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搭车到心海去看雨-刘湛秋雨的四季教学设计 朱敏涛学习目标1.巩固朗读成果,在把握重音和停连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各种“ 雨”的形象,获得美的享受。2.品味作者多感官感受,诗意表达的特点,发现生命中的美丽。学习重点在把握重音和停连的基础上读出感情。学习难点诗意的表达。学习过程导入课文: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我们在朱自清的春里领略的春的美丽、春的生命、春的力量;我们在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里感受到冬的温暖、冬的色彩、冬的活力。今天,我们继续怀揣一 颗美丽的心,跟着作者刘湛秋的脚步,去发现雨的四季。一、听雨- 感知作者感情学习
2、活动和任务一:1.齐声朗读全文。教师随机解决字词。2.体会这篇散文抒发的感情。分别从第 1 段和最后 1 段中圈出- 2 -一个词语概括。独立完成。此环节的教学落脚点是“感情基调”。二、读雨- 学会读出情感学习活动和任务二:1.个人自学:请每个小组自由选择一季雨的段落,先独立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也可以老师安排每个小组的朗读段落)。边读边标注重读的词语和停连的地方,并在空白处批注出重读和停连的原因。2.小组交流: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讨论,这一段到底哪些词语重读,哪些地方停连?为什么?形成共识,也保留不同意见。组长组织练习该段朗读,要求处理好重音和停连之处的朗读,读出此段表达的感情
3、,形式自选。3.全班交流:各组在确定好朗读重音和停连后进行全班交流朗读,并解说重读和停连之处以及理由,看哪个组感情最到位。这一教学内容是前两课的教学任务,这里只是运用。如果学生还不会,再顺势 复习补充相关知识,并示范。其他的学习内容需要调整。(4)请从你们小组所读段落中筛选几个词语来概括这一季雨的特点。 春雨:明亮、娇媚、甜美夏雨:热烈、粗犷秋雨:端庄、沉静、深情、高邈冬雨:自然、平静- 3 -方法:提炼文段关键词把握景物的特点此环节的教学落脚点是让学生练习通过把握重音和停连有感情地朗读。顺 便教给学生把握景物特点的方法。三、品雨- 诗意传达情感大屏幕出示作者介绍:刘湛秋,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
4、, 评论家, 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学生誉为“ 抒情诗之王。 ”学生个人读或齐读,教师强调“诗人”“抒情诗之王” 。学习活动和任务四:本文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丰富的联想想象描写了许多充满诗意美的形象。请从你们小组朗读的文段中选择一个句子,品析其诗意表现在什么地方。先自主批注,然后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补充并做引导。教师布置任务之前,先示范品析。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滴”字很有画面感,让我们大脑中出现水珠子从花苞里慢慢落下来的情状;用“娇媚” 来形容水珠子,就把水珠子当作一个娇柔妩媚的女孩儿;另外,把水珠子比作少女的眼泪,很
5、形象,写出了春雨娇柔的特点。你看,连春雨滴落在花苞里形成的水珠子都是那么富有诗情画意。此环节的教学落脚点是让学生品析本文诗意的表达。- 4 -四、写雨生动描绘景物学习活动和任务五:朱自清在春的最后几段中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热情歌颂了春天的生命、美丽和力量。其实本文中刘湛秋也曾把四季的雨比喻成鲜活的人,请同学 们仿照“ 赞春”的写法,结合文章内容,用“春雨像,夏雨像,秋雨像,冬雨像”的句式或用 “春雨会,夏雨会,秋雨会,冬雨会”的句式 赞赞“四季的雨”。 (这个环节可以灵活运用或者不用。 )教师准备答案示例:春雨像一个清纯、娇羞的小姑娘,朦胧而清新;夏雨像一个青春飞扬的少女,热烈而张扬;秋雨像一个
6、端庄、沉静的少妇,深邃而成熟;冬雨像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恬淡而从容。此环节的教学落脚点让学生练习仿写。五、拓展类文阅读诗人刘湛秋提倡“轻诗 歌” 、“轻松散文”、 “轻松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以平常心看徒荣华富贵与利害得失,心似如水明镜。读他的作品自然、亲切、优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色一声,都能 轻松道来,吸引着你,并跟着他的行文一走到底。学习活动和任务六:自由阅读刘湛秋的另一篇散文雪,将你认为写得富有诗意的句子勾划出来,并品析批注。- 5 -此环节的教学落脚点让学生进行类文阅读,强化刘湛秋散文诗意表达的特点。六、结束语诗意的结束轻轻打开刘湛秋先生的雨的四季,我知道一个人愿意坐下来看雨,那么
7、他的心中一定细雨蒙蒙,看雨是看真情的滚滚奔腾,是看年华的淙淙流淌,是看灵魂的冉冉升腾。合上雨的四季,我忽然想到,在这个脚步匆忙的城市里,还有谁能屏弃尘世的杂念,象作者一样深情投入地看一回雨呢?其实我们无须等待四季的轮回,即使窗外寒风凛冽,我们 也可以搭车到心海去看雨,去那里的旅途不需要车票,但需要你带着真诚、 乐观 的背囊和一双清纯 的眼睛,心海的雨很美丽:那里有春雨的飘飘,那里有夏雨的潇潇,那里有秋雨的潺潺,那里有冬雨的纷纷,那是雨的极致,当然也是人生的极致。- 6 -课外延读:雪 刘湛秋南国的雪,我们分离得大久了。那微带甜味的湿润,那使人快活的冷气,那彩色梦幻的飞旋,伴着我少年的轻狂,再也
