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明代文学讲稿3.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281267 上传时间:2018-12-20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66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代文学讲稿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明代文学讲稿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明代文学讲稿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明代文学讲稿3.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明代文学讲稿3.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祝同学们新年快乐, 学业进步!,中国古代文学(四)明清文学授课班级:文学与传媒学院 新闻本科08-1班文秘本科08-1班 授课人:王玥,明清文学讲授要点,学习明清文学应注意的问题,明清文学包括明代文学、清初至清中叶文学、近代文学。近代文学实际上已跨入民国初年。为了简便起见,统称明清文学。从嘉靖年间 (15221644)开始到明亡为明代文学的后期。这是明代文学从前期的衰落状态中恢复生机、逐渐走向高潮的时期。嘉靖()以后,文学变革犹如狂飚突至,迅猛异常,中国文学正式步入近古的新时代。从明中叶到清代鸦片战争,是中国文学近古期的第一段。,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到宋代、金代是一个转折时期。此后进入元明清阶

2、段,小说、戏剧就取代了诗、词、文这些正统文学的地位,而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元代文学成就最为辉煌的是杂剧,南戏也有些优秀的作品,俗文学戏曲发展较快。小说比较起来还显得颇为薄弱。,明清两代,小说与戏剧就都有很大发展,有如两峰对峙。诗文方面虽然不能说毫无成就,但总的是随着封建社会的进入末期而趋于衰 落了。明清文学的讲授,在依据时代顺序的前提下,基本上是按照小说、戏剧、诗文三个方面的内容来安排的。突出小说、戏剧,适当顾及诗文。明清小说以长篇小说为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儒林外史和红楼梦都是重点讲授的一流作品,部头很大,首先需要抓紧时间认真阅读。,作品选虽然收录了一些重点阅读的章回、段落,但课堂

3、上讲的乃是整个作品,所以重点阅读不能代替通读。 在通读中,千万注意别停留于了解故事梗概,而要掌握全部情节的发展脉络,尤其是要熟悉各个人物的形象以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深入到形象之中,要看出各个情节安排的意义,从而认识作品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其他二、三流作品如东周列国志、杨家府演义、封神演义、水浒后传、说岳全传、镜花缘、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老残游记、孽海花等作品,也要了解,这样才能把握明清长篇小说发展的总的面貌。,明清短篇小说分白话、文言两个系统,前者如明末的“三言”、“二拍”,后者如清初的聊斋志异。从单篇来讲,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促织等。我们重点分析部分短篇作品,并对明代的拟

4、话本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进行全面的介绍、评论,以便对拟话本与聊斋志异有总的认识。从而了解掌握白话、文言短篇小说发展的大致情况。,明清戏剧的主要形式是传奇,明代杂剧只能算是元代杂剧的余波,清代杂剧就更不及明代杂剧了。清中叶以后地方戏兴起,戏剧的形式、结构又发生了变化,传奇衰 落了。我们介绍了一些地方戏剧目,但作为戏剧文学的地方戏剧本一般都没有定型,都在演出过程中不断加工。,明清戏剧主要讲的还是传奇。 传奇的格局比杂剧要大,一般三、四十出,也算是大部头。重点讲授的传奇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都希望通读全本。读的时候也是从人物形象入手,抓住戏剧情节的发展,联系剧本的时代背景、剧作家的生平、思想,去了解

5、剧本的主题、社会意义与艺术特色。此外二、三流作品讲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玉簪记、红梅记、 清忠谱 、 雷峰塔等。,明清杂剧已经打破了元代杂剧的矩矱,往往只有一折或二折,变成了独幕剧、短剧。但又有不少杂剧作家把若干杂剧编辑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如明代徐渭的四声猿、清代杨潮观的吟风阁杂剧。在课堂讲授中,一方面进行重点分析,另一方面也进行了全面的介绍、评论。,明清诗文虽然成就相对不及小说、戏剧,但作品丰富,作家、流派多。对此,要掌握明清诗文发展的轮廓,要求了解主要的作家、流派及其基本文学主张与 代表作品。另外熟读背诵少 数名篇、名曲、名段。,近代文学有其独自的特点,这是由近代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我们

