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2013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例 1、例2(89 页)。 内容解析: 本节包括两个例题,例 1 认识“平均分”,例 2 学习“平均分”的方法。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对于除法含义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平均分”的学习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平均分”是多种分法中的一种。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就是理解“平均分”。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动手实践、语言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验。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材第 9 页例 2 是“平均分”的教学方
2、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分橘子,充分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形成相应的表象,不但关注“分”的结果,“分”的过程,同时更加关注“分”的方法,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
3、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6 个圆片、18 根小棒、10 个小正方体等。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认识平均分 1师: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春天柳树醒了,桃花红了,在这样的好天气里,光明小学二(1)班的同学准备明天去参观科技馆。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物品。(课件出示主题图),你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设计意图:对低年级来说,教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在数学教
4、学中,适当地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在情绪的驱动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节课以二(1)班学生参观科技馆活动的情境引入,自然有趣,使学生一上课就产生一种愉快、亲切的情绪。】 2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可以吗?(课件出示分糖果要求),“把 6 块糖果分成 3 份,分一分”。让学生拿出学具 6 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活动后全班交流分的方法。(小组成员上展台前演示本组分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表象,为“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认识积累经验。】 3
5、我们去看看光明小学二(1)班的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我们的分法和他们分法一样?(课件出示教材第 8 页分糖果图)这三种分法,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引发对“平均分”的关注。4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吗?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设计,让学生不但在直观上认识“平均分”,而且会用语言表达“平均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完成“做一做”第 1 题。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汇报时要求学生要说清楚为什么是或不是平均分。【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加深对“平均分”直观表象的认识。通过分析汇报“为
6、什么是或不是平均分”,注重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平均分”,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和理解。】 6练习:说一说。课件 3 个 3 个地出示胡萝卜图,3 个一份,一共 5 份。出示问题一共有( )个胡萝卜,每( )个一份,平均分成了( )份。 师:一共有几个胡萝卜?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 1 个 1 个地数,可能 3个 3 个地数,也可能用乘法口诀四四十六得到结果。)是平均分吗?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成了几份?(让学生走上讲台指着屏幕说,弄清楚“平均分”“每份”“几份”的概念。) 7.独立完成“做一做”第 2 题。完成后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表述概念,
7、在“做一做”第 2 题的基础上又加练了一道类似的题目。此环节,教师必须舍得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去说,通过动作和语言的结合,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每份”“几份”的概念,为除法概念的建立奠定基础。】 二、自主探索,掌握平均分方法 1谈话引出例 2。 师:我们刚刚帮助二(1)班的同学把 6 块糖果平均分成了 3 份,每份分得了 2 块。他们还准备把 18 个橘子平均分成 6 份,每份能分到几个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帮他们分一分? 用小棒代表橘子,小组讨论,分一分。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分橘子时“应该每份同样多”。 (2)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3)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橘子
8、的方法。 (4)教师用课件一一演示三种分橘子的方法。强调三种分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学生动手操作、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心理过程。通过操作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情感需求,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让学生操作分学具、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深对“平均分”“每份”“几份”概念的理解。】2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1)完成教材第 9 页的“做一做”。 读题、明确题意,指名学生说说“平均分成 2 份”是什么意思?(把 10 盒酸奶分成份,每份的酸奶盒数同样多) 操作:用 10 个正方体代替酸奶,动手分一分。
9、教师注意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平均分。 同桌互相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 10 盒酸奶平均分,分成 2 份,每份有 5 盒酸奶。 指定某位学生到展台前汇报分橘子的方法。 教师用课件验证平均分的结果。 (2)同学们分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把刚才分食品的过程说一说吗?教师先说一个例子,然后指定学生说。(如:把 18 个橘子平均分分成 6 份,每份有 3 个;把 6 颗糖果平均分成 3 份,每份有 2 颗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同时又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运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完成教材 11 页练习二第一题 。 (1)学
10、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交流做法和想法。(说清楚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 (3)全班汇报交流,重点甄别第 2 和第 3 种分法,同样是“平均分”,为什么第 3 种分法不对,引导学生区分“每份”“几份”的概念。(第 1 种分法,突出是 4 份,但没有平均分;第 3 题是平均分,但只是分给 2 个小朋友份数、每份没分清)。 2练习二第 2 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独立画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课件演示验证。 3练习二第 3 题。 (1) 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动手分一分,填一填。 (2) 集体订正时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3)课件演示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就为认识“除法”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利用教材编排的练习题,引导学生通过“判一判”“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巩固知识开发智力的目的。】 4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识(在此,学生会引出许多有趣的话题)。 【设计意图:把平均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视角和语言说一说课堂所得所获,锻炼学生能够抓住课堂重点难点内容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