8、无法追寻。没有暖气也没有炉子的小屋,铁一样寒冷的硬被子,都无法阻挡对雪的渴望,只要睁眼看见屋外白花花的光亮,那就像涌进来一股暖流,勾起难 以抑制的温暖的心情。雪,南国的松软美丽的雪啊!它纷纷扬扬,比春天一树树的梨花还要美。这时,北风变得柔和了,吹着它,上下翻飞 ,轻轻地降落,使人能看清那六角的菱形,看到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不知它是想依恋天空,还是想委身大地。它忽上忽下,是那样的轻盈而自由啊!忽然,它落进了我的颈脖,像个小绒毛,却又摸不到它,产生了甜甜的微痒。我伸出手来,它会安静地落到我的掌心,在我的钟情的眼睛里,慢慢地消失了它的身影。有时候,真愿意伸出舌头,希望能接到一片雪花,那淘气的愉快里绽
9、开了多少天真的梦。雪,南国的松软美丽的雪啊!忽然,我像一下子变成熟了,往往放弃堆雪人、打雪仗的乐趣,却愿意宁静地默默地走去,翻过废弃的铁路线,来到郊外,默视着广袤的天空和田野。所有的污秽和荒凉全遮掩了,只有雪,白花花的、纯净的雪。这大自然创造的最精美的白色拥抱了田野、山岗、房屋和树林。偶尔由于风的吹动,越冬的树和菜斑斑点点闪着一点新绿。这时,眼睛和心变得多么亮,多么舒展。美 丽的维纳斯仿佛就在你的身边, 对着你微笑。所有的幻想都会脱颖而出,飞向雪的地平线,开出白色的花朵。雪,南国的松软美丽的雪啊!我们分离得太久了,也许我还能追寻那没有污染的洁白,幼稚却纯真的梦幻,和那寒冷中的温暖?- 7 -建
10、设“ 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用好统编教材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编教材的阅读教学,以各单 元课文学习(分“教读课文”和“ 自读课文” )为主,辅之以“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 ”,共同构建一个从“ 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 再到“课外阅读”的“ 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更好地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 ,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的倡议。过去的教科书只有一本,凡编入教科书的都要教给学生,只要有所遗漏,就被认为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现在的教科书内容很丰富,教学资源随处可见,因此更重要的是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学习的兴
11、趣,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使他们养成多读书、好读书、 读好书的 习惯。这是在编写说明中明确提出来的,可见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构建起“三位一体” 的阅读教学体系,明白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的区别,认真思考阅读教学,用好统编教材,真正做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改变。统编教材阅读教学将原来的“精读课文” 和“略读课文”叫做“ 教读课文” 和“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 这一提法的提出, 强调了学生自主阅读和自主活动,教师要真正放手让学生学,自读课文课堂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活动。教师只需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组织学生针对疑难进行讨论并适时释疑点拨,最后雨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彻底改变略读课教学教师一言堂,生怕没
12、有讲到讲全,将略读课教成精读- 8 -课的状况,体现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育思想。下面就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3 课雨的四季为例,谈谈如何建设“三位一体” 阅读教学体系,用好统编教材。一、教学设计要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做到二者协调统一。教材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特点,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在教学时,要根据这一特点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强调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保证语文综合素养的训练。第一单元设计教学重点应该兼顾感受丰富多彩的景物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生活、生命的热情这一人文主题和掌握朗读要领中重音、停连及读出感情,体会文学语言表达手法这一语文素养的训练,做到二者协调统一。在每一
