能电脑。多媒体电脑一般采用 80486 或更高级的处理器,至少具有 4MB 的内存和 160MB 以上的硬盘,以保

36、证在播放声音、动画和活动影像时不失真。多媒体电脑采用分辨率较高的显示器 SVGA 或 XGA,并可显示多达 65536 种颜色的图像,配置声效卡和光盘驱动器。配置声效卡后,可以通过录音机或话筒将音乐或声音录制到计算机中保存起来,还可以将录制的声音、音乐合成,然后播放出来,使电脑能像人一样讲话。声效卡上的 MIDI 接口可将各种电子音乐进行合成,产生神奇效果,还可将游戏操纵杆接在 MIDI 接口上玩电脑游戏。配置光盘驱动器后,可以利用光盘来安装大型实用软件,使用载有教育软件的光盘对孩子进行有声有色的教学,还可以欣赏 CD 唱盘中的音乐。多媒体电脑可以配传真卡,利用电话线可接收或发送传真。还可以配

37、电视卡,用电脑收看电视节目。若在多媒体电脑中插一块图像解压缩卡,就可以播放 VCD,在电脑上看电影了。5以笔代键的计算机第一台以笔代键的计算机是美国研制的。这种以笔为基础的计算机用一支像钢笔一样的称之为记录针的书写装置代替标准的计算机键盘。使用者在相应的光电板或屏幕提示的位置上进行书写,向计算机下指令。这种计算机问世后产生重大影响,各公司纷纷投资开发。1.1.8 电子计算机进入第六代神经电脑人脑有 140 亿神经元及 10 亿多神经节,每个神经元都与数千个神经元交叉相联,它的作用都相当于一台微型电脑。人脑总体运行速度相当于每秒 1000 万亿次的电脑功能。用许多微处理机模仿人脑的神经元结构,采

38、用大量的并行分布式网络就构成了神经电脑。神经电脑除有许多处理器外,还有类似神经的节点,每个节点与许多点相连。若把每一步运算分配给每台微处理器,它们同时运算,其信息处理速度和智能会大大提高。神经电脑的信息不是存在存储器中,而是存储在神经元之间的联络网中。若有节点断裂,电脑仍有重建资料的能力。它还具有联想、记忆、视觉和声音识别能力。日本科学家已开发出神经电脑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在 1.5 平方厘米的硅片上可设置 400 万个神经元和 4 万个神经节,这种芯片能实现每秒 2 亿次的运算速度。富士通研究所开发的神经电脑,每秒更新数据速度近千亿次。日本电气公司推出一种神经网络声音识别系统,能够识别出

39、任何人的声音,正确率达 99.8%。美国研究出由左脑和右脑两个神经块连接而成的神经电脑。右脑为经验功能部分,有 1 万多个神经元,适于图像识别;左脑为识别功能部分,含有 100 万个神经元,用于存储单词和语法规则。现在,纽约、迈阿密和伦敦的飞机场已经用神经电脑来检查爆炸物,每小时可查 600-700 件行李,检出率为 95%,误差率为 2%。神经电脑将会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它能识别文字、符号、图形、语言以及声纳和雷达收到的信号,判读支票,对市场进行估计,分析新产品,进行医学诊断,控制智能机器人,实现汽车自动驾驶和飞行器的自动驾驶,发现、识别军事目标,进行智能决策和智能指挥等。因此,神经电脑又被称

40、为人工大脑,它是人类开发的第六代电脑。1.1.9 未来的计算机功能未来的计算机将能自行编制程序、听从主人的指令并同主人对话。未来的计算机将使信息的接收和传送方式发生一场革命。人类将越来越多地同计算机打交道。人们将能通过声控拨电话,计算机能够根据声音辨认出说话人是谁。运算速度更快和功率更大的计算机将懂得人的手势和身体语言,还会出现可通过移动式电话同人交谈的三维可视电话和电子邮件。未来的计算机能对各种语言进行实时翻译。1把芯片植入大脑的设想随着高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人脑有可能与计算机直接相联。把高性能硅芯片和人脑直接相联的开发工作,是通过在芯片上培养神经细胞来实现的。借植入脑中的芯片使人脑以碳为基础

41、的记忆结构和计算机的硅芯片发生直接联系,这种联系会大大增强大脑的功能,因为芯片在存取信息方面的能力可以与人脑相媲美。那时,人类的所有知识都可以用这样的芯片方式植入大脑,人类可以免去繁重的学习任务。由于电脑联网的作用,那时人们可以不用通过语言就可以进行思想交流,人类的所有知识和思想都可以共享。2用脑电波控制的电脑美国研制成一种可由人的脑电波控制的电脑。人脑电波频率从 0.5 赫兹到 40 赫兹不等,附着在人的头皮上的传感器能把这种脑电波传给电脑。用这种电脑来训练运动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成绩。脑电波是通过导线传输给电脑的。但人脑信号也能通过无线电传递,这就使得人们在数千米之外就能轻而易举地对电脑进