6、在概说与小结部分对近代文学的特点都作了扼要的介绍,然后依次讲了近代诗文、近 代小说、近代戏剧。学习近代文学要紧扣着近代社会的性质与主要矛盾。 学习方法:以史为经,以作家为纬,以文本为本,探源溯流。目的:提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二、中国小说史研究若干问题辨析,1.阅读小说三境界:一、读情节;二、读人物形象、结构、语言、表现方法;三、读作品意蕴,象征意义,史料考证性的基础研究作家作品研究创作流派,小说发展轨迹、规律,小说史上文学现象综合性考察分析 宏观研究,2.我国古代小说研究内容(层次),3.研究重心的转移,社会作家作品 创作传播阅读,小说既是精神产品,又是文化商品,小说史是一个诸因素间相互影

7、响、相互制约的动态过程,作者 传播者(书坊主、近现代报刊书局) 评论者 读者 统治阶级的文化政策,注重对小说传播和接受的研究,小说演进与印刷、新闻出版事业的关系,问世 出版,4.章回小说的成书方式,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 个人独立创作,5. 注重对平庸作品、续书以及小说史空白 阶段的研究,6.中国小说的地位及在历史上承载的使命,正史之补 教化为先 改良群治 娱乐消闲,道,诗文,词曲,小说,明清戏剧作品大部头的居多。阅读这些作品,需要侧重在理解、分析。读剧本与读小说有所不同,必须了解中国古典戏曲的特点以及传奇、杂剧的体制:第一,注意唱词(曲文)与说白的不同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不要忽视唱词;第二,注意

8、角色行当所扮演的剧中人物,不要搅混了;第三,注意关目结构,看看前后各出之间何种联系;第四,注意戏剧冲突,了解剧本怎样展开矛盾,又怎样解决矛盾。,小说研究 主要参考书目,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 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导论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 陈伯海主编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 红楼梦研究明清小说研究清末小说,明清近代文学,明代文学绪论,一、目前通行的中国文学史教材,1.游国恩等五教授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版 2.社科院文研所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版 3.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版 4.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

9、史,复旦大学版 5.郭预衡主编中国文学史,上海古籍版 6.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版 7.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高等教育版,朱元璋的祖训,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即北元蒙古)与中国边境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警备之。摘自祖训录明抄本,明代文学背景(13681644),一、明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 二、文化史上的大事(一)八股取士制度的确立 (二)永乐大典的修纂(三)印刷出版业的发达,(

10、一)八股取士制度的确立启功、张中行、金克木说八股,(三)印刷出版业的发达明代的刻书分官刻、私刻和坊刻三大系统,(二)永乐大典的修纂明代永乐年间(14031408)编纂的一部特大型类书(百科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分装11095册,3.7亿字,明代文学分期,明王朝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开国(13681644)到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自缢历16帝,有国277年。可以嘉靖为界分前后两期。从明朝立国到正德十六年(13681521年)为前期,是元代文学的余波,为明代中后期文学的突变作好了准备,是中国中古文学的最后阶段;,从嘉靖年间 (15221644)开始到明亡为明代文学的后期。这是

11、明代文学从前期的衰落状态中恢复生机、逐渐走向高潮的时期。从明中叶到清代鸦片战争,是中国文学近古期的第一段。 嘉靖(15221566年)以后,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文学变革犹如狂飙巨澜,迅猛异常,中国文学进入了近古时期,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明代文学发展概况明前期:文学名作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戏曲、小说成就较高, 三国、水浒问世。明后期,小说、戏曲再现辉煌:徐渭和四声猿、汤显祖和临川四梦、吴承恩和西游记、兰陵笑笑生和金瓶梅、冯梦龙和三言、凌濛初和“二拍”等皆为大家大作。诗文最突出的是“公安派”。,明代前期文学 明初到成化末年(13681487)衰微冷落 诗文明初:高启、宋濂、刘基 之后,以“三杨

12、” (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长期盛行。 戏曲以朱有燉为代表的宫庭杂剧作家 ,多教化戏 。 小说元末明初,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成书。,总论 元明之际的社会动荡,形成了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了一批精神上比较解放而且富有时代使命感的文人。文学作品在崇尚酣畅雄健的阳刚之美时,常常浸透着作家深沉的忧患意识。元末明初激烈的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曾使得罗贯中、施耐庵这样接近社会下层的作家采用群众喜闻乐道的群众题材,创作了伟大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由元入明的文人如宋濂、刘基、高启等作家,由于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动乱,所以在他们早期的诗文中,也有一些揭露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以长篇小说

