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讲案):专题10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意义(原卷版) word版缺答案.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28087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讲案):专题10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意义(原卷版) word版缺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讲案):专题10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意义(原卷版) word版缺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讲案):专题10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意义(原卷版) word版缺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讲案):专题10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意义(原卷版) word版缺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讲案):专题10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意义(原卷版) word版缺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复习目标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点详析考点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高考真题】一、 【2014 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文面的文言文,完成2 5题。张祖传明张岳张祖,字彦宗,以字行。十三岁,父祖继殁,独奉母以居。洪武改元,闽中法令严核,绳吏之法尤峻。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祖疑之,入白母。母曰:“法可避也,指斩不可复续,盍去诸?”遂避匿。未几,斩指事觉,诏逮捕戍边。犯者言张某始与某辈约如此。逮久弗获。会天变肆赦,乃归。室中空虚,至系马槛牛,毁斗桶为薪。念非力学无以树门户,于是决意习儒业。是时,诏民田八顷以上家,择子若 孙一人为吏。县檄至,

2、祖挥之弗受,执卷奋曰:“吾而吏耶?”令白按察司,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使者熟视之,曰:“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遂挟以去。祖既通儒术,兼晓九章算法。时方行方田 令,即以其事属之。文案盈几,祖精勤不舍,昼夜栉理而错画之,皆有绪可按据。建文时,祖为吏部吏。未几,云南布政张公召入为尚书,于属吏多所更易,独言张某老成,守法不易也。时帝方与方孝孺辈讲求古治,经济之事多变太祖旧章,章奏日下吏部。祖密言于曰:“高皇帝起布衣,有天下,立法创制,规模远矣。为治当责实效。今法制已定,日有变更,未必胜于旧,徒使异议者以为口实,盍先其急者?”紞深然之,而夺于群议,不能用。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诏吏部选可者。紞曰:“

3、无逾祖矣。”授留守知事。及靖难师渡江,祖为安吉县丞。紞被谴自经 ,舁尸归,属吏无敢往视,祖独往经理其殡。殡毕,哭奠而去。时人义之。安吉在万山中,向多逋民 ,隐田不以自实,财赋甚少。祖至,清勤自持,敬礼贤士大夫,与讲究磨砺。在职九年,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岸,不可胜计。逋民隐田者令以占籍 输税,免其罪。声称著闻,以最荐升湖广按察司经历。行至吴桥卒,惟一子扶丧归。(摘编自小山类稿)注若:或者。方田:指方田均税法。紞被谴自经:朱棣登位,张紞被解除职务后自杀。逋民:逃到本地的百姓。占籍:自外地迁来的成为有户籍的当地居民。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绳吏之法尤峻 绳:捆绑。B即以

4、其事属之摇 属:交付。C无逾祖矣 逾:超过。D不可胜计 胜:尽。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张祖尽于职尽责的一组是(3 分)闽中法令严核 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昼夜栉理而错画之 为治当责实效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岸 逋民隐田者令以占籍输税A B C D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张祖为逃避服役而断指出走,遇赦后见家境衰败,于是决定发愤读书以振兴家门。B建文年间张祖在吏部做小吏,上司张紞非常赏识他,认为他办事老成,笃守法令。C吏部尚书张紞自杀后,属吏中只有张祖敢出面料理丧事,当时的人认为他有情有义。D张祖任安吉县丞九年,因政绩卓著,考核获得最高等级,被推荐升任湖广按察司经历

5、。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 分)(1 )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3 分) 译: (2 )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诏吏部选可者。(3 分) 译: 【技法指津】一、文言实词的分类文言实词通常包括名词、动同、形容词、数词。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是哪个义项。这也是一种能力。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具体讲,就是要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现象。1实词常识(1)通假字“通”是通用, “假”是借用(“假”就是“借”的意思) 。所谓字的通假,是指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现象。通假字包

6、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中学浯文教材中为了解说和归类的方便与简化,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了这个范围)。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必然联系,但是,在阅读时如遇到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小通的情况时,就要考虑到可能是通假字。通假字的基本规律是同音或近音通假,可分三大类:本字的声旁形体与借字的形体相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如“夙遭闵凶”中的“闵”通“悯” , “零丁孤苦”中的“丁”通“仃”(陈情表 ) ;再如“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的“坐”通“座”( 鸿门宴) 。本字的声旁形体与借字的声旁形体相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如“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中的“底”通“抵” (报任安书);再如