42、行遥控。1.2 电脑正在改变人类生存的世界1.2.1 电脑取代了纸和笔过去,作家要写一部作品,必须在稿纸上一个字一个字地爬格子,修改、誊清也是如此,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但现在的作家可以坐在电脑前,手击键盘进行写作。如果他的电脑与资料中心联网,他还可以随意调用数据库的资料。文章可以任意删改增补,加字可以利用插入功能,减字则使用删除功能。各段落的位置可以随意调换。如果各行字数参差不齐,可以进行自动排版、保证文稿干净整齐。作品完成后,可以免去誊写的麻烦,用打印机打印出来,或者把作品拷贝到一张磁盘里,直接交出版社。一张磁盘足可存储一部数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作品保存在磁盘里,只要需要,随时可以进行复制。电脑

43、使用的各类中文文字编辑软件都具备书写各类信件、通知、文章,以及编制各类表格的功能。桌面办公系统的功能更多,还可以编绘各种几何图形、数字、化学符号、公式、棋牌局谱和制作花边等,连接扫描仪还可以输入各种图像、照片,并能任意剪裁、拼接、移位,可以进行复杂排版。1.2.2 电脑翻译在国际交往中,电脑翻译的重要性日益显著。至今电脑翻译的发展已经进入第三代。第一代电脑翻译是半自动翻译、电脑只是起字典的作用。人输入一种文字,显示器就可以显示出另一种文字的解释。第二代电脑翻译是人助机器翻译系统,一种语言的文章输入电脑后,电脑可以把文章译成另一种文字,但在翻译中,人要帮助解决疑难问题。第三代电脑翻译是智能化翻译

44、,电脑能够进行知识推理,不仅能保证翻译完全自动化,而且能够翻译修辞色彩浓厚、感情丰富的文章。日本富士通公司的电脑自动翻译系统,内装拥有 5 万条词汇的存储器,翻译速度每小时 6 万条词,可以翻译英文的科技文献和手册等。美国怀特公司的自动翻译系统可翻译英法、英日等 9 种语言,其中英日自动翻译系统存储有 5 万余词汇和 2000 多条语法规则,具有多层次分析功能。中国软件技术公司研制的英汉全自动翻译系统“译星” ,存储词汇 10万条,词组 6000 多条,英语语法分析规则 3500 条,汉语生成规则 1500 条。1.2.3 现代电子出版业出版业引进电脑之后,传统的手工铅字排版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45、了。当文章或书稿完成后,编辑人员在电脑前用键盘或光笔审读文稿,进行删改加工,然后调整版面、放大缩小标题、改变字体和字号、确定行距和版心,最后将编好的全部版面调出,印出清样,用激光照排机制出软片,就可以制版和印刷了。一般的电子排版系统应包括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或光笔、扫描仪、输出设备,以及组版、文字处理、字形处理、表格处理、图形编辑、影像编辑、文件管理等软件。1.2.4 城市电脑交通管理城市电脑交通管理包括数据采集、数模转换、监视处理,以及城市交通流量统计、预测和最优控制等方面。电脑应用于城市交通管理已发展了三代。第一代是计算机离线控制系统,根据以前的统计数字,事先规定红绿灯的变化规律。第二

46、代是计算机在线控制系统,能根据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做出选择。第三代是声调交通管理系统,能及时、准确地作出判断。使用电脑进行城市交通管理,能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减轻交警的工作量,实现十字路口无警察。交通管理部门在十字路口设置由微电脑控制的自动摄影监控系统,当汽车在红灯亮时驶过停车线,停车线下的传感器产生的电信号会触发某种装置,将闯红灯的汽车搬入镜头。自动记时器还能将闯红灯的时间记录在案。1.2.5 铁路运输的自动化在铁路运输管理中,计算机主要用于铁路上列车运行信息、动力控制、维修保养、客运情况、轨边检查等方面的调度和控制等。为保证列车安全、正点运行,许多国家的铁道部门都

47、已使用由计算机控制的中心调度装置,在各车站安装了由中心调度定控制的轨道刹车装置,采用过程控制技术,使不同速度、不同重量的列车必要时能够做到逐步刹车。同时,采用电子仪器向中心调度机构及时报告轨道上的行车情况,经电子计算机处理后,发出指令,指挥行车,实现调度过程的全部自动化。使用微电子设备还可减轻劳动强度。一台由微电脑控制的车辆检修机,或铺设铁轨用的拧、卸螺钉的自动螺旋机,能代替 10 个熟练工人,而且工作质量高、进度快。由微电脑操纵的电动拖车也是散件货物运输的最佳工具。电子列车是铁路自动化的典型代表,它是由计算机自动操纵的一种列车。车上有自动驾驶仪,计算机可以随时判定铁路上的情况,并向自动驾驶仪

48、发出指令,使列车以最佳车速运行。1.2.6 用电脑来研究经济学在经济学研究中,大量的过程和现象可进行定量的分析。由于计算机的出现,使人们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模型来建立经济体系,使经济研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电脑应用于经济学研究之后,出现了经济控制论、数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以定量分析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学科分支。利用电脑进行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把影响经济活动的变量存入计算机,通过改变这些变量,模拟经济活动的实际过程。如:将不同的能源消耗情况、不同的人口增长率、不同的世界能源市场价格等数字输入计算机。分别计算在不同条件下能源的供给和需求量,就是一种利用数字模拟研究未来经济的方法。大量经济模型的建立,帮助人类认识了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从而可以预测经济发展的方向。由于计算机的应用,很多国家已建立了数据库网络,每个单位或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科技 > 网络与通信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