13、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游传的编著,南戏的中兴和宋濂、刘基、高启等诗文作家为代表,在文学创作领域出现了一时繁华的景象。,明初社会背景 (一)明初社会 1、政治空前独裁 2、经济打击工商业 3、思想文化严厉控制(二)明代前期文学,1、政治,朱元璋建立空前的独裁统治。洪武十三年,制造左丞相胡惟庸案 ;洪武二十六年 ,制造大将军蓝玉案。废除丞相制度,集军政大权于一身。,2、经济,鼓励垦荒、扶植农业的同时,残酷打击 最富于活力的东南沿海地区。使这一地区的工商业遭到严重挫折。 明令“片板不许下海”,贯彻“重农抑商”的政策。,3、思想文化, 大力提倡程朱理学。 实行八股取士制度。 大兴文字狱。 取消士阶层“隐”

14、的权利。,八股取士制度 题目取自“四书五经”,不允许有个人见解。刘大魁时文论:“八股时文,是代圣贤说话,追古人神理于千载之上,须是逼真;圣贤意所本有,我不得减之使无;圣贤意所本无,我不得增之使有。” 形式有固定的结构模式,八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危害主张“以圣人之文为宗”的宋濂叹息“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大兴文字狱 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替人作谢增俸表,其中有“作则垂宪”之语; 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作贺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之语 。 “则”与“贼”同音,明太祖认为是骂他做过贼,一概处死。,取消士阶层“隐”的权利大诰规定:“寰中士夫不

15、为君用”者,“罪至抄箚 ”。 高启 苏州文人姚润、王谟,明代前期文学 明初到成化末年(13681487) 衰微冷落,诗文明初:高启、宋濂、刘基 之后,以“三杨” (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长期盛行。 戏曲以朱有燉为代表的宫庭杂剧作家 ,多教化戏 。 小说元末明初,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成书。,明代文学前期的文学处于衰微冷落的境况中。在明初,直接导致了文学上的封建教化主义、形式主义和复古主义倾向 。由于明初经济的复苏,生活的相对安定,销蚀了士人的忧患意识;而集权政治空前强化,思想文化上的专制主义和特务统治,文字狱大兴,程朱理学和八股取士制度有效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又平添了创作上的不安全感

16、。精神上平乏的知识分子在追求仕进和自我平衡的心态中,欣赏一种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的美。生机勃勃的小说、戏曲创作受到了轻视和限制,“台阁体”诗歌和讴歌富贵、神仙、道德的戏曲泛滥,文学创作导向贵族化、御用化而滑入了低谷。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年间,以李梦阳(1472-1530)、何景明(1483-1521)为首的“前七子”发起文学复古运动,使明代文风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文学变革的原因 从明中叶嘉靖年间开始,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社会财富的增长,到明代中期,贪欲滋长、奢侈风行、政治腐败,已成为普遍的现象。封建统治出现了危机,思想控制也有所松动。王阳

17、明心学的出现和流行,个性自由思潮的兴起,使文学逐步走出沉寂枯滞的局面。特别是嘉靖以后,文学很快由复苏而大踏步向前迈进。明代后期的文学创作随着接受对象的下层化、市民化而更加注重面向现实,创作主体精神更加高扬,从而突出了个性和人欲的表露。此外,叙事文学的全面成熟,各体文学语言的通俗化,以及流派意识的自觉,也都充分显示了文学正在有力地向着近代化变革。,文学变革的标志,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的刊刻和风行,西游记和金瓶梅词话的陆续写定和问世,兴起了编著章回体通俗小说的热潮; 戏曲:从以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为代表的三大传奇问世,传奇体制的定型和昆腔改革,汤、沈剧坛争霸,到汤显祖写出“临川四梦”,戏