7、“距关,毋内诸侯”中的“距”通“拒”( 鸿门宴)。本字和借字的形体不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如“令将军与臣有郤”中的“郤”通“隙”( 鸿门宴)。(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由于是词义的演变,我们不能够轻易地依照现代词义去解读。因此,我们应该掌握这种词义的演变情况:词义扩大。如“皮” ,本义指“兽皮” ,现指“植物动物表面的一层组织” 如“树皮”“封皮” 。有利用通感方法扩大的,如“甘” ,原义是“美” “甜” ,现在除了“味美”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甘心情愿”由只表某一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整体的,如“秋” ,泛指“秋天” 。后扩大到指

8、“一年” ,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由专名扩大到通用名的,如“江” “河” ,原指“长江” “黄河” ,现指“一般的大江大河” 。词义缩小。有表示范围缩小的。如“丈夫” ,古代指“男子” ,现在专指“妻子的配偶” 。有词义义项减少的,如“劝” ,古代有“鼓励” “劝说”的意思,如今只剩下“劝说”这一义项。 “让”字在文言文中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只用前一意义了。词义转移。 “币”古代指礼物,现在指“钱” ;“慢”古代是“怠慢”之意。今义与“快”相对;“假”古代是“借”的意思,今义与“真”相对。这些例子涉及事物的转移、动作的转称、范围的转移和词性的变化等。词义弱化。如“

9、很” ,古义同“凶狠”的“狠” ,表示程度很高,现在用“很”字。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了;“怨” 。古义表示“仇恨、怀恨” ,现在仪表示“埋怨、责备” ,词义强化。如“恨” ,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 。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 ;“诛”最初只表示“责备” 。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感情色彩变化。如诸葛亮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 ,在古代表示“社会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本来没有贬义,但现在却用来表示“道德败坏、品行恶劣”,变成纯粹的贬义词了。名称说法改变。如“目”改称“眼睛” , “寡”改说“少”等。(4)偏义复词古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意义却偏

10、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两个语素意义上相对的。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 ) 句中的“异同”为偏义复词,用义偏在“界 ”,不在“同” 。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如:“今有一人。八人园圃,窃其桃李。 ”(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 “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意义, “圃”只作陪衬。需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要区别开来。如孔雀东南飞中, “举动自专由” “会不相从许” 。 “专由” ,就是说“自专”或“自由” , “从许”即是“相从” “相许” ,此为同义复词。阅读时,遇到偏义复词,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什么语

11、素表示词义,什么音素不表示词义,然后予以正确解释。(5)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变了读音。对词类活用的考查大多出现在句子翻译中。所以后面再作专门讲解。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推断方法。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的考查,都涉及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可以说文言文阅读的最大障碍来自实词,值得我们重视。近几年高考题考查的实词绝大多数见于课文,因此要明确常见实词的范围,重点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 120 个实词,还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如

12、:(1)字音推断法。如果在文中根据词语的本义或引中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推断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通过同音通假求得本字。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亡” 通“无” ,没有,不);2011 年高考北京卷第 6 题 A 项“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中“反”通“返” ,为“返回”之意。(2)字形推断法。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字数的 80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冀得一归觐”中“觐”字较生僻,但从这个字的构成成分大体可“猜”出与“见”有关,借助上下语境,可推断这里是“拜见父母”的意思。(3)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

13、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阅读中完全可以借此来推断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两句话句式整齐,且前后语意基本相同,由此可由“用”的含义推断出“以”的含义。(4)语法推断法。即借助语法结构规律来推断同性,进而推知其意义,例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一句中“渔樵”作谓语,应释为动词 “捕鱼砍柴” 。(5)联想推断法。常用的联想法有课文联想法和成语联想法两种。如 2011 年高考重庆卷第 8 题 A 项“ 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中的“听”和 D 项“公仰视木顾使者日”中的“籍、顾”分别解释为“登记”和“回头看” ,如果不能确定,可以联系到教材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和荆轲刺秦王