13、篇课文教学时也要融入这两条线索,通过课文教学实现单元目标。比如在教学雨的四季时就设计了 2 个学习目标:1.巩固朗读成果,在把握重音和停连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各种“ 雨”的形象,获得美的享受。 2.品味作者多感官感受,诗意表达的特点,发现生命中的美丽。二、单元教学要具备整体教学观念,分步骤有计划实施。依据教材中的单元提示,列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指向,有计划地做出教学安排。要具备整体教学观念,将单元能力点分散到各课,分步 骤、有 计划地 进行训练。各 课的训练 重点应前后勾连,又形成坡度,反复强化、巩固, 稳步推进。以第一 单元为例,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景抒情的诗文,其
14、中,三篇现代散文的景物描写具体生动,易- 9 -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只要稍加点拨即可;而赏析古代诗歌的景物描写要困难一些,需要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克服语言文字障碍,深入诗歌情境,才能体会真切。初中 语文课本把写景抒情散文名篇放在第一单元,一开始就培养他们热爱语文,热爱生活的好习惯。雨的四季属第一单元第 3 篇课文,教学时应重点训练学生运用在第 1、2 课所学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包括运用朗读的技巧读出感情,通过品析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赏析语言等,重点在运用,重点在自读。三、以学生为主,深入钻研教材,确定教学点,设计好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统编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养成自
15、主学习的习惯。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钻研教学大纲,明确课标要求。特别强调关注学生,从学生角度出发确定教学点,根据教学点设计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如在本课中就设计了六个学生学习活动和任务,通 过任务驱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将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从理论掌握到实践运用,真正学会。四、明确“教读课文”和“ 自读课文”的区别,重视阅读方法的引领。开发活动探究,做好任务驱动。教读课文,由老师带着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或阅读方案,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成相应的阅读目标,是学 “法” 。这里的“ 法”,就是阅读的方法。自读课文,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
16、自主阅读的阅读能力。本节课重点训练学生运用教读课获得的阅读经- 10 -验和方法,主要是朗读的重音和停连,品析散文优美的语言等,自主阅读,提升散文阅读能力。五、开发“课外阅读”教材,做好阅读的课外延伸。课外自读,强调整本书阅读、古诗词积累、由课内到课外的拓展阅读,是课 堂教学的有机延伸和有效补充。充分体现了从“ 教读”、 “自读” 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特点,同时也是增加学生阅读量,从而 实现课标阅读要求: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260 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六、阅读和写作相互渗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水平。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包括三篇现当代散文和四首古诗
17、词,都是写景抒情的诗文。其中包括 3 篇教读课文和 1 篇自读课文,上面节选的就是这篇自读课文的教学过程。4 篇课文教学各有侧重, 却又相互联系, 4 篇课文都注重 训练学生通过语 言文字感悟美好景物,用文字抒写美好,用声音朗读美好。第 1 课朱自清的春侧重于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品味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语句,积累语言;深入学习比喻修辞手法等的训练。第 2 课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侧重于继续训练朗读,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作者的感情;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学习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的训练。第 3 课刘湛秋的雨的四季侧重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各种“雨”的形象, 获 得美的享受;巩固前两课学习朗读的成果,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学习作者在细致观察基础上展开联想- 11 -和想象的风格,借鉴和运用于自己的写作的训练。第 4 课古代诗歌四首侧重于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等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