18、曲创作被推向了继元杂剧之后的又一高峰;,诗文流派 此起彼伏,都从不同的角度为文学的变革作出了努力。 短篇白话小说 “三言”“二拍”繁荣. 民间文学 “挂枝儿”、“山歌”等的流行和整理等,都明显地体现了以俗为美的新时代特征。明末天启、崇祯()年间,随着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思潮抬头,部分作家开始与张扬个性、表露人欲告别,向着理性回归,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开启了清代文学思潮的转变。 总之,明代中期以后,与整个农业文明向着工商文明迅速转变的历史潮流相适应,文学审美趣味急剧地向着向着世俗化、个性化、趣味化流动,从内在精神到审美形式,都鲜明而强烈地打上了这种转变的色彩。,明代中期 (一) 明代中期社会状

19、况 1、 城市工商业发展 2、 封建统治出现危机 3、 道德重建 (二) 明代中期文学,来自儒学内部的调整王守仁的学说 “心即理”;“知行合一” 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冲击祝允明、徐渭,(二)明代中期文学 弘治到隆庆(),1、恢复生机、逐渐走向高潮 “吴中四才子”和“前七子” “唐宋派”与“后七子”的对峙 2、俗文学的兴盛和雅、俗传统的混融 小说开始广泛刊刻流传 诗文作家普遍重视通俗文学李梦阳倡论“真诗在民间”;众多文人推崇 水浒传,认为“史记而下,便是此 书” 。 西游记问世,吴中四才子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徐祯卿 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 提出“复古”的口号,“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明史李梦

20、阳传 ),唐宋派以唐顺之、王慎中为首 强调唐、宋古文和宋诗中所体现的尊道精神,反对前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所造成的文学与道统的疏离。 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 仍以文学复古为理论旗帜,比前七子更强调文学形式格、调、法的重要性。 文学活动中,宗派立场、门户之见,以及艺术形式上的模拟倾向,表现得更为突出。,明代后期 (一)明代后期社会状况 1、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商品经济继续发展封建政权的压制和掠夺日益严重暴力反抗.政治制度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2、思想界斗争尖锐,个性解放思潮兴起,(二)明代后期文学,1、理论上的自觉性 李贽的“童心说”和袁宏道的“性灵说” 尊“情” 反“理” 2、诗歌“

21、公安派”“竟陵派” 3、散文小品 4、通俗文学,所谓“童心”,李贽解释为“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 与“童心”对立的是“闻见道理” 提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童心说)要人从外在的“闻见道理”中解脱出来,而反对以“闻见道理”、实即孔孟之道为心 。袁宏道又倡为“性灵说”。提出“以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冯梦龙解说六经:“六经皆以情教也。”又说:“世儒但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古者聘为妻,奔为妾。夫奔者,以情奔也。奔为情,则贞为非情也。”(情史)汤显祖也坚决反对以“理”格“情”,责问:“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牡丹亭题词),“公安派”以袁宏道三兄弟为代表。

22、继承徐渭的方向,强调性情之真,反对复古模拟,要求诗歌创作应时而变,因人而异。但其末流偏向率易浮滑。“竟陵派”提倡幽僻孤峭的风格.,王学 王学是指思想家王守仁创立的一种思想学说。由于他以心作为衡量事物是非的标准,故有称为“心学”。 他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一切以我“良知”为是非标准,孔子之言,良知以为不对,我也不敢以为对。这样的观点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统治,动摇了思想偶像的神圣地位,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只要心里想做的,就是合理的。还提出顺心率性而为。说“百姓日用即道”,“穿衣吃饭即理”。孔子也说:食、色性也。充分肯定了人欲要求和个

23、性的自由发展。这一思想为文人士子广泛接受,对文学影响非常之大。,禅学 明代狂禅之风盛行 禅学与心学有许多相通之处,本来王学吸收禅学许多东西。禅学所强调的也是张扬个性、自我肯定、否定权威、否定我以外的一切。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主张人际间地位平等,追求个性的自然发展,说:“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语录),“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李贽焚书卷一答邓石阳),“禅学主要观点有:本心是道,本心即佛。其它一切都是虚妄的,乃至佛祖、经义也是“屎窖子”、“破草鞋”。是非善恶皆定于我。(真是和尚也疯狂)李贽就高倡“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藏书卷二),这种思想在文人阶层中广泛渗透。这