14、中“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对“籍”“顾”两词的解释,那么就无须怀疑了;再如 2011 年高考山东卷第 9 题 D 项“若济大水有舟楫也”和重庆卷第 4 题 C 项“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中对“济”和“爽”二词的理解,只要联系一下成语“同舟共济”和“屡试不爽” ,那么可以毫不犹豫地断定解释是正确的。(6)语境推断法。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如 2011 年高考江苏卷第 5 题B 项“以公少年易之 ”中“易”的理解,原文中“老吏曾腆侮法粥(同鬻 ,卖)狱” ,而且陈希亮刚到任,所以“易”解释为“更换”为错误解释。再者“更换”是“易”的基本义,是望文生义之解,亦断为错。(

15、7)猜读推断法。在上述几种方法难以奏效时,可采用“猜读法” ,但这里的“猜读”不是瞎蒙乱猜,而是根据语境作出合理的推断,如“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仕归”句中赵颍昔为太守今为民,且年已八十,可知“致仕”应为“退休”之意。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还有多种,需要我们在阅读实践中归纳、总结。总之,理解实词含义既要注意“迥别” ,还要注意“微殊” ,不能“以今律古” 。【迁移训练】(14 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斛律光,字明月,少工骑射,以武艺知名。魏末,从其父斛律金西征,周文帝长史莫孝晖时在行间,光驰马射中之,因擒于阵,光时年十七,高祖嘉之,即擢为都督。尝从世宗于

16、洹桥校猎,见一大鸟,云表飞飏,光引弓射之,正中其颈。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雕也。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当时传号落雕都督。晋州东有周天柱、新安、牛头三戍,招引亡叛,屡为寇窃。天保七年,光率步骑五千袭破之。又大破周仪同王敬俊等,获口五百余人,杂畜千余头而还。武平二年,周遣纥干广略围宜阳。光率步骑五万赴之,大战于城下,乃取周建安等四戍,捕虏千余人而还。军未至邺,敕令便放兵散。光以为军人多有勋功,未得慰劳,若即便散,恩泽不施,乃密通表请使宣旨,军仍且进。朝廷发使迟留,军还,将至紫陌,光仍驻营待使。帝闻光军营已逼,心甚恶之,急令舍人追光入见,然后宣劳散兵。拜光左丞相,又别封清河郡公。光入,

17、常在朝堂垂帘而坐。祖埏(字孝征)不知,乘马过其前。光怒,谓人曰:“此人乃敢尔!”后珽在内省,言声高慢,光适过,闻之,又怒。珽知光忿,而赂光从奴而问之曰:“相王瞋孝征耶?”曰:“自公用事,相王每夜抱膝叹曰:盲人入,国必破矣! ”穆提婆求娶光庶女,不许。帝赐提婆晋阳之田,光言于朝曰:“此田神武帝以来常种禾,饲马数千匹,以拟寇难,今赐提婆,无乃阙军务也?”由是祖、穆积怨。周将军韦孝宽忌光英勇,乃作光反谣言。会帝前有所疑,谓何洪珍云:“我前疑其欲反,果然。 ”后,光至,引入凉风堂,刘桃枝自后拉而杀之,时年五十八。于是下诏称光谋反,尽灭其族。光性少言刚急,严于御下,治兵唯仗威刑。罪既不彰,一旦屠灭,朝野

18、痛惜之。周武帝闻光死,大喜,赦其境内。后灭齐入邺,追赠光上柱国、崇国公。指诏书曰:“此人若在,朕岂能至邺!”(节选自北齐书列传第九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少工骑射,以武艺知名 工:擅长B、招引亡叛,屡为寇窃 亡叛:叛逃C、自公用事,相王每夜抱膝叹曰 用事:掌权D、罪既不彰,一旦屠灭,朝野痛惜之 彰:明显【小题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斛律光英武勇敢的一组是(3 分) 少工骑射,以武艺知名 光驰马射中之,因擒于阵 当时传号落雕都督 大战于城下,乃取周建安等四戍相王每夜抱膝叹曰:“盲人入,国必破矣!” 此人若在,朕岂能至邺A、 B、