24、些对作家影响很大。 王学兴起和禅学两种理论都鼓吹否定偶像、冲破束缚、张扬个性和肯定人欲。,肯定人欲 明代是一个很有趣的社会,对人欲否定最厉害,又是人欲横流的时代。明朝皇帝坐稳龙椅、完成了政治稳定之后,一门心思地稳定思想。理学被推到了独尊的位置,整个明朝到处弥漫着理学的气氛。永乐年间,饶州一个儒士对程朱提了一点不同意见,明成祖知道后,龙颜大怒,下旨命有司杖谴,悉焚其著书,曰无误后人。从此理学被钦定为明朝的唯一学问和考试大纲。从此,在这根指挥棒下,一切变得雷同了。,王学和禅学两种思想在文学上的反映,就是肯定人欲的合理性。 李贽主张顺从人的个性,满足人的世俗欲望。李贽:“人必有私”(藏书卷2) 汤显

25、祖、袁宏道把情欲在内的追求现实享受的“情”与“理”相对立,提出了“世总为情”(汤显祖诗文集卷34) ”、“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寄达观)反对“拂情以为理”,极力宣扬“情”解放。 创作的主体意识明显加强,文学的个性特征也随之而鲜明; 随着主体意识的加强和人的自我价值的觉醒,肯定世俗人欲,肯定“好货”“好色”的潮流,也将文学家的目光引向“穿衣吃饭”、“百姓日用”,写“时俗”、写物欲、写性爱,扩大了题材范围。,袁宏道公开宣扬追求人间的真乐乃是“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乃至宾客满席,妓妾数人,寻欢作乐到朝不谋夕,“恬不知耻” (与龚惟长先生书)的地步。因此,

26、明中叶后,在文士中出现了一批放诞不羁的“狂士”(扬州八怪、吴中四子、唐伯虎点秋香,其妻妾可玩两桌牌),社会上兴起了一股高扬个性和肯定人欲的思潮。这一切深刻地影响到文学的创作。在文学上兴起了一次性文学高潮,甚至春宫画也放滥成灾,使文学陷入了非道德、非理性的泥沼之中.。 晚明,随着各方面危机的加剧,时势的转移,本来就显得比较脆弱和零乱的新思潮,很快地退落,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经世实学的思潮,文学创作也随之重新唤起抒写理性和有益于群体的热情。,晚明小品,在晚明文学发展进程中,小品文的创作占据着一席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特点大致有三:一是通常篇幅不长,二是结构松散随意,三是文笔轻

27、松而富于情趣。晚明小品的核心概念是“性灵”,晚明通俗文学,新兴的王学左派肯定人欲、张扬个性,使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增强:诗文领域出现袁宏道的“性灵说”长篇小说出现金瓶梅短篇小说集 “三言”“二拍”戏曲出现牡丹亭等题材:写时俗、写物欲、写性爱的作品。,旧体文学(诗、词、文、赋)衰微,通俗文学兴盛,明代文学总评价,小说和戏曲的时代,焦循易余龠录:代有偏胜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明代文学的主要特色 一、各类文学发展比较全面,初步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明代不仅传统的诗词古文有进一步发展,而且一些新的文学样式也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呈现全面繁荣的局面。戏曲:既有杂剧,又有南戏、昆曲和地方戏,相互争

28、奇斗艳,从元代剧坛杂剧的一枝独秀到明代的百花齐放,是戏曲史上的重大发展。 小说:长篇、短篇、文言、白话,包括古代小说史上的各种形式、各类体裁,在明代都有长足发展。各类小说创作水平尽管高低不一,风格各异,却共同形成了我国小说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在这个全面发展时期,各种类型的文学发展也不平衡,传统的诗文逐渐走向衰弱,小说戏曲这类通俗文学则全面勃兴。,黄宗羲说:“三百年人士之精神,专注于场屋之业,割其余以为古文,其不能尽如前代文之盛者,无足怪也。”(明文案序) 吴乔也说:“明代功名富贵在时文,全段精神,俱在时文用尽,诗之暮气为之耳。”(答万季野)。这是很有见地的。生活在唐宋之后的元明两代作家,始终跳不