19、 C、 D、【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斛律光箭艺高超。他曾经陪同世宗在洹桥打猎,引弓射雕,正中脖颈,被称为“ 落雕都督”。B、斛律光英勇善战。周的天柱、新安、牛头三处营垒多次侵扰齐境,斛律光率五千步骑偷袭击败了他们,虏获五百多人、杂畜千余头。C、斛律光抗令不从。在攻克北周建安等四处营垒后,他没有遵命将士兵解散,而是希望朝廷慰劳有功之人,后来皇帝不得已慰劳兵众。D、斛律光遭人忌恨,因谗言被朝廷处死,更被灭族,朝野痛惜,而周武帝则万分欢喜,以大赦囚犯庆祝。【小题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 )此田神武帝以来常种禾,

20、饲马数千匹,以拟寇难,今赐提婆,无乃阙军务也?(5 分)(2 )光性少言刚急,严于御下,治兵唯仗威刑。 (5 分)考点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高考真题】一、 【2014 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 ,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阙,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又以十三经

21、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酸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

22、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辙掩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识不衰。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毅力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节选

23、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 逸:散失B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 故事:先例C 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 遇:得志D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 殷勤:周到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A 乃不敢引疾 B 御制诗以纪其事臣乃敢上壁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 四海好学能文者 D 去而人爱思之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临清流而赋诗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名利。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 ,以善写文章著名,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汲于仕途。B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他倡导整

24、理文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C朱筠兴趣广泛,豪爽好客。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满,饮酒论学终日不辍。D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译文: (2 )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译文: (3 )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译文: 【技法指津】一、文言虚词的分类文言文中,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都是虚词,代词也被看作虚词。从意

25、义上看,实词的意思显得实在具体,能表示名称、动作、状态等;虚词表示实词(短语)之间、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结构关系以及语气,有的可以用现代汉语的词语翻译出来,有的不能。从功能上看,各类实问分别能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谓语等;虚词有的能充当状语(副词),有的与实词组合充当状语、补语 (如介词),有的起连接词语或句子的作用(连词、结构助词 ),有的起标志作用(如宾语前置的标志)。1虚词分类(1)18 个常见文言虚词的分类 (以常用词性为标准)代词:之、何、其副词:乃连词:而、且、与、则、若介词:因、为、于、以助词:焉、乎、也、者、所(2)关联虚词连接上下文句的连词:因、则、而连接词或词组的连词

26、:而、以、与连接词或词组的介词:于、以、乎、与、为(3)几个常见的双音节虚词得无:表示反诘、怀疑或揣测的副词,译为“莫非” “莫不是” 。否则:“不是这样,就”的意思。何其:多用于形容词谓语前,表示程度之深的副词,译为“多么” 。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 “恐怕” ,与“乎”构成反问语气。以上双音节虚词虽在历届高考中未设题考查,但在文言阅读考查材料中时有出现。掌握它们,有助于理解文意。二、准确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1)语境推断常见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如 2011 年高考安徽卷第 5 题 C 项“因杂出经义目试之”

27、中的“因”易误解为“因为” ,而结合上文“伯兄骤闻而骇之,曰”和下文“俄顷而就”可以看出,此处连接之意明显,应作“于是,就”讲。(2)词性界定有些文言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根据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 2011 年高考安徽卷第 5 题 A 项句“ 以其顽,闭之空室中”中“之”用在动词“闭”后作宾语是代词,而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法显然不同。(3)结构推断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究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文言虚词的词义和用法。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 “以”和“而”相对,可见这里的“以”

28、是连词,相当于 “而” 。(4)句位分析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也” ,句末助词,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5)关照全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局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作用或表语气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之”字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句中用于主谓结构,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而在“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句中作定浯后置的标志。这两个 “之”均为助词,只能从语法作用上把握。(6)分析搭配虚词跟其他句子成分的搭配关系,也决定了它的用法。如“以”字的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

29、”后面是名词、代词, “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 “以”为连词。如兰亭集序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中“以”与后面代词“之”构成介词结构,表原因;在烛之武退秦师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中“以”用在动同前,为连词表目的。(7)代入检验将判断出来的意义、用法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则说明判断不准。【迁移训练】(14 届山东师大附中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赵韩王普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

30、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 ”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

31、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曰: “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