29、出前人藩篱,这是诗文不振的主要原因。明代一些作家力思振作,倡言复古,目的是摆脱宋元影响,但他们一般缺乏才力,虽以秦汉、盛唐诗文为宗,但刻意摹仿,缺乏独创,自然成就有限。,二、明代作家队伍有所扩大。从宋末元初开始,下层文人、民间文人和通俗文学在文坛上取得愈来愈重要的地位,明代在元代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不仅小说戏曲的作者大部分是下层文人与民间文人,而且传统的诗文领域,也是越来越多的出身下层与民间的文人跻身其中。如唐寅、吴承恩、张凤翼出身于商人,李东阳出身于军籍,李贽家世代航海经商、父亲为塾师,何景明、归有光出身寒素。明代文人中,虽不乏过去那种以诗文游扬声誉、一意追求功名的人,但也不少凭兴趣爱好才献

30、身文学,并以此为终生事业的。,明代有一大批小说戏曲家和诗文家终身不仕,而以文学为主要事业,还有一大批作家虽涉足于官场,但都及早抽身,将自己的才华主要贡献于文学。明代的俗文学创作队伍中,也有部分是高雅的文士与显官,特别是在剧作家队伍中,达官贵人数量更多。这批上层官僚、文人雅士对于俗文学的爱好和投入,双向地推动了俗文学的雅化和雅文学的俗化,尤其是对提高俗文学的社会地位、艺术品位和促进其繁荣,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他们对文学事业的热爱,乃是明代文学得以发展的主要动力。,三、正因为大批下层文人进入文坛,雅文学(诗词古文)与俗文学(小说戏曲)之间的森严壁垒被打破。 从明代开始,文坛上出现了一大批跨越雅、

31、俗两类文学的新型作家群体,为明代雅文学的俗化和俗文学的雅化作出了双重努力。对通俗文学的正面肯定,交口赞扬,也是以前各朝所未曾有过的。,四是明代文学团体林立,流派纷呈,标新立异,争讼不息。 在明代以前的文学史上,文学的格局大体上是以若干大家及围绕或追随这些大家的作家圈子组成。而明代则缺少这种真正能以自己在文学创作上的独特风格和造诣号召一时的大家,故主要按照文学观念或活动地域形成各种流派或社团。这些流派如吴中四杰、台阁体、茶陵派、前七子、吴中四才子、唐宋派、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吴江派、临川派、复社、几社、云间派等等,他们大都具有自己明确的纲领和主张,相互争奇斗胜。,这种流派的纷争在弘正、嘉隆间

32、特别热闹。万历以后,国事日非,文人结社多指斥朝政,臧否人物,党同伐异,意气激荡,本来文艺性、学术性的团体渐渐打上了鲜明的政治色彩,如声势浩大的全国性团体复社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明代这些文人集团和不同流派之间的论争有其鲜明的特点: 首先是他们各有一套较为明确的文学主张,其结合不是停留在创作实践上的趣味相投,而是趋向理论观点上的人以群分,完成了从文学实践的流派向文学理论的流派的过渡;,其次,他们不论打着“复古”的旗号,还是高喊“反复古”的口号,主观上都有比较强烈的革新意识,希望能革除前弊,使文学创作符合各自心目中的规范,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宝库。 再次,明代的文学论争,

33、在分门别户、交相否定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暗暗地相互渗透、救蔽补失,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变通与发展。如戏曲史上的“沈汤之争”,人们在研究、斟酌了两人的短长得失后,终于认识到曲律与曲意的不可偏废,提出了著名的“双美”说。,最后,这些流派论争时出现的弱点也是相当明显的。一是门户之见较深。一些流派往往拉帮结派,相互吹捧,排斥异己;为标新立异,往往在理论上不惜走极端,常常陷入片面化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二是他们对文学的理解一般缺乏深度,他们争论的主要问题往往集中在风格、宗法、创作途径以及如何表现自我这些问题上,又提不出新的见解。 因此,这些流派尽管在理论上千差万别,异彩纷呈,但在创作上都缺乏建树大致都是相同的。,明代小说、戏曲主要参考书目,齐裕焜明代小说史,“中国小说史丛书”,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版。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版。金宁芬明代戏曲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07年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演讲致辞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